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第一章 善業

一、善業

一、帝堯的德政

古時代,黃河流域部落聯盟先後出現過三位著名首領,他們便是堯、舜、禹。

堯,號陶唐氏,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儘管他有著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豐富的生產經驗,並處於首領的地位,但他處理事情仍遵循古老的民主傳統,十分謙遜,因此非常受人尊敬。

有一年,堯獨自外出巡遊。一路上他所見到的男女老少,一個個笑容滿面,無憂無慮,到處呈現著太平盛世的景象。

他來到一個村口的一塊場地上,只見幾個老農正在怡然自得地手持木板玩著「擊壤」遊戲,你來我往,十分帶勁。

這時,有個人恰巧路過,感嘆說:「我們的領袖堯是多麼偉大啊!是他實行了德政,才使大家過上這麼舒心的日子。」

一位老農聽他這麼說,不以為然地大笑起來,說:「太陽出來我就耕作,太陽落山我就休息,掘井飲水,耕田吃飯,帝堯的德政跟我們有什麼相干?」

過路人聽他講得似乎也有道理,不由得啞口無言,默默地走開了。

堯在一旁聽了他們的對話,知道百姓生活十分安定愉快,心中感到很踏實,他不想給幾個老農說明治國之道正在於此,便也悄悄離開了。(《論衡.藝增》)

二、舜以孝聞

舜的父親是個盲人,人們都叫他瞽叟,他還是個糊塗、固執的人;舜的後母對舜很不好;後母帶來的兒子叫象,是個傲慢無禮的人。

舜雖然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卻能孝順父母、愛護弟弟。

有人向堯推舉舜。堯為了考察舜的德行,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還為他建築糧倉、分給他牛羊。舜的生活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還是像以前那樣孝敬父母、愛護弟弟。

可是,舜的父母和弟弟卻非常嫉妒他,幾次三番設法暗害他。

有一次,瞽叟叫舜爬上糧倉修補倉頂。舜剛剛爬上去,瞽叟就撤走梯子,並在下面放起大火,想把舜活活燒死。危急關頭,舜一手拿著一頂斗笠,張開雙臂從倉頂跳了下來,幸好沒有摔傷。

瞽叟和象還不甘心,他們又想出了一個壞主意。一天,瞽叟讓舜去挖井,當井挖到一定的深度時,瞽叟和象就把土塊和石頭扔到井裡,想把舜活活埋在井裡。幸好舜在挖井時還挖了一條能通到另一口井的通道,舜鑽進了那條通道,從另一口井爬了出來,安全脫險了。

象認為舜已經死了,得意地對瞽叟說:「是我想出的妙計,現在我們可以分他的財產了。」象闖進舜的家,拿起舜的琴彈了起來。不一會兒,舜回到家裡。象大吃一驚,假惺惺地說:「我正在十分難過地思念你呢!」

舜寬容地說:「你真是我的好弟弟啊!」

事後,舜還是像以前那樣孝敬父母、愛護弟弟。(《史記》)

三、大禹下車泣罪

大禹是上古時代夏后氏的首領,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在治水的過程中,他領導民眾疏通江河、興修溝渠,三過家門而不入,深受人民的愛戴。

舜看到大禹治水有功,把他選為繼承人。舜死後,大禹擔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有一次,大禹乘車出外巡視,看到一個犯罪的人被另外幾個人押著往前走。大禹吩咐把車停下,問:「這是怎麼回事?」

「他偷了別人家的稻穀,被我們抓住了。我們送他到官府去治罪!」其中有個人回答。

大禹聽了,便下車來到小偷身旁,問:「你為什麼要去偷別人家的稻穀呢?」

小偷怕大禹嚴辦他,嚇得連頭也不敢抬起來,低著頭不吭聲。

大禹見了,一面對他進行規勸,一面流下淚來。

一位隨從官員很不理解地問:「這個人偷了東西,理應受罰,大王竟為他流下眼淚,這是為什麼呢?」

大禹回答說:「我不是為他流淚,而是為自己流淚。以前,堯和舜做首領時,老百姓都和他們同心同德;而現在我做了首領,老百姓卻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這種損人利己的事來,所以我感到十分痛心!」

小偷聽大禹這樣說,感動萬分,不由得嚎啕大哭起來。接著,大禹命人取來一塊龜板,寫上「百姓有罪,在予一人」,下令把那個小偷放了。(《說苑》)

四、商湯網開三面

有一次,商湯走在野外,看見一個人張開圍捕禽獸的大網,嘴裡念念有詞:「願天下四方的禽獸都鑽到我的網裡來!」

商湯笑著對那人說:「你想把天下的禽獸都捕盡嗎?」並建議他撤掉三面網,只留一面,然後又教他這樣禱告:「想往左的請往左,想往右的請往右,剩下那些命該絕的,就到我的網裡來吧!」

商湯「網開三面」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傳了出去。各地諸侯聽到後,都十分感慨地說:「商湯不但關心老百姓,還關心禽獸的生死,他的德行真是很高啊!」(《史記 .殷本紀》)

五、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為他的封地在周(陝西岐山北),所以人們稱他為周公。當父親周文王在世時,周公非常孝順父親。武王即位以後,周公就盡力輔佐武王。

後來,武王去世,武王的兒子成王即位。成王年紀很小,加之天下初定,周公恐怕有人背叛周朝,就暫時登上天子之位,代替成王管理國政。他很注意招賢納士,只要有賢士拜訪他,他總是放下手頭的事情,認真接待。

周武王的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見周公當權,很是不服,揚言說:「周公攝政,將不利於成王。」

周公就向召公等元老大臣表白自己的心意,說:「我所以不加避諱,代成王管理國政,因為怕天下人背叛。這樣,我就沒法向先王交待了。為了周朝的大業,我才這樣做。」

周公不顧外面的流言,忠心輔佐成王。當時,他已封在魯國當魯公,因為要幫助成王管理國政,就叫兒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就封。伯禽臨行前,周公告誡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經不低了。可是我卻常常在洗一次頭時,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時,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匆忙起身招待來訪的賢士,還怕錯過天下的人才。你到魯國以後,千萬要謹慎小心,不要因為自己擁有封國就傲慢待人。」伯禽連連點頭。

周公代成王管理國政七年,任用了很多賢士。管叔、蔡叔發動叛亂,他又平定了叛亂。他還完善了禮法,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史記.魯周公世家》)

六、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伯夷和叔齊是殷商末期孤竹國(河北盧龍)國君的兒子。他們的父親最喜歡三兒子叔齊,有意立他為太子,將來繼承君位。但當時的規矩是長子做太子、繼君位,國君覺得很為難。就在這時,國君生病死了。大臣們尊重他的意願,請三兒子叔齊繼位。叔齊心裡非常不安,讓位給大哥伯夷。伯夷不肯,說:「這是父親的意思。」兩人爭讓不下,最後伯夷索性逃走了事。叔齊還是不肯即位,他認為應當遵守規矩,老大不在就由老二繼位,自己是老三不能繼位。為了避免矛盾,他也逃走了。大臣們只好把老二立為國君。

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後來的周文王)有德行,便決定投奔西伯昌。西伯昌知道了兩人的身份和來歷,非常高興,當即把他們留了下來。

不久,西伯昌去世,武王即位,讓士兵穿著孝服出征伐紂。伯夷和叔齊拉住武王的馬進諫道:「父親死了不埋葬,卻要去打仗,這能說是孝嗎?你是臣子,卻去打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手下想要殺死他們。

姜太公說:「他們雖然反對出征,但作為紂王的臣子,他們算是盡了義,還是放他們走吧!」

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和叔齊認為武王的做法可恥,決定不食周粟。他們隱居在首陽山(山西永濟),採薇而食,終於餓死。

他們的忠義行為受到後人的讚揚。(《史記.伯夷列傳》)

七、弦高救國

春秋時期,在鄭國幫助守備的秦國將軍杞子派人回國報告說:「鄭人使我掌管新鄭北門鑰匙,潛師而來,鄭國可得。」

雖然鄭國相距遙遠,秦穆公還是決定派孟明率軍偷襲。

秦國大軍跋山涉水向東進發,歷時一個多月,方於西元前六二七年春天來到滑國(河南偃師)。

這時,正好有個名叫弦高的鄭國商人從滑國經過,他趕著一群剛買來的牛,準備向西到周地去賣。發現迎面而來的秦國大軍,弦高大驚,心想:一群牛事小,國家安危事大,鄭國君民對此還一無所知,秦軍奔襲過去,鄭國豈不是生靈塗炭?想到這裡,他一面派一名夥計日夜兼程趕回去報警,一面取出幾張熟牛皮,又挑選了十二頭肥牛,攔在路上,對著秦軍高聲大叫:「鄭國使臣弦高求見秦軍主帥。」

秦軍前哨急忙報入中軍。孟明大吃一驚:我們正想偷襲鄭國,鄭國使臣怎麼已經到了這裡?原先那種偷襲的興奮,頓時被一種沮喪的情緒所取代,不知究竟是怎麼回事,只好叫手下傳鄭使來見。

弦高強自鎮定地對孟明施禮,說:「敝國君主聽說秦君派大軍前來問罪,敝君知罪矣,特遣下臣遠道相迎,並以肥牛十二頭作犒師之資。現在敝國整治綱紀,以自檢討。」

弦高一席話,說得秦軍上下心涼半截。孟明見計謀敗露,成功無望,只好隨機應變,強露笑容對弦高說:「鄭君誤會了,我軍實是東巡走迷了路,才來到這裡,與鄭國沒有干係。」弦高作揖謝過,留下牛兒走了。

在鄭國北門等待秦軍消息的杞子得知陰謀敗露,料想自己再難待在鄭國,急忙收拾行李逃走了。

秦軍主帥孟明真以為弦高就是鄭國使者,便對大家說:「鄭國已有準備,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攻滅滑國,回師而去。

弦高急中生智,消弭了一場滅國之災,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愛國商人。(《史記.秦本紀》、《呂氏春秋.悔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八、穎考叔獻計,鄭莊公母子言和

春秋初年,鄭武公夫人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小兒子叫「段」。寤生出生時難產,差點要了武姜的命,所以取這個名字,每回叫他,武姜就生氣。而段不僅順產,從小就聰明伶俐,因此受到武姜的格外寵愛。

西元前七四四年,鄭武公病重,武姜幾次進言,要立段為世子,武公沒答應。不久,武公去世,寤生被立為國君,即鄭莊公。

段沒能繼承君位,終日悶悶不樂。武姜便設下一計,要求鄭莊公將京城(河南滎陽東南)作為段的封地,密囑段先到京城就封,厲兵秣馬,伺機奪取政權,自己則在宮中作內應。

西元前七二二年,段經過多年經營,兵精糧足,決定偷襲新鄭,奪取君位。行動之前,他先派心腹送密信給武姜,要她屆時打開宮門迎接。鄭莊公聞訊此事,提前行動,進攻京城。段戰敗出逃,流浪四方,窮困潦倒。

鄭莊公班師回朝時,想起二十多年來窺視在側的母親武姜,禍根實在由她而起,越想越惱,實在不願再見到她,就讓人先一步回到都城,將武姜押送到城穎(河南臨潁西北),並立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不到死,再不相見。

鄭莊公得勝回到新鄭,興奮了一陣之後,漸漸感到宮中難耐的孤寂與淒涼:父親死了,母親走了,弟弟逃了。原先父親未聽母親讒言,執意立自己為世子,正是看中自己的厚道,以為以後會善待家人、國人。想不到如今逃的逃、走的走,身邊沒有一個推心置腹的人,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如此冬去春來,日復一日,想想母親風燭殘年,別居冷宮,後悔之意與日俱增。

當時有位鎮守邊疆的將軍,名叫穎考叔,素以孝悌聞名,聽說鄭莊公逐母別居,很感不安,決定借述職之機,勸諫鄭莊公。

穎考叔帶了些禮物獻給莊公,莊公也按禮節向穎考叔賜食。吃飯的時候,穎考叔故意將食物裡的肉放到一邊,留著不吃。莊公問他為何這樣。穎考叔說:「臣自幼家貧,靠母親辛苦織洗為生。今蒙主公賜佳餚,臣念及老母,不忍下嚥,故取出回家供養母親。」

鄭莊公聽罷,觸動心事,不禁黯然,說:「你有母親可以供養,偏偏我就沒有!」

穎考叔假裝不知,問其原由。鄭莊公便將過去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如今追悔不及的事如實相告。於是,穎考叔獻出一條妙計,既不違莊公誓言,又能使他們母子團聚:「穎地有座山,泉水呈黃色,可派人測一眼暗泉,掘一條隧道,你們母子二人在隧道中相見,誰人會說不對呢?」莊公大喜,立即命穎考叔依計辦理。

不久,隧道建成,上書「黃泉」二字。莊公母子在隧道中相見,抱在一起。莊公當即賦詩道:「大隧之中,其樂融融。」攜母走出隧道。武姜也情不自禁,賦詩附和道:「大隧之外,其樂泄泄。」母子和好,消除隔閡。

時人評論說:「穎考叔真是個孝子,愛其母,而施及莊公。孝子多了,我們的族類將會繁榮啊!」(《史記.鄭世家》、《左傳.隱西元年》)

九、子路負米

子路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學生。他少年時家中十分貧困,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只能用野菜充饑。為了供養父母,他常常到很遠的山林去砍柴,然後把柴賣了,買米背回家。左鄰右舍都稱讚子路是個孝子。

多年之後,子路的父母相繼亡故,子路便到魯國都城曲阜拜孔子為師。

西元前四九六年,孔子帶弟子們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他們周遊了陳、衛、蔡、齊等國以後,到達楚國。

楚昭王很欽慕孔子,派人送來了一百輛車子、一萬鐘粟米,邀孔子前往國都郢城。

路上,子路感嘆地對孔子說:「從前我在家中侍奉雙親,吃的是粗劣的飯菜,到百里外去打柴,換了米背回家。挑重的東西走路,不能選擇休息的地方,吃力了,就要停下來休息一下;家境貧困,雙親年老,不能選擇出外做官,因為出外做官,雙親就沒人奉養了。現在跟著先生周遊列國,楚王供給這麼多車輛、粟米,坐的時候鋪設錦墊,吃的時候鳴鐘列鼎,現在我即使再願意吃野菜、為雙親背米,也已經不可能了。」

孔子聽了,讚揚他說:「你侍奉雙親,父母活著的時候可以稱得上最大的孝心;父母亡故後,你又能時時懷念他們,你真可以說是個大孝子了!」(《說苑.建本》)

十、曾子捉襟見肘

曾子名參,字子輿,以孝順父母著稱,儒家經典之一《大學》就是他的著作。

曾子是魯國南武城(山東費縣)人,但他在衛國(河南滑縣)居住了許多年,過著極端貧窮的生活,手掌和腳底長滿厚厚的老繭;頭上戴有帽子,但不敢去碰一下,因為稍一觸動,上面的帶子就會斷散;穿的是亂麻當絮但沒有面子的長袍,顏色剝錯難看,要是整一下衣襟,胳臂肘就會露出來;腳上的鞋子,也是藏頭而露跟。他十年沒有做過一件新衣服。有時沒有米,一連三天不生火做飯。

儘管曾子窮得這樣,但他始終自得其樂。他常常拖著破鞋朗誦《商頌》,聲音像敲擊金石發出的響聲一樣宏亮,簡直能震天動地。他生活得自由自在,天子不能得到他當臣子,諸侯不能得到他當朋友。(《莊子 .讓王》)

十一、原憲安貧樂道

原憲,名子思,孔子的學生。

原憲居住在魯國,家境十分貧寒。他住的是矮小的、用茅草搭成的簡陋的棚屋,門是用蓬草編織成的,門的轉軸是用劣質的桑木做的,窗是用破甕代替的。

室內,原憲把一間居室一隔為二,他和妻子各住一間。外面風實在太大的時候,就用破舊的衣衫塞住破甕擋風;遇到下雨天,更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但原憲不以為意,正襟危坐,一面彈琴,一面唱歌,一點也沒有愁苦的樣子。

一天,同學子貢做官以後前來看望他。子貢穿著華麗的衣服,乘著高頭大馬所拉的軒車,由於車太大,進不了巷子,子貢只得下車,步行到原憲家中。

子貢看到原憲穿著粗布衣服,腳上是沒有後跟的鞋子,拄著一根藜木手杖,很是寒酸,便說:「老朋友,你的面色很不好,生的是什麼病呀?」

原憲笑了笑,回答說:「我聽說沒有財富稱為貧,學到知識卻不能派上用場稱為病。我現在是貧,而不是病呀!現在有些人迎合世俗,和可以利用的人結為朋友;他們為了使別人看得起自己而去求學,為了提高自己的聲譽而教誨別人。嘴上講的是仁義道德,實際幹的卻是奸惡的事。我之所以安貧樂道,就是因為不願去做那種事啊!」(《莊子 .讓王》)

十二、季劄還願

春秋時期,吳王的四公子季札被封於延陵,他不但德才兼備,而且是個有情有義的人,人們都稱他延陵季子。

有一次,季札奉命出訪齊、魯、衛、晉等國,途中路過徐國,拜訪了徐國國君。好客的徐國國君一向欽慕季札,便熱情挽留他住了幾天。

當時,吳國的鑄劍技術很高。在一次宴會中,徐君請求季札把身上佩帶的寶劍取下來給他欣賞一下。季札欣然同意。徐君拔劍出鞘,只見銀光四射,耀人眼目,不禁連聲稱讚。

徐君很想得到這把劍,但想到自己和季札只是初交,不好意思開口。季札看出徐君的心思,有心把寶劍送給他,但因為出訪的使命還沒完成,沒有這把標誌使者身份的寶劍不合禮儀,所以暗自決定出訪歸來就把寶劍贈給他。

誰知幾個月後季札回到徐國時,徐君已經去世了。季札十分傷心,來到徐君墓前,對著墓碑說:「我知道你喜歡這把寶劍,我很懊悔當初沒有解劍相贈,現在我把它獻給你了!」說著,把寶劍掛在墓旁的樹上。

隨從不解地問:「徐君已經去世了,把寶劍掛在這裡還有什麼意義呢?」

季札回答:「當初徐君愛這把劍,我雖然沒有向他表示過什麼,可我在心裡已決定送給他了。今天,我難道能因為徐君已經去世了,就違背自己的心願嗎?」(《史記 .吳太伯世家》)

十三、祁黃羊不避親仇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沒有縣令,誰可以擔任呢?」

祁黃羊回答:「解狐可以擔任。」

晉平公又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

祁黃羊回答:「您問的是誰可以擔任縣令,沒問誰是我的仇人。」

晉平公就任用了解狐。

過了不久,晉平公又問祁黃羊:「國家缺個軍事長官,誰可以擔任?」

祁黃羊回答:「祁午可以。」

晉平公又問:「祁午不是你兒子嗎?」

祁黃羊回答:「您問的是誰可以擔任軍事長官,沒問誰是我兒子。」

於是晉平公就任用了祁午。

孔子聽到這件事,讚歎說:「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以說是大公無私的人了。」(《呂氏春秋》)

十四、介子推隱居

重耳是晉獻公與狄女所生之子,自少好結交名士。晉獻公二十一年(西元前六五一年),驪姬為兒子爭奪太子之位,陰謀害死太子申生,又誣告重耳,重耳只好亡命天涯。

重耳一行路過衛國時,斷糧三天,面臨絕境,忽見侍臣介子推端來一盂肉湯,重耳一口氣吃光,連說「好吃」,隨即疑惑地問:「哪裡弄來的肉?」介子推支支吾吾說不出。旁人見他褲子上滲出片片血漬,撩起一看,才知肉湯是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的。重耳難過得直掉眼淚。

重耳流亡十九年,終於等到機會,在楚、秦等大國的幫助下,於六十二歲那年重回晉國,登上君位,即晉文公。

晉文公歸國後,重賞有功人員,一時間,追名逐利的風氣代替了原先同甘共苦的傳統,歌功頌德之風漸熾,晉文公開始被一班鑽營拍馬的人包圍。

為人耿直的介子推不願與蠅營狗苟之輩混作一堆,便託病回家,織履為生,奉養老母。後與母親歸隱綿山(山西介休東南)。

有人為介子推抱不平,便寫了條幅,乘夜掛在宮門口。晉文公一見條幅,馬上醒悟,親自率領人馬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晉文公一行在綿山轉了幾天,不見人跡。大將魏武子獻計說:「子推是個孝子,叫他不出,不如放把火,他必然背著母親逃出山來。」於是晉文公下令山前山後四下放火。

時值初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燒得動物們四處亂竄,就是不見人影。等山火熄滅,軍士搜山,只見介子推母子懷抱枯樹已被燒死。晉文公見此慘狀,號啕大哭。於是下令於綿山立縣,取名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憩之地;改綿山為介山,並於山下建立祠堂,歲歲祭祀。

晉國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用「見火憂傷」之意,約定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燒死這天為寒食節。(《史記.晉世家》、《國語.晉語》、《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十五、董狐直筆

春秋時期,晉靈公七歲即位,相國、中軍元帥趙盾執掌國政。

過了十多年,晉靈公長大成人,便親自執掌國政。晉靈公生性殘暴,荒淫無道,經常濫殺無辜。趙盾幾次進諫,晉靈公當面不說什麼,背地卻與屠岸賈一起謀殺趙盾。幸虧有人相救,趙盾才逃了出來。

在逃亡的路上,趙盾碰巧遇見打獵歸來的族弟趙穿。趙穿給他出主意說:「你暫且不要離開晉國,我自有辦法請你回來!」

趙盾不知道趙穿要幹什麼,囑付說:「我暫時在河東等著,不過你得小心,千萬別惹出禍來。」

趙穿回到絳城,用計殺死了晉靈公,派人將趙盾接回。趙盾便立晉文公的小兒子黑臀為國君,此即晉成公。

對於趙穿殺死晉靈公這件事,雖然朝野無人追究,但趙盾覺得謀害國君的名聲實在不好聽,有辱世代忠良的趙家門風。

一天,他找來太史董狐,讓他把記載朝廷大事的史簡拿來看看。只見上面寫著:「秋七月,趙盾在桃園謀害國君夷皋。」

趙盾大吃一驚,說:「太史,你弄錯了吧!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那時我還逃亡在外,怎麼能歸罪於我呢?」

董狐耿直地說:「你身為相國,國家大事全由你掌管,你雖說跑了,但沒離開本國地界。要是你不允許兇手這麼辦,那你回來後為什麼不治他的罪呢?顯然這件事你是主謀!」

「可以修改嗎?」趙盾又問。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這是歷史。董狐頭可斷,此簡決不可改!」董狐回答。

趙盾聽了,無可奈何,只得作罷。(《左傳.宣公二年》)

十六、宋昭公窮途知過

春秋時期,宋國一度內政不修,引起動亂,宋昭公落得眾叛親離,被迫出逃。

在路上,宋昭公進行了深刻反思,他對車夫說:「我知道這次出逃的原因了。」

車夫問:「是什麼呢?」

宋昭公說:「以前,不論我穿什麼衣服,侍從都說我漂亮;不論我有什麼言行,大臣都說我英明。這樣,我發現不了自己的過失,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從此,宋昭公改弦易轍,注重品德修養。不到兩年,美名傳回宋國。宋人又將他迎回國內,讓他重登王位。(《左傳》)

十七、大臣的責任

春秋時期,晏嬰和穰苴是齊國的兩位名臣,分別擔任相國和大司馬的要職,主持政務和軍務。

一天,齊景公在宮中喝酒,忽然感到無聊,吩咐侍從拿著酒具到晏嬰家接著喝。晏嬰接到通報,馬上穿著朝服,手拿笏牌站在門外,等候齊景公。齊景公還沒下車,晏嬰就迎上去問:「諸侯間有什麼事情發生嗎?國家有什麼事情發生嗎?」齊景公說明來意後,晏嬰說:「安國家、定諸侯的事情,臣可以出謀劃策;至於陪大王喝酒的事,大王左右有的是人,臣不敢與聞。」

齊景公討了個沒趣,只好吩咐改到穰苴家去。不料到門口一看,大司馬戴盔披甲,手持長矛,見面就問:「諸侯間發生戰事了嗎?有大臣叛亂了嗎?」當齊景公說明只是喝幾杯酒時,穰苴以與晏嬰同樣的理由拒絕了他。

諸侯們聽到這件事後,各自警覺,不敢與齊國為敵。(《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十八、賢相晏子

齊 齊景公見丞相晏嬰的住宅條件太差,決計給他翻造新宅,對他說:「你家靠近鬧市,低矮潮濕,人聲鼎沸,灰塵又多,不能再住,我準備給你造一座大一點的住宅。」

晏嬰辭謝說:「我這所宅子是祖上留傳下來的,我能繼承祖業就很不錯了,而且這所宅子靠近市場,買東西很方便,怎能再興師動眾造新房呢?」

齊景公笑著說:「你家既然靠近市場,知道物品的貴賤嗎?」

晏嬰回答:「當然知道。」

齊景公問:「如今什麼東西價錢在上漲,什麼東西價錢在下跌?」

當時,齊景公濫用刑法,動不動就砍掉百姓的腿,街上有人出賣用木頭製作的假腿。因此,晏嬰就乘機回答說:「如今街上假腿貴了,鞋子賤了。」

齊景公聽後,明白晏嬰話中的意思,就下令對犯人減輕刑罰。

不久,晏嬰奉命出使晉國。晏嬰一走,齊景公就下令拆掉他左鄰右舍的房屋,擴建他的住宅。等晏嬰回國,新居已經完工了。

晏嬰去見齊景公,要求拆毀新居,恢復鄰居的房屋,讓他們搬回來。他對齊景公說:「這些鄰居和我長期生活在一起,相處得非常好。俗話說『不挑房屋,要挑鄰居』,沒有好的鄰居就不吉利,這是歷來的教導,我怎能違背呢?」

齊景公起初不答應,但晏嬰堅持這樣,並托人向齊景公說情。齊景公最後終於答應了。

有一年,齊國暴雨成災,一連下了十七天,泥坯壘砌的牆腳都泡酥了,倒塌的民房越來越多,寒風苦雨中不時傳來屋倒人傷的淒慘哭聲。災民中甚至出現凍死、餓死的人。

齊景公一向喜歡飲酒,既然下大雨不能出宮去玩,就整日整夜在宮中與美女飲酒取樂,置災民於不顧。

晏嬰接連三次請求齊景公接見,商議開倉救濟災民,都遭到齊景公的拒絕。晏嬰只好吩咐家人把家裡的糧食拿出來分給災民,並將裝食物的器皿也放在路邊,任災民取用。做完了這些,晏嬰步行入宮,對齊景公說:「大雨已連續下了十七天,每個鄉都有幾十戶人家房屋倒塌,每個里就有數家人斷糧,老百姓已經走投無路、求告無門。而主公卻不恤民情,日夜作樂,無休無止。我身為一國之相,上無以勸諫君王,下無以安撫百姓,我的罪過太大了!請主公免除我的職位吧!」說罷,深深一拜,轉身就走。

齊景公一聽相國要辭官,不覺慌了,急忙從宮裡追了出來,一路追到晏嬰家,只見晏嬰家門戶洞開,所有的糧食早已分光,器皿放在路邊。齊景公問路人:「相國呢?」

「相國走了,他說不再做官,回老家種地去了。」路人說。

齊景公一聽晏嬰果然當真了,急令車夫沿著大路追去。不一會兒,追上了晏嬰,齊景公不敢再坐在車上,下車跟在晏嬰後面步行,一邊走一邊說:「寡人有罪,先生不要遺棄寡人。萬望先生原諒寡人一次,寡人願意取出糧食分給百姓!」說罷,搶到前面攔住晏嬰,深深施禮,請他回宮。

晏嬰被齊景公請回,立刻下令停止選美,到各地巡視災民,發放糧食,幫助百姓恢復家園。齊景公也減少日常費用,停止娛樂,裁減後宮舞女三千名。

晏嬰將許多災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他的功績永垂史冊。(《左傳.昭公三年》、《晏子春秋》卷一)

十九、範蠡泛五湖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以後,做了上將軍。他感到自己的地位已到頂點,難以長久保全,加之勾踐其人心胸狹窄,於是便向勾踐告辭說:「主上受辱,臣下應該為主上而死。如今越國的恥辱已經洗刷,如果大王赦免我沒有為主上受辱而死的罪行,請讓我辭去官職,到江湖上養老吧!」

勾踐挽留說:「我正想和你分享富貴,如果你不依從,那我就要殺你了。」

范蠡笑著說:「大王按照你的意願出令,小臣可得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了。」

第二天,范蠡就收拾行李、帶著家人,悄悄乘船走了。

范蠡出走後,寄信給文種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越王這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你為什麼還不走呢?」

文種沒有聽范蠡的勸告。不久,有人在勾踐面前說文種要謀反,勾踐就給文種一把劍,逼他自殺了。

范蠡離開越國,乘著小船往來於大江五湖之間,以經商為業。他經常變換姓名,到了齊國名鴟夷子皮,到了陶邑稱朱公,因此誰也不知這位商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越國謀臣范蠡。

他很會做生意,積聚了成千上萬的資財,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大商人。(《史記.貨殖列傳》)

二十、答子妻

春秋時期,宋國陶邑大夫名叫答子。他在陶邑任職三年,沒有為老百姓做過什麼好事,家產卻增加了三倍。他的妻子看在眼裡,非常著急,好幾次規勸他不要貪財,但答子根本聽不進。

三年任期滿後,答子把搜刮來的錢財用車裝運回家。他的親族見他發了大財,紛紛向他表示祝賀;他的母親看到兒子做了三年官,賺了這麼多錢,也高興極了。只有他的妻子愁眉苦臉,抱著兒子悄悄躲進自己的房中。

答子的母親責備她說:「你這個不賢的婦人,丈夫發了財,應該高興才是!哭喪著臉幹什麼?難道你想叫他倒楣嗎?」

答子的妻子哭著回答:「答子做了三年大夫,積了這麼多錢財,這不是積福,積的是禍患。從前楚國的相國子文治理楚國的時候,為國家積累了無數的財富,自己家中卻依舊清貧,他受到了楚王的敬重和百姓的愛戴,結果子孫得福,名垂後世。答子作了三年大夫,積累了那麼多不義之財,而陶邑的百姓怨聲載道。一旦有人把這情況反映給國君,他就會身敗名裂,我怎不感到痛心呢?」

答子的母親聽了,不由得大怒,說:「你這個不賢的婦人,信口胡言,詛咒丈夫,真是氣死我了!我不再認你這個媳婦,你滾吧!」

答子的妻子只好默默地收拾行李,抱著兒子悄悄走了。

不久,有人向宋王檢舉答子的罪行。宋王十分震怒,處死了答子。

答子的母親這時才深感後悔,把媳婦和孫子找回了家。(《列女傳.陶答子妻》)

二一、子罕拒寶

春秋時期,有個樵夫在山上砍柴時拾到一塊寶玉,把它獻給子罕。

子罕微笑著對樵夫說:「你以寶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我如果接受了你的禮物,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春秋左傳.襄公十五年》)

二二、公儀休拒魚

公儀休,戰國時期魯國宰相,剛正廉潔。一個朋友得知他喜歡吃魚,便送了一筐魚給他。他堅辭不受。

朋友就問:「聽說你愛吃魚,這才送魚來,為什麼不收下呢?」

公儀休回答:「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你的魚。現在我是宰相,有人給我送魚,如果我因收了魚而被罷官,不僅沒人再送魚,連拿錢買魚都不能了,所以我無論如何不能接受啊!」(《史記 .循吏列傳》)

二三、田稷退賄

田田稷子,戰國中期齊國人,深得齊宣王信任,拜為相國。

一天,有個下屬來訪,托他辦事,獻上黃金百鎰,說是孝敬老夫人的一點心意。田稷子幾番推辭,但礙於情面,最後還是收下了。

田稷子的母親眼望百金,十分吃驚,詢問黃金的來由。田稷就將受賄之事稟告母親。母親教訓說:「為官應該清正廉潔,注重品德修養,使自己的行為高潔,不苟且貪求。平時我對你的教誨之言,你都忘記了嗎?」

田稷子聽了母親的訓斥,感到十分羞愧,急忙退還了百金,並主動向齊宣王請罪:「臣下無德,一時糊塗,私受百金賄賂,獻給母親,母親痛斥臣下為官不廉、為子不孝。臣下自感罪孽深重,辜負了大王的信任,請大王重責,以正國法。」

齊宣王聞聽此言,對田母家教有方敬佩有加,原諒了田稷子的過錯。

為了表彰田母的義舉,齊宣王用國庫的黃金賞賜了她。

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對田母仰慕不已,也稱頌田稷子知錯能改的行為。(《列女傳.卷之一.母儀傳》)

二四、廉頗負荊請罪

藺相如是趙國上大夫,赤膽忠心,勇猛過人。

當時,秦國的勢力非常強大,秦昭襄王一方面發兵侵犯趙國,一方面約趙惠文王在澠池相會。宴會上,秦王建議趙王彈琴助興。趙王推辭不了,只好彈了一曲。秦國史官當場就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並當眾宣讀:「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趙王為秦王彈琴。」

這時,藺相如拿了一個瓦盆,跪在秦王面前,說:「趙王聽說秦王很擅長演奏秦曲,請允許我獻上瓦盆,大王敲個曲兒吧!」秦王勃然大怒,不理睬他。藺相如捧著瓦盆,向前幾步,怒目逼視著秦王,說:「我可以在這五步之中把滿腔熱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只好用小棒在瓦盆上敲了一下。藺相如立刻讓趙國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瓦盆。」

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秦王知道趙國已在邊境佈置了兵馬,就喝住了部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結束了,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和趙國的尊嚴。

為了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任命他為上卿,職位在屢立戰功的廉頗之上。

廉頗心裡很不服氣,氣呼呼地說:「我為國家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藺相如這個傢伙,只不過動動舌頭,官位就排到我前面去了!哪天讓我碰到他,一定好好羞辱一番!」

藺相如聽說以後,就儘量避免和廉頗相遇,上朝時故意請病假,不和廉頗一爭高下。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隊,連忙讓車夫調轉馬頭,躲進旁邊的小巷裡。

藺相如的門客憤憤不平地說:「我們忍受不了這種恥辱,請允許我們離開吧!」

藺相如微笑著問他們:「你們認為秦王和廉頗將軍相比,誰更厲害呢?」

門客回答:「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點點頭說:「你們想一想,我敢在眾人面前斥責秦王,又怎麼會害怕廉將軍呢?但是你們知道嗎?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廉將軍和我。如果我們倆鬧矛盾,就會損害到趙國的利益啊!」

廉頗被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氣度深深感動了,不由得萬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背著荊條,跪在藺相如的府邸門前,向他請罪。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將軍,請他進屋交談。兩人真心相對,聊得非常投機,從此成了生死之交。(《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五、直不疑

直不疑是西漢南陽人。漢文帝時,他在京城長安擔任郎官,和其他幾個郎官同住一間寢室。

一天,一位室友告假歸家,誤把同室郎官的金子帶走了。金子的主人發覺自己的金子丟失了,就胡亂猜疑,認為是直不疑偷竊的。

這事很快讓直不疑知道了,直不疑就買了一塊同樣重量的金子,還給了他。

不久,告假的人回來了,把誤拿的金子還給了失主,說:「那天我急急忙忙回家,想不到誤拿了你的金子,很是對不起。」

失主大吃一驚,知道自己錯怪了人。他非常慚愧,連忙歸還了直不疑金子,向他道歉。直不疑只是一笑,並沒有責怪他。

從這以後,只要提起直不疑,人們都說:「直不疑可真是個忠厚的長者啊!」(《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二六、司馬遷發奮著書

西元前九十九年,一場大禍降臨到司馬遷身上。

李陵將軍率兵出擊匈奴,因為寡不敵眾,孤立無援,戰敗投降。漢武帝非常生氣,而司馬遷認為李陵有功在前,其投降可能是另尋機會報答國家。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為李陵開脫,盛怒之下,將他處以宮刑。

司馬遷並沒有被這奇恥大辱壓倒,而是想到了很多從困厄中奮起的歷史人物,「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決心「棄小義,雪大恥」,忍著劇痛,重新拿起筆來,發憤著述,終於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佚名)

二七、蕭望之貧賤不屈節

西漢時候,有個蕭望之,學識非常淵博,京城裡的讀書人都很欽佩他。

有人把蕭望之推薦給大將軍霍光,請霍光委派官職,同時受到推薦的還有王仲翁等人。於是,霍光就下令召見這幾個人。

當時,霍光攝政,輔佐年幼的漢昭帝,因為權力鬥爭,不久前差點遭人暗算。從此,他進進出出嚴加防範,凡是要見他的人,不但不准帶兵器,還得由兩個官吏挾持著,脫去衣服搜查全身。

接見那天,王仲翁等人都馴服地脫了衣服讓人搜查,輪到蕭望之的時候,他不肯搜身,轉身向門外走去,並說:「我不願接受召見。」兩個官吏硬要拉他搜身,雙方爭吵起來。

霍光聽到爭吵聲,走了出來。蕭望之見了霍光,就對他說:「將軍輔助幼主,應實行德政,使國家大治。這樣,天下人都搶著為國出力。現在,來見你的人都得脫衣搜身,這恐怕不合乎禮賢下士之意吧!」

霍光不想任用蕭望之,揮手讓他出去了。把王仲翁等人留下,在府內任職。

過了三年,王仲翁已經做到光祿大夫,而蕭望之才靠參加政府的一次考試,當上了看守宮門的小吏。王仲翁出入的時候,帶了隨從僕役,下車經過宮門,前呼後擁,非常威風。他看到蕭望之,譏笑說:「你不順從聽話,反來看門了。」

蕭望之毫不在乎地說:「人各有志。」(《漢書.蕭望之傳》)

二八、蘇武的氣節

蘇蘇武,漢朝杜陵(陝西長安)人,武帝時出使匈奴,護送匈奴使者回國,不料,因為副使張勝參與了推翻單于的陰謀,單于把他們全部扣留了。

單于知道蘇武是個人才,特地派漢朝降臣衛律設法使蘇武投降。但蘇武寧死不屈,當場拔刀自刺。衛律阻攔不及,蘇武氣絕很久才被醫官救醒。

單于賞識他的氣節,更想收攬他了,但終遭拒絕,於是將他幽禁在陰山的地窖裡,不給飲食。

天冷下雪,蘇武又饑又渴,吞咽雪塊和披在身上的羊皮充饑,經過數日不死。匈奴驚奇,以為神異,於是將蘇武遷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貝加爾湖),讓他放牧一群公羊,說:「等公羊生了小羊,就讓你回國。」

蘇武到北海後,匈奴人停止了食物供應,他只好挖掘野鼠所積的草籽充饑,如此艱難地度過了五六年。

有一次,單于的弟弟到北海打獵,發現蘇武志節高尚,深為敬佩,便贈送了一些衣服飲食。三年後,單于的弟弟又給了他一些馬匹和生活用品。單于的弟弟死後,他再也得不到這些東西了。不久,僅有的東西也被人搶去,於是他又只能過極為艱難的生活了。

漢昭帝即位後,匈奴新即位的單于與漢朝修好。昭帝派使者去匈奴商討議和條件,其中一條就是送回蘇武。單于怕節外生枝,索性隱瞞過去,謊稱蘇武早已死去。

又過了六年,漢朝使者再次出使匈奴。到達的那天晚上,蘇武當年的下屬常惠私下去見漢使,拿出一塊帛巾,上面有蘇武寫給漢武帝的奏疏,並告訴漢使蘇武還活著,在北海牧羊。

第二天單于接見時,漢使假託說:「去年秋天,天子在上林苑打獵,射得一隻大雁,足上繫有帛書,是蘇武親筆寫的。他說他在北海放羊。請予放回。」單于只得放回蘇武。當年跟隨蘇武出使的一百多人,除了投降和死去的,只剩下九個人了;當年四十多歲的壯士,回來已是鬚髮皆白的老翁了。人們看到白鬍子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杆子的使節,沒有不感動的。

蘇武留居匈奴十九年,回國後得到昭帝嘉獎。宣帝即位時,又賜封為關內侯。蘇武將所得賞賜全部施送親友,家中不留餘財,八十多歲安然去世。(《漢書.蘇武傳》、《歷史感應統紀》)

二九、疏廣疏受急流勇退

西漢時候有個疏廣,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精通《春秋》,在家中招生講學。不少學生從遠方趕來,投奔到他的門下。

漢宣帝聽說疏廣很有學問,就讓他擔任博士、太中大夫。不久,又任命他為太子太傅,輔導太子。沒有多久,他就成了朝中的重要官員。

疏廣的哥哥有個兒子,名叫疏受,他為人賢良,被推薦為太子家令。疏受待人接物恭敬有禮,有一次,漢宣帝到太子宮中去,疏受上前迎接拜見,酒宴時又向漢宣帝敬酒祝壽,講話非常得體。漢宣帝大為滿意,任命他為少傅,和疏廣一起輔導太子。

此後,疏廣越來越受漢宣帝器重,經常得到漢宣帝的賞賜。太子每次上朝,疏廣、疏受總是一前一後跟從前往。叔侄兩人同時擔任太子的老師,朝廷中一時傳為美談。

過了五年,太子已經十二歲了,通曉《論語》、《孝經》。疏廣就對疏受說:「我聽說一個人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我還聽說一個人功成身退,就合乎天道。現在我們每年俸祿有二千石穀,可謂功成名就,再不辭去官職,將來恐怕後悔莫及了。不如我們告老還鄉,以終天年,這樣不是很好嗎?」疏受欣然同意。

當天,兩人就推稱有病。過了三個月,疏廣推稱病重,要求辭去官職。漢宣帝見他們兩人確已年老,都答應了,加賞他們黃金二十斤,皇太子又另外贈送五十斤。

疏廣、疏受回鄉時,許多官員、朋友、同鄉紛紛趕來送行,車子有幾百輛,停滿京城東都門外,熱鬧非凡。過路行人見了,都感嘆地說:「他們真是賢人哪!」 (《漢書.疏廣傳》)

三十、婕妤擋熊

西漢建昭年間(西元前三八—三四年),漢元帝帶了後宮的一大群妃子觀看鬥獸。有人在宮殿下面樹立木柵,圍成一個大圈,讓熊、虎等猛獸在圈內搏鬥。漢元帝和妃子們就坐在殿上觀看。

正當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有一頭大熊突然爬過木柵,逃到圈外。牠攀住宮殿的欄杆,想爬上來。妃子們都驚慌失措,四散而逃,亂成一團。漢元帝也嚇得呆住了,面色發白,一動不動,不知該怎麼辦。

這時,忽然有個姓馮的婕妤(妃子的稱號)挺身而出,跑到大熊前面,當熊而立。大熊正想撲向她,宮中的侍衛趕到,把大熊殺死了。

漢元帝問馮婕妤:「大家都驚慌萬分,妳為什麼敢走到前面攔住大熊呢?」

馮婕妤回答說:「猛獸抓到了一個人,就不會再去抓別人了。我怕牠危害陛下,就用自己的身體擋住牠。」

漢元帝聽了,非常感動,連聲誇獎。其他妃子都低著頭,自愧不如。(《漢書.外戚傳》)

三一、季布一諾千金

西漢河東太守季布為人正直、熱心助人,十分重信用,只要他答應的事情,都會設法辦到。

他有個同鄉,名叫曹丘生,這個人品行不端,能言善辯,專愛結交權貴。季布很瞧不起他,曾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過反感情緒。

後來,曹丘生找到季布,對他說:「我想改過自新,可又擔心人們不會信任我。聽人說『得黃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才來找你的。請你今後觀察我的行動,為我正個名吧!」季布見他態度誠懇,就答應了。

從此,曹丘生無論說什麼、做什麼,季布都不懷疑他。曹丘生也不再說謊騙人了,最終改過自新,成為一代名士。(《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三二、結襪王生

西漢有個隱士,名叫王生。他足智多謀,善於為人出謀劃策,後來經人推薦在朝為官。

當時,張釋之擔任廷尉,主管執法判案,很有名望。他執法非常公平,經常受到人們的稱道。王生也很佩服張釋之。

一天,王生隨文武百官上朝,他年紀很老,行動遲緩,才走了幾步,忽然說:「哎呀,我的襪帶散脫了。」接著,他回過頭去,對張釋之說:「給我把襪帶結好!」

張釋之就跪在地上給王生結好襪帶。滿朝文武都一聲不響,看著張釋之結襪帶。

事後有人對王生說:「你為什麼在朝廷上羞辱張廷尉,叫他當眾跪著給你結襪帶呢?」

王生回答說:「我年紀已老,又沒什麼地位,自己感到對張廷尉沒有什麼幫助。我故意讓他為我結襪帶,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他非常謙虛,尊敬老人。」

大臣們知道此事,都稱讚王生的賢德,同時也更加敬重張釋之的人品。(《史記.張釋之馮康列傳》)

三三、楊震四知

楊震,東漢弘農華陰人,才識淵博,品行高尚,人稱「關西夫子」。他像孔子一樣,招收了不少學生,悉心教授。官府好幾次慕名請他做官,他都加以拒絕。後來大將軍鄧騭仰慕他的賢名,親自登門拜訪,請他出來為國家出力。楊震無法再推辭,只得答應。

楊震曾被委任為東萊太守,赴任時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經他推舉才得以任職的,為了感謝知遇之恩,王密帶了十錠黃金拜訪楊震。

楊震堅決不收,說:「作為你的朋友,我自以為是瞭解你的,所以把你推薦給朝廷,為什麼你卻對我這樣不瞭解呢?」

王密尷尬地說:「這是出於我的一片誠心,沒有別的意思。再說,現在是深夜,這事沒人知道。」

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可以說沒人知道呢?」

王密不由得滿臉羞慚,收起金子,告辭而去。

漢昭帝時,楊震擔任宰相,封為安平侯。 (《後漢書.楊震傳》)

三四、羊續懸魚

東漢羊續上任南陽太守時,當地的豪門大族崇尚奢侈靡麗的生活,南陽郡府內多是貪官污吏。羊續察訪到不少劣跡,懲辦了幾個貪贓枉法的官員,接著開始扭轉奢侈浪費的不良風氣。他自己以身作則,廉潔自守,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舊官服,出門用的馬車也很破。南陽的官員見太守如此節儉,也紛紛收斂,不敢浪費,社會風氣很快就好了起來。

有一天,府丞(太守的副職)得到幾尾活魚,他知道羊續平時生活節儉,便特地給羊續送了一尾。羊續知道府丞是一片好心,沒有當場拒絕,便把魚收了下來。但他知道,如果別人得知自己收下了府丞的魚,就會送來別的東西。他想了想,把魚懸掛在院子裡。

過了幾天,府丞又給羊續送來一條活魚。羊續便把懸掛的魚給他看,說:「你上次送來的魚還沒吃,怎麼好意思再收你的魚呢?」

府丞當然明白羊續的意思,便紅著臉走了。 (《後漢書.羊續傳》)

三五、一錢太守劉寵

劉寵,東漢時期清官,他做會稽太守時,嚴於律己,約束下屬,廢除苛捐雜稅,禁止不法行為,把全郡治理得非常好。

不久,朝廷決定調他到京城任職。當地百姓聽說此事,紛紛趕到郡城送行。山陰縣有五六個七八十歲的老公公,眉毛鬍鬚已經雪白,也從離城幾十里的山裡趕來了。

劉寵見了這幾個老人,非常感動,問候他們說:「父老們年紀這麼大,何必辛辛苦苦大老遠跑來?這真叫我不安。」

老人們高興地說:「我們是山野裡沒有見識的村民,一生從未到過郡城。以前官吏經常到鄉下徵收租稅,直到晚上狗叫聲還停不下來,他們騷擾得百姓整夜不得安寧。自從你做太守以來,夜裡聽不到狗叫了,老百姓也看不到官吏來催交租稅了。我們這些老人遇到這樣的太平歲月,真叫人高興。聽說你要調離,我們前來表示一點微薄的心意。」說罷,他們每人拿出一百個銅錢,一定要劉寵收下。

劉寵辭謝說:「我在這裡做的事,哪裡像你們講得這麼好?父老們這麼辛苦,我怎能收受呢?」

老人們硬要劉寵收下銅錢。劉寵推辭了一番,最後為了表示接受他們的心意,從每個老人那裡拿了一個大錢。這一來,人們對這個清官更加欽佩了,一提起劉寵,就稱他為「一錢太守」。(《後漢書.劉寵傳》)

[1]    [2]    [3]    [4]    [5]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