《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九)
-- 第三十點(上) --
 

第三十點,顯淨土宗之念佛人應自視最下根機,全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下品下生的極重罪人,一生從未修行,唯惡無善,臨命終時僅憑十聲佛號,即長揖娑婆惡世,高登彌陀淨土,永免六道生死輪迴,橫超三界位階不退。則下品下生之往生,簡略顯示有四:

(一) 顯示淨土宗是他力救度的法門,亦即是全憑彌陀佛力救度的法門。

(二) 顯示彌陀救度方法簡易,只要稱名念佛,即蒙救度。

(三) 顯示彌陀救度功德殊勝,能夠橫超三界,往生成佛。

(四) 顯示念佛人應自視根機最劣,猶如下品下生之人,則必得往生。

淨土宗之念佛人,為了百分之百、穩穩當當地必得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自視為最下根機,猶如下品下生之人,才能有那種下品下生的至誠懇切之心,而通身放下,徹底靠倒彌陀,全憑彌陀救度,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其實,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在三界六道當中,有什麼惡業沒做過?十惡、四重、五逆、謗法等大大小小的惡業都通通做過,而且不計其數。攤開報紙,所謂的八卦新聞,沒有一件我們沒有做過的,都有;這些惡業的種子,其實也潛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面,只是沒有那種境緣顯現而已。所謂事過境遷,或者投個胎、轉個世,任何事情我們都有可能做得出來。

所以,我們要有這種自覺。有這種自覺才能夠真誠地、老實地、死心塌地地專一無二無雜地全憑彌陀救度。

法然上人說: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
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法然上人這麼說,有其道理。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只有一個,就是念佛;其餘法門與行持,皆非正因。念佛即是乘託佛力,專一念佛而全憑佛力,則必然百分之百地往生彌陀淨土。如果不全憑佛力,不專一念佛,便不能百分之百往生,即是往生不定。因此,念佛之人,不論智愚,全憑佛力,還愚念佛,是為根本。縱有智慧,亦當拋之東洋大海,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為要。如印光大師所說: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

‧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念佛一法,尤其專心無二。若學此學彼,縱將三藏十二部讀得爛熟,仍於生死無關。

再怎樣地能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在彌陀絕對的悲智之下,還是博地凡夫;在六道輪迴的長河之中,依然無力解脫。《大經》言:「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因此,想成為淨土門的行者,要極其謙卑恭敬地「還愚癡」,如同愚鈍之身、無智之輩,不要顯現根機銳利、能修餘行的智者行為。能「還愚癡」,才能徹底靠倒彌陀,一向專念彌陀佛名。若自視根機銳利,能修餘行,便不能專一念佛,不能專靠彌陀,那就往生不定,甚至失去往生。如善導大師所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蕅益大師也說: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
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
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
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
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悟開大師也說:

雖是呆人,他聞說念佛好,便歡喜,得知念佛好;
聞說念佛生西方,他又歡喜,得知念佛生西方。
於是遂呆念佛,今日呆念,明日呆念,直呆念到命欲終時,
忽然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彈指往生極樂世界。
此等人可謂「呆而不呆」。
若是聰明會打算人,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今日忙,明日忙。
若功垂後世者,置弗論。
直忙到臘月三十日,忽然業積如山,面前齊現。
此時無計可施,待人發放。
此等人可謂「不呆而呆」,所謂「如來說為可憐愍者」是也。

印光大師說:

‧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又說:

‧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

‧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諦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

‧切不可參入宗門,圖得禪淨雙修之嘉名。

‧念佛人帶著宗門氣息,則得利益處少,失利益處多也。

而要全憑佛力,專一念佛,若不自覺自己無力,毫無自力,便有所保留,不能通身靠倒彌陀、全憑彌陀佛力。

因此善導大師依經文之意,而勸勉淨土行人應具足「機法兩種深信」: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第一段是機深信:毫無疑惑地深信「自己無有出離之緣」,自己無力可憑,常沒常流轉。

第二段是法深信:毫無疑惑地深信「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彌陀有力,全憑他力,必定往生。

此文名為「二種深信」之文,列在《觀經四帖疏》第四卷《散善義》之「深心釋」。「深心」即是「深信之心」。

此文顯明「機法二種深信」。「機」指凡夫,「法」指彌陀。凡夫深信自己三業都是罪惡,永沉輪迴,無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正是彌陀深生悲愍、為其發願立誓所要救度的對象。此凡夫恐懼不安的心中,體悟彌陀本願力的攝護救度之真實,而毫無疑慮地信受彌陀本願之救度,當下即時獲得往生決定,此即「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之意。

阿彌陀佛既已成佛,則祂救度眾生的誓願是金剛不變的,所以我們仰信佛所說,不加懷疑,無疑無慮。心中沒有懷疑,當然也就沒有種種「可能或不可能」的憂慮、顧慮,所謂「無疑無慮,乘彼願力」,依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那就「定得往生」。

淨土宗的核心是「機法兩種深信」,對機法兩種深信的道理能夠了解深信,就不會退轉,就決定往生。

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能救者彌陀,所救者眾生。彌陀是法,眾生是機;法者救機,機者信法;深信機無出離之緣,深信法救如此之機;法不離機,機不離法;機法一體,生佛不離。若無機深信,則無法深信;若無機法深信,則非真實信心,也非彌陀弟子。

雖言信機、信法,並非信心有兩種,是一個深信,從機、法兩方面來說明。信機即「捨自」,信法即「歸他」。一個信心之中圓具捨自與歸他,此是淨土門他力之信相。

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顯明罪惡生死凡夫之機,感受到正當墮落懸崖時,突然被佛淩空托起;在海中掙扎沒頂時,被佛抱上願船。所謂絕處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

故此法門是完全他力、絕對他力的救度法門,無絲毫的自力與造作。因此龍樹菩薩譬喻為「乘船」,坐在願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票,也不必幫忙駕駛;自己不管有何力量,在此均無用武之地。何況就是因為毫無力量,才會墮落,才會被救。

墮落與被救是同時感受到的。當有這種感受時,心中就有平安、喜樂,就有感恩、慚愧,因為機的罪惡感在內心發露與法的大悲願在內心發酵,故性情會轉變。以前剛強計較,現在柔和不諍;以前缺乏慈愛,現在有了悲心。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會反省是自己的過失,或宿世的罪業,而不會責怪別人。此後的生活是對佛有信心,對己有愧心,對人有愛心。

有了機法兩種深信,就是信心決定,就是金剛信,不會再改變。不管是信深、信淺或心的感受如何,都算是深信。如果會改變,那就不是對機沒有深信,就是對法沒有深信。對機沒有深信,對法一定也沒有深信;對法沒有深信,對機也一定沒有深信。這兩個深信是一體的,有機深信就有法深信,如果只是信機而不信法,那不算信機,只是一般的「罪惡觀」。

「罪惡觀」淨土門有,聖道門也有。我們這個法門的機深信與一般的罪惡觀不同,我們是從信靠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角度來說,罪惡觀是機深信。

理解這兩個信的內容,無非也是自覺憑自力無有出離之緣,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唯有彌陀本願救度這個法門才能使自己有出離之緣,而且可以快速成佛。

如果未能了解自己真的是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深重、煩惱強盛,就無法徹徹底底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好比一個人,如果沒有自覺他已墜入大海,正在大海中隨浪浮沉,甚至即將滅頂的事實,他就很難生起求救的心。

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就好像「盲龜值浮木」,既然如此,當然都是在三惡道輪迴。最可悲的是「無有出離之緣」,如果過去沒有機會,現在也沒有機會,可是未來有機會的話,那還有一線希望;但如果都沒有出離之緣,豈不是永恆地、盡未來際、從始到終都要在三惡道輪轉了!當我們深深觸到「無有出離之緣」的悲和痛,就知道它超越了世間任何的痛苦,即使匍伏在地上哀嚎,都沒法顯露那種無有出離之緣的悲痛,那種悲痛是無法形容的,是達到頂點的。一個學佛者,如果無法體會到本身沒有出離之緣、沒有解脫希望的話,他就很難依靠彌陀救度的法門。

我們如能像善導大師所說,自覺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生生世世只有沉淪,永遠無法解脫,自然對阿彌陀佛的援救就會猶如溺水之人的徹底投靠,全憑救度,內心就不會猶豫、懷疑或籌慮,就不會無知僥倖地認為自己可以靠某種功德或某種法門出離,那種法門比念佛往生更可靠更殊勝——不會有這種心態,我們就會死心塌地、老老實實地的專念彌陀,全憑彌陀救度。

因為有「機法兩種深信」,自覺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學得來,因此他一無所靠,後退無路,兩邊也無活路,只能走上白道。走在白道上就是機法兩種深信的現象,走在白道之上,他一定是正念直來,不可能後退。這種眾生已經在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當中,不可能再墮入水火之難,也不可能輪迴於六道之中。

我們是學佛的人,必須依照佛所講的戒律作為我們身口意三業以及生活的基本規範。所以,不管聖道門也好,淨土門也好,都要有向上、向淨、學佛而想成佛之心,都希望能持好佛陀所要求的戒律,如果沒有這種觀念,就不是學佛的人了。

再進一步,他發現自己有心無力,應該做而做不到,心雖有所嚮往,可是業障來了,習氣來了,沒辦法降伏,所以才需要歸入彌陀的救度。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有機的深信。有了「機深信」的話,心性自然會柔和。所以,有沒有機的深信。也可從自己的心有沒有慚愧、謙卑、柔和來判斷。

另一方面,如果有法的深信,自然就會「阿彌陀佛愛我們,我們也去愛他人」,如果是聖人的話,就會做得很圓滿。我們是凡夫,所以做得不圓滿;因為不圓滿,才更要有柔軟心,更要有慚愧心。

一個人如果有「機法兩種深信」,就會毫不勉強、自自然然地念念不捨彌陀佛名。因為有嘴巴就能出聲,有心就會起心動念,只是將它轉為名號而已。

印光大師也依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之意而言:

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
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自力與他力是相對的。仗自力即不仗他力,仗他力即不仗自力。自力多一分,他力即少一分;他力多一分,自力即少一分。若全憑自力,即不能全憑他力;若全捨自力,即能全憑他力。全憑他力,便與彌陀佛智感應道交,即是「明信佛智,契合本願」,不但必定往生,而且直接化生,不是胎生。若不全憑他力,難免尚有對佛智救度之疑惑;既然疑惑佛智救度,便多分或少分靠自己修行之功德以迴向求生。善導大師說備修眾行,雖可迴向得生,然與彌陀疏而不親,不蒙佛光攝取不捨;雖然往生極樂,亦是胎生不是化生。如《大經》「胎化段」所說(取意):

明信佛智者化生,光明智慧,當下如諸菩薩;
疑惑佛智者胎生,壽五百歲,不得見聞三寶。

印光大師也說:

‧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各別。
他種法門,皆仗自力。唯此法門,全仗佛力。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
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
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印光大師「坐船過海」的比喻,正與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的比喻相同,也與曇鸞大師「自他二力判」的比喻一樣。坐船過海完全是船力,絕對是船力,絲毫沒有自力,有自力也加不上,有自力在船上也無用武之地,何況毫無跨越生死大海之力。這便是印光大師所說「唯此法門,全仗佛力」「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

有人以為往生極樂世界要佛力也要自力,所謂「自他二力」,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如同前面的比喻,往生極樂世界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佛力,若阿彌陀佛沒有極樂世界讓你往生,或者不來接引你往生,你憑什麼能夠往生?即使有殊勝的修行與功德,也不能往生。雖然信願念佛,也不屬於自力,所以印光大師說:「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所謂「力」是就從此岸到達彼岸而言的,亦即是從娑婆到達極樂而言的。從娑婆往生極樂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來迎,我們即使虔誠精進地信願念佛,也不是力,只是隨順佛力的救度而已,力在佛邊,不在自己。如同相信此船能過海,而願乘此船過海,之後上船,安坐船上不半途下船,此船自然能讓你到彼岸;亦即安心念佛,不半途而廢,佛力之願船自然送你到極樂。

或有人以為極樂世界分為九品,品位高下但看行者之功德。這是不知佛智或疑惑佛智的人,以自己念佛的功夫或其他的功德迴向以求往生,這樣的往生就會在花胎之中,就有品位階級與花開遲速。《大經》的胎宮與《觀經》的九品內容一樣,都是依靠自力所修功夫與功德迴向往生。若是全憑佛力,專稱佛名,則不論有無功夫與功德,也不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亦不論罪福多少、時節久近,都必定往生報土;而且當下化生,當下花開見聞三寶,不在胎宮,不經九品,沒有花開時節。

若論五濁惡世之末法眾生,要憑自力脫出三界,不但是難行道,而且是不可能,因為自己無力。如《大集經》云: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佛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世間法不能解脫,出世間法我們學不來,所以我們自己沒有出離生死之力。此即是自己無力──毫無自力。

唯有念佛全憑彌陀救度,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此即是全憑他力(佛力)。

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這樣殊勝高妙的境界,不只是佛的境界,更是諸佛之王阿彌陀佛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即使是文殊、普賢等大菩薩,都要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何況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的「罪惡生死凡夫」,更要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而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必須「念彌陀專復專」。若是靠自己所修的餘行、萬行、雜行等「雜善」,則難以往生。一切善惡凡夫,若能全靠佛力,專一念佛,不但容易出離三界,也容易往生無為涅槃的極樂世界。如善導大師所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一旦往生極樂,必能速證菩提,必能廣度眾生。而不論往生極樂成就佛道(往向迴向),還是娑婆廣度眾生(還向迴向),都要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亦即佛力、他力)。如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卷尾之「自他二力論」所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今的取三願(十八願、十一願、二十二願),用證義意。……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
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淨宗法師也有一段「瘋話成真」的譬喻:

有一個老太婆,盲眼,缺足,站著還要人扶,自說一小時前遠在千里,此刻現身目前。這話如說在百年前,人們一定會認為她是一個瘋子。可現在有了飛機,即很正常。
修行也一樣。智慧眼盲,戒定足缺之人,一念入報土,位超十地。這在聖道門被認為是瘋話,可是念佛憑阿彌陀佛之力,即很正常。
《論註》最後有一個譬喻: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
轉輪王有輪寶,飛行自在。輪寶正如現在的飛機。

五濁惡世的末法眾生,到底是怎麼樣的心性,怎麼樣的根機?自己面貌的美醜淨穢,必須要靠鏡子;鏡子一照,美醜淨穢一目了然。自己的心性是善是惡,根機是利是鈍?有自力還是無自力,若不靠經文及祖師的法語為鏡,便無所知。在此舉出十一段經文祖語為法鏡,在此法鏡之前,便能看清楚自己是何種面目,從而覺知原來自己無力,需要全靠彌陀慈悲願力(佛力、他力)的救度,而專一地稱念彌陀萬德洪名。

一、《地藏經》說: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

二、《淨度菩薩經》說:

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塗業。

三、《悲華經》卷六說: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
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
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四、《大集日藏經》卷二說:

釋迦牟尼佛,本所誓願:若有眾生,造作五逆、謗方等經、毀呰聖人、犯波羅夷,如是之人,清淨佛剎,所不容者,皆生我國,我當教化。以是因緣,諸惡眾生,悉集其國。

五、道安大師臨終之前說:

自惟罪深,詎可度脫?

六、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說: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迴轉;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途。

七、道綽大師《安樂集》說: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

八、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及《觀經四帖疏》也說: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九、法然上人說:

然我此身,於戒行不持一戒,於禪定一不得之,於智慧不得斷惑證果之正智……
悲哉悲哉!為何為何?爰如予者,已非戒定慧三學之器,此三學外有相應我心之法門耶?有堪能此身之修行耶?
我是無智之身也,我是破戒之身也。
雖然,依彌陀本願,口稱念佛之力,可遂決定往生也。

十、印光大師說:

一介庸僧,但只學愚夫愚婦之專念佛名。
粥飯庸僧,於禪於教,皆未從事,唯依念佛,以為依歸。
粥飯僧耳,於宗於教,皆無所知。唯自諒陋劣,專以淨土為事。
宿業深重,雖則五十餘年虛預僧倫,一切諸法,皆無所知。雖常念佛,以業重故,其心與佛,未嘗相應。然信佛無虛願,當不棄我,故其志願,任誰莫轉。
今老矣,除持名外,無一法應學。以死期將至,恐所學愈多,心識愈難淳淨,或致與佛感應不交;則一不往生,永劫流轉,豈不大可哀哉!

十一、弘一大師說:

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
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
啊!再過一個多月,我的年紀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來,既然是無慚無愧,埋頭造惡,所以到現在所做的事,大半支離破碎不能圓滿。
      

1  2  3  4  5  6  7  8  9  10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