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時所發的本弘誓願(本願、弘願)、修行;及所成就的淨土——安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並力勸眾生厭穢欣淨、依教修行、往生其國,於佛菩提得不退轉位乃至圓滿佛果;可說是釋尊出世本懷中的真正本懷。
印光大師咨嗟讚歎這《無量壽經》所開展的彌陀本願法門而言:
暢如來出世之本懷;
開眾生歸元之覺路。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
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何以此經此法如此的崇高偉大呢?因為釋尊一代經教雖然數目龐多,要而言之,不外於宣說如來的大慈悲,以盡救群萌;而最直截明快地顯示如來的大慈悲,即是此《無量壽經》。釋尊在開始宣說此經時,於〈發起序〉先顯現與彌陀同相之「五德瑞相」,然後以正覺大音,響流十方說: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接著便細說彌陀本願。又在此經宣說圓滿時,於〈流通分〉再顯示如來的大慈悲說:
經道滅盡,特留此經。
這「真實之利」,就末法時期之眾生而言,就是「彌陀本願力」,也就是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此願稱為「願王」)。經中第十八願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惟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成就文及成就偈言: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彌陀本願力」是淨土法門的核心意旨,也是一切淨土門行者所應深切領會掌握的。淨土教之集大成者善導大師,於其著作中扼要地指出本經(也是淨土三部經或淨土宗)的宗旨說: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觀經疏》〈玄義分〉)
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觀經疏》〈散善義〉)
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經疏》〈玄義分〉)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觀經疏》〈定善義〉)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往生禮讚》四十八字願成釋)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觀經疏》〈散善義〉)
中國「淨土宗善導流」導師慧淨法師,依大師思想總結本經及淨土宗宗旨為: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百即百生,千即千生。
本經從漢到宋,計有十二種譯本,宋元之後,僅存五本,所謂「五存七缺」,五存之經,即是:(一)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二)吳支謙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大阿彌陀經)》二卷;(三)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二卷;(四)唐菩提流志譯《無量壽如來會》二卷;(五)趙宋法賢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
此五本中,互有詳略,而以「康僧鎧」所譯之《無量壽經》最為詳瞻,所以《淨土法門源流章》(凝然)謂:
雖有五本,中國、日本,世多依行、讀誦、講敷、造疏、述義、舉世競 翫者,只「康僧鎧」譯《無量壽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