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第三篇    正宗分

18. 为什麽无人请问,佛也要宣说此经?

因为这一部经典太重要了。略有几点:

一、这是一部释尊出世本怀的经典。释尊来此五浊恶世成佛的目的,就是要说这一部经,但这一部经太难说,太难信,说的机缘一直没有成熟;为了要说这一部经,释尊成佛以来以几十年的时间,讲说种种法门,调化众生的根机,做为前期的准备,现在机缘终於成熟了,所以即使没有人问,释尊自己也要把它开说出来。如上偈。亦如经文: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二、这是一部「令五浊恶人当生成佛」的经典。这个法门之所以难说难信,就在於能让五浊恶人当生成佛,有这样的利益,所以即使没有人问,释尊也要自己说出来。如同下面经文释尊自己说: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释尊既然以佛眼亲见念佛法门的利益,能令五浊恶人往生成佛,所以不等人问,大慈大悲心也要主动地宣说这部经。

法事赞:

佛知凡圣机时悟,即告舍利用心听。

莲池:

良由此经,救世最急,不俟请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现有成药,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殷勤,然後投剂?佛救众生,意亦如是。

现前众生,乐着生死,不求出离,自能发起佛之大悲,说此经故。

要解:

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三、这是一部「净土三经总结定论,汇归弥陀本愿」的经典。念佛往生法门虽然在《无量寿经》及《观经》当中说过,但那两部经三辈九品文中,也顺带说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杂行往生方法,这固然有利於引导原来修行其他法门的众生进入净土法门,但也有人不知净土法门真实之义,反而执着杂行,看轻念佛,这样往生就困难了。好在经过三辈九品的引导,众生求生极乐净土的信心已经建立,现在有必要进一步显明专修念佛,汇归弥陀本愿,做为净土三经的总结定论,普令有缘众生都能乘佛愿力,往生极乐报土。所以释尊在说毕《无量寿经》及《观经》之後,又无问自说了这一部《阿弥陀经》。

四、这是一部诸佛证诚的经典。《无量寿经》及《观经》虽然也说了念佛,但没有说到诸佛证诚,为了显明诸佛证诚,发起一切众生的信心,释尊无问自说了这一部《阿弥陀经》。

19. 何故别指西方劝往生?

一、胜。弥陀净土於诸佛净土中最超最胜。

1) 摄凡胜。

2) 庄严胜。

3) 得益胜。

4) 本愿胜。

5) 因行果报胜。

二、易。弥陀净土比诸佛净土容易往生。

三、缘深。阿弥陀佛与此界众生缘深。

四、为令众生专心有在。

五、一即一切。念弥陀,即遍念无量佛;生西方,即遍生诸佛国。

1) 法事赞: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七宝庄严最为胜  圣众人天寿命长
佛号弥陀常说法  极乐众生障自亡

2) 法事赞:

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刹,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烦。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383

3) 观经疏:

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111

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於胜行,依行感於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於悲化显开智慧之门。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诸余经典,劝处弥多;众圣齐心,皆同指赞。
有此因缘,致使如来密遣夫人别选也。

4) 往生礼赞: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5) 安乐集:

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心时,从此界去,於此众生偏是有缘,是故释迦处处叹归。

① 大经:此二菩萨於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② 观经: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③ 疏:弥陀、观音、势至等,宿愿缘重,誓同舍恶,等至菩提,影响相随,游方化益。

6) 要解:

问:何不遍缘法界?
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於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於教乘,举扬於海会,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7) 灵峰宗论:

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多指归极乐者,略有四意:
一者阿弥陀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乃至穷村僻坞,若男若女,若长若幼,若智若愚,无不知称阿弥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愿力胜故。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
三者令人系念得专心故。若不专叹,则众生既欲生西,又欲生东,心无一定,净业难成。所以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赞此一门,令人专忆。
四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花藏海。故见一佛,即为见无量佛;生一土,即为生无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该果彻,更无二故。余如净土经论广明,不能备述也。

20. 何故指方立相?

心包太虚。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为摄下凡故。净土三经,多皆指方立相,指出极乐之方位处所,言立依正之庄严境相。

疏言:

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
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