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三)
--2010年8月7日講於深圳念佛會
 

參、顯示深義

第十二點,顯惡人念佛尚救,何況善人念佛?(舉惡攝善)

下品下生的眾生是一個惡人,而且是一個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罪大惡極的惡人,他一生不但沒有行善積德、也沒有皈依、也沒有吃素,大概連寺廟都沒去拜過。他在臨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已經燃燒過來了,閻羅王所派的鬼卒已經要來索拿他了,可是就在他念念念佛當中,地獄之火化為金蓮花,這個人立刻離開地獄的果報,並且往生淨土,而且將來必定成佛。

下品下生的經文主要透露出阿彌陀佛無限的慈悲、絕對的大愛跟徹底的力量,像這樣的惡人,阿彌陀佛都會救他了,何況其他善人,何況我們在座各位,一生行善積德,奉公守法,為世良民,雖有煩惱罪業,還不至於十惡五逆謗法、具諸不善,他能往生,我們怎不能往生?這叫「舉惡攝善」,攝是包含之意,舉一個極惡的人也能往生的例子以包含其他的善人,乃至所有眾生之類,無不在救度之列。因此,善導大師說: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
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又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說: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所以這段經文給我們的啟發非常的徹底,可以說是給我們大安心、大滿足,給所有修行人最後的希望、安慰與光明!

但是,這樣的意思並不是暗示我們可以造惡,為什麼?佛教的根本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佛看到行善積德的人就加以讚美、讚歎,看到為非做歹的人都加以規諫、勸導,之所以連惡人也要救,並不是因為做惡才救他,而是因為基於悲憫才救他。

佛是怨親平等、自他一體的,所謂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對眾生都是無我的,祂只是一心要救對方,並沒有去分別他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是男眾還是女眾、是年輕還是年老,對佛來講祂是沒有這些分別心的。就好像一顆萬靈仙丹,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會修行、不會修行、心清淨、不清淨,不管誰吃下去,這一顆藥自自然然就會在身上產生藥效,任何疑難雜症都會藥到病除。不管是懂得藥效才吃這顆藥,或者是不懂得藥效而吃這顆藥,甚至被人家強迫的吃下這顆藥,統統會天性自然的、任運自然的在他的身上產生藥效。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天性自然沒有分別心的,如同這顆靈藥一般,你只要吃下去,不管是誰,都能平等的在每一個人身上產生功效。世間也有所謂的靈藥,但卻有可能因為某個人業障特別深重,所以藥吃下去卻不靈,但是阿彌陀佛這一顆是阿伽陀藥,是萬病總持,是無有障礙的,沒有說吃下去不靈的。連這個下品下生的根機都能夠很明顯的產生效果了,何況是其他人呢?以此就可以知道,我們只要真的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都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對不對?(眾答:對)

聽大家的回答,好像有一點不肯定,有一點心虛、不敢承擔的樣子。其實本來就是這樣啊,如果大家不敢答應的話,等同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心上,為什麼呢?救我們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誓願啊!祂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好,那阿彌陀佛成正覺了沒?(眾答:成了)那我們能不能往生啊?(眾答:能)如果說我們念佛不能往生,那等於認為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就是我們還在懷疑阿彌陀佛:哎呀!我這樣念不曉得能不能往生?我煩惱重啊、業障深啊、我妄想雜念特別多,這樣念佛不曉得能不能往生?不念佛還好,一念起佛來東想西想,像這樣能往生嗎?又沒有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又沒有獲得清淨心,這樣念佛可以往生嗎?如果這樣想就是誤解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知道每個人的根機各不一樣,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所以念佛的時間就比較多,因為他沒有家累、沒有後顧之憂,念起佛來或許心比較清淨;在家眾大多從事於士農工商之中,上有老下有小,如果遇到金融風暴,又負債累累,念起佛來難免三心兩意、東想西想的,這一切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就說:你們就以各自的根機專稱彌陀佛名,時間到(臨命終)的時候,我會率領著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敲鑼打鼓,浩浩蕩蕩來迎接你到極樂世界;時間還沒有到,我會以光明照耀你、保護你、跟隨著你,我就住在你的頂上與你同在。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知道嗎?(眾答:知道)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怎麼算是阿彌陀佛呢?如果不能讓我們往生的話,祂連成佛的資格都沒有了,何況有阿彌陀佛出現呢,不可能。

所以這下品下生的經文,哎呀!讓我們滿心安慰啊!幸運啊!幸福啊!

就好像一個修行人,在深山閉關修行,可是越修越苦惱,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一天一天加深,這樣怎麼能夠解脫生死輪迴呢?最後他遇到了阿彌陀佛的救度,看到了下品下生的經文,曉得我往生有份、我解脫有望,黑暗的深淵出現一片光明,為什麼?有希望了!有安慰了!他曉得他能夠獲救了!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他的後果會怎麼樣?就苦苦惱惱而終,然後還是繼續的輪迴無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其實我們都是煩惱強盛,業障深重的凡夫,阿賴耶識中都藏有下品下生的種子,只是尚未起現行,若是輪迴未出,則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無盡輪迴當中,難免會有某一生某一世下品下生的種子起現行,而造作五逆十惡,甚至謗法闡提。因此輪迴不出,難免墮落,危險之至,恐怖之極,所以要把握此生,脫出輪迴。一念通三世,如果設想自己就是下品下生的根機,就會「徹底放下、通身倒靠」,沒有第二條路。

請問大家。下品下生的人有沒有第二條路?(眾答:沒有)那如果是善人的話,他有沒有第二條路?恐怕他會誤以為有第二條路了。因為他認為還不至於墮落地獄,他下輩子可能還會當人、還會生天,他會覺得有沒有往生沒關係,因為我是一個善人,下輩子還能當人或者生天,如果抱著這種觀念那就危險了。

如果了解我們彼此都是下品下生的罪人惡人,心就會謙卑、柔和,我哪有資格跟人家不平不滿?跟人家比較計較呢?那麼你也是下品下生的罪人惡人,好,我們都是一丘之貉,就要互相同情、憐愍,彼此接納、包容。

第十三點:顯臨終念佛尚救,何況平生念佛?(舉臨終攝平生)

這下品下生的人,他是到臨終的時候才念佛,他念了幾聲佛?才念十聲而已,他都能被救了,何況我們現在(平生)就已經在「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了,而且永不改變,這樣怎麼可能不被救呢?

譬如說,我們今天要從南方搭兩點的火車出發前往北京,有一個人是一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了,才背著很重的包袱,急急忙忙趕到火車站,雖然在最後一秒跳上車了,可是右腳卻被夾在門外,這樣他也能到北京,只不過很危險。而我們是悠悠閒閒的,提前就已經坐在火車上了,這樣更能夠安全平穩的到達北京是不是?所以這裡就說「顯臨終念佛尚救,何況平生念佛?」亦即「舉臨終攝平生」。

有些缺乏教理基礎的念佛人,雖然專修念佛,但心中依然忐忑不安,憂慮現在雖然身體健康,精神明利,但若臨命終,病苦纏身,念不出佛,甚至昏迷,不知念佛,乃至突然遭遇空難、海難、車難、地難、水難、火難、風難等天災地變,不測之禍,未能念佛而當下去世,不知能否往生?這是不必要的憂慮,有這憂慮,顯示他對淨土宗的教證、理證、事證,還沒有基本性的認知。

《小經》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合此二文而解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又說: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又說: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

道綽大師也說: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以上經釋之理證,說明念佛人現生已在彌陀光明保護當中,直到臨終,永不捨離,一旦命終,即現身迎接,往生極樂;即使昏迷,也不能障礙阿彌陀佛的來迎救度。亦知念佛自然能夠消災免難,逢凶化吉。所以念佛人只要信任彌陀救度,平生安心念佛,則一切自有彌陀的安排,臨終自有彌陀的迎接,毋庸懷疑,毋庸憂慮。阿彌陀佛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故知淨土宗是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滿足、給人希望的法門,念佛而還有不安,便是還不知淨土宗。

「只要念佛,必得往生」的事例,古來甚多,《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記》、《念佛感應錄》之類的書,都有記載,披尋便知。

念佛人若能涉獵有關教證、理證、事證,則疑心的烏雲,自然消散;信心的光輝,時常朗照。

第十四點,顯臨終少念尚救,何況平生多念?(舉少攝多)

這個下品下生的人他頂多就念十聲佛而已,他念十聲也能夠往生,何況我們自從念佛以來,何止十聲呢?尤其像今天大家念了多少佛啊!他臨終少念都能往生,何況我們平生多念,過去現在未來,直至臨終,都念念不捨,相續不斷,怎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說:

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又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不過,念佛往生不是以數目多少來決定的,不管念多念少,不管罪業是深是淺,不管功夫是高是低,不管雜念是多是少,不管清淨心是有是無,完全都是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完全是靠這句名號的光明威神功德力,使我們念念當中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具備往生的功德資糧。因此,不論根機上下、罪福大小、功夫有無,只要專念佛名,臨命終時,佛聖自然不請自來,迎接往生。善導大師說:

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有人教理基礎不夠,以為雖然平生多念,念念不捨,但依然煩惱熾盛,業障深重,妄想紛飛,雜念叢生,沒有清淨心,沒有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恐怕難得往生。有這觀念,就是不知淨土宗的教理,不知彌陀的慈悲。如果能夠薰習善導流的淨土教義,所有這些疑問,必能煙消雲散,而信日朗天。善導大師說:

四十八願慇懃喚,乘佛願力往西方,
無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第十五點,顯以「惡人、臨終、十念」,攝「善人、平生、多念。」

由下品下生的經文就可以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以:第一、惡人;第二、臨終,第三、十念,來包含「善人、平生、多念」更能往生。

下品下生的根機,論他人是個惡人,不是善人;論他是臨終才開始念佛,不像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了;論他所念數目,頂多就是十句,可是我們奉公守法,行善積德,雖有罪業,不至五逆,而且從現在就「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一生所念的佛何止十句呢?千百萬億都有了。那麼,像這樣的「惡人、臨終、十念」都能夠往生了,何況是善人平生多念呢?如果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以「善人、平生、多念」為標準的話,那我們能往生嗎?不能,因為誰敢說他是善人?平生到底是從什麼時候算起?以幾歲為標準?多念到底是以多大的數目為標準?如果我們念不到那個數目,豈不是不能往生了?所以阿彌陀佛祂的標準是以「下品下生」的「惡人、臨終、十念」算起的,意思就表示:所有的人都能夠念佛,所有的人都能夠被救,所有的人都能夠往生,沒有一個眾生是會被捨棄的。

如果沒有下品下生經文彰顯的話,我們對往生就沒有信心,內心會懷疑:像我這一種惡人,念佛又沒有達到某一種工夫,恐怕不能往生,恐怕沒有達到阿彌陀佛的要求吧?可是由於有下品下生的經文,令我們感到安慰,因為我們即使有貪瞋癡,即使有惡念,但都比下品下生的人還善良,下品下生的眾生也是彌陀所救度的對象,而且阿彌陀佛絕對有能力能救他,這樣的根機都能往生了,這就表示我也能往生。

凡夫起心動念,不是善就是惡,而惡多善少。以大乘來說,起心動念就犯戒了,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有沒有犯過錯?有沒有殺生、害命、吃肉?有沒有欠錢借物不還或未經同意而取用?有沒有做生意抬高價?(眾答:有)這樣都算是殺生、偷盜。有沒有起念邪淫過?有沒有妄語過?有沒有說人家的是非?(眾答:有)所以我們都是惡多善少的人。

人生在世,有善多惡少,有惡多善少,有善惡俱多,有善惡俱少,有唯惡無善,但沒有人是唯善無惡的,除非是阿羅漢。

我們都是凡夫,都有貪瞋癡、妄想雜念,再怎麼樣都有惡念,都會做壞事。但是不管惡多善少、善多惡少、是善是惡,只要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人人都能夠往生。

所以,由下品下生「惡人」、「臨終」、「十念」的往生,才顯示我們任何一切眾生都能往生。

第十六點,顯臨終助念尚救,何況平生自念?

下品下生的人,他臨終的時候,心中恐懼、慌亂,這時旁邊的善知識為他開示說:某某人吶!你就跟著我的聲音一起念佛。是別人在旁邊念給他聽、給他依靠,可以說是靠別人扶著他走路,他自己是沒辦法平穩的一步一步走路的,他這樣都能夠達到目標了,更何況我們從現在開始,自己已經發自內心的、真切的念佛,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哪有不往生的呢?

有一句話說:

雖然終日徬徨,傍晚到達目的,足矣!

意思是說,有一個人整天徬徨找不到目標,甚至找不到方法,可是就在太陽下山之前,他終於正確的找到目標,而且到達目的地了,這樣可以說他就沒有遺憾了,因為他終於到達目的地了,只是比較僥倖、危險。

以我們來說,不會像那個人一樣終日徬徨,直到傍晚才幸運的到達目標,我們是現在就已經平穩而且確定的到達目標了對不對?(眾答:對)因為我們是一個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護當中,雖然肉體還在娑婆世界,但是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雖然此生果報還沒有盡,但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了。因此,我們淨土宗的特色就是「平生業成」,在我們平生還沒有臨終之時,我們往生的業因已經圓滿成就了;有了這個業因,自自然然就會獲得往生成佛這個果,這個叫做「平生業成」。這樣的特色是淨土宗特有的,如果是靠自力修行,就沒有這樣的特色。

善導大師說:

聖眾莊嚴:即現在彼眾,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此文之意是:所謂極樂世界的聖眾,包含兩部分:

一是「現在彼眾」。指現在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正在極樂世界裏的眾生。

二是「十方法界同生者」。也就是現在雖然還沒有往生極樂,還在十方法界各個的國土,但他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因而必定和已經在極樂的聖眾同樣獲得往生的眾生。因此,從因說果,可謂念佛人已是極樂世界的聖眾,已非娑婆世界的凡夫。

十方法界眾生先往生極樂世界的是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之後陸續不斷往生的十方法界眾生可謂恆河沙數。凡念佛往生者,都必成佛,而且現在都與觀音勢至同儔,如《觀經》「芬陀利華」之文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善導大師解釋說:

.專念彌陀佛名。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為喻。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又說:

 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

此「芬陀利華」之文,在於彰顯「念佛功能,超絕無比」,一切定散等諸善萬行皆所不及,不能為比。

此「芬陀利華」之文,也是「佛出世本懷文」。佛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一大事」莫過於成佛,而念佛即能往生成佛,故以「芬陀利華」比喻念佛之人。

諸花之中,蓮花最勝;眾生之中,佛最為勝,故《涅槃經》以芬陀利華比喻佛。而此《觀經》以芬陀利華比喻念佛人,以念佛人後生必定成佛之故,故預先以芬陀利華比喻之。

《大經》亦以蓮花讚歎極樂世界之菩薩而言:

猶如蓮花,於諸世間,無污染故。

而此《觀經》亦以白蓮花讚歎念佛人而言「人中芬陀利華」。因地果地,雖有不同,比喻皆同,以必往生、必成佛故。

此文也是釋尊對念佛人的授記,授記其必定往生、必定成佛;現在與二聖同儔,當來往生極樂淨土坐道場而成佛。

若非念佛者,則非芬陀利華,非觀音勢至為其勝友,非坐道場,生諸佛家;亦非現當二益。

故「芬陀利華」之文彰顯淨土宗之念佛法門,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法門,故是「現當二益」的法門。

第十七點,顯臨終念佛宿善深,何況平生念佛?

一般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這個五逆十惡的人臨終能遇到善知識,只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就脫離地獄之苦的燃燒,乃至脫離永世的輪迴,獲得往生成佛,是因為他宿善深厚;那我們現在念佛,恐怕宿善不如他,所以他能往生,我們不一定能往生。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大家想想看,這個人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他往生了,說他是宿善深,那我們現在就遇到了,怎會是宿善淺呢?他平生就做惡多端,而我們現在就已經學佛念佛,已經隨緣隨份隨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這樣說他宿善深而我們宿善淺,是不合乎邏輯的。這樣的見解就是惡見,不是正知正見。有一句話說:「惡見妨解脫」,不正確的見解會妨礙一個人修道解脫生死輪迴,所以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淨土宗必須要建立純正的淨土宗的正知正見,才不會被人所惑亂,甚而退轉而改變信仰,這樣就喪失往生成佛的大利了。

《莊嚴經》言:

若不往生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是故汝等聞斯義。

《大經》言: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 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善導大師說: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

以上法語,顯示平生遇到淨土法門,信受歡喜,念念相續,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的念佛人,才是真正宿世善根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具足福德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獲得大利無上功德的人。

第十八點,顯稱名能使必墮地獄之人不墮地獄,使不能往生之人亦生極樂。

一個原本必定要墮落地獄、任何法門都無法解救的人,因為臨終稱念彌陀佛名的緣故,就能夠不墮地獄;而平生沒有發願念佛,本來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也因為臨終稱念彌陀佛名的緣故,最後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顯示:淨土法門,只要回心念佛,沒有一個眾生是不能被救的。原來必墮地獄,結果卻必生極樂。必墮地獄的眾生,也能往生極樂,則尚有何人不能往生?一切眾生皆得往生,無有遺餘。這是任何法門所沒有的,如果不是淨土宗稱名念佛的話,這個人就已經墮落地獄了。

如第十二點曾經說過:「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危險之至,恐怖之極。」在此舉出十數條法語如下,相互勸勉。

《法華經》言: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三界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管何界,仍在輪迴,即使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純樂無苦,壽命長遠,多至八萬四千大劫,然天人命終,還墮三塗,乃至地獄。如《涅槃經》言: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地藏經》言: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正法念處經》言:

無始生死中,業網覆世界。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

是故,曇鸞大師說:

.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三界是顛倒相、虛偽相、污染相、破壞相、輪轉相、無窮相。

.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

.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希出。

善導大師說: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蓮池大師說: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生淨土,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

行策大師說:

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

印光大師說:

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又說: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又說: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
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曇鸞大師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以偈總結:

修行原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大;
欲了生死唯念佛,念佛必得生極樂。

第十九點,顯以此啟發「一切眾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之信心,而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一段應該很容易理解。惡人臨終十念都能夠往生了,那哪有不能夠往生的人呢,再惡都沒有五逆十惡的惡,再慢我們都還不至於臨終,因為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而且都超過十聲,豈不是我們現在念佛就必定往生,所謂「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所以「下品下生」的經文就是在開啟我們:「所有一切眾生,只要念佛,不論罪福多少,功夫有無,都能往生」的信心。

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不但難信,也是「難說」之法。是故釋尊在《阿彌陀經》〈流通分〉深有所感地說: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又在《無量壽經》說: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何以「易行」?只要念佛,簡單容易,故名易行。何以「難信」?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必生極樂,既永不輪迴,且速證涅槃;方法極易,功德極高,似乎不成比例原則,不免令人起疑,故言「難信」。

為了發起眾生無上信心,當釋尊在《阿彌陀經》開示「念佛必生極樂」之時,立即六方諸佛主動地、歡喜地、異口同聲地為釋尊證明,所說不虛,以勸眾生生信,念佛必生。

因此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解釋說:

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又知恩報恩、徹骨入髓地說: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聞此語,即應聲悲雨淚,連劫累劫,粉身碎骨,報謝佛恩。

雖然難信,但是易行;有智之人應知:信疑如何且置,「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下品下生」既是理證,也是事證。

第二十點,顯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何心、何數,都能念佛,都能往生,都具念佛功能。

下品下生的內容,給所有修行人很大的啟發、很大的希望、很大的信心、很大的安慰,很大的歡喜、鼓舞、感恩、讚歎。

下品下生的極重罪人,迫在臨終恐懼、慌亂、痛苦、不安之際,只是念佛十聲,便乾坤轉移,長揖娑婆,高登極樂。以此推論,則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何心、何數,都能念佛,都能往生,都自然具足念佛必有的功德、功能與作用。

一,不論何人—— 男女、老幼、僧俗、善惡、平生、臨終、中陰身、三惡道。

二,不論何時——二六時中。

三,不論何處—— 佛堂、房間、浴廁,不論淨穢之地。

四,不論何事—— 士農工商、行住坐臥、一切諸緣。

五,不論心境—— 善心惡心、定心散心、清淨心、污穢心。

六,不論何數—— 從多向少,從少向多,徹至臨終。出口就念,想到就念,念念不捨。

一,不論何人—— 男女、老幼、僧俗、善惡、平生、臨終、中陰身、三惡道。

也就是不管男眾、女眾、老人、小孩、出家、在家、善人、惡人,或者是平生,或者是臨終;乃至他已經斷氣了,進入中陰身,如果有善知識為他開示這個法門,引導他念佛,他也能夠在中陰身往生極樂世界;甚至三惡道,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的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淨土聖賢錄》裏面很多畜生道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事蹟就是明證。

所以,論眾生來講,就是「不論何人」。

二,不論何時——二六時中。

就是說,任何時間,二六時中,不管白天、晚上、上午、下午,都可以念佛。

三,不論何處—— 佛堂、房間、浴廁,不論淨穢之地。

也就是說,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固然大雄寶殿、念佛堂可以念佛,即使房間、浴廁,也可以念佛。是不論清淨的地方、污穢的地方,都可以念的,沒有忌諱的。

如果不是念佛的話,那就不一定。譬如說我們要誦經,必須恭恭敬敬地在清淨的地方;要持咒的話,也有一些咒是不適當的時間就不能持、不是清淨的地方也不能持。

「下品下生」的眾生,臥病在床,大小便溺,加上病臭;佛聲一念,佛即現前,歡喜來迎,不嫌不淨,不厭臭穢,說明何處都能念佛。

只有這句六字萬德洪名最沒有忌諱,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稱念。

哪個地方沒有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阿彌陀佛啊!阿彌陀佛無所不在啊!所以,佛堂有阿彌陀佛,房間、洗手間照樣有阿彌陀佛,我們在那裏念佛,也照樣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一點都不會嫌棄,一點都不會受地點的障礙。何況我們眾生難擇死地,很難自我選擇說「我死的時候,要在佛堂,眾多蓮友圍繞之中來念佛往生」,大家都很難把握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斷氣。但是,不管他在什麼地方斷氣,阿彌陀佛當下都會顯現在他面前,來迎接他。
因此,不管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的。

四,不論何事—— 士農工商、行住坐臥、一切諸緣。

職業是士農工商、舉止是行住坐臥、當下的事情是任何諸緣。「一切諸緣」,任何事情都可以念佛。只要不是動腦筋的事,都可以念佛。為什麼?如果厭離娑婆、欣生極樂之心非常懇切的話,即使無人鞭策,也會隨時、隨地、隨緣念佛。

這就是「事怕有心人」,他只要有這個心,不必人家勉勵、鞭策,都會自動自發地去念佛。就像上次所講的,會忙裏偷閒、鬧中取靜。為什麼?念是在我們的嘴巴,念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是不會受障礙的,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只要有這個心,一切時地人事都不會妨礙念佛。

有的同修說:「有空的時候沒有想到要念佛,偶然念佛了,也很渙散。」

這就是沒有懇切的心,也就是說生死心不懇切。如果處於「下品下生」那種境界的時候,他一定會「至心令聲不絕」去具足十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他現在不這樣,就表示他生死心不懇切。

所以,學淨土法門的人,生死心要懇切,懇切到把我們現在就拉到臨終,把我們的身份拉到「下品下生」,而「念念不捨」。

以上是不論任何事情。

五,不論心境—— 善心惡心、定心散心、清淨心、污穢心。

也就是說,不管當下的心是起善心或是惡心,是定心或是散心,是清淨心或是污穢心,都可以念佛。

有的同修很為自己苦惱,說:「我一直都是很虔誠地在念佛,可是越是虔誠專一地念佛,越感覺自己妄想雜念非常多,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上窮碧落下黃泉,該想的想,不該想的也想,像這樣的念佛,到底管用嗎?」

每一句都管用!

為什麼?往生不是靠我們念佛的功夫,不是靠我們的心境,完完全全是靠這句名號,我們只要以我們這一顆心,以我們這種根機、身份去念佛,當下就乘上佛的願力、搭上佛的願船、領受彌陀的功德,都能夠往生的。

所以,我們要曉得:淨土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靠我們的功夫來成就往生的法門。

而彌陀的救度是現成的,在哪裡?在這句名號,在祂的願力。只要我們以我們的身份、根機,以我們當下的心境,專一地、誠懇地去念這句名號,就可以了。

不要因為有妄想雜念而擔憂苦惱,甚至懷疑「我這樣能往生嗎?」如果這樣的話,就是不瞭解我們這個法門,那就不是我們這個法門了。

下品下生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他念佛,或滿十聲或只數聲,隨即命終往生極樂。他都往生,何況我們,雖有罪業,雖無功夫,與他相比,高超很多,更必能生。

淨土法門本來就是要安我們的心的,而且讓我們大安心、大滿足,我們既然遇到這個法門,如果還有所苦惱、有所不安,那就表示:雖然念佛,但是不瞭解這個法門。這樣的話,那就務必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多看我們編的書,因為很多問題在這些書中都有解答。

六,不論何數—— 從多向少,從少向多,徹至臨終。出口就念,想到就念,念念不捨。

每個人的根機、時間都各不一樣,因此阿彌陀佛沒有規定你要念多少,所以,不論數目多少。

可是,我們要把念佛培養成習慣,所謂「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形成「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凡夫最熟悉的是什麼?就是五欲、煩惱;最陌生的是什麼?就是念佛。我們把最熟悉的五欲儘量淡化,常常念佛,形成習慣,這就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學佛也只不過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而已。

念佛有四種聲音: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在這四種當中,金剛念最能夠持續而不累。所謂金剛念,就是動嘴巴,聲音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如果是小聲念,旁邊的人還能聽得到;大聲念,則難以持久;默念,往往會忘記。能夠持續長久的,就是小聲念或是金剛念,其中以金剛念最能持續長久。

我們走路的時候,可以一步一句佛號;坐在公車上,也可以閉目念佛;開車的時候,也可以邊開邊念佛。為什麼?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這句佛號啊!所謂「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那我們何必顧念旁邊的人以異樣的眼光來看自己呢?

當然,出家人比較方便,可以端坐閉目,撥著念珠念佛。如果是在家眾,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也在那裏端坐閉目、撥著念珠念佛,人家就覺得怪怪的。

不過,這個輕重緩急,可由自己選擇,有心的話,可以不管旁人的眼光,這一點是不必妥協、不必遷就的。

總之,不論時處諸緣,一向專念,念念不捨。

1  2  3  4  5  6  7  8  9  10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