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3)道绰大师中继

‧ 判教立名

‧ 承上起下

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4)善导大师大成

‧ 经典:明列《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为「正行、专依、往生经」。

‧ 能依众生。所依经法。专依相貌。专依理由。专依方法。专依利益。

‧ 教判:要弘二门    顿教一乘    凡夫入报    出世本怀

‧ 行判:正杂二行    正助二业    心行业

‧ 相承:道绰、昙鸾、天亲、龙树

‧ 着作:五部九卷    教相、行仪     配对五正行。

‧ 核心:佛本愿力

(5)依愿开宗

‧ 依教开宗与依宗判教

‧ 依愿开宗。总依三经,别依第十八愿。由诸祖教判可知。

4.净土宗述要

净土宗由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创立,奉《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净土宗以阿弥陀佛因愿果号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为轴心,建立难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净二门、要弘二门之教判体系,确立一心五念、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等心行业规范;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为宗旨,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为特色。

三、净土宗正依三经之关系

1.正依之意义

正,是纯正。依,依准、依行。正依,或称专依、纯依、唯依。

愿生净土,应当专依净土三经;若其余经论所说与净土三经不同,皆弃而不依。唯依三经为标准,不依余经为标准;唯依三经起行,不依余经修行。

兼带而说者为旁依,参考;余者则不依,非不信。时、处、对机、利益别故。

(1)问:一切经末,皆劝「信受奉行」,如上所说净土法门只依三经,岂非偏见,违佛教导?

答:佛说法对机,就所对之机,一一说「信受奉行」;今愿生净土,专依三经,正是遵佛教导。又众经各契有缘,对机、行法、利益,各不相同,修余法门,即依余有缘经;修净土法门,即依净土有缘经。此必然之理,并非偏见。善导大师言:

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若论依信,即总信一切经;若论依行,则偏取有缘经。今言净土正依三经,是就依行而言,故说「正行专依往生经」。

(2)问:纵余经非有缘,然一切经中说到往生弥陀净土的有很多,皆是有缘,为何只有三经为正依?

答:缘有深浅、偏正、纯杂。愿生极乐,三经专明弥陀救度,专赞极乐庄严,专说称名往生,无有一言夹杂余事,其缘最深、最纯、最正,所以为正依。余经虽说往生极乐,只是说余法门时兼带,不专以往生极乐为宗旨,不专显弥陀本愿之救度,虽也有缘,然与三经相比,其缘稍浅,偏而不正,杂而不纯,所以不能为正依。

(3)问:纵余经不可为正依,《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念佛圆通章》列为净土四经、五经,是否可为净土宗正依经典?

答:正依唯是三经。列为第四、第五者,即是在三经之外,不入正依之内;又品章之名显其兼说而非专彰净土。然《行愿品》以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为《华严》一经之结归,《念佛章》为势至菩萨念佛之开示,是皆大有功於净土之弘通,故古德续於三经之後,合称「净土五经」,意同《观念法门》总称「六部往生经」;故虽非正依,而是旁依。

(4)问:如何看待异译?

答:既同有梵本之据,自可视为一体,互参发明。然以康本为准,文词雅顺,旨趣明了,诸祖共尊,承习有依。

(5)问:如何看待会集?

答:用心良苦,可参则参,不足为准。

2.三经之选定

三经东译以来,因其鲜明的特色,受到诸家学者的一致注目,如隋唐之间慧远、智者、吉藏、窥基诸大师,皆是当时佛教巨星、宗派领袖,纷纷为三经作疏注解,其余论着讲解及後人撰述弘通者,更是难以计数;但探究三经内在一体性之本质,选定三经作为修行根本依据的标准——所谓「正依经典」,依之系统地开演出一宗之教理——所谓「依教开宗」的,是始於北魏的昙鸾大师(476—542),而终成於唐之善导大师(613—68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3.三经关系

三经既同为净土宗正依经典,三经之间的关系如何?以下几段重要的法语可以作为指南。

一、《论注》「三经皆以弥陀名号为体」之文: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於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二、《观经疏》「三经皆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之文: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三、《观经疏》「三经深信」之文: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四、《观经疏》「三经皆为正行专依往生经」之文: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五、《般舟赞》「三经皆为顿教」之文:

观经弥陀经所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1)三经同为正依。

三经同为往生弥陀净土正行专依的经典,也就是净土宗正依经典。

(2)三经体性无别。

为什麽三经能成为净土宗的正依经典?因为「三经同以弥陀名号为体」。

体是体质,比如一张木桌,以木为体质,不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木。三经皆以弥陀名号为体,也就是三经每文每句,国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众生往生,都是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展现,都诠显着弥陀名号功德。这不论在《大经》、《观经》、《小经》都是一样的,毫无二致。

又,体是体性,性必有能,体必具用。如水以湿为性而有滋润之用,火以热为性而有燃烧之用。三经皆以无量光寿名号为其体,而有摄众生生净土同证无量光寿之用。这与其它的经典不同,显示出净土法门「他力、易行」的特色。

1问:何以三经名号为体?

答:出第十七愿,咨嗟称名故。广论乃至一代时教皆名号为体,出世本怀故,诸经悉归念佛故,皆为六字注脚故。然净土宗不如是说,为摄下机专心有在,免於宽泛。

2问:天台判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是否矛盾?

答:佛名是究竟圆满实相,二者并不矛盾。

3问:判「实相为体」与判「佛名为体」,有何差别?

答:实相为体,宽通诸大乘经;佛名为体,别局净土三经。

据以起修,则佛名为体,纯彰愿力;实相为体,容混自力。

「实相」,又称真如、法性、佛性、心性、空性、一真法界等等,也就是万法本来的体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具含万德。

然有性有修,於凡唯是性德,不见修德,故众生佛性虽与如来等,依然不免轮回;修德有功,超凡入圣,方乃证显性德。然有分满,菩萨分证,唯佛满证。又诸佛所证三身四智虽皆平等,愿行因缘有别故,独有阿弥陀佛摄其满证实相、一切依正功德,於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全体授予浊恶众生。

故直据实相起修,则成自力、难行,《安乐集》言:「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依名号起行,自成他力、易行,然亦不违实相大道理。《论》以称名为「如实修行」,《注》判弥陀名号即是「实相身、为物身」。《要解》谓「依实相理,念佛求生」。此皆由阿弥愿力,名号功能,致使愚蒙行人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4问:何以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

答:小乘且不论。大乘经皆佛证悟诸法实相心所流出故,文文句句皆诠实相,故说实相为体。如佛像从泥出,泥为体;木出,木为体;金出,则金为体。如凡夫人,一切心思语言皆是颠倒,皆是虚伪,虚妄为体。 

 

上一页 下一页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