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6)三经互收互摄。

三经虽说次第展开,但并非历然区分,而是互相含摄,其中任何一经皆含其余二经之内容,也被其余二经所包含,如帝网珠,互相映照。如《大经》四十八愿,包含《观》、《小》二经,《观经》定散二善即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展开,《小经》诸佛证诚即第十七愿诸佛称扬的展开。同时,《观》、《小》二经也都含有四十八愿的内容,二经当中所说无三恶道、宝树宝池、树鸟说法、一生补处、无量光寿等等依正功德,一一都是四十八愿成就;念佛往生即是第十八愿成就。

可知三经总为一体,彼此相成,巧妙呼应,共成净土一宗之摄化。

(7)总结三经,略有六同二别。

六同:

一、地位同。三经皆是净土宗正依经典。

二、根源同。三经皆以四十八愿为根源。

三、体性同。三经皆以弥陀佛名为经体。

四、宗旨同。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旨。

五、力用同。三经皆以凡夫入报为力用。

六、教相同。三经皆是顿教一乘为教相。

佛本愿力故,凡夫菩萨格,顿中顿,五乘齐入。

二别:

一、侧重别。《大经》重在四十八愿,法门原理。《观经》重在定散二善,法门摄机。《小经》重在诸佛证诚,法门胜益。

二、次第别。《大经》为根源,《观经》为展开,《小经》为结归。

譬喻长江,上游源头,通贯全程;中游水系,河网密布;下游入海,平坦开阔。

《大经》是上游源头,正源即第十八愿,此第十八愿一向专念,贯彻三经,往生极乐;正如一江之源贯彻上中下游,直赴大海。

《观经》是中游水系,定散二善广收一切善恶凡夫,悉入念佛;正如河网密布,广收众水,悉入於流。

《小经》是下游入海,一切诸佛,齐舒舌相,唯证念佛,不闻定散之名,不说辈品差降,六字法门海,深广无涯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正如江水入海,平坦开阔,海天一色,无有际涯。

譬如沏茶,先以壶泡,再以杯盛,再取饮用。

《大经》如用四十八愿壶,泡六字名号茶;《观经》如用定散二善杯,盛念佛之香茶;《小经》如送杯入口,饮茶不饮杯。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四、本愿成就

1.本愿之意义 通愿别愿 因本根本

2.例举

种种庄严,32;
盛花供佛,23、24;
闻法自在,46;
无三恶道,1、2、16;
无量光,12;
无量寿,13;
无量声闻,14;
一生补处,22;
诸佛称赞,17;
闻名不退,47;
念佛往生,18。

五、本经要点

1. 本经九特胜

(1)无问自说,直指西方。
(2)纯是佛说,殷勤呼唤。
(3)国名佛名,自然度生。
(4)上善一处,超越品位。
(5)正直舍权,唯说念佛。
(6)平时念佛,临终不倒。
(7)恒沙诸佛,证诚护念。
(8)五浊恶世,难信难说。
(9)简短普及,总结定论。

2. 本经三要素

一部经不论长短,必定包含「机、法、益」三方面,显明如来对机说法,必使获益。

机是对机。也就是这一部经是对哪些人讲的。机,分正、傍,正机是主要的说法对象,傍机是附带的说法对象。

法是行法。也就是对这样的根机,告诉他要怎样去做。

益是利益。这样做了,能得什麽利益。

此经是释尊主要为「五浊恶世众生」(机),所说的一部「只要信受陀救度,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法),就「必得往生,不退成佛」(益)的经典。

3. 本经梗概与核心

《阿弥陀经》主要说了三点。

第一,释尊首先赞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庄严,劝我们应当发愿往生。

第二,释尊为我们选择往生的方法:少善福不能往生,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

第三,往生是这样的容易,众生不易相信,为了破除众生的疑心,六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释尊所说不虚,劝我们应当相信而念佛。

第一是引导念佛往生,第二是正说念佛往生,第三是劝信念佛往生。三点归於一点——「念佛往生」,这是《阿弥陀经》的核心。

核心唯一:明极乐报国,众生自力少善不能往生,唯专称佛名得生。

释言: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