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往生論註分段對照本》

作 者:天親菩薩
 註 者:曇鸞大師
 編 者:慧淨法師
 頁數/裝幀:224頁/平裝
 出版者: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地 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一、二、三、四樓
 電 話:(02) 2758-0689
 三 版:2004年6月

目錄:
  《往生論註》序
  往生論願生偈之構造(圖表)
  往生論
  往生論註
  上卷
  下卷
  往生論與註上卷、下卷分段對照
  附錄(一)
  讚阿彌陀佛偈

簡介:
 
       《往生論》一卷,全名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為《無量壽經論》、《往生論》等,天親菩薩撰著,菩提流支翻譯,收藏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此論由二十四行九十六句的《偈頌》與敷衍其偈頌之意義的十章《長行》所構成。

        偈頌之大意是天親菩薩表白一心無疑地信受阿彌陀佛之本願的救度,願生阿彌陀佛之淨土。偈頌之初表白「願生安樂國」之一心,其次敘述觀見物件之淨土莊嚴,最後以迴向句為結束。

        長行之大意是敷演往生正因之信心所具德的「五念門」,成就五念門往生安樂國,得「五果門」。

        五念門是 :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

        五果門是 :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

        五念門中大部份在敘述「願生宗本」的「觀察門」,觀察對象之淨土分為十七種之國土莊嚴、八種之佛莊嚴、四種之菩薩莊嚴,所謂三嚴二十九種。信知此等淨土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為我等下劣凡夫之往生所成就,以此為宗本而一心願生,所謂「願生宗本」。一心之信自然具足五念行。

        龍樹菩薩之《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說到彌陀本願的救度乃是為了下劣凡夫,因此淨土思想往往有被人誤解為低級信仰的傾向,為了糾正此錯誤觀念,後繼者之天親菩薩乃於《往生論》中確定出淨土之信是大乘菩薩道,下劣凡夫有此信心,自然具足五念門之勝益。

        《往生論註》二卷,一般稱為《往生論註》;北魏之曇鸞祖師著作,係註解天親菩薩《往生論》之書,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冊。

        上卷之最初引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之難易二道,判定本論是易行道之書,上乘之極致;並說明難行之所以難乃在於唯靠自力修行,而易行之所以易完全在於他力信心。上卷之最後注釋「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之文,力說易行道之信心與一切凡夫皆得往生之旨趣。下卷說明三信三不信之相;又說往相還相之二迴向,強調絕對他力之信心。最後於「自利利他滿足」之文,以《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十一、二十二之三願作為乘托他力速得成就之「的證」。

        又下卷最後可謂本書結論之「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之文與上卷最初開宗明義所舉易行道之「但以信佛,便得往生」之文,顯示此《論註》文理一貫,前後呼應,徹始徹終標示「他力信心」是往生淨土之宗旨,是故名為「易行道」。

        《往生論》文約義豐,旨歸難曉,幸有曇鸞祖師為之注釋,發揮其幽關,光闡其微意,顯明淨土法門一心五念、他利利他之深義;他力廣大威德之道,信心易行疾至之理,於是乎昭昭然現於世間。不有鸞祖,則天親菩薩《往生論》之正理,將隱而不彰,晦而不明。可謂此《論註》是《往生論》之顯微鏡,我輩雖愚,依此《論註》,則《往生論》瞭如觀火。

        又此《往生論註》是淨土教中「善導流」發展的源流,因而《往生論》亦被定為淨土宗正依經論,所謂「三經一論」;則此《論註》格調甚高,幾乎與經並稱。故印光大師於其序中盛讚鸞祖而言 :「曇鸞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彌陀本願他力信心,由曇鸞祖師而顯明,由善導大師而光大;為千秋繼絕學,為萬世立宗旨,皆來自曇鸞祖師;可知此書之於淨土教是何等重要。淨土教理的根源來自《無量壽經》,此經核心在第十八願及其成就文;此核心在說本願救度的物件「機──十方眾生、三界凡夫」及救度的利益「法──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凡夫一念之信即時被救,此後其信仰之生活即是任運稱名念佛,過凡夫五念行的生活。簡而又簡,捷而又捷;真正三根普被,萬類均霑」;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根亦能入其中;緇素賢愚,士農工商,各依其當下身份過被救念佛之信仰生活。此即是《無量壽經》平等普濟之彌陀本願、唯信獨達的宗旨,亦即此《往生論註》等淨宗寶典之所闡揚。

        本書《往生論註分段對照本》分為兩部份 :一是《論》與《註》上下分段對照;二是上卷與下卷上下分段對照;務使易讀易辨,一目了然。書前有印光大師的《往生論註.序》和中國「淨土宗善導流」導師慧淨法師為此書所作的序。書末附有《讚阿彌陀佛偈》,此是鸞祖另一精絕作品,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此書依《無量壽經》之義,以偈頌歌歎阿彌陀佛依正二報之德,並述第十八願成就文及付囑文之一念往生、即得不退之旨。此書每偈的最後一句皆以歸命禮、頂禮,或稽首、頭面禮作為結束,充分表達鸞祖一心歸命的願生之情。其詞句幽雅,甚可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