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
印光大師 著

〔第1頁〕〔第2頁〕〔第3頁
第4頁〕〔第5頁

寶山居士林開幕頌

如來大法,為諸法源。一塵不立,萬德俱圓。舉凡世間,及出世間。
因果事理,無不包含。敦倫盡分,希聖希賢。必使心地,衾影無慚。
修戒定慧,斷貪瞋癡。自利利他,同證菩提。譬如築室,先治地基。
地基堅固,無往不宜。是以學佛,先須敦倫。倫常無虧,方合道真。
末世眾生,業障重深。唯仗自力,難免沉淪。如來悲憫,開淨土門。
以真信願,持佛洪名。生以誠感,佛以悲應。感應道交,如相現鏡。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果能如是,萬修萬去。又須始終,盡敬竭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言教者訟,身教者從。相觀而化,其益甚隆。
寶山創建,居士法林。特書大義,發起信心。念佛一法,普攝諸法。
空含萬象,豁徹暢達。願見聞者,同皆興起。庶幾劫運,從茲消弭。
人心既轉,天眷自臨。時和年豐,永享太平。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頌

緬維王母,宿根甚深。幼嫻母訓,孝養雙親。長歸王門,克諧以孝。
相夫持家,恪盡婦道。王公逝世,撫育兒曹。嚴慈並用,法巽雙昭。
子既成立,命出求學。以身許國,期追先覺。柏齡近年,深入佛法。
勸母一心,修持淨業。及至臨終,念佛而逝。未見瑞相,齡頗憂慮。
特加精進,觀佛及母。得見母面,與佛相似。母子在生,相依為命。
沒後勖子,復垂顧映。懿哉王母,閨閫英賢。爰書大略,永用流傳。

先德比丘尼像贊

自入空門,唯佛是念。二六時中,不令間斷。念之既久,心與佛合。
預知時至,屆期坐脫。欲利坤倫,特為頌贊。願彼後代,永守懿範。

高鶴年居士像贊

人言居士性甚偏,我謂所偏即是圓。由偏故不理家計。由偏故深通教禪。由偏故雲遊全國諸名勝。由偏故遍參宗教諸高賢。由偏故專修淨土特別法。由偏故普令同仁結淨緣。由偏故不立嗣續,捨家為庵,安住貞節,俾全其天。今已將離此五濁惡世,直登西方極樂世界之九品寶蓮。因王一亭老友所寫之真,特表其偏之所以然。(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季春)

飭終津梁提要

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此飭終社之所由結集也。飭終云者,即助生之謂也。蓋以行人當此時節,得人開導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後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耳。即使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願為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為真慈孝親愛也已。

靈岩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譭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題辭

阿彌陀經,乃一切聖凡同修之道。亦決於現生了脫之法。文雖顯略,義極宏深。古德欲人皆修習,以故列為日課。每有普通善信,文理不深,縱看古德著述,依舊莫知其義。黃涵之居士欲一切人同沐佛恩,俱獲實益。以白話體而為解釋。俾稍識文字者,悉可了然。初次印千部,未久函索罄盡。乃作廣布計,稍縮其式。同志任及二萬,以期修持淨業之初機學人,同得受持。所願得是解者,恭敬修習,輾轉流通。普令同人皆得受持。以此功德,資益淨業。則盡此報身,直登九品。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其為樂也,莫能喻也。

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所說諦理,了無軒輊。若論機宜,則於無軒輊中,大有軒輊。以一切諸經所說法門,皆須自力修習。以至斷惑證真,方有了生死分。淨土三經所說,則博地凡夫,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雖具惑業,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則一切諸經之所未有,乃如來普令一切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得出六道輪迴之大法門也。而阿彌陀經,文略義豐,普透群機。其為利益,窮劫難宣。以故自佛說此法門以來,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有緣遇者,祈勿錯過,則幸甚。

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題辭

觀世音菩薩,誓願弘深,慈悲廣大。隨類現身,尋聲救苦。世人凡遇疾病患難,若能以改過遷善恭敬至誠之心,常念菩薩名號。莫不隨彼誠之大小,而垂加被。小之則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大之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以迄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可惜世多不知,故特遍閱藏典,及諸載籍。撰為頌文,詳加注釋。俾舉世咸知菩薩實為痼疾之醫藥,凶歲之稻糧,險道之導師,迷津之寶筏。伏願見聞此書者,同皆各隨己力,輾轉勸導,印施流通。俾一切同倫,悉沐慈恩,共沾法化。庶可慰菩薩度生之悲心,滿當人感聖之素志也已。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語其淺近,凡夫皆可與知與能。語其深遠,聖人有所不知不能。世間聰明人若有涵養閱歷,便可入道。否則必以小慧自負,遂致妄以己見,譭謗佛法。以故世智辯聰,佛列於八難之中。其所警誡者,深且切矣。其病由於以凡夫知見,測度佛菩薩之境界。使知佛菩薩之境界,決非凡夫所能測度。則可廢然止矣。勿道佛菩薩境界,非彼所能測度。即彼從生至死,起心動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嘗稍能知見。若能親知親見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漸知佛菩薩之境界矣。彼小慧自負者,譬如盲人不見天日,遂謂為無。群盲聽之,贊為識見高超,的確無謬。而不知其為自誤誤人之邪說。豈不大可哀哉。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為淑世善民,窮理盡性之本。其建大功,立大業,發揮聖賢不傳之妙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以聰明自負者,何足知此。病夫知醫,浪子憐客,不禁感慨悲歌,陳此忠告。倘能嘉納,則幸甚幸甚。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悉皆令人敦倫盡分,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淨邦。故當格外恭敬,不可褻瀆。此書具明觀音往劫本跡,此方感應。卷一半卷,多屬經文。卷四一卷,完全是經。餘雖出自群籍,既明觀音拔苦與樂之事,即與經同。以恩從聖施,故言由聖尊也。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倘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譭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矣。譬如盲人觸寶山,反更受其損傷。可不哀哉。

敬告向未研究佛學諸君看讀方法

此書頌文三卷,分二大段。從卷一第一頁起,至第二十五頁六行止,皆頌經中菩薩往劫本跡之事。此下皆頌此方菩薩隨機應感之事。若向未研究佛學諸君,看時宜先從卷一第二十五頁第七行看。及至三卷看完,再看卷四經證。經證看完,再從卷一第一頁看。庶無或難領會,不欲卒讀之想。決定踴躍歡喜,大生感激之心。凡前人所倖免者,己亦欲免。凡前人所幸得者,己亦欲得。捨凡夫之執心,順菩薩之宏願。自憫憫他,自傷傷他。從茲常念菩薩聖號,亦 復普勸一切同人。當必消除無始惡業,增長最勝善根。近得諸緣順適,無往不吉之因。遠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果矣。

敬告閱者務須至誠恭敬自得實益

世出世法,以誠為本。誠則能感聖應。不誠則無感,聖無有應。譬如月麗中天,影現萬川。水若昏濁鼓蕩,月影便難顯現。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則但結遠緣,難得實益。倘更褻瀆,則獲罪無量矣。又卷三第十六七八三頁,牖慧之頌與注,內多有禪機。此等語句,唯實有所悟者,方知意旨。不可以文義蔔度推求。縱令智同生知,亦是愈推愈遠。禪家語句,悉皆如是。倘能主敬存誠,執持菩薩聖號。一旦業消智朗,則所有禪機語句,一一了然。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矣。

安士全書題辭

讀書須知

此書凡孔孟薪傳,佛祖道脈,格致誠正,了生脫死,與凡日用云為,居心動念,一一發明,堪為規範。誠可謂借世間之因果,示作聖之玄猷。實如來隨機利生之妙道,眾生離苦得樂之真詮。讀者當與佛經一律看。宜存敬畏,切勿褻瀆。則福無不臻,災無不消矣。敬呈讀法十條,祈鑒愚誠。

(一)將開卷誦讀時,應先發恭敬心。如見大賓,如對先哲。庶在在悟入作者之深心處。

(二)將開卷誦讀時,當先發至誠心,出懇切言。讚歎周公安士以救世宏心,成救世傑作。並欣己之有緣得讀。

(三)將開卷誦讀時,先洗手漱口,就淨室潔案,而後展誦。

(四)將開卷誦讀時,當先正襟端坐片時,懺悔一切嫉妒輕慢驕狂等惡念惡語惡行。

(五)誦讀時,於一字一句悟入處,當起大歡喜。並隨時記錄其心得,勿任忘失。

(六)誦讀時,當廣思其義。始以書攝心。繼以心轉業。終以進而不已之心,廣行勸導。轉五濁惡世界,而為極樂世界。

(七)心起妄念時,則恭敬安置,而暫止讀。

(八)讀後歡喜依法奉行,當常起羡慕周公宏法之心,悉力仿效之。

(九)全書讀畢,當廣思隨現在社會趨向,以宏攝化,而善為流布之。

(十)全書讀畢,得可以迎機宣說之處,廣為不識字人,方便宣說,作大饒益。

題後

此書措詞闡意,精詳曲盡。其于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窮理盡性,經世出世,悉皆有大裨益。允為挽回世道人心之第一奇書。讀者務必恭敬虔潔,息心體究。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或褻瀆,獲罪不淺。如不欲看,祈轉施人,慎勿置之高閣。又祈種種設法輾轉流傳。俾現在未來,一切同胞,共出迷途,咸登覺岸 云耳。

學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題辭

震大法雷    演大法義    破執救劫    利益無既

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一

因果報應者,儒釋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家庭教育者,匹夫匹婦敦本盡分,培植賢才之天職也。信願念佛者,具縛凡夫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妙法也。此書文雖拙樸,義甚切要。似特為修淨土者說,實寓提倡因果報應,家庭教育之道。祈得是書者,常與父母兄弟妻子鄉党親戚朋友,講說而開導之。俾彼諸人同皆敦倫盡分,克己復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必至生入聖賢之域,沒歸極樂之邦,何幸如之。願讀誦者恭敬信受,勿致褻瀆。輾轉流通,毋或棄置。將見賢才蔚起,劫運頓消。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此不慧所馨香禱祝者。

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加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其為樂也,何能名焉。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己立立人之願。恭敬受持,隨緣宣導。輾轉流通,令遍國界。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

感應篇直講題辭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書曰,惠迪吉,從逆凶,唯影響。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皆因果之說也。至於佛法,則更為彰著。前究過去,後明未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則善惡報應,不爽毫釐。吉凶禍福,皆由感召。人雖至愚,決不至幸災樂禍,避吉趨凶。惜無殷鑒,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憂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應篇直講為急務也。

陰騭文圖證題辭

世亂已極,人咸望治。不得致治之道,徒望究有何益。是宜提倡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也。家庭教育,須從兒女幼時起。俾彼詳知慈孝友恭,和順仁忠,為父子兄弟夫婦主僕之天職。從茲各各恪盡己分,以期無忝所生,而為賢善。又為宣說因果報應,庶有法制心,不至越理犯分。則自私自利之惡念自消,為人為物之善心自生。如是則相爭相戕之事滅,而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以故與諸同志流通此書。冀諸閱者受持依行,輾轉傳佈,則幸甚。

江慎修先生放生殺生現報錄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合編題辭

黃山谷云,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何如。願雲禪師偈云,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慈受禪師 云,飲食於人日月長,精粗隨分塞饑倉。下喉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較量。世間養人之物,不勝其多。如法烹調,味都甘美。何得為我口腹,殺彼生命。致令生生世世,互相殺戮,了無已時。可不哀哉。故流布此書,冀挽殺劫。願見聞者,咸皆信受。幸甚。

壽康寶鑒題辭一

人未有不願自己及與子孫悉皆長壽安樂者。若於色欲不知戒慎,則適得其反,誠可痛傷。故孔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養心者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系於色欲之能寡與否,居其多半。不慧絕無救世之力,願存壽世之心,爰增輯刊佈此書。以期自愛而並愛其子若孫者,得是編而詳閱之。則利害之關,明若觀火。內而戒勖子孫,外而戒勖同倫。又祈輾轉流通,俾遍寰宇。庶一切同人,咸獲壽康。是所馨香而禱祝者。

壽康寶鑒題辭二

人從色欲而生,故其習偏濃。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聖王以愛民之故,即夫婦房事,不惜令遒人以木鐸巡于道路。冀免誤送性命之虞。其慈愛為何如也。及至後世,不但國家政令不復提及。即父母與兒女亦不提及。以致大多數少年,誤送性命,可哀孰甚。不慧閱世數旬,見聞頗多,不禁悲傷。因募印此書,冀諸同倫,咸獲壽康。所願得此書者,各各詳閱,輾轉流通。勿令徒費心思錢財,而毫無實益,則幸甚幸甚。

羅兩峰居士正信錄題辭

堪歎世間人,多以己為智。自己真面目,尚不知名字。何況過現未,前生後生事。
儒教古聖人,注重在經世。此種深道理,略示其大致。儒者不深究,遂謂無此義。
佛既廣發揮,如長夜燈炬。凡有宿根人,悉皆同歸趣。致彼理學家,欲阻其進轡。
特極力辟駁,以期咸關閉。不知大根人,決不受彼制。堪嗟庸碌者,便隳其正志。
從茲破因果,及輪迴理事。謂人一死後,永滅無神智。由是作惡者,大得其覆庇。
以致至今日,亂極無法治。幸有大心人,種種諸行詣。羅君為錄輯,以貢現未世。
故特為排印,以期廣流布。願諸見聞者,知儒釋正意。輾轉為流通,使遍現未世。
庶幾儒道明,佛道亦無替。人民得安樂,守道而居易。生為聖賢徒,沒登極樂地。
轉此澆薄俗,同敦仁恕誼。如此區區心,智者諒不棄。

陽復齋詩偈續集題辭

易園居士十餘年來,專修淨業,為一鄉之善導。凡遇境逢緣,隨機酬答,每為詩歌。頗能豁人心目,感發信心。去年曾為料理排印。今又有續集一本,又欲付排。寄光令閱,不禁歡喜感歎之至。惜光之精神目力不給,不能代為校對,不無遺恨。爰作俚語,以示我心。

易園之詩直是話,婦孺聞之咸驚訝。佛意祖意悉融攝,最要尤在生淨界。
易園之詩直是畫,心境性地彰纖芥。度厄普令五蘊空,歸命願王勸禮拜。
易園之詩直是卦,禍福吉凶呈法戒。又令圓超禍福關,淨念相繼求西邁。
若人常讀易園詩,身口意直無瑕疵。現生優入聖賢域,臨終定赴七寶池。
我本尋常粥飯僧,除卻念佛百不能。普願法界諸賢哲,咸與海會結良朋。

甘肅定西縣郭公子固暨德配馮孺人事略題辭

為人子者,當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道勸親。令親於此生中,即得高預蓮池海會,親炙彌陀世尊。使與彌陀世尊,同其壽量光明。其為孝也,方為真孝。至於傳佈親之行實,雖為孝行之一,曷若自行化他,普令見聞同修淨業,同生淨土,同證無生,以至同成覺道之為愈乎。然郭公夫婦竭力養葬,雖為世俗之孝,似亦大不易也。今為藉轉人心,特書二十八字如左。

一鄉之懿範,兩間之完人。普令見聞者,咸濟乎真淳。郭公夫婦,懿德堪欽。

塵空法師創辦蓮社紀念題詞

老實念佛。

塵空法師由蘇至黔,創辦蓮社紀念,以勖蓮宗同志數語。

悲世眾生,根鈍業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當觀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須念念屏息諸緣。決要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以四字洪名不離念,念佛聲不斷,佛心自然相契,三昧自成矣。(元月廿二日)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錄題辭

智睿居士能一見文鈔,即生信心,持齋念佛。為期未久,即能預知時至,念佛而逝。可謂女中丈夫,不愧智睿之名。願世之鬚眉丈夫,閨閣淑媛,無讓彼獨得解脫也。則幸甚。(民十八    己巳二月十七日)

題高杭生居士所藏無量壽佛扇面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佛隨筆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請志誠懇切,專持阿彌陀佛聖號。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現生即可頓出五濁,高登九品,以至證無生忍,成菩提道。此語雖極平常,實為諸佛秘要。若是通家視之,必定為之一笑。(此文靈岩寺留有真跡,但無題目,此題由濤僭題。慧容識)

淨土法門說要
(王求是    龔雲伯)記

原夫眾生與佛,本性原無二無別。只以眾生不守自性,為塵勞所汙,習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別。惟眾生迷有淺深,根有大小。如來乃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於一乘法,作種種說。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覺岸。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漸頓半滿之教,隨其種性,施以教化。

宗教法門,多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迴依然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迷。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脫,是誠不易。惟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專仗彌陀願力。無論善根之熟否,惡業之輕重,乃至五逆十惡,但得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往生淨土。善根成熟者,固頓圓佛果,即惡業深重者,亦得幸預聖流。較之仗自力者,其中難易得失,不待煩言而解。故此淨土法門,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諸大乘經,咸啟斯要。歷代祖師,莫不遵行。

顧或以淨土法門至簡至易,雖愚夫愚婦亦能為之,遂藐視淨土。不知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十界齊收。華嚴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令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夫善財位登等覺,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無明證三德之人,尚爾回心念佛,願生西方。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妙門,成佛之捷徑也。

又永明禪師,為修行人確示要道,開出四料簡。(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高抬貴手。先須認准如何是禪,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所謂純真心體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有淨土者,即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禪與淨土,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是約機約修。一理一事。理雖如是,須如理起行,行極證理。務使實有諸己也。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而因地不真,心戀塵境,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皆不得名為有淨土。

(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惟以信願念佛一法,自利利他。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而喪膽,如虎之戴角。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即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即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歟。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即最下證圓初住,能現身百界作佛,故曰,來生作佛祖。

(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是決志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念佛,感應道交,定蒙攝受。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非萬修萬人去乎。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然已高預聖流,竟不退轉,漸證聖果。則其開悟,可不待言。故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略識心性,而見思未盡。直須磨厲淨盡,至於無餘,則生死方可出離。若一毫未斷,六道輪迴,依然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即便命終,歸途莫測。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 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眨眼之間,隨其業力,便爾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法門。(非指埋頭造惡不修行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享福愈大,惡業愈多。既造惡業,難逃果報。一息不來,即墮地獄,償其夙債。所謂鐵床並銅柱是也。如是造業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以彼惡業障故,不能獲益,永劫受苦。故曰,沒個人依怙。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又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捨淨土,無由解脫。永明禪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 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寫經者至誠寫經,專心一意,只管寫經,別無情見,迨天已黑,仍抄寫不輟。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寫經。爾時寫經之人,情念一動,遂不能寫。夫明暗之分,眾生之妄見也,眾生之凡情也。故當專心一意,妄盡情空之際,只知寫經,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則無光,而不能寫經。迨至為人提破,無明動而情想分。妄念一動,光明黑暗,頓時判別,遂致不能寫經。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那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又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蹟,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為入道之初門。且篤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惟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乃能稱為篤信。故夢東 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脫生死之妙法。故徹悟禪師 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又云,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賅八教。甚哉,一句彌陀,微妙難思,惟佛與佛,知其究竟。等覺以還,尚有未盡,所謂菩薩少分知。若我輩凡夫,尤當信而行之。

江浙戰後開示法語

現今江浙戰事已息,而人民一時難以復原。傷哉,人民罹此鞠凶,總因宿世惡業,感此極苦惡報。固當以三世因果與一切有緣者說,勿令再造此種業報之因,則將來自可不受此種惡報之果矣。此種惡因,多半因殺生食肉而起。凡一切人皆當令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則為從根本上解決之無上妙法也。惜乎,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尚論推及一切物類乎。及至惡報臨頭,則人之受刑殺,比畜之受刑殺,又何各別乎哉。經 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畏因則可不受果。畏果則毫無所益。倘移畏果之心以畏因,則世界自可清寧矣。

開示五則
陳景藩筆記

示修行方法(一)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但以求生西方為主。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宜熟閱文鈔,其所以然之事理自知。至於今人之病,及對症之藥,文鈔中亦俱說之。總以提倡因果報應,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據。

示修行方法(二)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于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

示法海梯航不契機    著書立言,大非細事。祈且一心念佛。待其業消智朗後,欲使初機得益,再為屬筆,庶少機教不合之弊。汝之此書,究於現在人之病根,及其治法,未曾指明。雖泛示佛理,亦能令人生信。而初機之人,於此各別名詞,多不明瞭。必致互相征詰,無事生事。而於念佛一事,反為不關緊要。此光之不贊成汝書之本意也。既不贊成,又何得略改而略批。以期汝知其所以,不致猶夢夢不已也。

示不必注意詩文    汝法海梯航不次第,詩文亦不真次第,但審慎讀有益身心之書,及認真念佛,不必注意于詩文。若於書得其所以,於念佛得其利益。自然詩文超格。否則亦只強配硬排,究於心法,有何關涉。

示辦同善會    凡作公益事,不得沾染分毫。否則不但欺人,且成欺心欺佛。改惡遷善,須從起心動念處論。何況公然實行其欺人之事乎。今之瞎搗亂者,皆不知因果,不知罪福報應之極愚癡人也。使彼有真心智慧,即以殺身之威脅之,令其如此而行,亦必不為也。望注意是幸。

淨業社開示法語
寄塵記

今天,是念佛七的第一日。我把佛七的來歷,說與諸位聽。現在打念佛七的地方很多,其所修方法及開示的言辭,大致亦復相同。我今先將此次念佛七的因緣說說。再將念佛的大綱說說。如此可以明白念佛宗旨之所在。否則根本未知,立不定腳跟。或隨經教知識語言所轉,以致捨此而修餘法門也。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藥。梵語阿伽陀,華言普生,亦 云總治。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萬四千煩惱,亦復如是。所以念佛法門,包羅萬象。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諸法,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諸法總持,故得無法不備,無機不收也。佛唯欲眾生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然眾生根機不一,心願各別。或有眾生求福求壽求財求子等,只要心誠求之,有求必應。此雖是世間法,然接引下根,漸種善根,故亦滿願。若論佛之本意,唯欲眾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臨終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便出三界輪迴之苦。從茲漸進,以致成佛。方為念佛究竟實義。

第一因緣    若論來因,此話很長。曾記民國十一年,光至申,住太平寺。江易園居士因大陸輪船失火,欲作佛事。光勸他念佛七日。又令彼公司主事者,陪念到底。以念佛利益,比他種佛事功德殊勝。欲令燒死溺死之人,得真實利益,故令專一念佛也。前年江君夫人死,欲作佛事,寄洋一百元,祈光為作佛事。於是在普陀法雨寺打一佛七。圓滿之夜,頗有靈感。然江君本來對於念佛心甚切。其全家被他感化,念佛亦甚切實。因於喪事中全家念佛。不特此也,江君於家鄉頗著名望,其對鄉人也平時皆勸其念佛。一方之人,皆受其感化。凡鄉間送奠儀者,悉皆卻之。告人言,凡來弔喪者,念佛一枝香,勝於送奠儀多多矣。自是鄉人分作數班,一日來一班念佛。念至數日方了。由有此種原因,江君的兒子,名叫有朋,於法雨佛七圓滿之夕,夢見來許多信。就中取一封上樓上佛堂看之。佛堂之燈,明逾電光。打開信封,系一圖畫,即極樂世界之境象也。法雨打佛七,共有十六僧人。於先一日,光對眾僧說,你們念佛,要老實懇切,自他俱得其益。因此僧人各各認真。此亦靈感之一因也。此事略狀,已登居士林林刊。欲知其要,可檢閱之。去年江易園居士父親死,彼亦寄洋,祈光為打佛七。今年其友吳長榮之母死,亦寄洋祈打佛七。彼信寄普陀,光於本月初三來滬,初四到南京,初七回滬,始知其事。商之太平寺真達和尚,但太平寺已應趙竹君家佛七,不能並行。 復轉商于關別樵居士,就佛教淨業社為道場。關居士面允,所以今日就此處為佛七道場。江易園居士平生最歡喜念佛。對於念佛法門,提倡不遺餘力,頗著靈感。去年婺源地方亢旱,易園勸大家一心念佛,不幾日即下大雨。因此立一佛光蓮社。入社念佛者甚多。亦拉光為名譽會長。其念佛靈感,種種不一。如禱雨祈晴及愈病等事,皆頗彰著。可知念佛利益最大。此為第一種因緣。又去年李雲書居士,因其弟婦病重,來太平寺欲作佛事。我勸他打念佛七。其弟婦之病,經許多醫生醫不好,末後一醫生憫其受苦難堪,令吃快活藥以速死。雲書因為設法求佛加被,故此來與光商。光令打念佛七。不久光回山,亦不知得何利益。至今年四月初七,光往居士林看諦閑法師。李雲書亦來,言去年當打佛七第一天,他的弟婦得了一夢。夢見在三聖堂同僧眾在一處念佛,工夫甚久,且甚清爽,病遂漸輕。雲書對彼說,我在太平寺為你念佛,不是三聖堂。彼弟婦言,不是太平寺,是三聖堂。後來打聽方知太平寺是普陀三聖堂下院。可見有病之人,若能念佛,必蒙佛力加被,令病痊癒。此其明證者一也。今年七月間,李雲書自己有病,當病重時,請數居士念佛,後以昏迷不懂人事乃止。繼思去年弟婦打佛七事,著人至太平寺訪我,及真達和尚。因我二人同在普陀,遂寄信祈來滬打佛七。以七月間普陀香市已過,時正清閒,遂在普陀三聖堂打佛七,擇於七月十四日開壇,二十日圓滿。光十三日即與雲書信,十七日彼回信, 云已好了八九了。現在李雲書病體全好,只是體氣尚未復原。李雲書如此重病,藉佛七加被,得以痊癒。靈驗如此,此其明證者二也。

第二綱領    現在的人,多多好奇,好鋪排張羅。如護國仁王法會,金光明法會,持楞嚴咒法會,大雲輪法會等。此種法會,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但以今人財力單薄色力單薄。雖 云舉行,難獲勝益。以非人人能行之事故也。若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則無有一人不能行者。故其利益,非一切法會所能比也。以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最為逗機。雖孩提之童,亦能為之。若念經只可少數人,不能人人皆念。四五年前,四川一通告寄來,言川中戰事不息,欲祈消滅,令一切人念楞嚴咒。要知楞嚴咒能諷誦者,千人之中,難得其一。且刊印許多令人佩帶,及貼於門首等。事頗煩瑣,所費又多。何如念佛,或念大悲咒,或念觀世音菩薩,較為直捷了當。故我見彼誦楞嚴咒的倡議,甚為好笑。以其徒事鋪張,無補實事故也。既然如此,則遠不及念佛利益。以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家念佛音聲,亦有利益。兩兩比較,故勝於念經多多矣。以念佛最極簡便。即不念佛者,聞佛音聲,一 歷耳根,即種善根。由此一句佛號,灌入八識田中,將來遇緣即發。設使怨鬼惡病逼迫,念佛便能卻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應當以此普勸修持。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問,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若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畢竟自己受用不著。以業盡情空,方了生死。但能談說,有何利益。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念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宏深。故清涼國師說,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念佛法門,最合末法時機。善導和尚說,若論學解,一切法門,都應當學。若論修持,須擇契理契機者,方有實益。念佛一法,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最為契理契機。今人俱宜修持。然念佛法門,亦有多途。求其妥當,惟有持名。即如觀像觀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觀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觀實相,則誰能徹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務為高遠,當事實行也。緬甸一後生,念佛甚切,頗現淨妙境界,自以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則難免著魔。今年四月間來信,所有境界,極其險惡。光與彼書,當攝心靜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歡喜,惡勿怖畏,自可消滅。須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若到心佛相應之時,有境界無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應之時,妄欲即見勝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古人 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華嚴一經,圓該諸法。究其歸宿,乃在回向往生西方。諸大乘經,無不讚揚淨土。四經專明其致。西天,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菩薩,自行化他,悉皆指歸淨土。東土,自遠公廬山結社以來,曇鸞,道綽,天臺,善導等,代有聞人。良以佛懸知後世眾生,根器薄弱,特開念佛法門。故諸菩薩祖師極力提倡,以期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脫生死。語 云,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念佛法門,須以實行做去。故蓮池大師臨終囑大眾曰,願大家老實念佛。諸位果能老實念佛,則不負如來說此特別法門之大慈悲心矣。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黃懺華    龔慧雲)謹記

印光無知無識,少參少學。今承諸大居士之招,實深慚愧。竊維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禪四定,則生色無色界天。(二)聲聞乘。修四諦,得四沙門果。(三)緣覺乘。觀十二因緣,得辟支佛果。(四)菩薩乘。修六度萬行,證菩薩果。(五)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覺。人天乘,而兼菩薩乘佛乘者,其唯淨土法門乎。蓋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惟此淨土法門,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淨土者,必須敦篤倫常,恪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加以四弘誓願,廣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內而父母妻子,外而鄰里鄉党,皆修五戒十善,並修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人雖系凡夫,實即菩薩。何以故,以心廣大故。昔有一沙彌隨一尊者行路,沙彌忽發自利利他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願,尊者即令其前行。沙彌後忽轉念眾生若是之多,如何度脫得盡,不如自利為得,時尊者即令其隨後。沙彌忽又轉念,仍當度脫眾生,尊者 復令其前行。沙彌異而問之,尊者曰,爾初發大菩提心,即是菩薩,我雖羅漢,乃系小乘,故請爾前行。繼爾退菩提心,則我乃聖人,爾乃凡夫,理應在後。後爾又發菩提心,故仍請爾前行。由此觀之,發菩提心,功德無量無邊。我等欲增長善根,非發菩提心不可。現當末劫,禮教雲亡,欲挽回世道人心,必先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世間聖人所說因果,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作善降之百祥等語,辭簡義賅,後人每習焉不察。出世間聖人所說因果,至為詳盡。上智得以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中下之資,鑒於行惡而得惡果,行善而得善報,亦可勉於為善。雖窮兇極惡之人,亦有憚而不敢為。故因果報應,實徹上徹下之一法。或以因果報應之說,系屬小乘。不知六度萬行,亦是因果。如來成正等覺,乃至凡夫墮阿鼻地獄,亦無非因果也。故佛教倡明因果,其有利於人者,深矣。昔文王發政施仁,澤及枯骨,然不及二三百年,而殺人殉葬之風,遍於天下。而且以多為榮,天子諸侯大夫士,皆隨力而為之,竟有至數百上千者。以秦穆公之賢,尚殺百七十餘人以殉葬。子車氏三子,乃國之良臣,皆殺以殉葬。況其餘者乎。其原皆由於不知三世因果之故耳。自佛法入中國以後,史冊上未聞有殉葬之舉。此亦未始非如來三世因果之說有以致之也。當今之世,殺劫方盛,尤當提倡戒殺吃素。殺劫者,殺業所成。殺業最大者,曰食肉。因食肉之故,感得一切天災人禍,旱幹水澇,淫雨瘟蝗。食肉之害甚多,說不能盡。姑舉一喻以明之。昔列國時,魯有二勇士,各處一地,一日相逢,沽酒共飲。一曰,無肉不能成歡,當買肉。一曰,爾我皆肉也,何更求肉乎。乃互相割食,兼 復割以互奉,以致於死。此事在吾人視之,以為大愚。不知食肉之人,不悉因果報應。他日人死為畜,畜死為人,其互相啖食,何異於是。不過隔世同時之別耳。且尤有甚者,二勇士互食而死,其因果報應,一時俱了。而食肉之人,因果且糾纏不已,報應亦無有已時。楞嚴經 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經有明文,至可悚懼。茲又略述數義,以明不宜食肉之理。(一)由不忍之心,一切含靈,皆是同體。由仁民而愛物,太和元氣,佈滿人間。則知殺戮生靈,了無義理。一切眾生,悉皆貪生怕死,我何忍殘生害命,以充口腹。(二)因果報應。一切生靈,皆由往昔不知因果,墮落畜類。今我殺食其肉,他年彼之惡報既盡,我之殺業方成,則我亦將為彼俎上肉矣。是故戒殺吃素,非特為生靈計,亦為自身計也。明翰林劉玉綬,船泊蘇州,夢一偉丈夫求救,自稱宋偏將軍曹翰。因屠江州,世世作豬。此對門屠者,頃所宰第一豬,即我也。祈為救援。醒而果見屠將殺豬,遂買而放之閶門一寺中。凡呼曹翰者,其豬皆回首望之。是可為人變畜生,畜生變人之證。載籍上活閻王活小鬼之事甚多。此皆天地鬼神,透露一點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之消息,以警戒世人也。(三)一切眾生,皆我過去父母眷屬。吾人既明因果輪迴,則一生有一生之父母眷屬。 歷劫多生,有歷劫多生之父母眷屬。如是歷劫多生之父母眷屬,輪迴六道。其間若有造惡者,難免不投入三途。故吾人對六道眾生,應作父母妻子想。豈有孝子賢孫,而食其親者乎。豈有慈父慈母,而食其子女者乎。此際一思量,不忍食亦不敢食矣。即祭祖先,亦不應用肉,以名為敬之,實則害之也。至於以肉食奉父母,皆令父母折福獲殃。父母有福德善根者,損其福德善根。無福德善根者,增其受殺惡業。昔佛在世時,一寡婦為夫周年,購肉以祭。途遇如來,如來謂之曰,此肉汝夫之所轉變者也,何能以彼之肉,祭彼之靈乎。即推而敬天地,祀鬼神,亦不應用肉。天地鬼神,豈有不深明因果,貪此穢濁腥臊之肉,而來格來享乎。是則用血食以奉祀者,欲求福而反更得禍也。(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當作佛,故是未來諸佛。且畜類中,時有佛菩薩化現于其中,方便度生。如清涼志中載薄荷事。一僧在五台,遇一異僧,出一函,囑交薄荷,未言地址。一日過衛輝,見一群小兒呼薄荷。僧問薄荷何在。小兒指牆下所臥之豬曰,這不是。僧取書呼薄荷擲之,其豬人立,以兩蹄接而置口中,便立化。方知此豬,乃菩薩所現。其屠所殺甚多,若其豬至薄荷前,則便任其宰殺,了不逃走叫呼,故其屠愛惜薄荷。凡欲殺豬,牽薄荷至其豬邊圍繞之,則直同殺死者一般。以故多年養而不殺。以其豬清潔,愛食薄荷,故以為名。初其僧受異僧之函而去,於途中思之,此函將投何所,乃私拆其封。大意謂,度眾生若得度脫,即當速返,免致久則迷失。僧異之, 復為封訖。至是,方知薄荷乃大菩薩也。繞豬一匝,而群豬即證無生法忍。其威德神力,豈可思議乎哉。又唐文宗喜食蛤,一日有一蛤堅合不開。帝親開之,中有肉身觀音大士像,莊嚴異常。由此觀之,肉尚可食乎。倘誤食佛菩薩所化之身,其罪過可勝言哉。吾人若知此理,自不敢食肉,亦不忍食肉矣。吾人當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不須別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禪定,欲了生死,甚難甚難。以其須至業盡情空,見思惑盡,方出生死。佛在世時,見思惑業斷盡無餘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時代,根性陋劣,斷惑證真者,誠不易得。惟有淨土一門,能於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又淨土法門,不可看得太輕。以法身大士,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皆不能出此法門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難。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修淨土者,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皆歸於善,是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次則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儀。次則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皆以孝養父母等世善為根本。若依餘法門,皆仗自力。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飛渡。能浮者,已不足恃,況不能浮者乎。仗佛力,則如乘輪渡海,須臾即達彼岸。又如平民致身貴顯,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誕,即為儲君。此其間自力他力,難易得失,不可同時而語也。顧號為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信淨土法門,且目為愚夫愚婦之所為。曷不觀夫大智律師,五祖戒草堂青之已事乎。大智律師,初頗藐視淨土,後讀續高僧傳,見慧布法師 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假使十二大劫在蓮華中,受諸快樂,何如我在五濁惡世教化眾生乎,遂生誹謗。後因大病,始知毫無把握,遂發願盡此報身,弘揚淨土。二十餘年,手不釋卷,以淨土為依皈。五祖戒禪師,草堂青禪師,其功行之高,迥出恒流。徒以見思惑未能淨盡,又 復輪轉人間。故知了生脫死,入聖超凡,捨淨土別無長策。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己,實為往生最勝資糧。惟當先勸自家父母兄弟妻子,以身為本,由親而疏。又念佛功德,不但能往生西方,並能消除奇災橫禍。凡怨業病,醫不能治者,若至誠念佛,久之皆得痊癒。以醫者只能醫病,不能醫業。惟念佛則身病心病,無有不治也。伏願諸居士都要發菩提心,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戒殺護生,吃素念佛。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誠所謂甚難稀有之法也。(丙寅七月)

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顯蔭筆記

佛法的最要問題,就是了生死。若論了生死這樁大事,很難很難。我們凡夫,根機劣,知識淺。而且五濁惡世,邪師外道甚多。要了脫生死,究竟如何了脫呢。惟有念佛法門,真信切願,精進念佛,求生淨土。佛法之中,方便多門,參宗學教,都可以了脫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為參宗研教,都要務到極處,如實修證,才有希望。這是全仗自力,談何容易。念佛是攸賴佛的願力加被。是兼仗佛力,自然確有把握了。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飛渡。仗佛力如駕慈航。飛渡難免墮落之虞。駕慈航決定有到彼岸的日子。其中難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別底了。總而言之,仗自力參禪悟道,了生死,未證到家,總是不易了。念佛求生淨土,只要信願真切,行持堅固,就有了脫的功能。若論自力他力,禪淨難易,講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照四料簡說來,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雖通沒有證,總要念佛了脫生死,才是道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大慈大悲,開化眾生。其四料簡,是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以上十六句四料簡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這四料簡的意思,先要明白怎麼叫做禪。怎麼叫做淨。怎麼叫做有。怎麼叫做無。拿這禪淨有無四個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簡之意思。所以將禪淨有無,略為抉擇一下。所謂禪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教中明大開圓解,徹證一念靈知本覺理體也。所以要親見本來面目,方能算有禪。否則不能算有。所謂淨者,是淨土三經,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法門。自心淨,則國土淨。自力感,則佛力應。第一要信得真,願得切,行得精進勇猛。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至誠懇切的發願,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淨土。否則不能算有。世人每以為枯坐,看看死話頭,就算有禪。悠悠揚揚的念幾句佛,就算有淨。乃是大錯而特錯了。總而言之,有禪,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有淨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是最要緊的道理。然而明心見性,但是開悟,還沒有證,總不能了生死。悟得就無生死,反閘內語。當知悟是開眼,悟後才有真修實證的徑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須開悟,這是初步功夫。若論要證到家,正須火上添油,加功進步呢。四料簡中第一句,有禪有淨土者,謂既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功夫。更能真信發願求生西方。大徹大悟,猛虎相如,且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豈非如虎生角麼。故曰猶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來教化眾生。應以禪機得度者,便為說禪。應以淨宗得度者,便為說淨。應以禪淨雙修得度者,便以禪淨法門而化度之。如是言不虛發,機無不攝。開眾生眼目,做人天師範。故曰現世為人師。以明心見性人,念佛求生。徹見自性彌陀,克證唯心淨土。臨命終時,上品上生。一彈指頃,花開見佛。便證圓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隨類應現,化度眾生。夫是之謂真精進。夫是之謂大丈夫。將來作佛祖,真語實語。伏望大眾諦信。第二偈料簡者,謂未曾大徹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難望了生死。所以發願求佛接引,修行淨土法門。故曰無禪有淨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貴,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淨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發願,不能怪彌陀慈父不來接引。若能發願求生,總是能去的。既得往生,親見彌陀,聽受妙法,即時開悟。一生便證阿鞞跋致,不退轉位。故曰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從此看起來,淨土法門,真是再好沒有的了。第三偈料簡。謂雖能大徹大悟,若不發願求生淨土,因未證到家,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 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也。夫所謂十人九蹉路者,謂雖能開悟,而未能一定證到家,故云蹉路。或云十人九錯路者,錯路二字誤也。豈有大徹大悟之禪家,而錯路者乎。大徹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關頭,未必確能作主。臨命終時,循業流轉,隨多生之善惡業陰而受生去,可懼可畏。誠不如求佛接引,為最穩當,最靠得住也。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此陰境,指無始以來之善惡業境,非指五陰魔境。蓋大徹大悟之禪家,豈五陰魔而不知者,有是理乎。第四偈無禪無淨土者,謂一般不知道修心的人,既無明心見性的功夫,又無發願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就是修心未得開悟,總是盲修瞎練,不得解脫。雖然修得福報,無非生死業因。福報大,造業更深。福盡禍來,罪報難逃。地獄之苦,豈能倖免。生死輪迴,誰為依靠。所以讀了第四偈料簡,尤為觸目驚心。望大家知生死苦,發菩提心。無淨土者,速速發願修行,變成有淨土。有淨土者,還須精進勇猛,以決定生西為期望,要緊要緊。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到寶山,切莫空手而回也。又 復當知念佛法門,不是專被下根。是三根普被的。無論利根鈍根,上智下愚,直至等覺菩薩,都是向這個法門,然後能成佛。所以華嚴經善財童子遍參諸大善知識,證入法界海會諸陀羅尼門。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此看起來,淨土法門,真是最高尚,最圓滿的法門。若誣為愚夫愚婦之行者,直是謗佛謗法,地獄種子。不信淨土者,其愚狂墮落,是至可憐湣者也。所以淨土法門,有如是之高上者,因為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惟有淨土,是兼仗佛力。是特別的教理,非是普通的教理。以普通的眼光,來觀特別的教理,自然不得其當矣。普通教理,仗自力,如同功名上進,逐步高升。淨土仗佛力的特別教理,譬如生在王家,出胎便為國儲。其難易曲直,不待智者而知之矣。淨土,道雖高貴,法無奇特。只要切心求佛,自蒙加被。當知佛的護念眾生,過於父母愛子,所以有感必應的。而且我們本具的天真佛性,照天照地,亙古亙今。雖十惡五逆,他的本具靈光,不減一絲毫。但如明鏡蒙塵,愚者以為沒有光明。卻不知拭去塵垢,其光明還現現成成。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佛念遣妄念。乃是去塵垢的最好方法。念來念去,無非顯自心本具的阿彌陀佛。自他相應,感應道交,往生妙義,可勝言哉。念佛的人,只要至誠懇切。心佛之心,行佛之行。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具一分虔誠,得一分受用。望大家努力。現在世道日衰,人心日壞,欲根本補救,則須注意家庭教育。治國平天下,自齊家始。所以治國平天下的權力,婦女操一大半。婦女注重母教,教子循規蹈矩。童而習焉,長而行焉。良好的人格,便肇源于孩提之時。所以婦人之相夫教子,職任重大。一般女居士,須知婦人之得稱太太者,以周朝開國之初,太薑,太妊,太姒,皆極賢德,母儀天下。所以稱婦人曰太太。諸女居士當知太太之可尊可貴,各盡相夫教子之職分,為治國治天下的基本,庶幾名副其實。修心者講到極處,還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語。此二語三歲孩童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究竟能做到這兩句,便是諸佛地步。所以望一般修心的善男信女,大家注意注意。千言萬語,總是要修心了生死。若論修心了生死的最要關頭,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願念佛。望大家將這幾種意思,牢牢謹記。自然生死可了,佛道可證。勉之勉之。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古農速記

今日是釋迦佛成道之日,亦是我等成道之日。何以故,釋迦佛今日成道後,即為眾生說種種成佛之法。我等但能依法修因,即可成就佛果,與我釋迦佛無異。梵網經中,佛已與我等授記 云,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大眾能知自己是當成之佛。即能奮勉,不復暴棄,掃除一切業障,積集一切功德,當來成道,今已決定。故曰亦是我等成道也。法華經 云,如來為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謂佛說法門,其旨趣無非欲令眾生成佛。但以眾生根器不一,根器大者,修習大法,現生成佛。根器小者,不能修大,更設方便,教令漸修。現生能了生死者,雖有其人,甚少甚少。佛以大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門之外,設一仗佛力法門,即是令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於是根器無論大小,皆得仗佛力以了生脫死。而我佛大事因緣,亦於是得以圓滿矣。現在我等壽命又短,智慧又少,皆應依念佛法門修持,往生西方。切不可自大,以為西方何足生,輕視念佛法門。須知念佛,則汝心是佛。若不念佛,則汝心不是佛。觀經 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不念佛,不能無念。既不能無念,則若不念佛,必念六凡。妄想顛倒,皆成生死根株,所以應當念佛。行住坐臥,不離此念。念來念去,念到生死根斷。西方去時,便是上品上生也。教下諸宗,性相教理,精深浩博,研究非易。即能研究,亦只是語言文字上道理,非是心性上道理。要究徹心性上道理,甚少甚少。此是仗自力的法門。宗下或密宗,理多是妙。非根基淺薄者,所能領悟。宗下用功,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佛成佛。但亦尚是宗門初步。既悟之後,再須修道,廣行六度。於一切境上,斷除煩惱習氣。教下用功,先要大開圓解,與宗門徹悟是同。既開悟後,亦再須廣行方便,斷除習氣,甚難甚難。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往生之後,即不退轉。壽命無量,一生成辦。彼修禪宗已經徹悟者,念佛往生,固是上品上生。證菩薩地位,便能化身他方,普作佛事。若不念佛往生,未斷煩惱習氣,仍不能了生脫死。非若念佛法門,無論悟與不悟,煩惱習氣,縱尚未斷。但得往生,便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也。修密宗者,三密相應,即身成佛。但不善用心,即易著魔。即善用心,修此法門,便與其他法門相隔。非若修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多無妨礙。故修密宗者,若能得益,固然是好。若一著魔,便成廢物。我佛法門無量,總要量自己身分,擇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損也。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下化眾生,諸大菩薩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門也。根無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聽人說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張三,明日李四。口頭上說得天花亂墮,心地上絲毫也用不著。所以古來大法師,大宗師,對此淨土法門,莫不提倡。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門之廣大故也。今試言之,惟此法門,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後,賴以度世。三根普被,凡聖兼資。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子。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預其中。廣大圓滿,無以復加矣。證諸華嚴經,善財菩薩經歷百城,遍參知識,其第五十三次至普賢菩薩所,其時善財已證等覺之位,與諸佛齊等。而普賢為之讚歎如來勝功德後。對彼善財及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以廣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良以圓滿佛果,捨此末由也。其聞此法者,最下亦是初發心菩薩。修此十大願王功德,皆須回向西方,方能勝進。再證諸十六觀經,下品下生,是五逆劣根。臨命終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教以念佛。仗佛願力,滅罪往生。即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淨土法門,神妙難思。苟於此信得極者,修此法門,萬牛莫挽矣。然修此念佛法門欲生西方,須於身口意三業之間,修善斷惡。方可與佛合德,命終自然感佛來迎,故曰淨業。業淨則心淨,心淨則感通自易。十六觀經,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等,為淨業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雖造高,不免傾頹。欲生西方,須做好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來,固若容易。然究其實際,蘧伯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若賢若聖,皆不能承當此二句者。昔白居易為杭州太守,謁鳥窠禪師。問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惡字,通身口意。無明四十一品,等覺大士,尚有一分無明未破,三德未圓,即是其惡。又九法界皆為惡。佛法界為善。所以此兩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能道。師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總戒律,能修到,則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來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今日諸位啜臘八粥,是何等因緣。須知即是慶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應該昨天啜。何以故,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原夫釋迦佛未成道前,為悉達太子,十九歲出家,五年修習世間禪,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來,浴于尼連禪河,攀樹而起,身力不支。時諸天人,知悉達太子將往菩提道場成道,佛須相好莊嚴。乃化作牧牛女,獻佛九轉乳麋。何謂九轉乳麋,蓋先從千牛榖乳,以飲五百牛。次榖五百牛乳,以飲二百五十牛。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飲一百二十牛。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飲六十牛。次榖六十牛乳,以飲三十牛。次榖三十牛乳,以飲十五牛。次榖十五牛乳,以飲八牛。最後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太子啜此乳麋,形體復原,相好圓滿。乃赴菩提樹下,端坐思惟,斷盡煩惱。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鏡開朗,得正等覺。即今日佛成道之事也。臘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後成道。我等即以啜臘八粥,為慶佛之成道,其因緣如此。故西域以乳麋為上供。佛在世,多以乳供佛者。及佛滅後,有一居士以純乳煮粥,供養一大德。大德啜之而歎。居士問故,答曰,居士之粥,雖為美味。然不如佛世飲水。以我福薄,眾生報劣,是以歎耳。佛福德厚,水勝乳味。眾生福薄,乳不及水。末世眾生福更薄,切勿作越分想。念佛法門,大家要修持。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婦從。在世為賢人,出世為佛弟子。以此教人,尤須以身作則,方可令人生信。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也。無論在家出家,皆應如是。切不要談玄說妙。即能談說,亦須腳踏實地。但能談說,不能受用,如畫餅不可充饑。修佛法如食,要他不饑才好。明楚石禪師淨土詩有 云,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彌陀最上乘。把手牽他行不得,但當自肯乃相應。

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聖誕日開示法語
希覺速記

諸位,今日釋迦佛誕,佛為何降生人間,無非為末世眾生作標榜。法華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者,即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眾生本有佛性,業已迷失,應以戒定慧修持,反其本有。但眾生根機不一。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法門,修持不易,眾生未易擔荷。所以又特開一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至簡至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蓋念佛一法,亦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須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為一切法門之歸宿。行者切莫以為已經徹悟。倘不依此法門修,恐未易言了脫超入也。
念佛人要生信發願,持佛名號,願生西方。離信願行三者,則無有是處。只要深信切願,不必一心不亂。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徹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參禪只管叫人參,重在開悟。然開悟後,能將煩惱斷盡,固好。否則恐未易言了脫超入也。又有持咒者, 云現身成佛。夫現身成佛,不過只能見自性佛,並非證佛果位。持咒人不明教理,不重戒行,只想得神通。由此心勇猛故,必將累劫多生冤業現前,容易著魔。倘以此心為消除罪障,助長修持,仍須念佛,或有好境。

又修行人不可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此乃犯大妄語戒,最最不可。昔有某居士,云已得阿羅漢果。有人謂既已得果,可以現點神變。然彼卒不能。而煩惱卒不能除。豈有羅漢而不斷煩惱者乎。諸位切莫小看念佛法門。

觀音勢至,都是古佛示現。文殊普賢大菩薩,尚求往生。吾等凡夫,安能輕視。念佛法門,為一切法門之大海。非其他法門,如小小溝渠可比。

諸位須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世人學佛,往往不真。流覽經典,研求義學,不過圖為大通家耳。大通家於斷惑一層,恐不易易。現諦閑法師在覺園淨業社講徹悟禪師語錄,諸位可常常往聽。印光對於密宗持咒之法,竊以借此可以消除罪業。切不可妄求神通。務望大家留意,採納鄙言,發心念佛。古人所謂把手牽他行不得。靠人相牽,殊無是理。望諸位各本自有佛心,老實念佛。

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馬契西記

念佛法門,其大無外。至圓至頓,至簡至易。但須明白其所以然。苟明其理,生信發願,無不得益。否則隨別種境界所轉,不生真信切願。雖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佛說法門,均須仗自力往生,必須業盡情空。非然者,恐戛戛乎難矣。果能業盡情空,再加以念佛工夫,必可以上品上生。便能與觀音大士,同一力量。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矣。如做不到業盡情空地界,不如老實念佛。不存輕慢之心,不以意識蔔度。臨命終時,尚有感應之望。蓋念佛法門,全仗佛力。不比 餘門,均系自力。自力與佛力相較,何啻天壤之隔。所以從古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多有往生。而通宗通教者,或多失之交臂。誠可惜也。修行人須知娑婆苦,極樂樂。要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不可求人天福報,譬如處牢獄之求歸家鄉。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獄也。極樂世界,方是好家鄉。古人詩 云,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諸君果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誰爭哉。要歸家鄉,不可猶豫,謂再過幾年,則不能與佛相應。至誠懇到真信切願即是西方種子。蓋淨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所以蕅益大師 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篤哉斯論,不可不知。古人說法,窮無涯際。唯永明四料簡所說,誠為末世眾生指歸家鄉之一條大路也。請言其略。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此禪淨二字,必須分別明白。尤須知何謂有禪,何謂有淨。世之人於看話頭,參念佛的是誰,便謂有禪,執持名號,便謂有淨,非也。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即寂而照,無能無所,純真心體。是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也。淨者,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須參究功深力極,山窮水盡,念極情亡。一旦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置之死地而後生,可以稱之。有淨者,須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上宏下化,自利利他,乃無愧色。其人苟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備知如來權實法門,唯以信願念佛,為通途正行。邪道斂跡,魔外喪膽。如虎生角,威猛莫敵。上中下根,利澤均沾。豈非人天導師乎。當來上品上生,證圓教,躋等覺。豈非來生作佛祖乎。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然而決志求生西方故,勇猛精進。亦得蒙佛接引,證諸果位。果位中人,莫不大徹大悟。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嚮往。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髮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匯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此指參禪而不念佛者說。禪者,雖已明心見性,若見思煩惱,少有未除,六道輪迴,依舊莫出。生死海深,菩提路遠。躑躅中途,蹉跎濡滯。故曰十人九蹉路也。蹉者,蹉跎,諺釋耽擱也。陰境,乃中陰身境,臨命終時,方始發現。各隨其善惡業力,以支配於善惡道中。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是前車之轍也。夫以三公之悟,與見地高超如此,尚不免昏迷。遑論吾儕博地凡夫矣。瞥爾,謂一眨眼,喻其速也。陰境,有指五陰魔境。蹉路,有解錯路者,均非。安有徹悟禪宗,深明教理,而不明五陰境界,而走錯路途乎。所關甚大,不可不知。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世之人悠悠泛泛,不真參力究,不真信切願,或復兼修餘門,皆可謂無禪無淨。雖感得來生福報,而因福造業,因業墮獄。鐵床銅柱無人依靠。雖有佛力,亦莫 內何。截流大師說,修行人不了生死,為第三世怨,可懼也已。

永明禪師,乃阿彌陀佛化身。所有提倡念佛偈句,通皆機理雙契。此四料簡,尤為參禪修淨之無上警策。雖局於偈語,然言略意周。更無一字可以增損其間。學者宜細細研之。淨土,乃特別法門。其餘,乃通途法門。離則兩益。合則兩害。若夫修持法則,宜善言善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各敦倫常,不背世法。始可謂真佛弟子。否則,乃名教所不容,如來之罪人。念佛貴乎攝心,大勢至 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可知念佛時,宜萬緣放下,都攝六根。綿綿密密,驀直念去。自有得三摩之時。三摩,此翻正修正見,或譯正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以十大願王,勸導華藏海眾,以歸極樂。華藏海眾,乃大菩薩地位,尚須嚮往。可知如天普蓋,似地均擎。大地山河,宇宙萬有,其能出天地之外者乎。淨土法門,普攝餘門,無以異也。世移運衰,末法人根淺劣,欲求豁破無明,斷惑證真,甚難甚難。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異溺海渡人。奉勸諸賢,不可我慢高大。還是真信切願,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

贖遷西湖放生魚募緣疏

凡在生死輪迴之中,悉皆隨業受生。忽焉為人,忽焉為物。當其為人時,則以強陵弱,以眾暴寡,不知栽培來福,任意造諸惡業。及其宿福已盡,殺業已深,難免墮於異類。口不能言,心無智謀,身無技勇,只好任人割烹咀嚼。然推究其心,其貪生畏死之情,臨危望救之念,慘淒何可名狀。所以古之賢哲,多皆愛惜物命,不忍傷害。如子產蓄魚,襄子放鳩,隨侯濟蛇,楊寶救雀,此皆本其不忍之心,以行救濟之事。尚未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于未來,當得成佛。及從無量劫來,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等義。迨至佛教東來,此義大明於世。是以仁人君子,為報恩故,為免劫故,倍 復注意於戒殺放生,持齋茹素也。然有大多數未聞佛法者,習以為常,任意行殺,以期悅口。由是之故,釀成兵劫。試思兵劫之中,人被殺戮,與彼物類受宰割以充口腹者,相去幾何。倘作此想,則殺彼身以悅我口之念,能不消滅乎。又我既貪生,彼豈愛死。我若一芒刺指,即難忍受。彼則臠割其身,心豈能甘。雖力不能敵,無可如何,其怨恨之心,固結莫解,生生世世,必為報復。是以賢哲之士,欲令世人同息殺業,冀合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道,種種設法,買而放之,令盡天年。須知此舉,重在救人,非單為救物也。以其冀人因見買放,不忍特殺。既不忍殺,則怨對不結,而未來之殺劫可消,後世之福壽自永。此放生之究竟宗旨,真實利益也。不知者,每謂虛費錢財,了無所益。試設身處地,為當願人放我,為當願人殺而食我耶。杭州西湖,自宋真宗時,即為放生池。自後縱有廢弛,不久即 覆。今政府以為湖魚過多,致湖水昏濁,有礙衛生,擬標賣之,令彼漁人,一網打盡,以益民生。杭州上海各慈善大居士,不忍以歷來放生之魚,悉令復作食料。特派孫厚在居士來杭,懇求政府買而遷之他處。則于衛生放生,兩俱適宜。政府准以八千圓承買,作三期交,即日交三千圓,明年陽曆二月二十九,與四月十日,各交二千五百圓。遷移完竣,以六月三十日為限。承買正價八千,而數十頃湖,欲令遷盡,殊非易易。須雇許多漁船,日事打撈。又須人力挑運,而其經理監督者,每船當須幾位。彼船資挑資,及日間食用所費,亦須數千。懇祈十方善信,隨力隨心,各出淨資。俾彼待烹之輩, 復得其所。諸大居士所願圓成。其有宿具善根之人,見此義舉,當悉愛惜物命,不忍殺傷。由此因緣,庶可消滅殺機,增長仁風。其為功德,何能名焉。將填溝壑老僧釋印光,謹為無數量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至誠懇禱請命。若蒙慧察,則不異身受其救濟也。謹疏。

贛州壽量寺重興緣起疏

實際理地,歷塵劫而不變不遷。佛事門中,隨因緣而有興有敗。雖否極泰來,屬於天運。而革故鼎新,實賴人為。昔世尊將入涅槃,以法道付囑國王大臣,令其護持流通。蓋預鑒後世法弱魔強,若非仗有權力之偉人,保綏禦侮。則人天眼目,如來慧命,或幾乎息矣。壽量寺者,贛州千五百年之古道場也。當蕭梁時,防禦使盧光裯為僧道誠所建。初名盧興延壽,尋改聖壽。至宋祥符間,真宗特敕賜今名。元明清來,代有興復。至清光緒間,忽罹回祿。民國四年,又遭洪水。致莊嚴佛剎,竟成丘墟。唯丈六之鐵觀音像,巍然無恙。地方正紳,請光孝寺大春和尚兼任住持。遂與住僧德森大師,竭力經營,建觀音殿。後大春去世,德森離贛,繼住僧無狀。致市政公署視為廢地,擬改菜市場,開馬路。當地緇素通知德森,因函懇各界偉人,請求保護。中國佛教會,亦一再函電,請其維持。並一面遴選妥人,前往籌畫興 復。遂令取消前議,且力任護持,令速恢復。而當地士紳劉君汲甫等,斡旋贊助,並願為後盾,圖復剎竿。蓋法道之興,各有因緣。不因經此風潮,則此寺殆將湮沒矣。惟現今時值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彌陀大誓願力,往生西方。孰能現生斷盡煩惑,了脫生死。是故此次恢復,專修淨土法門。並附設居士林,流通處,俾當地人士,咸知出五濁登九品之要道,與敦倫常,盡己分,知因果,慎修持之良規。如是則蓮社啟而宗風丕振,禮教興而國運昌明。庶可副古人建 剎命名之意。亦可慰諸君子一番維護之熱心也。但以寺無恆產,僧無積儲。祈不慧代為疏引,用懇諸大護法,及各善信,發菩提心,行方便事。輸金輸粟,轉勸轉募。俾含空寶殿,指日成功。滿月金容,經劫常住。淨宗興行,人知出苦之道。因果彰顯,群趨希聖之途。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家門清泰,人眷平安。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蘭桂芬芳,後裔納伊訓之百祥。唯冀同登隨喜,共登芳銜。(民國癸酉孟冬)

紹興偏門外婁江村興教禪寺(即小雲棲)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師作)

如來調禦眾生,隨機說法。由眾生根機不一,故所說法門無量。求其匯歸統一,唯律教禪淨四法。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淨者佛境。律教禪淨,行人歸宿之所。亦究竟圓成佛道,普度一切凡聖之法也。四法並非各別。必須法法圓通,法法俱備,方可以上續佛慧,下化眾生。不過約其注重者論,遂立律教禪淨四宗之名而已。興教禪寺,創建于晉,則為律為教。至唐鳥窠禪師重興,則為禪。明末蓮池大師徒孫內恒銓公復興,則為淨。善知識觀機逗教,因時制宜。但取益物,不執陳跡。故令一切眾生,咸沾法益也。由明以來二百餘年,其間住持法道之高人,亦 復不少。清末以來,法道式微,殿堂寮舍,悉形頹敗。而大殿為安住如來法身之所,亦屬四眾祈福之場。棟樑腐敗,椽梠差脫。若不設法修葺,必至直下傾覆。湛住持其中,心常驚懼。以故特述愚誠,遍募護法檀信,懇祈各捨淨資,成就善舉。俾含空寶殿,指日成工。滿月金容,經劫常住。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高爵尊徽,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惟冀不吝,共登芳銜。(民國十五年丙寅)

湖州道場山萬壽寺募化長年齋米疏(代作)

食輪轉在法輪先,無糧難修深妙禪。若肯佈施助道業,定感福壽廣增延。

道場山萬壽寺者,五代高僧伏虎志逢禪師所建之大道場也。禪師于峰頂結庵行道,一夕宴坐,毫光燭天。四方人士,謂遭回祿。次晨往觀,見師深入三昧,知為放大慈光。由是善信感化,各輸淨資,營建寺宇,成大叢林。咸謂師為地藏菩薩化身,故又稱其山為小九華焉。自後代有高人,住持其中。及至清初,宏覺禪師曾主此山。德為世祖所欽,因賜寺額為萬壽焉。蓋以萬國咸寧,同登壽域,一人有慶,共用太平是祝也。從此道風丕振,雲水咸歸,雖諸方大 剎,無能過焉。至咸同間,一遭兵燹,遂賦式微。幸仗前人慘澹經營,得免泯滅。衲以菲材,濫膺住持,雖欲廣安大眾,專修淨業。日常朝暮課誦,三時念佛。每至臘月,打一佛七。以此功德,用祝國運昌隆,人民安樂。轉競爭為仁讓,變澆俗為淳風。但以寺無恆產,道糧莫出。以故謹遵佛制,入裏托缽。懇祈諸大檀越,各供長年齋米。俾所住清眾,安心辦道,十方雲水,得所棲遲。將見佛天雲護,吉祥駢臻。福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簪纓爵位,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唯冀不吝,共結勝緣。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並各堂寮疏

觀世音菩薩(至)重興淨土橫超道場。(以上已見文鈔續編)今夏蒙就近諸居士,開通左右來路。並建立山門,修葺茅蓬。佛學會諸居士,亦允贊助建大殿事。因祈光作疏,遍募檀信。俾千餘年菩薩道場,又 復重興。庶普被三根之道,即生了脫之法,得以廣布矣。懇祈十方貴官巨紳,富商大賈,一切善信,悉皆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打開寶藏,培植福田。輸金輸粟,轉勸轉募。俾含空寶殿,指日成功。滿月金容,經劫常住。蓮社開而宗風丕振。佛法興而天下太平。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簪纓爵位,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唯冀不吝,共登芳銜。

普陀山息來禪院募修大殿疏(代作)

普陀名山,乃大士示跡之勝地。息來禪院,實檀信植福之精藍。溯自吾祖潮音禪師,徹悟自心,深通經教。住持普濟,十有餘年。布大士之慈雲,闡祖師之心印。故致道傳四海,德感九重。屢蒙賜帑賜紫,重新圓通道場。益加為法為人,期培將來法種。但以歷年既久,勞不自勝。特築息來,以備退隱。由其宰官景仰,士庶欽崇。所以規模制度,頗為巨集敞。自昔迄今,年越二百。所有殿宇,悉將傾頹。衲忝為其後,勉力修葺。群房略已 復新,大殿尚未施工。若不徹底掀翻,必至直下傾覆。擬欲幻出樓閣,當須眾力支撐。因茲疏述愚誠,遍募十方檀那。懇祈發菩提心,行方便事。打開寶藏,培植福田。俾大雄寶殿,指日成功。滿月金容,經劫常住。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現身獲箕疇之五福,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情如不吝,共登芳名。

香光莊嚴匾額跋語

如來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攝受之光。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皆熏照。具縛凡夫,絕不聞見,如瞽齆者當午過旃檀林,了不知有檀香日光也。倘生正信心,常念佛號。以如來萬德洪名,冥熏加被。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可隨己分量,或得三昧而稍聞見。或證無生而大聞見。迄至以佛莊嚴而為莊嚴矣。監院妙真大師,冀蒞此者同染佛香。同蒙佛光。祈題此四字,並以跋告來哲。(民廿八年己卯秋)

淨土五經跋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一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則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初二,多屬戒學。三則三學圓具。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故於淨土五經後,附華嚴經淨行品,及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以期淨業行者,于律儀戒之執身不作。進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離念,斷惑證真。然縱得定共道共二種實益,猶當兢兢業業,執持律儀戒,以為自利利他,維持法道之軌範。則空解脫人,無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也。(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仲春)

摩利天陀羅尼跋

摩利天,雖現天身,實是菩薩。以其度生心切,救苦情殷,故說此咒,以作救度之本。若人每日虔誦此咒,愈多愈好。縱遇水火刀兵等災,亦能逢凶化吉。今歲長沙之變,罹禍最慘。聶雲台在上海率其各房全家同持此咒。而長沙聶氏各房屋宇,竟無傷毀。是知此咒有大神力,可為恃怙。所望同人,同發改過遷善之心。同行敦倫盡分利人利物之事。以為感格菩薩垂佑之本。則其蒙佑,當更殊勝矣。如不識字無記性者,但志誠念南無摩利天菩薩。或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其利益亦與誦咒相同。得此咒者,必須安置淨處,不可褻瀆。否則其罪非小。(民國十九年庚午孟秋)

淨土法會課儀跋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願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須懇切至誠,如子憶母。縱有他境當前,終不能令此憶母之心,或有忘失。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果依此說,決定往生。若或討巧,定成大拙。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


信受彌陀救度    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