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安乐集》

作 者:道绰禅师
 编 者:慧净法师
 页数/装帧:212页/平装
 出版者: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地 址: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 话:(02) 2758-0689
 初 版:1998年9月
 三 版:2005年2月

  《安乐集》
  《安乐集》卷上
  《安乐集》卷下
  道绰禅师略传
目录:

简介:
        《安乐集》二卷,道绰禅师(五六二~六四五)撰,收录於《大正藏》四十七册。

        本书上下二卷共分为十二大门:上卷三大门,下卷九大门;每一大门各分为若干章,全书共计三十八章。

        《安乐集》顾名思义,乃是结集、引证各种经律论释之文,劝导「往生西方安乐净土」,计其引用经律论释多达五十余部。又,以「安乐」为书名,也明确、简要地标举出其宗旨是在於阐明安乐净土之宗义,劝导安乐净土之往生。

        本书义理有四个要点:一、时教相应说,二、圣净二门判,三、称名本愿说,四、凡入报土论。

        一、时教相应说:本书主张适合「末法」之「根机」的「教法」即是「称名念佛,往生安乐」。本书扼要地指出在五浊之世,末法无佛之时,三学六度之教法渐次难行难证;唯有仰蒙弥陀之救度而往生安乐之净土教法,方能趣入菩提。亦即净土法门才是五浊恶世之时,一生造恶之机的成佛之道,故是「时、机相应」之「法」。

         二、圣净二门判:就「时」之利不利与「机」之堪不堪而思惟相应的「教法」,将一代佛教分判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两种。「圣道门」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万行,以断惑证真,入圣得果。「净土门」是乘弥陀本愿,往生净土,在净土断惑证真,趣入菩提。

        此圣道净土二门说是远承龙树菩萨之难行易行二道判及近继昙鸾祖师之自力他力二力论而来。道绰禅师继承此二位祖师之鸿判,更就时代性、根机性,广引众多经论之文,使一代教法之难易二道、自他二力成为有逻辑性、系统性的圣净二门判。

        道绰禅师建立此圣净二门,有明确地劝导舍圣道门之修行入净土门之救度的目的。本书之核心在第三大门之第三章的「圣净二门判」之文,此文说:「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在此简要地举出「二由一证」(两个理由,一个经证)作为「圣道门」之闭塞不可行、不可通入的事证与理证,同时作出结论申明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三、称名本愿说:道绰禅师以「称名」解释本愿,本书第三大门第三章之「圣净二门判」说:「《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所谓「本愿取意文」。这是由於绰禅师所处的正是圣道门兴盛的时代,各宗法匠大多以禅观为殊胜的修行,即使解释《观经》,也以「观佛」(观佛相好)为宗;绰禅师为了观机逗教,引导他宗归入净土门,故在显的方面亦提出观佛为宗,而隐的方面实际上则提倡称名念佛,以念佛为宗。此理其高弟善导大师一方面继承之,一方面加以清楚地区分,而在《观经四帖巯》中作了「废观立念」的决判:「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四、凡入报土论:这是本书为匡正当时教界其他各宗对净土教义的谬见而阐述的论点,南北朝以後诸家宗师纷纷提出各自对弥陀净土之佛身、佛土的看法,虽各不同,但都同样否定凡夫能生报土。

        这些看法显然由於不知弥陀本愿的深义,既违经失理,且大大地阻碍了净土教的传布与发展。因此道绰禅师引用圣言量显明凡夫入报土之宗义,判定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报身、报土。

        道绰禅师可谓净宗中兴祖师,此《安乐集》可说净教中兴宝典。昔日昙鸾祖师之《往生论注》阐发《大经》本愿之旨,净土易行之理因之昌明於世,他力信心之义於是贯入人心,使得南北两帝钦仰,道俗四众归依。可惜鸾祖往生之後,摄论宗风靡教界,净土法门大受影响。幸有道绰禅师於鸾祖往生後之六十八年,舍弃涅盘广业,归心净土一门,自誓为鸾祖灭後弟子,读破《往生论注》,继承鸾祖余义,撰述本书,以排解当时对净教的偏见妄执;之後其高弟善导大师之《观经四帖疏》又继承其余绪,通解古贤之蓄疑,破除诸师之谬解,使得当时念佛之声满长安城,而净宗法脉亦得薪传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