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求生净土是否心外求法?
安乐集:
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灵峰宗论:
问曰:但念他佛,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圆人炽然但念他佛,了知他佛不离自心。权乘纵未了达自心,究竟心外决无别佛。故此念佛三昧,若迷若悟,皆可共遵。迷者遵之,则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悟者遵之,则自他不二,始觉合本矣。名为三昧中王,不亦宜乎!
6. 上善与下善
善有人天善、罗汉善、菩萨善、佛善。重重比较,後後称上善,前前称下善。本经所说「上善」,不是此世人天五戒十善的善,也不是阿罗汉的善,也不是一般菩萨因地之善,而是阿弥陀佛果地名号无量光寿之善,能使往生之人直入不退转地,悉皆一生补处、决定成佛,所以独称「上善」。
要解:
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
此据相位。若据内证,极乐罗汉、菩萨、人民,皆怀佛德,亦皆可称上善人。
7. 念佛即是上善人
已生极乐,固然称为「上善人」。这个世界的凡夫,甚至连五戒十善都修不来,但是因为称名善根同佛,光寿与佛无异,同样也可称做「上善人」。因中已经是上善人之故,往生之後,才能与诸大菩萨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观经: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疏: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
注:
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乎法界皆为兄弟。
本性恶劣的凡夫,称念佛名的缘故,现蒙五种嘉誉,二圣为胜友,法界称兄弟,往生彼土与诸菩萨携手共行,实在是荣幸之至。
8. 「上善一处」与「辈品差别」
就往生後之情形,大观二经,皆说有辈品差别;唯本经不说辈品,而说下凡众生往生与一生补处菩萨「俱会一处」。一者,无二,无别。同一处所,同一集会,同一境界,同一受用,同一清净,同一真如;同因同果,同去同来,平等平等,纯一无杂妙真如境,故名一处。
注:
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法事赞:
极乐无为涅盘界。
为何有此二说呢?
这是因为往生的因行显说有「诸行」、「念佛」二种不同的缘故。诸行万差,功德不等,随功德大小,存往生高下,三辈九品文所说在此;念佛平等一如,同称弥陀名号,同乘弥陀愿力,因等果等,本经所说在此。
净土三经中,只要是正直说念佛的地方,都不存在品位,如《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付嘱弥勒文,《观经》付嘱文,本经文等;随附诸行的地方,才说辈品。故知,念佛往生无辈品,辈品依诸行方便而立。
有义,念佛往生也有辈品:
一由念佛多少。《观念法门》以日别佛号三万声为上品上生。
二由工夫深浅。《要解》「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三由信疑差别。《大经》信者化生,疑者胎生。知随信疑深浅,有花开早晚。
四由功德大小。《大经》三辈。
五由罪业轻重。《观经》下三品。
若欲会通,可谓皆方便说,非真实义。一、二劝进念佛,三劝深信,四、五随附诸行,亦通劝善诫恶,抑止方便。
问:善导大师依《观经》明凡夫入报之义,《观经》即说九品,是报土存辈品之据,何说报土无辈品?
答:《观经》说相,由方便入真实,故说品位。然报土圆融,为显普贤行德,无品而品,品而无品,非隔历不融者也。如全水成波,全波为水。波相不同,水体是一。
问:无辈品是何等境?
答:无辈品即是平等之境,平等之境即是佛境。如江水不平,入海即平;菩萨因位有差别,佛果位即平等。
论: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等者,平等一相。
9. 要解释俱会一处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於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1) 极乐同居与十方同居之异
① 圣来凡居--凡往圣居
② 暂时同居--究竟同居
③ 圣人稀少--圣人遍满
④ 作办迥异--作办相同
⑤ 升沉硕异--同登妙觉
⑥ 苦乐悬殊--圆受诸乐
⑦ 普通教相--特别教相
2) 与导师判释异同
① 人异:凡夫--圣人。
阿鞞跋致即无生。
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② 土异:同居--报土。
③ 因同:无漏不思议业--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念佛正定业、同因同行。
④ 果同: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至菩提。
⑤ 超同: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愿行自然成。
⑥ 释意同:显极乐超胜,凡夫易生。
⑦ 入手异:权借天台教相,凡故易往,圣故超证--直显净土教相,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皆是妙释,各逗机宜,自分隐显曲直。
10. 要解释应当愿生
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具此深信,方能发於大愿。
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1) 了此--
下凡众生,例登补处。不历异生,必补佛职。
凡夫入报。
2) 信愿力,方能信持名--
不信愿力,即不能信持名。
由弥陀愿力起信,非自力工夫起信。
本愿称名。他力称名。
3) 信持名,方能信心性--
不信持名,即不能信心性。悟後若不念佛,管保老兄未悟。
信持名即是信心性。愚蒙念佛,暗合道妙。
4)
愿力-持名-心性--究竟觉-始觉-本觉。从果向因。
5) 愿生彼国,即是大愿。
6)
信愿即是净土菩提心。大经三信。观经三心。
7) 信愿持名乃为正行。
若无信愿,或求人天福报,或求开悟,或加种种疑杂,皆非正行。
五正行,约行体明五种,各示「一心专」。
信愿持名,即一心专念。信愿极,自专。不专者,信愿有亏。
信愿归於持名。信佛力、信持名、愿往生,而一向称名。
8) 有信愿,无工夫,决得生。
无信愿,有工夫,不得生。
一仗佛力,一仗自力,不可并论。
9) 愿生净土,必得菩提,称菩提愿。
菩提心有二:修诸功德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
11. 法事赞
1) 劝厌苦
愿往生,愿往生。
释迦如来告身子,即是普告苦众生。
娑婆六道非安处,冥冥长夜暗中行。
圣化同居不相识,动生瞋毒斗无明。
为此无明系六道,爱憎高下何时平。
既无善业排生死,由贪造罪未心惊。
犯此人皮裹驴骨,三涂自入不须争。
我等闻之心髓痛,誓愿顿舍世间荣。
普愿回心生净土,手执香华常供养。
① 欲劝愿生,先劝厌苦。
② 舍利弗为苦众生之代表。
③ 经言「众生生者」,「众生闻者」,是何众生?通含凡圣善恶,别以罪苦为先,故出十句明罪苦机相。不退补处,上善一处,皆为此辈。
④
《赞》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合属此段,故知十句即释其相。实是我等自画像。人皮驴骨:《疏》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自入不须争。自己、自动、自然。争抢、争辩。
⑤ 此土凡圣同居,极乐无为涅盘。
2) 赞当文
愿往生,愿往生。
娑婆极苦非生处,极乐无为实是精。
九品俱回得不退,阿鞞跋致即无生。
非直初生无限极,十地以下劫难穷。
如此大海尘恒沙,有缘到者入其中。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普劝同生善知识,专心专注往西方。
众等回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① 非安处,偏造罪不心惊;非生处,偏自入不须争。
② 以九品合此众生,故知所谓善男女,通含九品善恶。
般舟赞:十方如来舒舌证,定判九品得还归。
本机九品,回皆不退。回者,三心中之回向发愿心,摄前二心。经文之愿生心。
③ 无生,涅盘异名。同一无生,别显差相。
④ 有缘。不择机,但念佛,即有缘。三缘。五缘。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⑤ 罪苦众生何能入上善一处?何能即证无生?何能一生成佛?有缘故。有缘无事不可。
乃彼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非众生自力之少善根福德因缘。
⑥ 入上善一处之利益,四句。
⑦ 结劝愿生。专心专注。专复专。专念佛。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