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别
序
壹、悲化有情
一、深信因果
(一)因果不虚
夫因果者
如影随形
所有诸法 不出因果
圆摄一切 非为小乘
因果心性 不一不二
离则两伤 合则双美
深则见深 浅则见浅
祸福之来 有近有远
报通三世 丝毫不乖
因果之事 重叠无尽
毫厘之差 佛狱立判
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
人有实德 天有奇报
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
不知因果 祸害无穷
学说误人 深可畏惧
因果一法 标本统治
度生大权 治道根本
欲挽世道 重此二法
如是宏扬 方有实益
自未得度 藉此度人
於此等人 敬而远之
(二)人生是苦
娑婆之苦
无量无边
生死大苦 始为根本
诸佛菩萨 以苦为师
惟有西方 无有众苦
不生净土 必堕地狱
惟佛是念 惟西是归
(三)生死解脱
心非断常
染净随缘
无慧众生 妄执断常
了生死法 汲汲讲求
奋发立志 希圣希贤
常作死想 道念自切
因果净土 出苦良药
了生脱死 念佛第一
欲了生死 实不在多
二、老实念佛
(一)善观时机
理虽如是
轮回依旧
迷悟不同 升沉硕异
时节因缘 实为根本
应时之人 须知时事
语贵契机 不至误人
生死海深 菩提路远
药无贵贱 愈病者良
约教遗机 得益者少
法随机立 自当善择
法门无量 念佛第一
惟此一法 最为合机
浩劫当前 惟此是赖
教人念佛 功德无量
各除习气 求生净土
依此而修 无不成就
真实利益 多被愚人得
(二)判别教法
1.两种胜法
(1)通别之判
通途特别
二种不同
一仗自力 一仗佛力
勿以通途 论特别法
离则两益 合则两害
(2)通途教理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心体是一 受用天渊
性德虽同 修德各别
虽同生死 苦乐不同
佛心广大 一物不弃
佛法深广 有如大海
一雨普润 卉木同荣
最苦众生 偏垂怜悯
随众生性 说种种法
佛之立法 圆摄一切
人人当学 人人能学
一门深入 诸法咸通
世尊之恩 可谓极矣
通途根本 即戒定慧
真俗不二 理事圆融
宗教二门 不宜混滥
(3)特别教理
缘之不同
其报迥异
惑业深故 特开净土
净土法门 其大无外
事虽简易 理极圆顿
真俗二谛 摄尽无遗
惟佛与佛 乃能究竟
法门超胜 非余能及
总持妙法 浅深随宜
圆成佛道 非为小乘
最大慈悲 普度之法
十方共赞 九界同归
因果净土 成佛根本
法门之妙 莫此为最
阿伽陀药 万病总持
未成佛前 皆当修习
回向净土 无愿不成
一一回向 皆得往生
以信愿行 三法为宗
信愿为前导 念佛为正修
当念佛时 三资全具
(4)二门难易
未证之前
难易大别
竖出横超 力用天渊
仗自力故难 仗佛力故易
惟此一法 堪为恃怙
直登彼岸 身心坦然
仗佛慈力 获此巨益
欲倡净土 详辨难易
以佛祖为师 不以高人为据
嚣嚣得意 良可痛叹
不仗佛力 非愚即狂
舍尔狂心 力行斯道
十有九个 犯此心病
死尽偷心 专修此法
将此八句 通身荷担
2.出世本怀
(1)入佛知见
大事因缘
出兴於世
法华会上 方畅佛怀
(2)畅说净土
欲畅佛怀
别开净土
诸法本源 一道同归
特说三经 全收九界
诸佛舒舌 证诚决疑
预鉴机宜 特开此门
一代时教 皆莫能及
畅佛本怀 惟在於净
善护群机 归於净土
大事因缘 以此圆满
静言思之 能不愧死
(三)选择念佛
1.弘誓强缘
(1)弥陀本愿
大悲本愿
无一简择
若我成佛 称名皆往
万修万去 的实非谬
佛愿弘深 等视众生
慈悲誓愿 正为凡夫
(2)净土三经
欲知念佛
须看三经
不阅经论 信愿何生
净土三经 专明其致
文有详略 理无二致
互摄互融 同主称名
大经五译 康本为准
大经观经 言异义同
阿弥陀经 文略义丰
直下明了 大地平沉
二尊遣唤 悲意甚深
(3)六字名号
一句佛号
包括一大藏教
即此一名 圆摄一切佛名
六字义释 以示归命之意
2.信愿不二
(1)论说信愿
净土法门
惟信为本
乐邦有路 起信即生
信之一法 急急讲求
仰信佛言 不起疑念
深信佛力 自有正念
火宅难安 立愿往生
乐天知命 厌此欣彼
若肯上船 即登彼岸
狂妄之心 修行大障
惟有往生 方可圆满诸愿
不求往生 是为破戒违法
来生做人 比往生还难
要做富鬼 何能往生
欲生净土 莫存此念
念佛易治 凡夫二病
(2)往生正因
信愿二法
缺一不可
往生与否 全凭信愿
尽人信念 尽人往生
不关学识 只在信愿
罪业虽重 亦得往生
盲聋喑哑 称念亦生
有此毛病 亦可往生
一心念佛 不悟亦生
未得一心 亦可往生
自立科条 不依佛说
常存此想 便不相应
益加信愿 以致一心
两种一心 不可同观
信愿门中 尤宜致力
念佛三昧 实不易得
急求一心 着魔之本
不论断证 惟恃信愿
十念尚度 何况久修
一念回光 即蒙摄受
往生者少 在无信愿
全仗佛力 非自家本事
通身靠倒 亲证实益
老实念佛 生可预卜
若朝闻道 夕死可矣
3.一心专称
(1)专修之法
念佛余行
力用迥别
四种念佛 持名最胜
念佛一法 最易得益
观不能作 称即获益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专修一法 何求不得
举一全收 无欠无余
机有大小 修有专圆
专修净业 方可了脱
凡夫修持 不宜夹杂
修持功课 愈简愈妙
但念弥陀 莫加他法
虽是菩萨 亦不加入
只此一句 圆成佛道
能念佛者 有几人哉
彼此相助 其行易成
劝生净土 是真慈爱
(2)下手之处
专修净业
宜称六字
一切时处 皆好称念
终日事持 即终日理持
朗念默念 两俱有益
大声小声 皆无不可
心念口称 不可偏废
无有定章 但取适宜
摄心之要 莫过於听
心存恭敬 字字清楚
高低适中 缓急合宜
觉有妄念 乃念佛好处
妄想起时 勿须理会
能常听念 心自归一
诚听兼到 昏散自除
念佛记数 以防懈惰
念念畏死 佛念自纯
作已死想 必有大益
(3)用心之道
思地狱苦
发菩提心
少於张罗 省事为妙
无心者得 有心者失
越分欲得 堕落之本
见诸境界 直同未见
於诸境界 不生忧喜
境有善恶 转变在己
急躁之心 修行大障
宁可不悟 勿教着魔
不善用心 或致受损
心地光明 邪自难入
明来暗无 正来邪消
安住佛号 勿用观心
信愿专一 莫涉参究
立定主宰 不受他惑
专主净土 不宜泛讲
学宜专精 勿作通家
好研经论 世间通病
教重开解 净重实行
大通经教 未必能了
先於净土 了无疑惑
息心念佛 胜参知识
专志西方 甚於深入经藏
聪明智慧 抛之东洋
将错就错 西方极乐
何以度心眼 一句阿弥陀
念佛修持 如服药然
要紧之时 愈约愈妙
懂与不懂 且随他去
自高自大 古今通病
依此而修 毫无所欠
如是习染 切宜痛除
勿以凡夫 妄效菩萨
自未得度 何能度人
坯器未火 经雨则化
专志一门 第一法则
安分守愚 方得实益
神游净域 胜游娑婆
厌喧求寂 颇不合宜
随忙随闲 不离名号
往生之期 任缘迟早
临终瑞相 不必预期
4.拣别异同
(1)禅宗与净土
法门虽多
其要惟二
禅之所悟 绝非是证
悟道容易 证道甚难
禅净二门 宗旨各别
禅家说净 仍归於禅
屏除禅录 专修净业
高张其辞 何有其益
每多中此 空解脱病
名利惑人 一至於此
楞严一经 利弊在人
二种三昧 力用各别
不达惟心 妄生取舍
自心是佛 更要念佛
忆佛念佛 必定见佛
宁按事说 不按理说
上智下愚 最易得益
通与未通 皆当念佛
诸宗知识 以此密修显化
以古为鉴 力修净业
明辨所以 以决众疑
(2)华严与净土
此法缘起
实在华严
华严所禀 却在此经
末後归宗 在於净土
导归净土 方畅佛怀
往生方能 彻证理体
固无高下 却有亲疏
尊重之也 藐视之耶
(3)天台与净土
法华幽远
无人能到
心虽宏博 其害无尽
以六即佛 对治二病
(4)密宗与净土
三密难思
贵在得人
传者学者 多失其宗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不如净土 千稳万当
不学密法 又有何憾
守我本分 让彼成佛
(5)诸宗归净土
佛教大纲
不外五宗
诸宗归宿 在於净土
当今修持 净业第一
学佛当具 择法之眼
现身成佛 谈何容易
即生西方 即身成佛
5.问答决疑
(四)念佛实益
1.现世利益
重在往生
亦有现益
一历耳根 即种善根
凡有所求 皆可如愿
至诚之极 方有感应
真能念佛 自得福报
身心等病 无有不治
一声佛号 即无危险
只要称念 无不蒙益
经此二险 大启信心
非但消灾 亦免产难
只取心诚 勿计外相
以理定事 以事论理
护国息灾 共业可转
念佛之乐 真念自知
虽是平淡 必有进益
常念弥陀 心地自开
熏无明业识 成智慧德相
此间念佛 西方莲生
现生消业 临终来迎
回向父母 决定往生
念佛济孤 何可胜数
2.当来利益
佛法深益
当在往生
现世利小 往生利大
往生西方 胜於得道
一生西方 即入佛境
深达实相 直契寂光
莲花化生 无有众苦
功德智慧 究竟现前
净土利益 非佛莫知
时日之说 顺此方言
(五)临终关怀
1.遇病求往
遇病求往
不求病癒
世药难医 法药可治
此心若诚 必能满愿
只管念佛 待佛来迎
三堂具足 生死有托
2.善理後事
助念一事
最为紧要
临终三要 助成往生
3.助念超度
送死事大
众缘助成
临终助念 利益众多
欲做佛事 念佛第一
心之至诚 自有感通
三时系念 非助念法
临终助念 专念为主
慎重其事 以报深恩
三、敦伦尽分
(一)孝敬父母
我爱自身
应孝父母
孝之为道 其大无外
释氏之孝 晦而难明
佛之孝亲 通乎三世
通局兼修 方名尽孝
欲全孝道 当修净业
(二)善教儿女
余职好尽
儿女难教
儿女之因 不出四类
求子之道 人多背驰
依此三法 可得佳儿
善教儿女 敦伦大本
教子固要 教女尤甚
国之荒乱 由乏贤人
父母立志 以为模范
始於胎教 成於幼时
(三)尊重师长
亲近师友
归於正道
下人不深 不得其真
非为恭敬 理当如此
(四)戒杀护生
恶业之中
惟杀最惨
杀业怨深 似海难平
由是思之 生可杀乎
巧行救济 永戒残伤
素食多健 肉食多病
若知此义 何能下咽
普令含识 各尽天年
事浅易见 理深难明
须善设法 随缘买放
事虽为生 意实为人
吃素念佛 乃大放生
素食设祭 利益众多
家中杀生 即成杀场
诚心戒杀 自有感应
圣僧示现 不可妄学
(五)素位而行
人之德能
大端有四
天成就人 有逆有顺
祸福相依 损益在人
尽我天职 不计顺逆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逆来顺受 随缘而为
思不出位 素位而行
素位而行 方为得之
不生系恋 亦不厌世
士农工商 各务其业
学佛之道 在於实行
转移之权 操之在我
好名恶实 修行大忌
穷则独善 达则兼善
若约佛法 穷亦可兼善
以身率物 令德服人
不据位而行政 不升座而说法
四、闲邪存诚
(一)竭诚尽敬
佛法要妙
惟在乎诚
惟贵真诚 最忌虚假
诚到极处 豁然贯通
一分恭敬 一分收获
恭敬之道 理事有别
住持真际 二种不同
凡供佛像 作真佛观
亵慢之罪 不堪设想
可供者供 不能则焚
装藏非宜 贻害後人
(二)善治习气
学道之要
在於对治习气
遇境逢缘 常起觉照
即病为药 即塞成通
寿夭穷通 无须挂怀
谦卑自牧 勿以聪明骄人
聪明有涵养 则成法器
只管自家 不管人家
道念若重 凡情自轻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书之益人 深且远矣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五、其 他
(一)外道与佛法
外道惑众
有二种法
若知此义 自不被迷
虽有小益 根本已错
勿须排斥 亦不附赞
菩萨示现 藉乩戒乩
伪造之经 当舍弃之
宏扬佛法 不宜参杂
弃舍外道 专修净业
(二)儒家与佛法
儒佛体同
浅深有别
儒主经世 佛重出世
合则双美 离则两伤
(三)他教与佛法
吾国圣教
大宗有三
依此心性 各垂教迹
他教圣贤 皆未究竟
契理契机 惟独佛教
佛教包摄 余之各教
一切诸教 悉归佛教
贰、自述行谊
一、自行盛德
(一)淡泊名利
光之名心
淡极淡极
视名若粪 不以为荣
不妄誉人 不受人誉
宁愿斩头 不愿祝寿
不入社会 独行其志
不收徒众 不立门庭
不喜募缘 随力作为
不自轻法 不令人轻法
少失问学 老无所知
一介庸僧 百无一能
人微德薄 不敢为师
鹦鹉学舌 亦非不会
阅世既久 虑事周详
证知宿业真如 同一不生不灭
一生行履 如此而已
(二)一心念佛
宗教门高
无力窥测
净土道大 决志遵行
自量己力 不随人转
誓尽此生 作自了汉
佛无虚愿 当不弃我
心如赤子 但候死期
惟於净土 颇欲同往
大难当前 了无畏惧
(三)自励法语
二、化他风范
(一)端守平常
法不孤起
道在人弘
他人宏法 多重开悟
光之说法 与人不同
不喜张罗 不另起炉灶
真欲利人 勿守成规
无迹而化 易於普及
(二)善契时机
流通佛法
大非易事
会集之本 何敢流通
立言之道 千难万难
宏法利生 贵识时机
因时制宜 方为通人
非大通家 不可说圆融话
(三)惟说念佛
不以大话
撑空架子
专售一货 往往起家
同生正信 聊尽我心
光之用心 人多不知
(四)关於文钞
文虽拙朴
义本佛经
世出世法 皆有发明
分析明了 引人入胜
依之修持 决定往生
初发心者 不可不读
竭诚阅之 自得利益
顺流而导 势如破竹
三、护持圣教
(一)三宝功德
觉行圆满
方名为佛
三宝住世 永为舟航
佛法流通 利益无量
续佛慧命 惟僧是赖
法道统绪 必须归一
(二)三藏妙典
一代所说
权分五时
三藏妙典 取用不竭
护印大藏 不分彼此
校正流通 权宜从事
(三)关於出家
1.近来时弊
今人出家
多易懈惰
佛法之衰 实基於此
2.出家非易
易如反掌
难如登天
今日出家 不若在家
女身多障 出家更难
曲顺亲心 居尘学道
既已出家 当治习气
3.重在立志
出家受戒
为了生死
有向上志 多多益善
上叩佛慈 冥示可否
4.护持之道
革故鼎新
实赖人为
内护外护 相需而行
推己及人 势不能止
调和法门 须至公至正
力不能及 不可妄为
相宜审势 可行则行
如意安僧 生死有托
四、灵岩之缘
(一)话说灵岩
灵岩圣地
缘起因由
(二)灵岩家风
灵岩规矩
与众不同
爱惜资具 助成道业
略示六要 卫护道场
有一违者 立即出院
参、赞古耀今
一、赞西方三圣
三圣恩德
深广无量
弥陀观音 同一度生事
弥陀是主 观音是宾
1.赞弥陀愿王
成就大愿
愍念有情
六方共赞 九界朝宗
愿令我满 心令我安
普现色身 度脱众生
2.赞观音大士
赴感应机
寻声救苦
法界众生 等蒙摄受
以普门法 度脱众生
济度无方 津梁罔测
遍法界感 遍法界应
大感大应 小感小应
随顺劣机 显示婆心
於此世界 因缘最深
常念圣号 常蒙覆被
成就人之善念 不成人之恶念
3.赞势至菩萨
慧光普照
广度众生
本愿不违 摄归净土
依此开示 直契果觉
二、赞净宗祖师
1.赞昙鸾大师
北魏昙鸾
不测之人
往生论注 妙绝古今
文理甚好 宜熟看之
2.赞道绰大师
踵昙鸾教
专修净业
出格高僧 专弘净土
不忌繁重 惟期人知
3.赞善导和尚
善导所说
如同佛说
弥陀化身 有大神通
口出光明 神妙莫测
佛声广播 化导普广
疏释观经 普利三根
契理契机 善说法要
虽疏观经 最重持名
婆心亲切 慈悲至极
解行有别 贵在契机
所示专修 最为吃紧
悬护万代 摄归念佛
发明助念 利益宏深
4.赞永明大师
法华一部
佛事百八
圆修万善 偏赞净土
特作料简 俾知所趣
5.赞莲池大师
行为世则
言为世法
末法导师 真模范也
立法教人 本於平实
净土宗风 为之丕振
各取其益 方为稳妥
6.赞蕅益大师
悟与佛同
力修净业
一生弘法 不作住持
若言习气 可谓绝无
凡所着述 机理双契
千古少有 利益叵测
净土十要 妙契时机
依之修持 了无差错
弥陀要解 十要之首
要解义理 千古未有
若欲利人 一字一珠
附、印光大师略传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