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第三篇    正宗分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文科】

前文赞叹主佛,此文赞叹圣众,即极乐的声闻众、菩萨众。

【译解】

还有,舍利弗啊!彼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数量之多不是用算数可以知道的;菩萨大众之多,也是如此。舍利弗啊!彼佛国土如此高德圣众之庄严,都是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自然成就的。

【辩义】

1. 十劫所度

紧接着弥陀成佛十劫之後,说圣众无量,悉皆不退,使知:弥陀寿命无量,今才十劫,而蒙此佛无量光寿名号救度、已经往生者,如此之多,而不退成佛如此之易,所以应当追踪前贤,速求往生,称佛名号,蒙佛光照,获佛寿命,得入极乐圣众之数。

1) 要解

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2) 法事赞

愿往生,愿往生。
弥陀化主当心坐,华台独迥最为精。
百亿摩尼间杂宝,叶叶庄严相自成。
正坐已来经十劫,心缘法界照慈光。
蒙光触者尘劳灭,临终见佛往西方。
到彼华开入大会,无明烦恼自然亡。
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
彼佛声闻菩萨众,尘沙算数亦难穷。
愿我今生强发意,毕命往彼圣人丛。
众等倾心愿往生,手执香华常供养。

① 合属上科,以主统众,以主显主,意显主伴一体。

② 声闻菩萨乃彼佛历劫愿行所成,十劫慈光所度。

③ 光触,光摄。尘劳灭,不灭而灭,灭其业系果。不断烦恼。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

④ 强发意,即强发愿,愿心坚固,一发不退。圣人丛,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⑤ 经文至此,劝生之意呼之欲出,赞释会意,故引下「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至此段说之。而以我、今发,待众生、当发。

2. 小乘人、未发菩提心人能否往生?

1) 要解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① 不许定性声闻得生。

② 不许未发菩提心得生。

③ 以闻名愿生,总属菩萨根性。

④ 信愿菩提心。

⑤ 释义巧矣,然未直了,又似大义门不成。此土己发大心,到彼反证小果故。

2) 论注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言诸声闻,是人於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於净土生。
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屍迦;後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屍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謇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zhèn)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① 人天小乘,未发菩提心者,皆得往生,生安乐国即成就大乘,故名大义门成就。

② 安乐纯一大乘,平等一味。不生二乘种子,不妨二乘来生。

③ 阿罗汉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既不更生三界,唯应生於净土。

④ 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

⑤ 安乐国非唯无二乘,亦无软心菩萨,皆是勇猛大菩萨。

⑥ 定性声闻,依佛本愿神力生彼,同以佛神力生无上道心。是为不可思议。

3) 疏

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

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以後,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

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
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
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
前解就不定之始,後解就小果之终也。

① 恶人称佛往生,花开以後闻大乘法,即发大心;由不闻小,不发小心。

② 原修小乘人,愿往生,悉得往生。

③ 小乘人往生後,顺本所习,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更不退生二乘心。

④ 与《注》同许不发菩提心得生,生後即发大心。极成大义门。

3. 极乐是纯一大乘菩萨境界,为什麽要说声闻呢?

一、为显彼佛愿力不可思议,能摄声闻往生,复生无上道心。

二、为引他方声闻求愿往生。声闻畏厌佛道长远,自求灰身灭智,今见极乐声闻,自然入於不退,普皆一生成佛,故能欣欣以求。

三、顺余方俗。根据《无量寿经》,极乐世界虽然有声闻、菩萨、天、人等不同的称呼,但实际上极乐所有人民,智慧、神通、功德,都是一样,平等没有差别,身体长相也都一样,没有差别,自然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就是佛的功德法身;智慧之高超、功德之殊胜、形体之微妙,十方世界找不到恰当的名称,而又不能直接称为佛,所以只好顺应他方世界的叫法,也称为天、人、声闻、菩萨等。大经: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52

四、顺本名故,说为声闻,非实声闻,而皆勇猛菩萨。

4. 功德成就论

功德有三:一、国土功德,无苦纯乐;二、本佛功德,无量光寿;三、圣众功德,不退成佛。此三种功德皆由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时,发四十八愿,历劫修行,於十劫前成佛之时,同时成就。

「成就」是愿望已经实现,结果已经达成,法尔如是,既不需要更加功力,也不可能稍有改变。

国土功德既已成就,则彼国现下即是无苦纯乐的清净宝所。反观此娑婆世界,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应当厌苦求乐,厌秽欣净,求愿往生彼国。

本佛功德既已成就,则弥陀圆满具足无量光寿救度众生的大能大力。反观自身,罪障深深,福慧微微,旷劫流转,常没不出,应当舍弃自力,顿归弥陀佛力之救度。

圣众功德既已成就,则一生彼国,自然舍罪恶凡夫之名,入不退成佛之位,应当誓毕此生,不再作阎王眷属,而成为极乐人民。

功德虽说三种,实则一体不分。赞国土功德,说「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即是依正一体;赞本佛功德,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即是主伴一体。依正一体故,国土广大庄严,即是涅盘妙境;主伴一体故,人天声闻菩萨,同证光寿极果。

《无量寿经》说:「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三种功德庄严,收入一句名号,一心称名愿生,西方十万亿程,毕竟不隔於半步;弥陀无量光明,恒常腾辉於舌端;而无量圣众,闻声共邀为胜友,相期聚会於一处。有此大利,释尊反复赞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要解: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