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第三篇    正宗分

第二节    广赞

【大意】

对极乐依正二报的详细赞叹,分为二项。

第一项称赞依报 先解释极乐名义,次述宝树、宝池、花雨、大地,其次说鸟风发出说法的音声,最後结说彼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第二项称赞正报 先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解释阿弥陀佛名,次说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然後称赞圣众之德,最後列举往生彼国者之果报,与人数之众多。

第一项    依 报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文科】

赞叹依报,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解释国土名。

【译解】

舍利弗啊!你知道那个国土为什麽叫做极乐吗?因为那里的众生,没有生、老、病、死四苦,也没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其他种种的苦,而纯净享受无量法喜法乐,所以国名叫「极乐」。

【辩义】

1. 依报次第

首先解释极乐名义,名能摄德,总括无余故;然後例举庄严功德,以德显名,名实相符故。

解释极乐名义,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极乐世界本质性的定义,一切功德庄严不出其外,都在其中。

接下来举例说明「但受诸乐」是怎样的乐,大分三段:

先总体赞叹极乐世界大环境的清净庄严;

再具体说明往生人莲花化生小环境的清净庄严;

再说明往生人莲花化生之後,受用、供佛、闻法的快乐生活。

次序正同我们随佛往生之後所亲身经历的状况,其中含藏着释尊欲劝我们「愿生彼国」的深深慈悲。

2. 略说净土信愿行

要解:

正宗分三:
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1) 信愿即是大智慧,持名即是大修行。

二句名言。

全由信愿者,全仗佛力;全由持名者,不必他修也。

示仗佛力之方,亦信愿所归,又方便摄归专念。

2) 深浅有四:

工夫。如事理一心等。

数目。如《观念法门》每日三万声上品上生。

信心。如大经,明信佛智化生,疑惑佛智胎生。疑重则处胎久,品位下。

自他。凡心自力为浅,佛智愿力为深。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信入佛力即浅,非深非浅,深亦是浅,浅亦是深;冥灭一切差别,不坏一切差别。

3) 信的内涵。

机法二种深信。事理、因果、自他,六信。

信极乐乃弥陀救我之宝所,种种庄严已成就。

信名号乃弥陀救我之功德,无量光寿已圆满。

信圣众乃先获救度之法侣,清净海众已往生。

信我称名,必生极乐,入彼海会,同佛光寿。

信--称名必生。

4) 信愿行之关系。

一体互含。佛力成就。

信,称名必得生。

愿,称名必生之净土。

行,称必生之名号。

因愿体。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果号体。六字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後,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
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3. 要解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一往分别:
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於此。

1) 一往分别,再往无别,更往特别。

2)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3) 同凡,故易往。同圣,故横超。

4) 优先、容易、安稳、笃定。易行,安乐,佛力,顿速。

4. 法事赞

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

1) 何故连属上段?

2) 何故以障释苦?

极乐众生以有障佛道为苦,无障碍佛道为乐,如七地沉空难等。

3) 何故未释但受诸乐?

障自亡,佛自成。十地愿行自然彰。

5. 何故《观经》说极乐度苦?

疏:

问曰:《弥陀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何故此经,分身说法乃云度苦者,有何意也?

答曰:今言苦乐者有二种:一者三界中苦乐,二者净土中苦乐。
言「三界苦乐」者:苦则三涂八苦等,乐则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虽言是乐,然是大苦,毕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
言「净土苦乐」者:苦则地前望地上为苦,地上望地前为乐;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此例举一可知也。
今言「度苦众生」者,但为进下位令升上位,转下证令得上证,称本所求即名为乐,故言「度苦」也。若不然者,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毕竟常住,离於分段之生灭,更就何义名为苦也?

1) 极乐无众苦者,既无三界之苦,亦无下证转上证之障;即是第二十二愿成就,超出常伦诸地行,现前修习普贤德。若他方净土,纵无三界之苦,容有转证之障,以此为苦,故华严海众、十方菩萨皆求生极乐,以求疾成佛道。

2) 问:若无者,何故须势至度苦众生?
答:正由佛菩萨一切依正庄严皆悉说法度苦,故说无有众苦。如言光处无暗,由念念灭暗故。

6. 问:为什麽「无有众苦」一句不作详细说明?

答:略有四点:

一、 无故不说。极乐本来没有这些苦,所以不说。

二、 知故不说。娑婆众苦,众生亲身经历,不说也知,所以不说。

三、 已说故不说。一切诸经是本经的前行基础、发起方便,本经是诸经的结归。娑婆众苦已在其余诸经里都说过了,所以本经不再说。

四、 无益故不说。诸经详说种种烦恼业苦以及对治方法,是想让众生依法修行,离苦得乐,而这些浊恶众生靠自力根本做不到,所以释尊在这一部出世本怀经中也就只字不提了。

7. 二种离苦得乐

愿求离苦,愿得安乐,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人类的一切行为皆从此出发,但效果甚微。佛法对於众生的利益,正是在於能令众生离虚妄轮回之苦,得真实究竟之乐。

佛法离苦得乐的方法有两种:

一、即苦而离苦。也就是正当处在苦的环境中,却不会受到苦,反而安乐。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好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金刚不坏,在太上老君高温猛火的炼丹炉里,一点也不觉得热,还觉得很清凉,居然在里面睡着了。又像一个人,自身具有解毒的特异功能,处在充满毒气的房间,不仅不会中毒,而且所有毒气一经入孔,立即化为清新甜润的香风。

二、离苦而离苦。也就是离开苦的环境,来到一个没有苦只有乐的环境当中,自然离苦得乐。

两种方法比较,即苦而离苦太困难,只有极少数特殊的人才可以做到;离苦而离苦才是能救一切人离苦得乐的究竟办法。好像一所房子着了火,要离火烧之苦,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冲出来,来到露地,就是再大的火也烧不着了。要避开城市的空气污染,只是靠关好门窗,在房间里洒上空气清新剂,是不能根本解决的,但如果来到林泉树下的大自然环境当中,自然就没有了空气污染。

即苦而离苦,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所谓「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这只有无生法忍的菩萨才可以做到。离苦而离苦,是净土法门的方法,一旦往生极乐,自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圣道门修行,为达到离苦得乐,首先要详细分析众生的身心状况,五阴四大、六根六尘六识、心王心所等等;继而说明烦恼业苦的品类,百二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苦等等;再说明种种对治方法,四谛、十二因缘、三学六度等等;再说明修行时节,多生累劫,难行苦行等等;再说明随所修治达到的果位,罗汉四向四果、菩萨五十一阶位等等。而初果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如此困难;娑婆罪障凡夫,处於五浊五苦之恶世大环境中,欲凭自力,即苦而离苦,根本不可能,只能是随业流转,种种烦恼业苦剪不断、理还乱,越来越多,无穷无尽。导师言:烦恼恶障,转转增多。大经说: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来到本经,这一些统统不讲,只一句话:「无有众苦」,一切烦恼业苦就一扫而尽,好像大风吹散云雾一样轻松乾净;再一句「但受诸乐」,无量法喜,一切安乐,顿时拥有,如同太阳初升,大地一时照明,普同金色。净土法门之高超、顿速,於此可知。

8. 佛教的苦乐观

1) 人生是苦。苦集灭道。

2) 苦能启觉。乐多废道。苦恼的人有福了。厌苦缘。

维摩诘所说经:

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又如植种於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3) 苦苦、坏苦、行苦。苦的止息。

4) 众苦,生死苦。五苦、八苦,身苦、心苦,内苦、外苦。轮回大苦。
诸乐,涅盘乐。世间乐、出世乐。秽土乐、净土乐。

经说:

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五恶、五痛、五烧。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论注:

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是污染相,是破坏相,颠倒不净。31

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闇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
倚伏相乘,回圈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
32

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毕竟安乐大清净处。

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染污。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

导师:

舍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

一入弥陀涅盘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一到弥陀安养国,毕竟逍遥即涅盘。

一入涅盘常住国,彻穷无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如此逍遥快乐地,更贪何事不求生。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後,入彼涅盘城。

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卷四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5) 佛说苦乐,为令众生正知苦乐,厌苦欣乐,离苦得乐,拔苦与乐,劝生净土。

9. 拔苦与乐

智慧门,破迷开悟,兴发慈悲。空、平等门。圣者,自力,难。因。渐。

慈悲门,拔苦与乐,开启智慧。有、差别门。凡夫,他力,易。果。顿。

说迷悟难解难行,说苦乐易知易求。

10. 受,接受、享受。现成,被动。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