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第三篇    正宗分

第二章    劝念佛往生

第三项    明少善不生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文科】

劝念佛往生之第三项,明少善不生。

【译解】

舍利弗啊!极乐世界是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所成就的涅盘妙境,是不退转地诸大菩萨俱会之所。如此高妙的净土,靠众生此间所修的善根福德,无论如何都是太少太少,不能往生。

【辩义】

1. 异译

1) 唐译

舍利子!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

2) 梵本直译

舍利弗啊!往生到无量寿如来的佛刹土中的众生,不可唯以下劣的善为根本的。

2. 什麽是少善福、多善福?

根据上下经文可知,执持名号是多善福,其余一切都是少善福。

1) 元照义疏:

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非往生因;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2) 要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3. 为什麽执持名号是多善福?

因为名号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的结晶,持名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善福作为自己的善福,不仅是多善福,而且是无上、圆满的善福。其余任何自力修行,如果与执持名号相比,都是天差地别,无法相比。

1) 唐译

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2) 大经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3) 大悲经: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4) 称扬诸佛功德经:

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涂;命终之後,往生彼刹。

5) 智论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日行千里,足一千岁,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於後恶世,称佛一声,其福过彼。

6) 善导大师: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同因同行至菩提。

7) 要解: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弥陀因中愿行所成,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

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⑨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8) 疏钞: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

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弥陀乃万德洪名;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9) 念佛镜:

如来八万四千法门,若望念佛法门,自余杂善总是少善根;唯念佛一门是多善根多福德。

自余杂善有限量、可思议;唯念佛功德,广大无边,非心能思,非口能议,是故云不可思议。故知念佛一法是多善根,非余善根所能及也。

4. 为何要说少善不生?

按说前面既然劝众生发愿往生,接下来就该说明如何能够往生,但释尊在这之间却说了不能往生的状况,这有什麽必要呢?

根据上下文意,这一段文至少有这麽几点含义:

一、反显极乐境界之高。

二、反显唯有称名才是上善。

三、折服众生骄慢,建立机法深信。本经所劝的物件乃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最多只有些许人天之善,如不特别说明,听到前面释尊劝愿生极乐,便会愚昧骄慢地妄图靠少许人天之善达成往生,这当然不可能;经由释尊说明,方能死尽偷心,而顺着释尊的引导,才能将眼光转向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

四、如果更广泛地从净土三经来看,《大经》及《观经》都有劝众生修善回向求生极乐,但这只是诱导众生的方便,本经为净土三经的结经,必须显明真实,所以释尊才会明白地说出少善福不能往生。

5. 为什麽少善福不能往生?

不如实修行,与涅盘界不相应故。亦如同平民不可能列於公卿之侧,乞丐不可能餐於豪门之席。

注:

人天诸善,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疏: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法事赞: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6. 诸行回向能否往生?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解释少善福就是「随缘杂善」,也就是各随己缘所作的种种善法修行,所谓三学六度,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含在内。故也称诸行、万行。如果比对《观经》,少善福就是《观经》里的定散二善。

可是在《观经》里,修行定散二善,回向都能够往生,而这里又说是少善福,不能往生。到底诸行回向能不能往生呢?

此有三种说法:

一、能往生。如《观经》九品。善导大师: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
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
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

二、 难往生。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三、 不能往生。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直接依靠自己所修善行欲往生,不具三心(不至心),故不能往生。《大经》说为「憍慢弊懈怠」。释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与涅盘界不相应故。

具三心回向,则得往生。《观经》言「具三心者,必得往生。」释判九品皆三心以为正因。然此有与夺二意。与之而言,诸行往生。夺而言之,念佛往生。因三心即真实归命阿弥陀佛愿往生之心。能归即南无,所归即阿弥陀佛,全体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故言:定散唯标念佛往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莫不皆乘佛大愿业力等。

问:何以一种往生,或说诸行往生,或说念佛往生?

答:如上存与夺意故。譬如有人以自力办事不成,後托王名,事乃得成。仍其人经办故,可说其人成事;托王名故,可说由王事成。

问:何存与夺意?

答:与者,诱进意,引导诸行回向者具三心归投弥陀故;夺者,显真意,为令归入念佛,一向专称故。

问:何以同样一行具三心回向即得往生,不具三心即不得生?

答:三心即是念佛心故,故能总揽名号万德以成己行。释言:「三心若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问:虽是念佛心,未专修念佛,所回只是点滴杂毒之善,何以能生极乐涅盘界?

答:原虽些微杂毒之善,归入名号功德大宝海故,如滴水入海,即转清净,同海深广。也如上喻,自力虽微,投王力故,即是王力,岂能小视。又既托王命,则任何人皆可成事,故随有微善回向无不往生。

《论注》: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问:不具点滴福善,直尔回愿往生,能否往生?

答:同得往生。九品中前六品为大、小、世善之人,夹善回愿,一一皆得往生;下三品为无善恶人,直尔回愿,皆得往生。

问:既一一福善回愿皆得往生,何故说诸行回向难得往生?

答:此是释家巧言,双显与夺意。难生,意在不能生,故夺意为强,为令专念故;然未全废止,故有与意,使进步有阶。

7. 诸行往生之状况

且存与意,诸行回向得生,然有辈品差别。据善导大师十一门料简,有五:

一、 根机有辈品。简机堪与不堪。第五门。

二、 行业有辈品。受法不同,修业延促。第六、七门。

三、 来迎有辈品。随其因行不同,感来迎佛身报化、圣众多少、所持花台有别。第九门。

四、 花开有辈品。到彼花开迟疾不同。第十门。

五、 证果有辈品。花开之後得益有异。第十一门。

8. 念佛往生之状况

亦据十一门料简,念佛往生不说辈品。

一、 根机无辈品。总举有缘生类故。第三门。

注: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一法摄万机,万机成一机。

二、 因心无辈品。通三心正因故。第四门。

注: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

三、 来迎无辈品。通有亲近增上缘,普受报佛来迎故。

四、 花开无辈品。通明信佛智,无花胎之障。

五、 证果无辈品。超出常伦诸地行,现前修习普贤德故。《大经》:「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如本经,机皆众生,行皆称名,益皆不退。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