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下品下生」之深義(四)
--2010年8月7日講於深圳念佛會
 

參、顯示深義

第二十一點,顯為極惡最下機,說極善最上法。故淨土法門,法是易行極致,益是無上涅槃。

法然上人在《選擇本願念佛集》〈第十一讚歎念佛章〉說:

下品下生是五逆重罪之人也,而能除滅重罪,餘行所不堪。
唯有念佛之力,堪能滅於重罪。
故為極惡最下之人,而說極善最上之法。

此文在於顯明念佛功能超絕,能滅極惡重罪。

若論眾生根機,雖謂千差萬別,可歸納為四:

一、 利根無逆罪,如阿難等。

二、 鈍根無逆罪,如般陀等。

三、 利根造逆罪,如阿闍等。

四、 鈍根造逆罪,如下品等。

若論法門數量,雖謂八萬四千,亦可歸納為四:

一、 勝而非易,如華天禪密。

二、 易而非勝,如淨土要門。

三、 非勝非易,如小乘阿含。

四、 亦易亦勝,如弘願念佛。

「為極惡最下人,說極善最上法」,即是顯明「佛出世本懷」。

人名極惡最下人,極惡最下人即是逆謗,顯明機之真實相;

法名極善最上法,極善最上法即是念佛,顯明法之真實相。

此機法二重,彰顯淨土宗乃佛法登峰造極之教。

以近而言,是淨土三部經的宗要;

以遠而論,乃佛教一代經之本懷。

《大經》〈序分〉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此文名「佛出世本懷文」。

「光闡道教」是指一代經,此一代經之本懷,在於「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群萌」即是機之真實相,亦即逆謗闡提;

「真實利」即是法之真實相,亦即弘願念佛。

「下品下生」的眾生,在於顯示一切眾生之中,根機最鈍,罪業最重,時屆臨終,已無他方便,獲救無門。

佛法理論深奧,法門眾多,祖師歸納為兩門,聖道門與淨土門。

若欲以聖道門滅此逆罪,則機必利根,法必殊勝,時必足夠,「機、法、時」三者相契,才能使其懺悔修行而滅此逆罪。

若以淨土門之專稱彌陀佛名,則不論機之利鈍,罪之輕重,時之長短,只要稱念,都能滅罪,也都能往生,且念佛乃是「真實之利」,如《大經》言: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顯明往生極樂,即能獲證無上涅槃。

聖道各種法門,須有修行的能力,精進不退,唯靠自己功夫。

淨土念佛法門,不論利鈍之機功,無利無鈍,唯依彌陀願力。

是故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論「下品下生」,機是鈍根,罪是五逆,法是亦易亦勝之念佛。唯有此法能救此機,此機不遇此法,則直墮阿鼻,求出何期?

因此,源信上人說: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高山之水,能降深谷之底;最上之法,能救極惡之人。

故淨土法門,法是易行極致,益是無上涅槃。

第二十二點,顯彌陀悲救:
根機極低──極惡最下機,
方法極易──乃至十念法,
利益極高──往生成佛益。

「悲救」是指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那彌陀悲救的對象是以什麼為標準的呢?門檻是從哪裡算起的呢?「根機極低」,也就是說,救度的根機是從最低的根機算起的,低到什麼程度呢?──極惡最下機。低到五逆十惡,甚至謗法這一種最低下卑劣的根機,這一種根機也能救度,何況其他的眾生呢?所以善導大師說: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方法極易」,彌陀救度眾生的方法非常非常的容易,沒有比這個更容易了──就是「乃至十念法」。「乃至十念法」即使下品下生的根機也能做得來,可說念佛方法,極簡、極易、極輕鬆、極安樂。因此善導大師說: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利益極高」,專稱彌陀佛名的利益功德非常殊勝,非常高超,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為什麼?──能夠往生成佛。一旦往生,三界六道自然就沒有他的份,他永遠再也不會再三界六道輪迴了,曠劫以來的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流轉,今生今世就畫下了休止符。到了極樂世界,他的生命再也沒有生老病死,永遠都是無量光、無量壽,是永恆存在的,超越時間與空間。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不管是聖人也好、凡夫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到了那裡都必定獲得無上涅槃的佛果。 《大經》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莊嚴經》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善導大師說: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法照大師說: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第二十三點,顯三業無功,完全佛力,絕對他力,毫無自力,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這幾句話都是專有名詞,主要在於顯示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

「三業無功」,「三業」就是指身業、口業、意業。人的行為歸納起來有三種:身體的動作、嘴巴的講話、內心的起心動念。有行為就有業,這三種就是三業。

為什麼說「三業無功」呢?

第一,「口業無功」。下品下生的人,雖然他的業是五逆十惡,可是他隨順善知識,善知識要他念佛,他就跟著念佛,但是他是在很慌亂的情況下跟著念的,在這種情形下,他並不曉得自己在念什麼,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有寂靜的心,還有閒暇的時間,一句一句、很清楚的、鏗鏘有力的念佛。所以對下品下生的人來說,他的口業幾乎是沒有功能的。

第二,「身業無功」。就他身體的行為來講,他是痛苦的躺在病床上,身體不斷的在敗壞,根本不能以這個身體來拜佛修行,甚至雙手合掌都沒辦法,所以就身業來講,他完全沒有功能。

第三,「意業無功」。就他的意業來講,他當下眾苦交攻,心中慌亂恐懼、痛苦不安,沒辦法穩定地、寂靜地、清楚地來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或者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經中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正是所謂「業識茫茫、六神無主」的狀態,所以他的意業也沒有功能的。

就口業來講,他雖然隨著善知識口稱彌陀佛名,但是身口意三業中是以意業為主,既然意業失功,口業本身也就沒有了功能作用,雖有一聲一聲的口稱彌陀佛名,發出這一種聲音,但是就像醉人答語、像夢人說話、像鸚鵡學舌、像山谷迴響,能說他有什麼業不業嗎?因此三業對他來講是沒有功能的。他的念佛就好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沉溺在大海中,眼看就要滅頂了,他拼命的呼救著,這樣的人,一定是碰到什麼就抓什麼,希望有任何的東西可以救他脫困,這時他的呼救是發自內心的、至誠懇切地,這種心情就是「至心」,他此刻只有懇切求救的心而已。至於什麼樣的法他不一定曉得,他只是想抓,大木板也抓,小木片也抓,只要碰到什麼的東西,當下就是他所有的依靠。這樣的人念佛,他並不知道這一句佛號有什麼功能,也不知道會有什麼的效果,他都不知道,只是人家教他念,他就慌亂地跟著念。所以經文就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他就「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解釋此二段經文謂之「失念稱名」而言:

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佛名。

「失念稱名」意謂:因造惡之報,而臨終苦逼,遇善知識之教,苦逼心亂之當下稱名念佛。因此,具足十念之稱名,一生造惡之罪人,亦得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而往生極樂淨土。

就是死苦逼迫之下,極度心慌意亂,意業失去了心念的能力,即使是最簡單的名號也不能在意地中清楚地浮現,如善導大師解釋地「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這時候善知識才轉教他口稱佛名,他也就跟隨著善知識一聲一聲地稱名。雖然稱名,可是在他的心裏意識當中也不是清清楚楚地、明明朗朗地,甚至也不曉得名號的功德,也不理解彌陀的慈悲,只是慌亂地、急迫地、無從選擇地隨著善知識,依樣畫葫蘆地一聲一聲口稱而已。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是失念,也就不能稱之為「失念」的稱名了。

我們仔細看《觀經》下品三種往生,就曉得它都是為了突顯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力用,顯示稱名念佛必定往生,但有角度、次第的不同。總的來說,下品上生、下品中生是局部地、側面地、前行方便地顯示,而下品下生是全面地、結論性地、徹底不假方便地顯示。當然這也正因為有了前面下品上生、下品中生,甚至是九品、十三定觀的鋪墊才顯出下品下生地絕對、超越。

從下品三生來看,下品上生的往生是三業俱全的,「聞大乘十二部經」屬於意業,「合掌叉手」是身業,「稱南無阿彌陀佛」是口業;下品中生聞善知識廣讚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也就是聞解阿彌陀佛的名號救度,屬於意業。下品下生只有口業稱佛,雖然有口業,可是單從這種口業本身來講,在下品下生那種情勢下,如同夢中囈語一般,無意識地跟隨善知識依樣畫葫蘆地稱名念佛,並非出自自己清醒地、有意識、有判別能力的出口稱念,因此,既是「失念(失去意業的功能)」自然也失去口業的功能,所以說三業無功。

雖然有口稱,但是三業無功,三業無功的念佛也能往生,顯示往生的功德、功能,不在眾生這邊,完全在彌陀那一邊,眾生只要稱念彌陀佛名,佛名的功德、佛願的力量必然會使這個即將墮入地獄的人往生,這就是所謂的「完全佛力、絕對他力、毫無自力」,也就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什麼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阿彌陀佛為我們所成就的這種只要稱名就能夠往生的易行方法,就是我們淨土宗的特色──本願稱名。「本願稱名」就是三業無功,全憑佛力,不假藉我們眾生的造作、不假藉我們眾生的功德功夫來往生,完全不靠這一些,只要我們稱名念佛,名號的功德就能夠單獨的、自然的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只要稱名念佛,稱名的本身就能夠讓我們到達極樂世界,這就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就像鸚鵡,牠也不知道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功能,也無所謂信、願,所以是意業無功;牠也不像我們,能夠禮佛拜佛、或者合掌,所以是身業無功;而這個行,也只是靠著嘴巴毫無意識性的、慣性的學著人家依樣畫葫蘆地念佛而已,對牠來講也不是什麼功夫。可是這樣也能夠消牠生死之罪,讓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靠什麼力量?完全是靠這一句名號的力量。如果這一隻鸚鵡只是念「你好」,或者是「早安」、「謝謝」、「對不起」牠能往生嗎?不能,可見牠的往生完全是這一句佛號本身就有這個絕對的力量。

就像我們要從此岸到彼岸,只要坐在船上,這一條船自自然然、安安穩穩的就能夠把我們從這一邊載到那一邊。我們在船上需要幫忙划船嗎?不需要,需要幫忙做其他的事嗎?不需要,我們只要安穩的坐在船上就好。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的大願船也是這樣,我們只要依自己的根機,老老實實的念佛,就能夠從極苦的娑婆此岸到達極樂的涅槃彼岸。

什麼叫老老實實的念佛呢?如果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去參禪、又去學密、又去持咒,又靠其他的修行功德,這樣老實嗎?這樣就不老實。所謂老實念佛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不雜修、不雜行,也不好玄奇高妙,把自己當做是一個愚癡的人,什麼都不會,而毫無顧忌地,無論何時何地何緣,儘量想到就念佛、出口就念佛,養成時時處處都念佛的習慣,這樣專一地、單純地專稱彌陀佛名,這個叫做老實念佛。

再者,我們是怎麼樣的根機,就以這樣的根機來念佛,這就是老實。如果是在家眾,就以在家眾的身份來念佛,不要說我是在家居士,可是要學出家人,一定要住在寺院念佛,這樣就不老實。我們是凡夫,有貪瞋癡、妄想雜念,就安於這種身份來念佛,這就是老實。如果我們凡夫,卻要高攀聖境,要學羅漢、學菩薩、學根機銳利的人那樣來念佛,那就不老實了,因為根本做不來。所以,我們是什麼身份、什麼根機,我們就以什麼根機來念佛,是在家眾就以在家眾的身份念佛,是出家眾就以出家眾的身份念佛,不管有雜念沒雜念、心清淨沒清淨,都不管,只要念佛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功夫成片的「禪定念佛」才能往生,也不是深入經藏、廣學多聞的「智慧念佛」才能往生,也不一定要發四弘誓願的「菩提念佛」才能往生。我們往生是靠彌陀的願力,靠這一句名號的佛力,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所以我們淨土宗就是「本願念佛」,靠阿彌陀佛根本願的願力而往生。

我們剛剛講不是持戒念佛才能往生,對這一句話,大家要有正確的理解,不要聽了認為說:啊!某某人反對持戒,某某人排斥持戒,某某人在強調犯戒念佛。是這樣嗎?當然不是這樣。我們這樣說的前提是就往生的正因來講,往生的資糧功德在這一句名號,有持戒沒持戒、持戒清淨不清淨,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這是從往生的正因來講。但是就一個學佛念佛的人來講,他要不要隨份隨力來持戒?當然要!如果沒有這種基本的態度,就談不上是學佛的人了。

至於禪定念佛,我們念佛的時候,當然盡量不要有妄想雜念,讓這句佛號念得心很清淨、很安詳、很寧靜、很平和;雜念越少的話,越感覺神清氣爽、心情怡悅,不知不覺,粗的妄想雜念就沒有了,只剩下細微的妄想雜念,那個時候也能夠感受到些許寂靜的法喜。所以我們現在所講的,都是就往生的正因、往生的功德資糧而言的。

淨土宗的特色就是「本願稱名」,不是三學念佛,也不是六度念佛,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本身就合乎彌陀的本願力,彌陀的本願力就是佛力,使念佛的眾生人人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即使他五戒不具足,即使他難免妄想雜念,不能功夫成片,即使他沒有文化不能深入經藏,即使他還是凡夫心不能發菩提心,即使他沒有修習三學六度,統統都能夠往生。因為往生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靠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彌陀佛名本身就具足能夠消除我們生死之罪的功德,具足能夠橫超三界六道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功德,具足到極樂世界就能夠快速成佛的功德。因為這樣,才能夠讓任何的眾生、任何的根機都能夠平等的、無條件的往生到涅槃的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本願稱名」。

這一句彌陀名號被尊稱為萬德洪名,表示往生極樂世界跟我們有沒有智慧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學問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修行沒有關係,跟我們有沒有清淨心沒有關係,跟我們是善、是惡也沒有關係。那有關係的是什麼?跟我們有沒有「專稱彌陀佛名」有關係。有學問也好、有智慧也好、有深入經藏也好,都是為了讓我們曉得專稱彌陀佛名就必生彌陀淨土,而徹底歸入一向專稱。假使我們沒有文化、沒有學問知識、沒有深入經藏,可是曉得往生只要靠這一句名號,此後就專稱彌陀佛名,這樣也同樣達到目的。所以,如果我們現在已經專稱彌陀佛名了,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夠往生極樂的涅槃的世界,如果沒有專稱彌陀佛名,必定是隨緣雜善,那恐怕就難以往生了。

所以往生是全憑佛力、絕對他力,「佛力」跟「自力」是相對的,我們凡夫有超越生死輪迴的力量嗎?沒有,所以要靠南無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說完全佛力;「他」跟「自」是相對的,他力是唯有指阿彌陀佛的佛力,不是指其他的菩薩、聲聞、緣覺,或其他法門的力量,是專指阿彌陀佛的佛力、阿彌陀佛的功德力,我們只要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憑藉著阿彌陀佛的力量就能夠到達極樂世界。

第二十四點,顯彌陀佛名,功能力用,大利無上,念佛方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

「大利無上」這句法語是從《無量壽經》來的,《無量壽經》〈流通分〉的地方,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將來成佛,在龍華三會的時候,要把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念佛法門宣揚出去,來救度所有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念佛是無上大利功德。所以釋迦牟尼佛就付囑彌勒菩薩說:

佛告彌勒: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由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大利無上的功德,就是要念佛才可以得到的。這一句彌陀名號具足萬德,有大利的功能,有成佛的無上功能,所以說大利無上。後來的淨土宗祖師,譬如說蓮池大師也好,藕益大師也好,印光大師也好,都有相同的說法。蓮池大師說: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藕益大師也說: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須方便自橫超。

印光大師也說:

.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所謂「大利無上」,「大利」跟「小利」是相對的,「無上」跟「有上」是相對的。大利是指真實之利、成佛之利,如果不是成佛之利,不是真實之利,就不是大利。《無量壽經》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個「真實之利」就是這裡所講的「大利」。

《阿彌陀經》也說: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在這裡所講的「我見是利」是一般的利益嗎?是小小的利益嗎?不是,是大利,是能夠讓我們當下離開三界六道輪迴的法,能夠往生彌陀淨土的法,能夠快速成就佛果的法,能夠快速廣度眾生的法,這一種法、這一種利益才是大利,如果不是這樣的利益,就稱不上是大利,而是小利;就不是真實之利,而是方便之利了。

「無上」是指什麼呢?是指成佛,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是最高的,如果不是佛的話,那就還是「有上」,而不是「無上」。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萬德洪名,是大利無上的功德,超越《觀無量壽經》所講的十三種定觀的定善功德,也超越三福的散善功德。為什麼?從下品下生這一段經文就能夠顯現出來。

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惡的人,他現在臨命終就要死了,雖然一腳還在人間,可是另外一腳已經踏進地獄了,這樣的眾生有什麼法可以救他呢?「定善、散善」就是六度萬行的總稱,六度萬行功德歸納起來離不開定善跟散善。定善是難行中的難行,即使上根利器也未必修得成,何況下品下生的根機更不用說,在此就散善來看下品下生的根機是否修得來。散善即是「三福」,三福即是「世福、戒福、行福」。

一、「世福」:「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的善事,這世間的善事功德能救下品下生的罪人嗎?不能,因為他造的是五逆十惡的業。但是他念佛不但能消這個業,而且能脫離輪迴往生極樂,顯示念佛比三福中的世福還要超越。

二、「戒福」:「受持三皈,具諸眾戒,不犯威儀。」這戒福的功德能救得了他嗎?不能,因為他犯的是五逆十惡,甚至是謗法的罪。何況大家都有受過三皈依,有的也受過五戒、菩薩戒,雖然受了戒,但是持戒不易,根本都沒有具足。可是念佛就能救度他,可見念佛的功德是超越戒福的。

而且下品下生這種五逆十惡的根機,在臨終的這個時候他能夠修世間的福嗎?能夠修五戒十善嗎?修不來,他根本沒有時間來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諸眾戒,何況這種根機即使有時間的話,他也做不好這一些。所以就方法來講,這種方法他是做不來的,就功德來講,要消五逆十惡謗法的罪,也沒辦法消,只有靠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的功德超越五戒、超越十善。

三、「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能夠消他五逆十惡謗法的罪嗎?也不能,為什麼?發菩提心是因地所發的,必須要實踐菩薩道。那讀誦大乘經典,如《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地藏經》……,要讀這些經典的話,一方面他已沒有時間了,即使有時間他也不一定能夠讀誦,何況讀誦經典頂多能夠消一千劫的罪業,可是這個人所犯的是五逆十惡謗法,是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的功德也不能消他這樣的罪業。一方面沒有力量消他的罪業,一方面沒辦法度他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只有念佛,不但能滅除他地獄之火的果報,而且救拔他出地獄,脫離三惡道、遠離六道輪迴,甚至能夠讓他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是念佛的話,這個人就要墮落地獄了。

如《大智度論》說:

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
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罪,超生淨土。

菩薩是上等根機,雖修種種法門,還不能滅除重罪,唯有專念彌陀,不但能滅重罪,還能超生淨土;何況下品下生是鈍根臨終苦逼,更需專念彌陀佛名。可知: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
若不念佛,輕罪難滅,何況重罪。
一沙雖輕,直沉海底;重石沉船,可達彼岸。

這豈不是顯明念佛的功德超過世福、戒福、行福嗎?也顯現出念佛才是真正的善,超越十三種定觀的「定善」,也超越三福的「散善」。

由此可以知道,念佛方法很簡單,簡單到連這樣一個犯五逆十惡的人,在臨終極端痛苦的時候也都能念得來,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才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在經典上,我們有看過哪一句佛號或者是咒語被尊稱為萬德洪名的呢?沒有,只要說萬德洪名都是指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佛名。因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佛名包含了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包含了一切諸菩薩的功德,也包含了八萬四千救度眾生的法門的功德,因此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才會被尊稱為萬德洪名,其他的佛菩薩的名號,其他的咒語統統不堪稱為萬德洪名。

因此,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專念彌陀一佛,就等同稱念恒河沙數諸佛。我們誦八十八佛、念千佛、拜萬佛,都不如念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八十八佛也念到了,千佛、萬佛、十方恆河沙諸佛統統念到了,如果不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很多,盡一輩子也念不完,同時我們念佛能夠蒙受十方諸佛的護念,我們念其他的佛能夠蒙受十方諸佛的護念嗎?不能,所以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雖然沒有念十方諸佛的佛名,等同念了十方諸佛的佛名,等同具足了十方諸佛的功德,蒙受十方諸佛的護念,那如果不專念彌陀佛名的話,這一些功能功德利用就完全沒有,所以善導大師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比較是互相差不多高下的才能比較,如果太過懸殊當然就不能夠比較了,就像地面上最高的山是喜馬拉雅山,可是即使喜馬拉雅山都還可以攀登上去,但是天的高度能夠攀登上去嗎?不能。所以山的高度跟天的高度是不能比較的。善導大師就說,念佛以外的種種法門,三福也好,十三種定觀也好,六度萬行也好,或稱念、觀想其他諸佛菩薩的名號或咒語也好,這一些都是修行,也都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如果跟念佛比較的話就根本不能比較了。真與假怎能比較呢?不能救的法跟能救的法,怎能比較呢?當然也不能。

第二十五點:顯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行,為歸念佛。

善導大師釋:「雖說兩門,意在專稱。」

剛剛講念佛的功能利用是大利無上,念佛才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其實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裡面講定善跟講散善,目的就是為了顯示這一句彌陀名號功德的超越性。如果開始沒有講定善、散善,就直接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功德利用的話,聽的人就不曉得他的高低,因為沒有經過比較,而一經比較才曉得定善跟散善這兩種都不比念佛殊勝。另一方面是為引導本來修學定善或者散善根機的人,完全歸入專稱彌陀佛名,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即使隨緣隨份隨力修學三福,乃至廣修三學六度,但也不依靠那一些功德,為什麼?一者其他法門的功德不如彌陀名號的功德能夠救度下品下生的根機,二者這句彌陀名號本身已具足三學六度、百千陀羅尼的功德,只要稱念彌陀名號,不假他求。

所以《觀經》的定散二行以下品下生為終結,有引導十三觀及上中二品歸入念佛之意;而到了《觀經》最後的〈流通分〉時,則以非定善非散善的「本願稱名」之念佛作為總結論而言: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又言: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解釋說: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至此,整部《觀經》彰顯「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善為歸念佛」之深意,瞭若星辰。

第二十六點:顯念佛功超定散二善,是故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

只要念佛,就可以進入報土,不在品位階級當中。這三句話意義非常的深妙,如果不經過解釋,一般人很容易誤解。可是這才是真正的淨土宗、純正的淨土法門的特色。請大家細細的聽我解釋。

《觀經》有談到九品的階位,那念佛是在哪個品位階級?念佛是超越品位階級的。為什麼?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為三品,中品也分為三品,下品也分為三品,上品生的眾生是怎麼樣的根機呢?是三福當中的「行福」,也就是他能「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雖然他的貪瞋癡還沒有斷除,可是因為他遇到了這個大乘的法門,隨著這個法門所修善行的多寡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所修、所行高的就在上品上生,低的就是上品下生。所以上輩(上品生)的眾生就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迴向往生的。如果是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樣的眾生貪瞋癡雖然還沒有斷除,還是具足三毒,可是他把所修戒福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那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當中。

所以,上輩的人遇到大乘的法門,修習大乘的法迴向往生,所感受的就是大乘的果報,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門,修小乘的功德迴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當中。那中品下生是怎樣的眾生呢?是沒有遇到佛法,行一般的人倫道德,譬如說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或者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雖然他沒有皈依,也沒有受持五戒,也不曉得佛法僧三寶,可是臨終時他遇到善知識告訴他有六道輪迴,有極樂世界可以往生,便以他一生的善行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那麼他就在中品下生。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相對的因來迴向,而得到相應的果。至於念佛,像大家這樣,現在就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人,是在哪一品呢?他的功德是超越世間善的世福,也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之中的行福,他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這裡所寫的「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為什麼?因為有其因必有其果,名號的功德是大利無上的,我們以念佛為因,功德當然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大利無上的功德。

一定有人會懷疑,《觀無量壽經》明明有談九品,而念佛是在下品,怎麼說念佛超越品位階級呢?我現在約略以四點來解釋說明:

第一「攝機意」。《觀經》說九品,目的是要用這九品來含蓋一切的善惡凡夫,上從大乘極善,下到五逆謗法,都能夠乘佛願力往生;並不是說念佛一定在下品。《觀經》九品跟《大經》三輩的意思差不多,只是開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為什麼《大經》上輩、中輩、下輩都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呢?既然三輩都說一向專念,那就說明念佛本身是總攝萬機、超越品位、不在品位當中的,三輩九品只是反映眾生本來善惡的機類。

二、「顯勝意」。那《觀經》為什麼只在下品說念佛呢?因為下品都是造惡之機,一個造殺盜淫妄或者是犯五逆十惡的極重罪人,他獲救無門、解脫無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脫離三惡道,離開六道輪迴,所以就將念佛安置在下品。在下品下生開顯念佛,是在彰顯念佛的功德殊勝廣大,不是說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為在下品下生講念佛,才顯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三福、九品。背後是有這樣的意義,所以說念佛超越品位階級。

三、「抑止意」。念佛本身雖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這個人是個惡人,惡人念佛雖然同樣往生,但卻說在下品,這就有抑止造惡的意思,要我們行善來念佛。

四、「隨他意」。佛說法有隨他意、隨自意、隨自他意這三種。也就是說,這部《觀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隨順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而說的,韋提希夫人本來就認為往生極樂淨土,定善功德最為殊勝,所以只請釋迦牟尼佛說定善的觀法,而對於稱名念佛沒有放在心上。這也是一般人的心理狀態,認為定善功德最殊勝,散善次之,念佛只不過是口中稱念而已,是最劣的。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就順著韋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講十三種定觀,入定觀想,然後釋迦牟尼佛自己開說三福的散善,最後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時候,獨獨顯明念佛的超勝與絕對,來引導一切定善與散善的修行人都歸到念佛的法門。所以善導大師說: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所以念佛在最後下品下生的地方來說,這是佛隨他意的方便引導,並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當中,甚至是下品。如果釋迦牟尼佛完全「隨自意」而說的話,那就直接說念佛往生,就不說品位階級,也就是超越品位了。《阿彌陀經》就是這樣,《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也就是「隨自意」而說的經典,其中就將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貶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獨獨以念佛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以念佛為多善根、大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必定往生。在《阿彌陀經》中,往生也不談三輩,也不說九品,只要念佛都是「不退轉」,都是「一生補處」,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在同一個地位,處於同一個境界。

可知:念佛法門遠超上品上生法門;念佛功德,遠勝上品上生功德。

是故:念佛往生極樂,遠超上品上生,遠超九品,非九品所攝。

即是:諸行往生極樂有品位,念佛往生極樂無品位。

因此,善導大師楷定古今而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除了這一首偈之外,善導大師又說:

念佛即是涅槃門。

第一首偈子就明確的顯示,唯有念佛才能進入涅槃的境界,因為念佛是涅槃的因,涅槃是念佛的果。有一句話說「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裡?往生到彌陀淨土;彌陀淨土是怎樣的淨土呢?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呢?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豈不是當下就證入佛果。這個道理我們只要思惟一下就可以瞭解了。

既然進入涅槃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內容,如: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不要做呢?當然要做。我們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講念佛,不是說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業就不用做,不是這樣的。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我們為人應該做的,這是根本,是人倫。

所謂人倫,就是做人就必須要有做人的格、做人的條件,如果不這樣做就不堪稱為是一個人。做人就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個就是世福;那麼「戒福」的內容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要不要做呢?就隨分隨緣的做。學佛的人應該先受持三皈依,受持三皈依只有利沒有害。眾戒也是,以在家眾來說,戒有五戒、菩薩戒,出家眾有二百五十條戒或四百八十條戒,就以我們的根機,以我們的身份做應該做的事,所謂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但這和往生有沒有關係?(眾答:沒有)跟我們往生有關係的是什麼?(眾答:念佛)不過,說沒有關係也有關係,一個人如果沒有專念彌陀佛名,而修其他的諸善萬行,也就是所謂的「雜行」,只要迴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階位當中。

總之,一個學佛念佛的人應該知道往生極樂無為涅槃的世界,正因是「專稱彌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們為人、學佛者理所當然、隨分隨力應該要做的,有這樣觀念才是正確的,這樣的人,他往生就在報土當中,不會含苞在蓮花中。

「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的道理,簡要的顯明就是善導大師這一首偈,當然善導大師這樣說不是沒有根據的,是根據哪裡呢?根據《無量壽經》,也根據《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說: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說:

無有一切身心憂苦,
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大阿彌陀經》說: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
說經行道皆如佛。

《莊嚴經》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生。

以上經文,皆彰顯念佛往生,直入報土,超越品位階級的經證與理證。

故曇鸞大師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善導大師亦說: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法照大師亦說: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1  2  3  4  5  6  7  8  9  10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