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第三篇 正宗分
21. 指方立相与无相离念
佛教法门修持,所证真如是一,入手方便不同,大分为二:一平等门,二差别门。圣道证悟是平等门,无方无相;净土往生是差别门,指方立相。
二门比较,圣道门悟平等理,破分别执,逆凡情故,必须是圣人根机才能修习;然而道理纵然悟到极处,至其修证,仍然是烦恼分分断,惑习分分除,功德分分满,果位分分证,虽说平等,还有差别。这是因为自力所限。
净土门不需悟平等之理,不必破我见执着,直接就凡夫分别取舍心境之上,劝厌秽欣净,离苦得乐,巧顺凡情故,任何人都可以修持;虽然在凡夫份上不离妄想分别,一旦往生,则顿证无生,位超十地,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从有相而巧入无相,即事求而顿证极理,这是因为仰仗佛力的缘故,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所以,圣道门下手难而证果仍渐,净土门下手易而证果极顿极高。人们都认为圣道法门无方无相为高妙,不知道净土法门指方立相更为高妙。
22. 空与有
性空相有,真空妙有。不空不有,即有即空。越空越有,越有越空。全空全有,全有全空。
圣道自力,空门入有;净土他力,有门证空。
我须空,佛须有。
1)
维摩经: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2) 大经: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3) 论注:
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
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
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4) 要解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
的标实境,令欣求故;
诚语指示,令专一故;
简非干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5) 莲池大师疏钞:
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
① 圣凡不同。
② 顺逆不同。
③ 巧拙不同。强夺,置换。小儿玩具。
④ 难易不同。
⑤ 险夷不同。宁着有见有须弥山,不许空见如芥子许。恶取空。但空。
无上依经:
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
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
23. 理与事
理性、理体,事实、事相。亦称性相。理事圆融,理事无碍。
安乐集:
理深解微。
般若性空之理,八不中道之理,平等实相之理,法界圆融之理,万法唯心之理,见性成佛之理,众生佛性之理。
圣道偏理性,多以理夺事,尤其禅宗;为分别取相凡夫,必夺此间无常变灭事相,方悟平等无差之理,故所夺之事为此间凡夫取着之事,而非净土称性功德庄严。以理废事之害。
净土重事相,其事乃称性功德庄严之事,真正理事圆融,故触其事,一一皆悟平等妙理。六识纵横自然悟,不假思念一念功。
净土三经皆平铺直述,赞叹净土功德庄严,鲜谈玄妙理性。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乃至高无上境界。
疏:
理事相应,定散随机。
要解:
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
平淡之处更见神奇。比如药理与服药,飞机原理与乘飞机,电路原理与直接看电视。
1)
平等与差别
2)
空与有
3)
理与事
4)
分别不分别
5)
执着不执着
6)
取舍不取舍
7)
苦乐与迷悟
8)
智慧与慈悲
皆有圣凡、难易、险夷不同。
24. 横超三界
净土法门号称「横超三界」,这从本经开篇,释尊金口宣说的第一句,就已经显示出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陡然将我们从烦恼纷扰、狭隘逼促的三界,引向十万亿佛土之外,如鸟出樊笼一般,心情从未有过的舒展、开阔;而丝毫不说三界渐次修断之事。《安乐集》引释《无量寿经》「横截五恶道」之文,说:
若依此方修治断除,
先断见惑,离三涂因,灭三涂果;
後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
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
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
25. 唯信能入
本经一开篇就直接宣说佛的果地境界,佛之净土、佛之名号,全经只是释尊和诸佛交相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众生称名往生,不涉三界因果之近事,不说十地修证之方便,境界之高,等觉菩萨不能插一言,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因为全体是佛境界,从始至终,释尊都是平铺直叙,直接宣明事实,凡夫只能仰信接受,随闻随信,唯信能入。
闻「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即如是信;闻「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也如是信;闻彼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也如是信;闻「凡夫执持名号,即得往生」,也如是信。所以,经文一开始说「如是我闻」,最後说「欢喜信受」;中间所有与会大众,从人天凡夫,到高级菩萨,统统杜绝拟议,抛却思虑,而平等信入。此信广大平等,没有高下,凡愚不减,圣智不增,与知识、学问、智慧、修证无关;所有知识、学问、智慧、修证,入此信门,统统抛弃;唯此信是真知、真学、真智、真证,非九界自力所拟故,明信佛智故。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