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说明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时所发的本弘誓愿(本愿、弘愿)、修行;及所成就的净土——安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庄严;并力劝众生厌秽欣净、依教修行、往生其国,於佛菩提得不退转位乃至圆满佛果;可说是释尊出世本怀中的真正本怀。
印光大师咨嗟赞叹这《无量寿经》所开展的弥陀本愿法门而言: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
开众生归元之觉路。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
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何以此经此法如此的崇高伟大呢?因为释尊一代经教虽然数目庞多,要而言之,不外於宣说如来的大慈悲,以尽救群萌;而最直截明快地显示如来的大慈悲,即是此《无量寿经》。释尊在开始宣说此经时,於〈发起序〉先显现与弥陀同相之「五德瑞相」,然後以正觉大音,响流十方说: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接着便细说弥陀本愿。又在此经宣说圆满时,於〈流通分〉再显示如来的大慈悲说:
经道灭尽,特留此经。
这「真实之利」,就末法时期之众生而言,就是「弥陀本愿力」,也就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此愿称为「愿王」)。经中第十八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及成就偈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弥陀本愿力」是净土法门的核心意旨,也是一切净土门行者所应深切领会掌握的。净土教之集大成者善导大师,於其着作中扼要地指出本经(也是净土三部经或净土宗)的宗旨说: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观经疏》〈玄义分〉)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观经疏》〈散善义〉)
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疏》〈玄义分〉)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观经疏》〈定善义〉)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
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往生礼赞》四十八字愿成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疏》〈散善义〉)
中国「净土宗善导流」导师慧净法师,依大师思想总结本经及净土宗宗旨为: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末世众生,依此修行,百即百生,千即千生。
本经从汉到宋,计有十二种译本,宋元之後,仅存五本,所谓「五存七缺」,五存之经,即是:(一)後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二)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大阿弥陀经)》二卷;(三)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四)唐菩提流志译《无量寿如来会》二卷;(五)赵宋法贤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此五本中,互有详略,而以「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最为详瞻,所以《净土法门源流章》(凝然)谓:
虽有五本,中国、日本,世多依行、读诵、讲敷、造疏、述义、举世竞 翫者,只「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