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第四章  歸心淨土

五、真信切願

涅槃之樂

佛陀常說涅槃之樂。

很多外道前來問難:「佛陀,你現在又沒有涅槃,為什麼常說涅槃之樂?你怎麼知道呢?」

「我現在請問你們,世間什麼最苦?」佛陀反問道。

「老病死最苦。」外道回答。

「你們現在既然沒有老病死,怎麼知道老病死最苦呢?」佛陀這麼一問,外道都沒有回答。佛陀接著說:「你們雖沒有老病死,見他人老病死而知其苦;我雖沒有涅槃,見十方諸佛涅槃之樂而知其樂。這不是一樣的道理嗎?」(《佛教故事大全》)

同樣道理,應信佛所說極樂之樂。

諦一法師的信心

諦一法師,陝西長安香積寺僧人,七十多歲。

1999年春,他患食道癌,醫院發了病危通知書。

回到寺裏,臥床難起,全身浮腫,呼吸困難,整日呻吟不絕;又因血管硬化,連止痛針也打不進去,真是苦不堪言。

諦一法師認為自己是沒救了,便將單費全部交給常住,好在死後幫他放兩台焰口,超度冤親債主,並拔濟他,別入餓鬼道中。

諦一法師平時修禪,沉默寡言,終日打坐,對淨土宗並無信心。

此時,死在當前,也不知念佛求往生,只求速死。

常正法師勸他念佛,他卻說:「唉!只怪平日功夫沒用好,無法作主,憑現在嘴裏喊幾句佛號?算了算了……」

經過常正法師苦口婆心的勸說,諦一法師才開始有一句沒一句地念佛。

常正法師又搬到諦一法師的房中,無日無夜地照顧他,餵飯餵水,洗身洗腳,端屎倒尿,無微不至。更重要的是,常正法師常常和他一起念佛,鼓勵他把自己完全交給阿彌陀佛。

諦一法師總是呻吟中夾著佛號:「唉喲!阿彌陀佛,我真是活受罪!咋死不掉?要不是個和尚,我就自殺了。阿彌陀佛,你快來!不要讓我再受罪了!唉喲!唉喲!阿彌陀佛,讓我死吧……」

如是過了三個月,諦一法師卻慢慢好了起來,食道癌也好了,渾身的浮腫也消退了!

從此,諦一法師捨禪修、歸淨土,專稱佛名,並勸人專修念佛,發願往生。

我們常常聽到他的說教:「不參禪,不學教,一句彌陀真心要……」(《念佛感應錄二》淨弘)

觸緣起信

受教和發心不必同時,因為發心需要觸緣而發。

往年有位住山僧對我說:「我學淨土法門很久了,只是粗得大義,還沒有發起信心,用什麼方便成就信心呢?」

我開導他說:「你應該祈請三寶冥助。」

他從此常常殷勤祈請。

一天,寺院大殿上樑,他信心忽發,自言自語道:「如果不是巧妙的設計和運作,巨大的木材怎麼能飛到梁上?凡間的工匠都能創造這樣的奇跡,何況如來的善巧不思議力量呢?我有願生西方的志向,阿彌陀佛有接引我的誓願,往生淨土,決定無疑!」一悟得此理,從此不再起疑。

三年之後,他往生了極樂世界,瑞相很多。

這就是觸緣起信。我們須要常常祈請三寶冥助。(源空大師《語燈錄》)

立木南門

戰國時期,商鞅制定了新法,尚未頒佈,恐怕百姓不信賴自己,就在秦國都城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傳下命令:誰能將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賞賜十金。

不一會兒,南門圍了很多人。大家議論紛紛,沒有一個人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這太容易了,哪裡會有這麼輕鬆可得的好處呢?

商鞅又傳下命令:誰能把木頭扛到北門,賞賜五十金。

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大聲說:「我來!」扛起木頭直向北門而去。大家紛紛跟在後面看熱鬧。到了北門,商鞅當眾賞了他五十金。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

事後,商鞅頒佈了新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面對彌陀的救度,不假思索,迎頭就上,必得大利。不要怕別人笑我愚癡。

「曾參殺了人」

曾參是春秋末年孔子的學生。他提倡仁德,注重修身,並以孝順父母著稱。

曾參年輕時,跟母親一起住在費邑(山東費縣)。當時,費邑有個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就跑來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的母親沒有信他,照常織布,根本不當一回事,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來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參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雖然繼續織布,但已經安不下心來。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急衝衝跑來對她說:「你怎麼還在這裏安心織布?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參的母親心裏緊張起來,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扔了織布的梭子,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關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戰國策 .秦策二》)

三人成虎

戰國時,魏國的龐恭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對大王說集市上有虎,大王信不信?」

魏王回答:「不信。」

龐恭又問:「如果又有個人對大王說集市上有虎,大王信不信?」

魏王回答:「還是不信。」

「如果第三個人也這樣說,大王信不信呢?」

「大家都這樣說,那就要相信了。」魏王答道。

龐恭說:「集市上本來沒有虎,這是明顯的事實。然而,三個人都說有,大王就會相信了。現在大王周圍誹謗我的人恐怕不止三個,請大王明察。」(《戰國策.魏策二》)

當所有的人都來說「念佛不能往生」,我們能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

治療鞭傷

一個人遭到國王的鞭打,為了讓傷口早點痊癒,便用馬糞敷在上面。

有個愚人看見了,心生歡喜,「終於讓我得到治療傷口的方法了!」他立刻趕回家,對兒子說:「你用鞭子抽打我的背,然後用馬糞敷在上面,我們現在就試一下。」兒子就照他的話去做,他還自以為很善巧呢。(《百喻經》)

世人也是這樣,聽說縱使五逆十惡之人阿彌陀佛也能救度,不去體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反而放縱為惡,「無所謂了,反正阿彌陀佛也能救我。」如此之人,必墮地獄。

看好駝皮

有一位商人到各地做買賣,用駱駝載著珍寶、絲織品和各種雜物。途中,駱駝突然死了,他就剝下駱駝皮。

商人決定先行一步,讓兩位徒弟留下來看守貨物,吩咐說:「看好駝皮,不要讓它受潮腐爛了。」

商人走後,天上下起了雨。這兩個愚癡的徒弟為了保護駱駝皮,取出上好的絲織品,蓋在上面遮雨,結果絲織品全都腐爛了。

駱駝皮和絲織品的價錢相差懸殊。由於愚昧無知,他們竟用珍貴的絲織品遮蓋廉價的駱駝皮!(《百喻經》)

念佛法門好比精美的絲織品;人天之法好比低廉的駱駝皮;縱情放逸、敗壞善行好比雨天腐爛。世人只知道朝山、佈施、放生,對念佛這一了脫生死的最上妙法卻視而不見,捨本趣末,難得解脫。

沉香木

一個人到海中撈取沉香木,辛苦了一年才撈上來一車。他把沉香木運到市場去賣,由於價格昂貴,一直沒人問津,過了很多天,沒得到一文錢,他感到很疲厭,十分苦惱。

他看到旁邊賣木炭的很快就將木炭賣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木燒成木炭,那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

於是他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賣掉了,得了不到半車木炭的錢。(《百喻經》)

很多人精進念佛,求願往生,但又誤認為往生極難,便生退心,改求人天福報,如賣沉香木的人一般愚癡可憐,印光大師謂之「將無價的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

樵夫不識寶

樵夫在山裏撿到一把斧頭,他以為這是一把平常的斧頭,就天天拿著它到山上砍柴,以此維持生計。那把斧頭砍鈍了就磨,時間久了,竟磨掉了一半。

有一天,一個古董商人無意中看到樵夫的斧頭,就拿在手上仔細鑒別,確定它是把極為珍貴的寶物,就問樵夫:「這把斧頭你賣不賣?」

「不賣,不賣!我的生活全靠它了,賣了它,我拿什麼砍柴呢?」樵夫拒絕說。

「這樣吧,我用一百匹布買這把斧頭,你看好不好?」(那時沒有貨幣)

一百匹布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可是樵夫只是默然地站著。

「給你二百匹布,賣不賣?」商人急切地問。

樵夫仍然默不作聲,但表情悲傷。

當商人把價錢加到五百匹布的時候,樵夫卻放聲大哭起來,說道:「只恨我愚癡,不識寶物。磨得剩下一半就值五百匹布,當初沒磨的時候不是更值錢嗎?」(《佛教故事大全》)

念佛卻不懂得領納佛號功德的人,就跟愚癡的樵夫一樣。

令人高興的消息

優秀的佛弟子很清楚地知道死亡會發生什麼事,對他們來說,不但可以減少死亡的痛苦和恐懼,而且這還是他們所期盼的時刻──他們以等待甚至是喜悅的心情來面對死亡。

有一位瑜伽行者,已經病了好幾天,醫生查知他即將過世,但不知道是否該告訴他;醫生站在床邊,臉色嚴肅凝重。但這位瑜伽行者以孩子似的熱誠,堅持要醫生告訴他最壞的情況。最後,醫生不再堅持,試著以安慰的口吻來告訴他,嚴肅地說:「請小心,時間已經到了。」

讓醫生感到驚訝的是,瑜伽行者竟然喜出望外,興奮得像小孩看著即將打開的聖誕禮物。「那是真的嗎?」他說,「多甜蜜的話,多令人高興的消息啊!」(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書》)

擊棺而歌

吳信叟,宋代進士,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法音》2001年2月)

「您要什麼時候來接我都行」

有位富有的老太太,經常到寺院敬香,每次在佛前頂禮時都說:「我年紀已經一大把了,您要什麼時候來接我都行!南無阿彌陀佛。」

寺內的小沙彌聽到老太太天天這樣說,就想捉弄她一下。

次日,老太太又在佛前虔誠祈禱:「我年紀已經一大把了,您要什麼時候來接我都行!南無阿彌陀佛。」

「老太太,那麼今晚請你來吧。」小沙彌躲在佛像後面粗著嗓子說。

不料,這位老太太竟被嚇死了。

色彩動人的言辭會失去質樸,虛假的心得不到真實利益。(《禪說》)

心慕雁蕩

天臺山、雁蕩山是浙東、浙西的兩座名山,而雁蕩山猶為奇絕,有人不辭千里攜帶錢糧前往遊覽。

我以前曾應邀到太平禪院舉行法會,那個地方距雁蕩山只有四十里左右。法會期滿,院主準備帶我們遊覽雁蕩山。我本來也想去看看,但當時滿心歡喜隨從遊覽的信眾有一百多人。考慮雁蕩山很久沒有接待遊客,而一路遊覽下來需要半個月,這一班人至少需要數石糧食。太平禪院本來就貧窮,哪能支撐得起?因此就推辭了。眾人心裏難免失望。我就勸慰說:「雁蕩山風景雖佳,但還不是天下最美的;就算是天下最美的勝景,也比不上天宮;即使最殊勝的天宮,也比不上極樂世界。諸位不心慕極樂,反而對雁蕩山心向神往,這是怎麼回事?」(蓮池大師《竹窗二筆 》)

地獄與極樂

(一)墮落地獄

無信眾生臨終之時,貪愛更甚,瞋恨更甚,顛倒更甚,四大分離,痛苦哀號,舉手捫空,雙眼通紅;冤家來逼,鬼卒相牽,惡獸驅逐,業風吹襲,孤獨恐懼,不可言狀;或見黑煙沉沉,或聞淒厲歌聲,或被獄火燒身,或受冷雨寒冰,自投黑暗,欲罷不能,窮年累月,求出無期。

(二)往生極樂

行者信願念佛,臨終苦逼之時,阿彌陀佛手持蓮台,不違因地「臨終接引」之願,現身來迎,安慰行者,讚歎信願念佛之行,令生歡喜,令住正念。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引領無數菩薩,齊聲讚歎,放光授手。行者沐浴光中,病苦頓然消失,心不顛倒,歡喜無量,自見己身乘坐花台,合掌頂禮,稱念聖號,讚歎佛陀,剎那間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

六、老實專修

愚人集乳

有一位自以為是的愚人,為了宴請賓客,準備積蓄一些牛奶,他想:如果每天擠一些牛奶放起來,就會腐敗變質,不如就將牛奶蓄在母牛腹中,到了請客那天,再當場把牛奶擠出來。

想好以後,他就把母牛和小牛分開。

一個月以後,宴會正式舉辦,他把母牛牽來,結果一滴奶也擠不出來了,惹得客人們既好氣又好笑。(《百喻經》)

有人求願往生,卻又怠於念佛,說:「等到將來某一天,關起門拼他七天七夜,還怕不能成功嗎?」可是,生命終究是無常的,大限到時,還能來得及嗎?

念佛不能等!

見水不飲

有個愚人口渴極了,到處找水。可是,當他千辛萬苦來到河邊,卻不喝。

別人問他:「你這麼乾渴,為何不痛飲一場?」

愚人回答說:「如果能將河水喝完,我就喝,可是河水太多了,不可能喝完,因此才不喝。」

這就好比一些不通事理的人,因為自己不能全持佛戒,就一戒也不受,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致使將來無窮流轉。(《百喻經》)

「念多少佛才能往生啊!念佛的人這麼多,往生的有幾個?乾脆別念了……」

這即是見水不飲。

簡單的健身操

蘇格拉底向學生們介紹了一種甩動上臂的健身運動,囑咐大家:「別看簡單容易,只要每天堅持做三百下,定可強身健體。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

幾周以後,蘇格拉底問哪些同學堅持了。大部分同學都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過了幾週,堅持鍛煉的人只剩下一半了。

一年以後,只有一個人繼續著那種簡單的運動。

他,就是後來成為大哲學家的柏拉圖。(佚名)

小鐘

鐘錶店裏,一隻新組裝的小鐘放在兩座老鐘當中。

一座老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兒擔心,一年走完三千萬次,恐怕你吃不消。」

「天哪,三千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它非常失望。

另一座老鐘說:「別聽他胡說,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鐘『滴嗒』一下就可以了。」

「天下哪有這麼簡單的事!」小鐘高興地叫起來,「只要這樣做,那好極了,我現在就開始。」說著,很輕鬆地每秒鐘「滴嗒」一下。

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三千萬次。(《善導》)

一句佛號能治一切疾病

我以前在寺院參學,方丈要舉行盂蘭盆會。到了中元節,我們並沒有設齋供眾,只是領眾念佛三天而已。

我又聽說有一寺院的當家師被官府拘捕,全寺集眾舉行佛事,祈求救護。大眾以為肯定要誦經持咒,結果也只是教人高聲念佛而已。

這兩件事皆迥然出於常情,可見大德們的思想作風多麼不同凡響,很值得我們效法。

今天有許多念佛人,名為專修淨土,可是,為了祈求增壽命,便誦《藥師經》;為了消罪業,就拜《梁皇懺》;為了救厄難,就持《消災咒》;為了求智慧,就念《觀音文》。把向來所念的佛號置之不顧,以為念佛無濟於事。為何不想一想:《阿彌陀經》中說「彼佛壽命無量」,我們念佛得生淨土,能得無量壽命,何況人間百年壽命呢?又《觀經》說「至心稱念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況目前的罪業和厄難呢?又《無量壽經》說:「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常以智慧光明照觸其身,何況普通的聰明智慧呢?

一句佛號,如阿伽陀藥,能治一切疾病。

就怕三心二意,不肯信服。(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蓮池大師念佛祈雨

浙江大旱,老百姓找到蓮池大師,請求大師祈雨。

蓮池大師說:「我不會求雨,找別人吧,我沒有求雨的法。」

這些人只相信大師。大師說:「我就只會念佛。」

眾人說:「只要求雨就行。」

於是,蓮池大師就到田裏來念佛,拿著木魚,走在田埂上,一邊走,一邊念。只走了一邊,傾盆大雨就下來了。

這就是一切功德都在裏頭。若是必須會個求雨法才能求雨、會個治病法才能治病、會個驅鬼法才能驅鬼,那就忙不完了。(黃念祖《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釋迦牟尼佛在經中說:「『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一切行門,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多行門自在其中,不必改口稱念其他諸佛菩薩,不必改修其他經咒、行法。

一切皆可以念佛為之

《觀音靈感記》上說:饒州有一位軍典名叫鄭鄰,被誤抓到陰間,放還之前閻羅王告訴他:「你回到人間以後要勉力為善。如果見到別人殺生,你就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名號,被殺的動物就能仗佛力受生善趣,你也得福無量。」

由此可見,念阿彌陀佛的確可以超度亡靈、增福延壽,不僅僅是身後往生西方而已。([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歧路亡羊

戰國有位思想家,名叫楊朱。一天,他鄰居家丟失了一隻羊,非常焦急,馬上請許多親友去尋找,又急衝衝地來到楊朱家,央求說:「先生,我想請你家的童僕幫助我去找羊。」

楊朱不解地問:「逃失了一隻羊,竟要叫這麼多人去尋找,真是小題大做。」

鄰居苦笑著解釋說:「先生你聽我說,村外有好幾條岔道,人少了是安排不過來的。」

楊朱便叫童僕去幫他找羊。

過了一會兒,找羊的人都氣喘吁吁地回來了。楊朱問:「找到了嗎?」

鄰居搖搖頭,錘頭喪氣地說:「逃走了,找不到。出了村就有幾條岔道,岔道中又有岔道,越走岔道越多,簡直像蜘蛛網一樣。找到後來,即使我們這麼多人也吃不准羊究竟從那條岔道逃走了。」

楊朱沉默了好久,面有憂色。學生們小心地問:「先生,一隻羊所值無幾,先生為何悶悶不樂呢?」楊朱仍板著臉不說話。

一位名叫心都子的學者聽說此事,說:「岔道太多,所以羊容易跑掉。同樣道理,讀書人因為學說不一致而找不到真正的道和理,以致誤入歧途,一無收穫。」(《列子 .說符》)

能夠遵循祖師的教示,不被各種觀點動搖的人,確實稀有難得。

我們要專,不能太雜了

一個老太太修行得很雜,這也搞一點,那也搞一點。有人就勸她:「你這麼雜,不好,年歲也大了,你專門念佛把。」她接受了這個意見,就專門念佛。

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飯的時候,她還不出來,大家推門進去,老太太端坐,死了。腿上擺的是一份遺囑,兒孫的孝服全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齊齊,寫好名字,擺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麼時候要走,利用晚上別人睡覺的時候縫好了。她從容、鎮定、樂觀、端坐,遺囑事前寫好了。就是三年工夫。

所以,我們要專,不能太雜了,尤其是牽扯一些外道的東西。要牽扯外道的東西,連三歸依都不清淨,連三歸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

這個老太太接受了這個,三年,就這麼安詳走了。所以,有智之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就輪迴無盡,嗚呼哀哉,可悲可痛!(黃念祖《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知非便捨

北野禪師年輕的時候喜好四方雲遊,二十歲那年在行腳途中遇到一位喜歡吸煙的行人,兩人結伴走過一段山路,在一株樹下休息。那位行人供養了北野一袋煙。因為當時他非常饑餓,所以也就接受了。抽過煙後,北野稱讚味道甚佳,那人便把煙具和煙絲送給他。那人走後,北野想到:這樣令人舒服的東西,也許會侵擾禪定,應當立即停止,以免積惡成習。於是他拋掉了煙具和煙絲。

三年之後,他開始研究《易經》。時值冬季,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寫了一封信,委託一位旅人帶給數百里外的一位老師。但整個冬季幾乎過去了,音訊全無。北野就用《易經》占卜了此事,結果表明信沒有送達。不久,老師寄來一封信,果然沒提到寒衣之事。北野又生起警惕之心:如果我以《易經》去做如此準確的占卜,也許會毀壞我的禪學課程。於是,他又丟棄了不可思議的《易經》。

二十八歲那年,北野愛上了書法和唐詩,每日鑽研,進步很快,居然獲得了老師的讚賞。但他想道:如果我不及時停止,我就要成為一名書法家或詩人而非禪師了,此非我願。從此,他不再舞文弄墨,終於成為一名禪門大師。(《一味禪》)

蓮池大師諄諄教導:「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賽月的父親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人,辛辛苦苦積攢了一袋穀子,為了提防老鼠和盜賊,就用繩子把這袋穀子繫在梁上。

當天晚上,他睡在袋子底下守護,心開始馳騁起來:「如果我把穀子賣了,就能賺一筆錢,賺了錢就能買更多的穀子,然後再賣出去,不久就可以發財了,受到大家的肯定,很多女孩就會來追我,我將討一個漂亮的為老婆,她會為我生一個小孩,一定會是個男孩……我該為他取個什麼名字呢?」他向窗外望去,看到掛在半空的月亮,「多美的月亮!」他想,「多麼吉祥的徵兆!那確實是個好名字,我要叫他賽月!」

正當他胡思亂想的時候,梁上的一隻老鼠咬斷了繩子,就在他說「賽月」這兩個字的同時,那袋穀子落下來,當場將他砸死了。

當然,賽月從來也沒有出生過。(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書》)

多少世人就像「賽月的父親」那樣被馳騁的心搞得團團轉呢?

即使念佛,心也在馳騁,「我要上品往生;我要坐著走、站著走,瀟灑自在;我要顯一個瑞相給不信佛的人看;我既要得往生利益,又要得世間福報,給眾生做個榜樣……」可是,當問他往生有沒有把握時,「不行,還差得遠……」

散心閒話,惡鬼唾罵

宋朝的光孝安禪師定中見到兩位僧人倚著欄杆談話,起初有天神擁護傾聽,聽了一會兒突然散去;不久,有惡鬼前來唾罵。

禪師就詢問兩位僧人。原來他們起初談論佛法,後來開始閒談,最後竟談起資養來了。

光孝安禪師從此終身未言及世事。(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

吾人終日常被鬼唾,何不一向專稱佛名?(慧淨法師《念佛感應錄》)

制心一處

(一)

發明家愛迪生到稅務所交稅。那天,交稅的人很多,愛迪生跟大家一起排隊等候,隨隊而行,可是心思早已轉到工作上了。直到耳邊響起一個聲音,才把他拉回到現實中來。

「您剛才說什麼?」愛迪生問道。

「我是問:您叫什麼名字?」稅務員和藹地說。

愛迪生一時不知所措,回過頭來對身後一位女士說:「噢,對不起,太太,我叫什麼名字來著?」

幸好很多人都熟悉他,幫他想起了自己的名字。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把奮鬥變成享受。(《日日禪》)

(二)

有位年輕人非常刻苦,但卻收效甚微,為此他很苦惱。

他找到昆蟲學家法布林,抱怨說:「我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事業上,結果收穫卻很少。我愛文學,也愛科學,同時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也很濃,我把全部時間都用上了。」

法布林微笑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塊凸透鏡,做了一個小實驗:當凸透鏡將陽光集中在紙上一個點的時候,很快就將這張紙點燃了。

接著,法布林對那位有些茫然的青年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試試看。」

年輕人恍然大悟。(佚名)

(三)

大司馬家中制鉤的工匠年高八十,他打造的帶鉤絲毫沒有差錯。

大司馬問道:「你這是有技巧呢,還是有道?」

老工匠說:「我是有道。我二十歲時就喜好製作帶鉤,對別的事情都視而不見,不是帶鉤就不去關心。僅僅憑藉不用心於他物的心,就可令我專注於打造帶鉤,更何況我無不用心於制鉤呢?」

心無旁騖,就能做到至善之境。(《莊子.知北遊》)

(四)

宋朝書法家、畫家米芾說:「學書法必須專心於書法,不能再有其他愛好分心,這樣才能有成。」我也曾聽說古時候琴師教弟子專攻兩三個曲子,這樣才能切入琴法的堂奧。雖說這是小事,但可以喻大。佛在《遺教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假如三心二意,勢必一事無成。(蓮池大師《竹窗二筆》)

(五)

梧鼠學會了五種本領:會飛、會跑、會游泳、會打洞、會爬樹。

但它這些本領一樣也沒學精:會飛,但飛得不高;會跑,但跑得不快;會游泳,但遊得不遠;會打洞,但打得不深;會爬樹,但爬不到樹頂。

名義上它學會了五種本領,用起來卻一樣也不中用。(《荀子.勸學》)

印光大師一再勸告:不要做大通家。

(六)

一次,楚王在雲夢打獵,讓人們把鳥獸都轟出來。只見左邊跑來一隻鹿,右邊竄出一隻麋。他正要開弓放箭,又發現一隻天鵝從頭頂的大旗上掠過。楚王眼花繚亂,一隻也沒射到。

大夫養由基上前說:「我射箭的時候,百步之外放一片樹葉,能夠十發十中;如果放上十片樹葉,能不能射中那就很難說了。」(《郁離子》)

在《隨願往生經》中,普廣菩薩問世尊:「十方世界都有佛土,您為什麼只稱讚阿彌陀佛的淨土,只要我們求生西方呢?」世尊回答說:「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心靈污濁,妄念紛飛,因此我才專門稱讚阿彌陀佛的淨土,使眾生的心能專注西方一境,這樣才容易往生。」([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戰馬拉磨

從前,有個國家為了組建一支騎兵部隊,重金買來五百匹高大的戰馬。戰馬剛訓練得能夠衝鋒陷陣了,鄰國卻派來了友好使節,主動要求建交。

和平的日子使五百匹戰馬沒有用武之地,而飼養它們的費用頗為巨大,「總不能坐吃山空啊」,國王開始憂慮起來。

一天,他靈機一動,歡喜雀躍道:「何不讓這些戰馬從事生產?那樣不就節省開支了嗎?」於是,他下令將五百匹戰馬牽到磨坊拉磨。

這五百匹戰馬被蒙上眼睛,很不習慣,亂碰亂竄,人們費了好大的力氣才使它們習慣於繞著磨盤旋轉。國王見戰馬拉磨拉得起勁兒,非常高興,得意地說:「哈哈!這些駿馬既能保家衛國,又能從事生產,真是一舉兩得!」

不久,鄰國突然反目,興兵入侵。國王立刻召集五百匹戰馬,準備迎戰。

兩軍交鋒,異常激烈。國王的戰馬雖然肥壯,但平常習慣於拉磨旋轉,此時仍不停地旋轉著。騎兵們一著急,舉鞭抽打,誰知越抽打它們旋轉得越快。最後,國王的騎兵被敵人殺得落花流水。

又要作戰,又要拉磨,妄圖魚與熊掌兼得,這樣怎能不失敗呢?(《佛教故事大全》)

念佛卻不專求往生,轉而求定求慧,到老也難得成就,臨終又轉求往生,如此循環往復,猶如旋轉的戰馬。

酒中加鹽

舍衛城有個人開設酒店,因為他的酒非常香醇,所以總是顧客盈門。一天,他要去洗澡,就吩咐小僮照看生意。

小僮幹得特別賣力。當他看到有的顧客帶了鹽或椰子糖來飲酒,心想:酒的味道很美,鹽也是很好的調味品,把鹽加到酒裏豈不更美?於是,他就把鹽倒入酒中,滿心歡喜地賣給顧客。

顧客們酒剛入口,立刻吐了出來,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我見你們喝酒時要用鹽,所以把鹽直接加到酒裏。」小僮解釋道。

顧客們責備說:「小傢伙!你把好酒都糟蹋了!」便掃興地離座而去。(《佛教故事大全》)

「把美味的東西摻合到一起,味道就會更美」,愚人才會這麼想。

世人解讀佛法,不沿襲純正的法脈,把各宗教理摻合起來,雜而不純,破壞了法味。

七、大師足跡

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少年的時候就好學不倦,博覽經史典籍,尤其通達《老子》、《莊子》。二十一歲時,往太行山聽道安法師講經,心中豁然開悟,感慨地說:「以前我所學的世間種種學說,與佛法相比都是糠粕啊。」於是剃發出家,追隨道安法師。([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慧遠大師從深信神識不滅、生死輪迴契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啟建蓮社,焚修淨業。蓮社一百二十三位同仁深感人生無常、朝不保夕,精勤誦經念佛,借蓮花以明志,期生西方淨土。

大師唯以淨土克勤於念,澄心系想,三睹阿彌陀佛聖相。

往生前七日,又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阿彌陀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

至期,大師端坐往生。

慧遠大師隨順當時般若禪定盛行的修學背景,以禪觀念佛的善巧方便,將眾生導入阿彌陀佛弘誓願海,出離生死險道。(魏磊《法音》2001年1月)

「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往生乃是承托阿彌陀佛的本願力。

曇鸞大師

後魏曇鸞大師,家近五臺山,十四歲出家。中年後發心注解《大集經》,中途染病,四處求醫,因而欲究長生仙法,得陶隱居《仙經》十卷,欲往名山修煉。中途遇天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問道:「佛經中有勝過仙經的長生不死之法嗎?」

菩提流支回答說:「這個世界哪有長生之法?縱然得到長生,還是要三界輪迴。長生不死之法,佛經中才有。」於是就把淨土經典贈送給他,並說:「這才是真的仙方,依之而行,則不必再六道輪迴,壽命無可窮盡。」

曇鸞大師頂禮而受,焚燒《仙經》,並捨四論講說,專精淨業。造《往生論註》,自行化他,流靡弘廣。南朝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稱「曇鸞菩薩」,北魏皇帝也尊稱為「神鸞」。(《續高僧傳》)

大師傳世著作:《往生論註》二卷,《讚阿彌陀佛偈》一卷。

道綽大師

唐朝道綽大師,自幼秉性溫良,十四歲出家,專研《涅槃經》,後參詣石壁玄中寺,讀曇鸞大師碑文,大有所感。自此捨棄《涅槃》講說,專事念佛。一生講《觀經》二百餘遍,日課佛號七萬聲,常年親手製作木質念珠,分送僧俗,鼓勵大眾記數念佛。在大師的勸化之下,晉陽、太原、汶水三縣道俗男女,七歲以上都知道念阿彌陀佛。(《唐高僧傳》、《類聚淨土五祖傳》)

大師傳世著作:《安樂集》兩卷。

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幼少出家,初學《法華》、《維摩》,博通諸經。自思教門非一,若無契機,效而無功,宜依教應機。乃入經藏,求有緣之經文,得《觀無量壽經》,專心讀誦,深歸淨土。

善導大師是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每念佛一聲,便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聲聲佛號,聲聲光明,因此,唐朝皇帝尊稱大師為「光明和尚」。

大師於二十幾歲即已親證三昧,往往能於定中進入極樂世界;每於佛前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新修傳》說大師「出即為人說淨土法」,《往生西方略傳》說:「三年後,長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滿。」可見大師自行化他之盛德,難以形容,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超群拔萃,少出其右。

唐朝所編之《瑞應刪傳》高度讚言:「佛法東行,未有禪師之盛德矣!」明朝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深心感伏地讚言:「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近代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至誠崇仰地贊言:「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又以梵唄唱贊而言:「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若有投誠,西方定往生。」又勸人應信「大師所說當作佛說」。(慧淨法師《善導法然二祖綱要》、黃念祖《善導大師與持名念佛》)

大師傳世著作:《觀經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讚》二卷,《往生禮讚》一卷,《般舟讚》一卷。

蓮池大師

明朝蓮池大師,初為儒生,連續遭受父母雙亡、喪妻失子之痛,三十二歲出家,歷游諸方。隆慶五年,結茅於杭州雲棲山,教化遠近。蓮池大師痛斥狂禪,宣導淨土。

大師曾遇到一位老太太,日課佛名數千,問其故。老太太說:「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拱而別。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自此棲心淨土,書「生死事大」於案頭以自策。([清]張師誠《徑中徑又徑》)

大師傳世著作:《彌陀疏鈔》、《竹窗隨筆》等。

蕅益大師

明朝蕅益大師,七歲茹素,少好儒學,誓滅釋老,曾作《辟佛論》數十篇。十七歲偶閱蓮池大師《自知錄》及《竹窗隨筆》,有所省發,焚燒先前所作諸論。二十歲時注釋《論語》,至「天下歸仁」不能下筆,廢寢忘食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後聞《地藏經》而信佛。二十二歲開始專志念佛,盡焚所著書稿二千餘篇。二十四歲時從憨山大師之弟子雪嶺剃度,在徑山坐禪,翌年豁然有悟。二十六歲受菩薩戒,五年遍閱大藏,方知舉世積訛,深感自身煩惱厚重, 於諸戒品說不能行,於是退作沙彌。二十八歲時,母親重病,無力挽救,痛徹肝肺,焚棄筆硯,往深山閉關。於關中大病,始知功夫不得力,尤痛感無常迅速,於是發意西歸,求生淨土。三十歲至金陵,見禪門流弊,乃決意弘律。三十二歲究心台宗。四十六歲多次禮七,欲求戒體,但屢求不得,所以退而單作一三歸弟子。大師之不肯自欺,以此可鑒。晚年歸老於杭州靈峰,永曆九年寂,年五十七,世稱靈峰蕅益大師。

大師傳世著作:《彌陀要解》、《閱藏知津》等。

印光大師

民國印光大師,幼讀儒書,附和宋儒辟佛之議,後病困數載,始悟前非,洗心革面。二十一歲出家於終南山蓮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曬經時得讀殘本《龍舒淨土文》,而知淨土法門,又逢眼疾,悟知身為苦本,於是開始日夜念佛。二十六歲時,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辭師前往,淨業大進。其後遍參南北叢林,深入大藏,歸心淨土,三十年如一日。後又到蘇州報國寺,初不見客,四方信眾歸往日多,才延客開示。民國二十六年,避戰亂於靈岩山寺。

大師雖德行名聞四方,仍粗衣淡飯,灑掃洗滌。開示四眾,不厭其煩,至誠懇切,出自肺腑。(真達、妙真、了然、德森《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

大師出家三十餘年,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晝夜持念彌陀名號,期生淨土。不做大通家,唯做真念佛人,誠如大師自語:「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極樂家園》)

記得印祖在世時,有一位居士夢見大勢至菩薩在上海弘化。他趕忙來到上海,原來印祖在覺園啟建念佛七。這位居士恍然領悟:原來印祖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這個消息不脛而走。誰知印祖竟對這位居士痛斥一頓!由此可知,如果印祖在世的時候我們推舉他為淨宗十三祖,一定要「吃棒」的。(道源《我所見聞的印公大師》)

大師傳世著作:《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四卷,《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二卷,《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四卷。

機之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始劫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善導大師)

釋迦如來喚作不肖醜兒,彌勒世尊訶為癡頑傲弟。
獨有阿彌陀佛藏汙納垢,金手接向下品蓮花安置。

只圖下品蓮生,便是終身定局。
豈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門受辱!(蕅益大師)

印光本一無知無識之粥飯僧,只會念幾句佛,雖虛度光陰七十餘年,而於佛法絕無徹底之研究。

心如背鏡,學等面牆,唯學愚夫愚婦之老實念佛。(印光大師)

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

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純乎其純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

我的過失也太多了,可以說是從頭至足沒有一處無過失。(弘一大師)

臨終遺言

晉朝慧永大師:駐錫廬山西林寺,超塵脫俗,歸心淨土。義熙十年(414年)示疾,忽然整衣要起身。大眾驚問。大師回答:「佛來迎我!」說完安然而去,異香七天才散。([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後魏曇鸞大師:一心修淨業。魏興和四年(542年),自知時至,沐浴更衣,召集大眾告誡說:「地獄眾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唐朝善導大師:貞觀年中參詣道綽大師淨土道場,高興地說:「這真是成佛的捷徑!」就依止道綽大師門下,專修專弘淨土法門。受大師教化而往生西方的人不計其數。大師臨終遺言:「此身可厭,我要西歸了。」([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唐朝僧炫法師:初念彌勒菩薩,期生兜率內院,九十歲遇道綽大師,得聞淨土法門,才開始回心念佛,日禮千拜,一心無怠。後得病,告弟子:「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共垂寶手,吾其行矣!」說罷往生,香氣七日不散。當時有啟芳、果圓二位法師目擊此事,也勇猛發心往生西方,晝夜念佛不輟,忽見西方三聖坐在七寶池邊金臺上,二僧作禮,佛說:「念我名者,皆生我國。」又見三道寶階上站滿了念佛往生的人。五天后,二僧忽聞鐘聲,同時往生。

唐朝壽洪法師:一心念佛,求生安養。將要離世時,見兜率天童子前來迎接。法師說:「我發願往生西方,不生天上。」即令大眾念佛。沒有多久,法師說:「佛從西來!」說完化去。

宋朝太公:太公名奭,網魚為業。一日改業,持阿彌陀佛日萬聲,蔬素修行,不曾暫輟。後無疾告家人云:「我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在門前,我今歸淨土也。」次日又 云:「我已見金蓮花來迎我矣。」索香爐,安坐捏印而化。鄉村遠近聞音樂,異香終日不散。時政和六年(1116年)。([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宋朝王日休:龍舒進士,博覽經史。後突然捨棄,說:「這些只能增長業習,不能究竟解脫,我要立志往生西方!」從此精進念佛,作《淨土文》勸世。臨終前忽然高聲念佛,唱道:「佛來迎我!」屹然站立,安然脫化。(﹙明﹚蓮池大師《王龍舒國學傳》)

明朝蓮池大師:常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策,臨終前對弟子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清]張師誠《徑中徑又徑》)

清朝周夢顏:字安士,深信淨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云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談笑而逝。([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道徹大師:錢塘人,乾隆間將示寂,謂其眾曰:「娑婆之苦,不可說,不可說;極樂之樂,不可說,不可說。倘蒙記憶,但念阿彌陀佛,不久當相見。錯過此生,輪轉長夜,痛哉痛哉!」([清]張師誠《徑中徑又徑》)

張抗:翰林學士,願生西方。一日寢疾,唯念佛號,忽謂家人曰:「西方淨土,只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蓮花上;翁兒在花地金沙上,禮拜嬉戲。」良久,念佛而化(翁兒,抗之孫,已先逝也)。([清]張師誠《徑中徑又徑》)

印光大師: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預知時至,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大聲念佛。沒有多久,又說:「蒙彌陀佛接引,我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竟,移坐椅上,向西端坐。三時許,對妙真說:「你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後不復語,只動唇念佛。接近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逝,世壽八十,僧臘六十,百日荼毗,奉靈骨塔於本山。(真達、妙真、了然、德森《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

八、平凡的妙好人

青島張氏

女居士張氏,青島人,生有一子一女。家境很貧寒,其夫在海港碼頭拉車為生。張氏住青島市內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內有成立佛學會。每到禮拜日,我由湛山寺到此講經,居士們聽完經後,再念一支香的佛。張氏藉此因緣,歸依三寶,得聞佛法,信佛很篤實。平素在家念佛,禮拜日即領兩個孩子去學佛會聽經。聽完經之後,照例跟大家一起念佛。

一九三七年冬,一日清早起來,張氏忽對其夫曰:「你好好領著孩子過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國了。」

其夫因為生活奔走,對佛法少熏習,乃怒目斥之曰:「得咧!我們家窮,還不夠受嗎?你還來扯這一套。」說完這話後不睬她,仍去碼頭拉車。

張氏又囑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們倆好好聽父親的話,不要淘氣。」這時,她兩個孩子大的不過十歲,小的五六歲,聽母親說這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仍舊門裏門外地跑著玩。張氏把家裏的事情略微收拾一下,便洗洗臉,梳梳頭。因為家窮,也沒有新衣服換,便換了一套漿洗過的舊衣服,到床上面西趺坐,念著佛就往生了。

她的兩個孩子因在外邊玩的時間久,肚子餓,回家吃飯。見其母在床上坐著,並未煮飯,趨前呼之不應,以手推之仍是不動。這時兩個孩子才知道母親已經死了。於是哭著跑到鄰居家去送信。鄰人聞訊趕至,見張氏面目如生,並讚歎其念佛功夫深。後其夫由碼頭回來,痛哭一場。因為家貧,無以為殮,仍由學佛會諸居士給湊款,處理身後事宜。(倓虛大師講述)

絕症病人

在我當內科住院醫師的時候,一天晚上,恰好輪到我值班,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因為十二指腸出血住院。我們按照慣例為她插胃管、灌冰水、止血。當我為她插胃管的時候,發現她非常鎮定,連眉頭都不皺一下。

我為她檢查身體,發現她肝臟腫大,而且非常硬,就準備隔天為她做進一步檢查。那天晚上,因為沒有病房,我們暫時把她安置在走廊裏。睡在走廊的病人往往總是不停地埋怨,而她卻合掌對我說:「南無阿彌陀佛!郭醫師,這裏空氣很好,你忙了一晚上,真是太辛苦了,謝謝你!」我感動得眼淚幾乎要掉下來了。一般人如果像她這樣胃腸出血、插著鼻胃管、住在走廊裏,不知道會多懊惱呢!

超聲波檢查的結果,她的肝臟長了個腫瘤,切片檢查的結果是肝癌。

我考慮她是佛教徒,還是告訴她真相、讓她有所準備比較好,所以就老實對她說了。沒想到她卻說:「我多活一天,就多做一些事,如果哪一天時間到了,該回家了,阿彌陀佛就會來接我!我一生就等待著這最幸福的一天。」我聽了她的話,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心中非常慚愧,反省自己:我是不是能有她這種胸懷呢?

她雖然看起來很平凡,但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卻是那麼崇高,如同一位菩薩。

台大教授為她做手術,準備把肝臟腫瘤的血管拴塞起來,但是因為她的血管太過彎曲,所以手術失敗了。

她只好出院回家。像她那麼嚴重的肝癌,所剩的時間並不長。最初幾個月,我常常和她聯絡,知道她還是照常去寺院。後來由於工作忙,就沒再聯絡。

時間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一次,我去她常去的寺院,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一位師父詢問她的狀況,沒想到,我得到的答案是:她身體很好,仍然和大家一起聽聞佛法,並且為需要溫暖的人服務。

我抬頭看著大殿中的佛像,突然間仿佛瞭解了菩薩捨己為人的精神。(郭惠珍)

張蓮覺

何東夫人張蓮覺居士,香港大富翁何東爵士之妻,何世禮將軍的母親。全家皆信基督教,唯有張蓮覺於民國初年,因慧業善根,頓悟人生如夢,「生也苦,死也苦,人生究竟是為了什麼?」她的疑惑不能解決,因此遍遊中國各大名勝僧寺,崇敬三寶,探求真理,而終於歸依佛門。於是,在港澳之間設立講經壇場,延聘佛教講師,宣講佛法。後來,又創建「東蓮覺苑」,於香港的跑馬地,每逢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必定請道友在家中念佛。

民國二十七年(西元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二日,召集全家兒子、媳婦等人,訓示說:「宗教信仰是個人的自由,你們不信佛,我決不勉強。但無論信那一個宗教,均教人孝順父母。我數日後就要離開你們,希望務必成全我的心願。當我往生時,你們全家為我念佛,幫助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盡你們為人子的孝道。」

十三日起,請蓮友念佛七日,十九日圓滿,大眾即將回去時,仍然堅持挽留蓮友們而說:「今天我要往生西方,請各位暫時留下來,為我助念。」

大眾皆感到意外,都說:「老夫人身體康健,福壽雙全,往生西方的時間還沒到吧!」

張蓮覺即沐浴更衣,命家人將床具抬出來,趺坐合掌念佛。大眾及全家,只好同聲隨念,很快地就坐化而往生。

此時忽然看見黃光從身體發出,如大流星繞屋一周,緩緩地向西方而去。當時異香撲鼻,天樂齊鳴,大眾歎為稀有。

全家見此祥瑞的感應,毅然改信佛教,歸依三寶,從此皆是念珠不離手。(《淨土聖賢錄》)

陳妙元

陳妙元是貴陽市龍泉寺念佛堂蓮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在齋堂服務七年,樂於聞法,專一念佛。

二○○一年三月初,年已七十一歲的陳妙元生病住院,診斷為心肌梗塞、膽囊炎。住院幾天後,病情不見好轉,於是堅決要求出院,一心念佛往生。

三月二十四日早晨,劉居士來看望她,問:「你的心安不安?」

她合掌微笑著回答:「很安穩!」

劉居士又問:「你快往生了,高不高興?」

她又合掌微笑著回答:「很高興,很開心!」

劉居士拉著她的手接著問:「你的身體有痛苦,你的心有沒有痛苦?」

「絕對沒有。」

這時,旁邊七十五歲的石通良蓮友笑著對她說:「幾年來,我一直想在念佛堂中做第一個清清楚楚、正念分明的往生人,當大哥!沒想到你搶先了一步,我只好當老二了。」

陳妙元詼諧地拱手說:「承讓,承讓!」把在場的人全都逗樂了。

劉居士又問:「你知不知道如此安心的原因是什麼?」

她回答:「怎麼不知!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劉老師又問:「善導大師是怎樣解釋這句話的,你知道嗎?」

「知道!」

劉老師說:「是不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

陳妙元舒心地笑著並使勁點頭說:「是!是!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南無阿彌陀佛!」

劉居士說:「既是這樣,你已決定往生無疑,根本不用助念。但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諸聖眾浩浩蕩蕩、幢幡寶蓋來迎接你,我們不能沒有禮貌,讓你一個人冷冷清清,我們念佛堂的蓮友一定要熱熱鬧鬧地來送你。」

當天下午,劉居士又去看望陳妙元,告訴她說:「你往生的歡送會我們已經安排好了,到時候念佛堂的蓮友全部都來送你,我們就像送狀元一樣把你交給阿彌陀佛。」

她笑得合不攏嘴:「謝謝,謝謝!將來我也這樣同阿彌陀佛來接你們。」

當天,附近的蓮友們在她家念佛到深夜十二點,守護在身旁的兒女們接著念。陳妙元居士在昏迷中胳臂輕微抖動了好幾次。天亮醒來,她興奮地對身邊的兒子說:「我去極樂世界遊了一圈回來了,好殊勝,全是金光閃閃,跟經上說的一樣。我還見到佛和菩薩了。」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口中不停地念著佛。

三月二十六日晚九點四十分,陳妙元在念佛聲中帶著愜意的微笑實現了往生的夙願。念佛堂近三百名蓮友相聚在陳妙元住宅前院,由龍泉寺住持通立法師組織盛況空前的念佛歡送法會,蓮友們熱烈、法喜、感恩的佛號聲響徹雲霄,令一些圍觀者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念佛的行列,放聲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真是:

一句彌陀無別念,
不勞彈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將六字出乾坤。

(趙佛子、張妙禮、鄭佛章供稿 二○○一年三月)

、善巧勸信

搖鈴念佛

過去有個賢慧的婦人,了悟人生無常,歸命阿彌陀佛,雖然持家忙碌,但行住坐臥不忘念佛,左鄰右舍受她勸化的人很多。

唯一的遺憾,她的丈夫怎麼也不肯聽勸,這使她非常著急。

一天,她看到鄰居的孩子們手拿銅鈴在街上玩耍,忽然有了靈感。傍晚,丈夫回家,她對丈夫說:「聽說最近小偷很多,我一個人在家裏真是危險,必須把門關緊。我想買個銅鈴掛在門上,你回家的時候搖它幾聲,每搖一次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作為暗號,我就知道是你回來了,這樣我才能安心在廚房幹活兒。」

丈夫點頭道:「好!虧你想得出這個辦法。」

從此以後,丈夫回家時必定搖鈴念佛,不知不覺養成了念佛的習慣。

終於有一天,無常到來,丈夫因罪墮入地獄。兇惡的獄卒手持鐵叉向他走來,準備把他叉入油鍋。鐵叉上有許多鐵環,叮噹作響,和著各種刑具的聲音,令人不寒而慄。而那位丈夫卻由此聯想到門上的銅鈴,不由自主地脫口念道:「南無阿彌陀佛!」

話音剛落,陰森的地獄頓然一片光明,火焰熄滅,刑具停止,到處變得清淨涼快,地獄眾生也因此得到休息。只聽獄吏下令道:「這個人有念佛功德,把他送回人道去!」

他立刻上升人道。而地獄又恢復了原來的慘狀。(《佛教故事大全》)

丸餅誑兒

回憶從前在家的時候,見鄰居有個小孩晚上討湯餅吃,而當時街市上都已經關門了,他母親買不到湯餅,就把米粉搓成丸給他。小孩哭著不要。母親很氣憤。

我說:「這還不容易,把米丸壓扁了不就像餅了嗎?」

小孩拿到壓扁的米丸,果然破涕為笑。

我心裏想:小孩子這麼容易哄騙。

我也由此想到現在的佛門中人,重禪宗而輕淨土,用丸湯餅的方式給他說淨土,他就哭了;換成匾米丸的方式給他說禪宗,他就笑了。這與兒童的見識有什麼區別呢?可歎哪!(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唐朝之後,禪宗行人皆輕視淨土,譏誚念佛的人著相。祖師們只好方便誘導,於是有了「禪淨一致」、「事一心、理一心」等方便開示,把淨土法門也推演得高深玄妙。這無非欲使弟子們重視淨土、安心念佛。

對牛彈琴

牟融,東漢末年著名學者,對佛法頗有研究。有一次,他向儒家學者宣講佛法教義,引用了儒家的《詩經》、《尚書》,而不直接引用佛經。儒家學者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牟融沒有直接回答他們的問題,卻先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叫公明儀,他的七弦琴彈得十分出色。有一天,公明儀看見一頭牛在低頭吃草,就興致勃勃地為牛彈了一首高雅的名曲。但那頭牛卻無動於衷,仍然自顧吃草。公明儀仔細觀察牛的神態,發現它不是沒有聽見琴聲,而是根本聽不懂這種高雅的曲調。於是他重彈了一曲,模仿蚊子、牛蠅的嗡嗡叫聲,以及小牛犢的悲鳴聲。說也奇怪,那頭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搖著尾巴,豎著耳朵,踏著碎步,走來走去,好像很認真地聽著琴聲。

牟融講完故事,對大家說:「我知道你們通曉儒家經典,所以就引用你們的知識來解釋佛理。不然,你們沒有讀過佛經,我同你們談佛經,不是等於白講嗎?」

聽了這番話,大家恍然大悟,對牟融更加心悅誠服了。(《弦明集.理惑論》)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引用禪宗教理解釋淨土,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引用天臺宗教理解釋淨土,目的無非欲使禪宗、天臺宗的聖道弟子回歸淨土。

螳臂擋車

顏闔問蘧伯玉:「有個人天生嗜殺,如果放縱了他,便會危害國家;如果去勸他向善,便會危害到自己。他只看見別人的過失,看不見自己的過失。如果這樣,我該怎麼辦?」

蘧伯玉說:「對付這種人要善巧和順,別激怒他。他顛三倒四,你也裝作顛三倒四,他像嬰兒一樣,你也裝做像嬰兒一樣,先使他覺得你和他是同類,慢慢再設法把他引導過來。」

「為什麼要事先對他和順呢?」顏闔問。

「你沒看到過螳螂嗎?把它激怒了,它就舉臂去擋住車輪,自以為力氣很大。你如果誇大自己的才能去觸犯惡人,那就和螳臂擋車一樣危險啊!」蘧伯玉說。

用自己的長處去壓倒別人,是危險的事啊。(《莊子.人間世》)

凡人拿著自己的智慧光華去照亮別人的污穢,人家不是怕你,便是嫉妒你。

入鄉隨俗

從前,有叔伯二人,出外經商,來到裸鄉。

叔說:「福德多的人衣食自然,福德少的人赤身露體。這個裸鄉沒有佛法,沒有沙門,文明程度很低,我們要想取悅他們,豈不是很難?我覺得還是要入鄉隨俗,先隨順他們,這才是菩薩大士的做法。」

伯說:「禮儀不可虧損,道德不可淪喪,豈能脫光衣服離經叛道?如果你堅持要入鄉隨俗,那你先去試試,見機行事,過後再派人向我通報一聲。」

十幾天後,叔派人告訴伯:「必須依照當地風俗。」

伯勃然大怒,說:「佛弟子怎能跟禽獸一樣?這是君子的行為嗎?我絕不這麼做!」

當地人每月十五逛夜市,用油膏塗沫頭臉,用白灰畫遍全身,串起骨頭當作項鏈,敲打石頭當作鼓點兒,男女攜手,逍遙歌舞。

叔隨他們一起歌舞,當地人非常歡迎他,酋長也非常欣賞他,高價買下他的貨物。

伯乘車進入裸鄉,言行舉止嚴格遵守禮儀。當地人見了很不高興,酋長更是氣憤,搶奪了他的財產,還打了他一頓。

叔向酋長求情,伯才被放了出來。兩人立刻動身回國。當地人夾道歡送叔,而一齊痛罵伯。(《六度集經》)

調馬四法

釋迦牟尼佛曾問一個善於調馬的人怎樣調馬。馬師說有四種方法:一恩,二威,三先恩後威,四先威後恩。

佛問:「如果這四種方法都行不通,怎麼辦?」

「那我就把它殺掉。」馬師回答,接著他反問道:「世尊教導眾生用哪些方法?」

佛回答:「也用四法:一恩,對信奉佛法的人教他學道;二威,對造惡的人讓他看到三途惡報;三先恩後威,先教他學道;四先威後恩,先告訴他三途輪轉。」

馬師問:「如果這些方法都不生效,怎麼辦?」

佛說:「四種方法都不生效,再教也無用,我也把他殺掉。」

「如來大慈大悲,怎麼也造殺業?」馬師不解地問。

「連如來都教誡不了的人,必然隨業流轉,不是等於被殺嗎?」佛說。([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正好念佛

富貴之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
貧窮之人,安貧守分,正好念佛;
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
無子孫人,心無牽掛,正好念佛;
無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
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
聰明之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
愚鈍之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

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念佛!奉勸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髏時,早早念佛!直待「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懊悔無及了也!([清]張師誠《徑中徑又徑》) 

  上一頁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