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第三篇    正宗分

11. 为乐愿生,能不能往生?

1) 能生:

①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② 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42

③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88

④ 夫人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

⑤ 《观经》: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157

⑥ 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157

2) 不能生

①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闻,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111

② 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

③ 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66

以能生为正。救苦故,摄凡苦,极乐立名本意故。

说不能生者,为励上机发大心,为斥有人非求佛法乐。非水冰。内乐、外乐、法乐乐。115

12. 依乐立名之意义

1) 顺生本能广结缘故。
诸佛: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佛种从缘起。法界缘起。
弥陀: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2) 顺凡夫性令欣求故。

3) 大悲救苦急出离故。

4) 摄受下愚难开悟故。

5) 闻名得生不思议故。

6) 依乐悲化无穷尽故。

1) 注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 (出有者,谓出三有;而有者,谓净土有),名能开悟曰妙(妙,好也,以名能悟物,故称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2) 疏:

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於胜行,依行感於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於悲化,显开智慧之门。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诸余经典,劝处弥多;众圣齐心,皆同指赞。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