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下品往生之義:任何眾生都有得救的希望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繼續來學習《觀經》下品下生。

下品的三種往生的人,都是罪業深重的人,並不是修福修善的。上品三種人以及中品三種人,都是修大乘善、小乘善和世間善的善人。

往往我們都會覺得說:善人行善積德,才有資格往生;如果造了罪,恐怕不能往生。

這裏引用這樣的經文,是來說明彌陀悲心平等,任何眾生都有得救的希望。罪人都能往生,何況善人?凡夫都能往生,何況聖人?也是使每一個人都不失去往生的希望,這是本意。

下品上生的啟示

我們看剛才的下品上生,對我們的啟發有這幾點:

第一,臨終之人、罪重之人,你勸他往生,這是善知識,善的教法。

第二,這個善知識也是有意地說了十二部經的教法,同時,也說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教法,根據滅罪多少的不同,以及滅罪功效的不同,而比較顯示:唯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能夠滅除生死之罪,是契合罪障深重、臨終苦逼這樣的根機。其他的教法不適應這樣的罪機。

第三,就是阿彌陀佛來讚歎,本來是十惡造罪的人,喊他為「善男子」,是因為他稱念彌陀名號的緣故。所以,我們即使造過罪業,如果我們念佛的話,雖然我們被人家瞧不起,但是,如果我們內心有慚愧、懺悔,回心念佛,我們在阿彌陀佛眼裏是善男子、善女人,佛就會來迎接我們。時間一到,就會來到我們的面前,對我們說:「善男子、善女人,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所以,他能得到的,我們也都能得到。

第四,為什麼阿彌陀佛化身來讚歎,不提聞經之事、只讚歎他念佛呢?善導大師解釋說:「望佛願意,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他的情況危急,往生事關重大,阿彌陀佛來,是順著他的本願,只讚歎、只勸我們要正念念佛,就不跟我們東扯西扯講其他的了。所以,「不同雜散之業」。這是第四點。

第五,阿彌陀佛來應聲現前的時候,善導大師解釋說:「此人正當稱名之時,阿彌陀佛應聲來現。」就是:佛救度我們,時間都不會落在第二念,當下稱名,感應道交,佛當下顯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六,根據這些教法,我們在幫別人助念,或者說我們臨終之時,都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貫徹到底──臨終如此,平時也是如此,不要夾雜。雖然各種大乘經典、諸佛菩薩名號都有消罪除障的功能,但是,就功效來講,彌陀名號最殊勝、最簡單、最容易。同時,就往生極樂世界來講,我們具有雙重的利益:一方面滅罪,一方面往生。這樣,心就專注、純一、不夾雜,跟我們命終要去的方向一致。所以,不必夾雜其他行法。即使求世間福報、求種種利益,也都依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這是下品上生這一段給我們的種種啟示。

下品中生的啟示

下品中生這個人,「地獄眾火,一時俱至」,毀犯眾戒的罪人,罪業更重一等。

通過下品上生和下品中生的比較,我們知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滅罪本身並沒有數量的多少,是說:一切生死重罪,通通消滅。為了顯示下品中生和下品上生兩種人罪業各有輕重,而說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或者說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其實是「諸罪消滅」。同時,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包含了阿彌陀佛所有的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所以,內證功德,外化眾生,所有三身、四智通通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

所以,善導大師作為彌陀示現,解釋這段經文說:讚說阿彌陀佛,即是聞說彌陀名號功德。

當他起心聽到名號的功德,信順不疑(聞而不信,等於沒聞),像這樣的眾生,地獄的火都燒來了,現在遇到善知識,跟他講南無阿彌陀佛,他當下信順。在這一念之間,也就是所謂的「歸命」(「南無者,即是歸命」),即使他佛號還沒有念出來,當下也可以往生的──這是聞佛的名號往生的。

原因何在呢?因為我們一念的心生起的話,當下彌陀名號功德歸我們所有,如果這一念他壽命延長的話,那自然就會念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大命不終,就會念念相續。

所以,我們現在念佛,我們聽聞這個法門,當下心開意解,知道阿彌陀佛無條件、主動、平等、慈悲的救度,而一心歸投,在這個時候,往生就已經定了。往生本來在十劫之前就已經定了,在阿彌陀佛成就正覺的時候,十方眾生往生功德已經決定。不過,那個時候是決定在六字名號之內,我們沒有聽聞,或者聽聞而不相信,不知、不信,所以,我們六道輪迴,直到如今。

我們今天聽聞到,當下聽聞、當下信順,我們的往生就成為一定了。所以,龍樹菩薩在《易行品》裏就說: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那我們隨後的念佛就是自然的、相續的念佛。

一個真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可能說:「哎呀,我念一聲佛,往生定了,那我就不念佛了。」如果抱有這種觀念,說明他根本是把往生當做兒戲,沒有執持名號。這樣,他所謂的信、所謂的願生,都是一種觀念。這個不是說名號本身不具足往生功德,而是他信願有虧,他這樣就很危險。

下品下生

我們再看下品下生(這下品三生對我們有很多啟發意義),下品下生的人,罪業更加深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看他所造的罪業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所有不善的法他都作,善導大師解釋這樣的人,說是「無惡不作,無作不惡」,所作的都是惡業,所作的沒有一點善事。這是一個惡人。

根據他本身的因果報應: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前面下品中生的人也是墮落地獄的,所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這個下品下生的比他更重,墮落地獄,地獄出來到餓鬼,餓鬼到畜生,輾轉無窮。所以,「應墮惡道」。

我們看善導大師的解釋,說他:

造惡極多,罪業非輕,
明非業不受其報,

如果沒有這個業,就不遭受這個果報。

非因不受其果,

沒有造這個因,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果。

因業即非是樂,

他造的因、造的業既然不是樂因樂果。所以:

果報焉能不苦也。

將來肯定要墮落。

又說:

造惡之因既具,
酬報之劫未窮。

他造的因都是惡因,所謂「惡貫滿盈」,造的惡業太深重了。五逆罪是罪中的極罪,所謂:以惡心殺父、殺母(人再毒惡,到這個程度了,可以講是沒有人倫可講的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聖人;破壞佛教,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想謀害佛。他將來苦報是無窮無期,是這樣一個狀況。

「唯除逆謗」之抑止門、攝取門

在這一段,善導大師自己設了一個著名的問答,叫做「逆謗除取」問答:

問曰:
如四十八願中,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不得往生。

這是指第十八願的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後面有八個字說:「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如果按照字面來解釋,就是說:造了五逆、謗法重罪的人,這兩種人排除在外,除了這兩種人以外,所有的人念佛都可以到極樂世界。看字面的意思,就是如此。

那麼,是不是這樣呢?我們看彌陀示現善導和尚的解釋:

四十八願中,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
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
簡謗法、攝五逆者,
有何意也?

下品下生這個人是作不善業,五逆十惡,是個五逆眾生。《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說:五逆、謗法這兩種罪排除在外。而《觀經》裏說:造過五逆罪也能往生(謗法沒有說)。這兩部經看起來就不一致了。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怎麼可能同樣說往生淨土,一個說除掉、一個說攝取?這個就有矛盾了。

依我們凡夫來講,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示現的善導大師為我們解釋,我們難敢下定論。

善導大師下面自己回答:

答曰:
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

他說:這段文應該從抑止的角度來解釋。「抑」是壓抑的抑,「止」是制止的止。

怎麼叫抑止門呢?

如四十八願中,
除謗法、五逆者,

之所以說五逆和謗法的人除在外、不得往生──

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
眾生若造,直入阿鼻,
歷劫周慞,無由可出。

是因為這兩種罪業太重了,罪障太嚴重了,眾生如果造了的話(並不是說他一定造),如果造了,直入阿鼻。它是阿鼻地獄的定業,是肯定要入阿鼻地獄的。一旦入了阿鼻地獄,就沒有辦法出來了,很長時間,過一劫、再過一劫,叫「歷劫周慞」,在裏面迴圈,這個地獄受苦受完了,轉到下一個地獄,下一個地獄受苦受完了,再轉一個地獄。然後這個世界毀滅了,轉寄他方地獄裏面受苦。所以,沒有辦法出來。

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
方便止言:
不得往生。

釋迦如來生怕我們會造這兩種罪過,所以「方便止言」,以慈悲方便,喝止我們、制止我們說:「哎!不得往生!」「這兩種罪造了,那你不得往生!」

亦不是不攝也。

佛的本意也不是不攝取這兩種人,而是說:這兩種罪過很重,如果你造了,沒有機會回心懺悔念佛、墮落地獄的話,這個苦太重大了。所以,沒有造之前,因為這個罪太大了,「哎!你不要造!你造了這個不得往生!」這就叫:未造之前,方便制止,說不能往生。但是佛的本意並不是永遠地制止、永遠地排除,不是的。所以講,也不是不攝取。

下品下生中,
取五逆、除謗法者,

為什麼下品下生這個五逆的眾生要攝取他往生呢?下品下生只講到五逆,沒有講到謗法。所以,善導和尚說:這個五逆眾生,還要攝取(謗法仍排除在外)。為什麼如此呢?

其五逆已作,
不可捨令流轉。

他五逆罪已經造作了(沒有造之前叫他不要造),原來兩種(五逆和謗法)沒有造,都說不要造;現在,他謗法沒有造,但是五逆造了,已經造了,又怎麼辦呢?「其五逆已作,不可捨令流轉」,那不能讓他再去六道輪迴呀,輪迴還要大苦啊!所以:

還發大悲,
攝取往生。

這個就是指《觀經》下品下生。

《觀經》本來是因為韋提希夫人的兒子阿闍世,還有提婆達多的因緣所發起來的。阿闍世和提婆達多,他們在一起就是五逆了,阿闍世要殺父、殺母,又罵聖人、罵阿羅漢。提婆達多就要害佛,要破和合僧。所以,是以這個為因緣、為緣起的。

「五逆罪已作」,所以,佛菩薩很慈悲,也很委屈,為了救度我們這樣罪業深重的眾生,可以講是非常的委屈求全:五逆謗法沒有造,就遮止;然後退一步講,你造了五逆、沒有謗法,那好,還要攝取;那萬一謗法再造了,攝不攝取呢?

然謗法之罪未為,
又止言:
若起謗法,即不得生。

謗法罪沒有造之前,又制止你說:「那你已經造了五逆罪了,沒有辦法了,好吧!也還要攝取,你回心念佛,我還要攝取你來往生,不過不要謗法!」這就是又加了一個抑止。

此就未造業而解也。

這是就他還沒有造做謗法業而說的。

若造,還攝得生。

如果他又謗法了呢,佛又要往後退了,「哎呀!已經謗法了怎麼辦?你回心念佛吧!」所以,善導和尚講: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即使造做五逆謗法的,你回心念佛,還要攝取往生。

所以,佛的慈悲簡直是無法形容。

你說哪種人不能往生呢?只要你回心念佛,沒有不往生的。五逆罪是世間、出世間最重的罪了,殺父、殺母,殺害父母的色身,這是罪大惡極的罪,沒有比這個更重的罪了;謗法罪是佛法裏邊最重的罪了,破佛的法身。阿彌陀佛的救度等於說這個兒子要殺父、殺母,父母親還要救他。但是,又不能明著這樣講,因為這個兒子很愚癡,瘋狂顛倒。父母不能跟他說:「哎呀!你就是殺父殺母,我也要救你、我也要愛護你。」不能講。只能說:「只要你不殺父殺母,我就要好好給你治病,好好愛護你、照顧你。」萬一他拿刀來殺父殺母,父母還要救他。你看,像謗佛謗法,無異是拿刀來刺佛,即使這樣的眾生,佛都要救度,只要他回心轉意。所以,佛的慈悲沒有邊限,任何眾生,只要你回頭──就怕你不回頭!

雖得生彼,

下面又說了,雖然能夠往生呢:

華合逕於多劫。

在蓮花裏邊會呆很長一段時間。

此等罪人,
在華內時,有三種障:
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
二者不得聽聞正法。

不能見佛和聖眾菩薩,當然也就不能聽聞正法。

三者不得歷事供養,
除此以外,更無諸苦。

在蓮花裏邊有三種障礙,這是《無量壽經》講的,不得見佛及聖眾、不得聞法、不得歷事供養。除此之外,沒有苦惱。

經云:
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

他在蓮花裏邊的快樂,就好像三禪之樂。這個世間,三禪之樂是最樂的。

應知。

底下又講:

雖在華中,多劫不開,
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
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

即使在蓮花裏邊多劫不開,那還是三禪之樂,比你在地獄裏邊多生累劫永遠不出來、長時受苦,那就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了。所以,還是要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體會佛的慈悲心

這一段話有層層的委屈:首先是五逆、謗法沒有造,說:「那你不要造,你造了這二罪,不得往生」;然後,造了五逆,那怎麼辦?佛退了一步,「那你謗法不要造!五逆造了,念佛,那我攝取你」;謗法罪又造了,怎麼辦?又退一步,「那怎麼辦?罪業造過了,你回心念佛,我還要攝取你」;到這個地步,還不放心,又怕人家講「哎呀,那有過惡……」底下說,到了極樂世界,還有一層抑止,「你雖然來往生,但是在蓮花裏面,要多劫不開哦!所以,你還是不要造」,還有這層意思──誰願意跑蓮花裏邊多劫不開呢;那又怕人家退心,又說:「雖然蓮花多劫不開,比在地獄裏那就好多了,還是三禪之樂──你還是要來!」所以,有重重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佛的慈悲心。

站在佛心的立場上

所以,上次我也打了這麼一個比喻:就像父母對孩子一樣,孩子沒有犯錯之前,不希望他犯錯。但是,犯了錯之後,做父母的還是想幫他的忙。

比如說以前我們不學佛,都是很傲慢、很剛強的眾生,也是瞋恨心很強的眾生。看見一些佈告,上面是判刑,某某人判死刑打叉,寫著他犯什麼罪行,我們心裏面就很憤恨,說:「哎呀!這個人該死,就應當千刀萬剮了,就應當槍斃了。」感到好像很恨,一種瞋恨心。

那我們想想看,如果我們這樣評論,旁邊有一個老太婆,畏畏縮縮地提個菜籃子,我們說的上面那個人,就是她的兒子,她聽到心裏邊作何感想啊?「哎呀,你們都不講好話,這是我的兒子啊!」她絕對不會認為說「你活該,你罪有應得」,她如果有辦法救她的兒子,她一定要去救,哪怕賣房子都捨得,是不是?哪怕要她的老命她都願意。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我的孩子雖然不好,也是因為社會的原因,他為什麼犯了盜竊?貧窮啊,在社會上沒有工作啊,受到惡朋友的教唆啊!他小的時候可不是這個樣子……」父母總有很多憐憫他的理由。

你看現在牢房裏有很多人在坐牢,家裏的父母還要給他寄錢,雖然感到臉上沒有光彩。如果兒子在北京大學讀大學,「我為你寄錢,感到光彩」;兒子在坐牢,寄錢不光彩──不光彩也要寄。

所以,一個孩子在坐牢啊,全家都感到不光彩。但是,父母還是要想辦法,托人、找關係、找律師,「能不能讓我的兒子少判幾年?」是不是這樣?

所以,佛的心沒有分別,他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他的獨生兒子。他有這個智慧力量,也有這個慈悲誓願要救度我們。
我們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我們都是一佛之子,互相之間就不要障礙,說:「哎,你造了罪,你不能往生!」這樣的話,就讓我們的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傷心了。

這些孩子互相之間說「他不行、他不行……」,結果,阿彌陀佛的兒子都去流浪去了。

所以,要站在佛心的立場上。

見到自己的過惡,不要驕慢

同時,我們都是有過惡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從表面上看起來,有的人善一些、有的人惡一些,其實從本質來講,我們都是「一切造罪凡夫」,大哥二哥麻子哥,大家彼此差不多!是這樣子的。因為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性沒有改變,我們表現出來的,不過是冰山一角,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到面上的那個山,是一個小角落,底下是很大的一大塊。我們表現出來身口意的惡業,只是一小塊,在那上面比多、比少,一點意思也沒有。底下的部分像山那麼大,都是惡業。所以,大家不要驕慢。

也有的法師說:「我們每個人起心動念,如果用一個攝像機──高級的攝像機,能夠把我們腦子裏邊的念頭攝像出來,然後放到大街上去放,保准你不敢出門!你一出門:哎,人家都看出來,『你看看,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內心有很多貪瞋癡妄念,不要覺得我們是善人。

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他講話很慈悲,他說:

但以遇緣不同,
致令九品差別。

眾生為什麼分成九品善惡呢?並不是他本性就是善、就是惡,本性都是佛性,因為他們遇緣不一樣,所以顯示的外表形象不一樣。他遇到大乘佛法了,生在一個大乘佛法家庭,從小遇到一個好師父跟他教導佛法,他就學大乘;他遇到小乘佛法了,他就學小乘;他生在一個外道家庭了,從小他媽就信這個教、那個教,他就跟她學那些,對不對?他就信邪法;他的環境不好,又下崗了、又沒有錢、又貧窮,周圍都是一些壞朋友,那麼,他自然就學偷、學搶。

所以有「孟母三遷」嘛,孟子這麼賢聖,他媽媽為了教育他,還要有三次搬家的過程,對不對?先是住在墳場附近,他就天天跟小朋友學死人,他媽媽一看,「這麼大的孩子,老學死人不行啊!」又換一個地方,殺豬的,他就約小朋友在一塊玩兒,就學殺豬,拉一個小孩做豬,然後大家綁他,表演殺豬。他媽媽一看,「這樣不行啊!」又搬了,搬到一個學校旁邊。孟子聽到旁邊很多學生讀書,朗朗上口,哎,他就開始讀書了,他母親才放下心來。

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但以遇緣不同,致令九品差別。」

我們都不要覺得驕傲,我們比畜生也好不了多少──前世我們就是畜生,今世轉過來,好像水桶在井裏打水一樣,七上八下。現在你是上升的勢頭,你在上邊;等會兒轉過來,輪迴下去,你就下去了。你還要嘲笑它、沒有嘲笑完,說:「你這個畜生!」話還沒說完呢,「嗚」命終了,結果自己也做畜生了。所謂「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吃羊,羊吃人,就是如此。所以,並沒有好多少,如果不出六道輪迴的話,都差不多。

所以,我們內心要瞭解,凡夫眾生確實有無量無邊的無奈。總之是煩惱逼迫、無明障礙,沒有正知正見。

眾生造惡,佛憐憫眾生不懂道理

我們看經文,這個眾生造作五逆,這個罪業就大了!

如此愚人,

你看,這下品下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上生,釋迦牟尼佛都很懇切地把這三種人稱作「愚人」,佛沒有說「這個惡人」(當然叫「惡人」也可以)。佛為什麼不用這個詞呢?以我們凡夫的語言來講,講「惡人」,好像在褒揚善人、貶低惡人,心中有一種憤恨的情緒。如果講「愚人」,就有憐憫的情緒,眾生是因為愚癡才造惡,他愚癡,憐憫他愚癡、不懂事、不懂道理,這是從根本上講。所以,佛經用詞都是很考究的。

善巧安慰,為說妙法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我們說這個人有沒有善根呢?多少有一點。他比那些臨終之時還遇不到善知識教他念佛的,就有善根了。但是,這個人跟我們在座各位比,我們各位的善根那就比他強多了:大家不造五逆,大家還修持三歸、五戒,還到講堂來聞經聽法,供養三寶,善根比他厚得多!雖然大命不終,早就聽到佛法;雖然念佛不多,每天也有幾百、上千、甚至好幾萬,比他強得多得多嘛!

這個愚人你看怎麼樣?

遇善知識,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這都是一氣呵成的。

「種種安慰」:來方便勸導他,讓他的心得到安慰。也講過了,他造惡,怎麼安慰他呢?「某某人,你造惡,現在苦報現前了,我知道你很痛苦,我們也不願意你苦惱,不願意你墮落。但是,我們沒有力量。西方去此十萬億國土,有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誓願不可思議,能救度一切眾生,你也是阿彌陀佛憐憫的物件,你應當完全歸投。」這樣,他的心就得到安慰了,所謂「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安慰,最好的安慰就是用妙法來安慰他,如果用世間的語言,不能安慰。我們去看病人,要用妙法語,要用佛法來安慰。世間人說:「沒關係,」(看著就要死了,醫生跟他講只有三天了)「沒關係!你的病能好起來的。」讓他心裏掛礙、執著──到這個時候,還不跟他講生死的實相,還不給他點破,這就是害他了。

現在跟他講:「某某人哪!我們希望你跟我們在一起,希望你的身體康健起來。但是,你也知道,不要說重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也壽命不過百年,人生都有最後一天。」

這麼一講,他心裏說:「啊?你在講我了。」

「現在你病這麼重,看來好的希望啊……,我們儘量努力,請醫生幫忙。不過,你做好思想準備,萬一好不了呢,我們要念佛求生淨土。如果念佛,能早消業障。」你把這個真實情況跟他講。

你不能欺騙他:「某某人哪,沒關係!你還可以好起來、恢復健康。」

病人也很怪,他如果不懂佛法,他希望人家騙他,他不希望人家講實話,「說我快死了!」

世間講的那些過到耳朵好聽的話,其實對亡人沒有意義。

我們現在應該善巧安慰他,「為說妙法,教令念佛」,什麼是「妙法」呢?教他念佛才是妙法。現在教他打坐,他修不了;教他誦經,他修不了;教他修持種種難行苦行,他修不了──只能教他念佛。

苦逼失念,口稱佛名

論這個人的根機,連念佛都念不了啦!經中說: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

這個人被地獄眾火、被四大分離──死苦所逼迫,心裏一片慌亂。

善導大師在這裏解釋「不遑念佛」,是說:

罪人死苦來逼,
無由得念佛名。

死苦來逼迫他,這個「念」是指心裏的念,這第一個「念」指心念,心中「無由得念佛名」,所以,善知識一看他這個情況,就明白了:「哎呀,他現在心亂如麻,惶恐、恐怖、懊悔、懼怕,種種複雜的心情,怎麼能夠心中憶念佛名呢?」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這個「念」還是指心中憶念,「你如果心中不能夠憶念阿彌陀佛名號」──

應稱無量壽佛。

「你就口稱無量壽佛的名號」──這就轉為教他口稱了。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無量壽經》的「乃至十念」,就說: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就從這個地方來的。

這裏善導和尚解釋說:

善友知苦失念,

善友知道他很苦惱,失去了心中憶念佛名的心力,心力太弱,憶念佛名憶念不了。

轉教口稱彌陀名號。

轉過來說:「那就改為口稱吧!你只要口稱。」

所以,淨土法門非常容易,我們還在那裏擔心說:「師父啊,我念佛心不清淨,有妄想啊,我光是嘴巴念,行不行啊?」──這裏就是答案。這個臨終之人,心中無由得念佛名,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

哎!這個臨終的五逆罪人,這樣才是他的得救之法。如果現在教他心中要憶念的話,他只有當下墮落,因為「不遑念佛」嘛!

阿彌陀佛不是以心中憶念作為本願,而是以口稱名號作為本願。口稱容易、簡單,連這個五逆造罪、臨終之時地獄眾苦來逼迫的人也可以做得來。所以,他現在就是: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至心」就是真誠心,「哎呀!這樣就可以得救!」他有得救的希望了。這個時候,他並不是靠腦子思惟。因為人快死的時候,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他也要來抓。那現在他就要墮落地獄了,告訴他念佛可以往生,他就一心歸投,沒有第二個念頭了,「一心歸命」叫「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這樣的心,表現在外面,就是一聲接一聲稱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他腦子裏有第二念嗎?「師父,我念佛,心不清淨能不能往生?」他都沒有時間想這個問題,對不對?也不會問這個問題了。聽說念佛能往生,脫口而出,「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心中再亂也不管它。

具足十念,

「十念」就是指十聲。

稱南無阿彌陀佛。

你看,一個造作五逆重罪、應墮地獄受苦無窮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心中都「無由得念佛名」這麼一個人,一片惶恐,「不遑念佛」,混亂、失去憶念能力,意業都沒有功能了、失去作用了,但以口稱佛的名號,底下就說了: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每一念佛、每一念佛都具足了消滅生死罪、往生安樂國的功能。所以,經文說得很清楚:「於念念之中,除滅生死之罪。」不是說「十念加起來,才滅生死罪」,也不是「十念當中的第八念、第九念,或者說第十念,才滅生死罪」,而是說「念念之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說得很明顯:每一念都具足讓我們超越生死、往生極樂的功能。

色身命終,神識見佛

這個時候,十念念完,命終了:

命終之時,

命終的時候是怎樣的狀況呢?雖然這個假合的色報之身捨掉了──這叫命終,但是神識還是清楚的,所以,還能看得到、還能聽得到。看什麼呢?

見金蓮花,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他現在死掉了。我們還在旁邊給他助念呢,他其實已經看見阿彌陀佛了;或者旁邊有人還在那裏為他悲歎呢,但是現在,他看見金色的大蓮花,像一個太陽一樣,金光閃閃,來到他的面前──佛用正覺蓮花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臨終的時候見到佛、見到佛的光明、見到佛的蓮花,通通往生。

其實,這些都是一道來的。有的人是只見到佛、不見蓮花;有的人見蓮花、沒見佛;有的人見光明、沒見佛身;或者有人見佛、沒見菩薩。其實,來的時候就有佛、就有菩薩,不可能佛單來、菩薩不來。那麼,有佛、有菩薩,一定有蓮花來迎接,也一定有光明,只是我們所見各自不同。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當下一念,往生到極樂國土。

所以,這個下品下生也是非常的殊勝,阿彌陀佛的救度很急切。

釋迦牟尼佛講下品三生用意何在?

釋迦牟尼佛講這下品三生,尤其是下品下生,用意何在呢?

這是一個比較說明法,比較什麼呢?比較平時,顯示出念佛法門的殊勝和尊貴,顯示出:阿彌陀佛的本願才是救度一切善惡凡夫的根本法門。

比如說,這部《觀經》講了十三定觀,那麼,十三定觀,剛才講的下品三生的人,能教他們修持嗎?能不能教他「你修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根本不可能了!所以,十三定觀救不了他,他的罪業太深重了,他的時節太短促了;那如果教他修行大乘聖道法門,他能修得來嗎?修不來──教過一次,說十二部經典,滅除千劫罪,仍然在生死輪迴當中;教他修小乘佛法,也修不來(所以,大乘聖道法門不能救他了,小乘佛法也不能救他了);即使是讓他修世間的善法,孝養父母啊……他也沒有時間孝養父母了,這個殺父、殺母的五逆之人,父母都給他殺掉了,怎麼孝養父母呢?這個時候,一切善法都不能救他了,這樣一個極重的惡人,只有念佛一法才能救他。

就像病重的人,你病越重,把你的病治好了,才能顯示這個藥是最上妙藥。同理,通過這樣的根機,越來越低劣、越來越下劣、造罪越來越重,而顯示所給的法門是越來越殊勝、越來越高妙。

所以,釋迦牟尼佛以念南無阿彌陀佛作為定善十三觀和散善三福、九品的結論,以定散二善作為念佛法門的方便引導,在這個地方把念佛法門烘托出來。

這是在下品三生裏講念佛的含義。

舉惡攝善:惡人念佛尚得往生,何況行善念佛?

同時,大家注意不要誤解,這裏有幾個比較:

一個叫做「舉惡攝善」,就舉這個造惡的眾生,來攝受行善的眾生。

如果說:「他造這麼重的罪都可以往生!他造十惡罪,念佛也能往生;我呢,只造七惡,還差三惡,我還可以補上幾惡。」你這就誤解了。

所以有抑止門:沒有造作十惡之前,是不希望你造的;你沒有造作五惡,也是不希望你造的;已經造了,沒辦法。按照佛的第十八願來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只是拿五逆、謗法來抑止,可見得,在佛看來,我們都是整天造十惡罪的人。因為如果拿十惡罪來抑止的話,沒有抑止物件了,大家天天在造十惡罪,所以才不講「唯除十惡」,只是拿這兩種罪過裏邊最重的五逆和謗法,「還不至於五逆、還不至於謗法就行了」。所以,這個叫「舉惡攝善」。

既然如此,我們應當保守我們的本份,應當行善念佛,「雖然我是惡人,我是惡性,我有貪瞋癡性,那麼,能行一點善就行一點善。」

聽說五逆謗法念佛也能往生,大家回去要不要孝順父母?

(「要。」)

「哎呀,殺父、殺母念佛也能往生……」你要注意邪見!告訴你呀:這墮落地獄,直接墮落下去。不是說佛沒有講好、法師沒有解釋清楚。

殺父、殺母這樣的罪人,他沒有機會改過,臨終回心念佛;你現在聽到這個話,你不是回心,你反而住於邪見,去殺父殺母!那直墮地獄。

他是臨終回心,沒有辦法,「已經殺父殺母了,我回心念佛」,如果他還有父母,他決定不會再殺的,是不是這個道理?

所以,聽說這樣的罪業,應當謹慎,應當行持善法來求往生,惡人念佛尚得往生,何況行善?彌陀心中更加歡喜、喜悅!這是一點,「舉惡攝善」。

舉少攝多:十聲念佛尚且往生,何況聲聲?

第二,「舉少攝多」,這個臨終之人,他沒有第二念、沒有第十一念,只念一聲佛、十聲佛,那麼,念一聲佛、十聲佛都往生了,何況一輩子念念念佛的人,就更能往生!對不對?

(「對。」)

所以,大家不要錯誤理解說:「哎呀,只有臨死念一句才管用,我念這麼多不管用。」這是錯誤理解了。臨終一念都能往生,何況平時念念?所以,這叫做「舉少攝多」,也叫做「舉臨終,攝平生」:臨終之人念佛尚且往生,何況平時念佛之人呢?更能往生!我們心中就喜悅了。

這個怎麼講呢?也打過比喻:就像我們坐火車趕點兒,十點鐘火車出發,九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上去了,也可以到達目的地。但是,總不如提前十分鐘坐在車上穩當,對不對?

臨終之人,到臨死了:「啊!南無阿彌陀佛!」最後一班車,匆匆忙忙趕上了,「哢」上車了,帶著行李,一隻鞋掉到鐵軌上也不管了,只好上車了,剛好,他臨終了,「嗚-」開動了──也往生西方。

我們現在還不到臨終,我們提前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們老早坐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車上,念著佛,喝著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飲料──阿彌陀佛這個飲料好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做服務員,來給你遞個熱毛巾,擦擦汗,再看看窗外的風景,這樣等著往生多好呢!蒙受十方諸佛的護念,這個多好呢!

結果有人坐在車上,坐了一半,他聽人家說:「光坐車不能到達目的地,你要會看火車時刻表才能到。」他想:我又不識字啊!他就下了車,去買時刻表,然後又請人家教,「從長春到北京,這個字是長,這個字是春……」,慢慢查、慢慢學,結果火車開走了──他倒楣不倒楣?這個就沒有智慧了。

我們有的人,怎麼講呢,他一開始聽說念佛往生,「好啊!我專門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一半,又聽說「不會誦這部經不能往生」,然後他就下來了,「你教我,學這個、學那個……」,把念佛忘記了,把專修念佛的法門丟在旁邊。結果無常突然來臨,火車突然開動!麻煩了!他就不能往生了。這個大家要警惕!

當然,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缺乏基礎的訓練。他為什麼念佛不能專修呢?教理不明白。

信仰念佛法門有兩種根機

所以,能夠專修念佛不容易啊!要麼就是你有大善根,「我管你怎麼講,你讓我下去買時刻表我是不幹的,我知道坐在火車上就可以了,隨你怎麼喊,我不下去」──他有善根。「我老太婆不懂很多殊勝法門,你教我學那個我也學不來,我就念佛,不動搖!」這種人有大善根!

第二種人呢,他有智慧,「你講這些,我都看過了,我都明瞭了,你講的,我懂。」所以,他不被動搖、不受迷惑。這樣,他也穩定。這個是從理上。

我們信仰念佛法門有兩種根機:一個是從理上而入,一個是從信仰的立場而入。

從理上而入的人,就是說:「我通過教理來看,瞭解因果報應了,知道大乘佛法了,知道求生淨土了,我都看明白了。」理上看得明明白白:「哎呀!聽得舒服!」放下來了,「我來念佛」。這個時候,不受動搖,也很好!了不起!

但是,這種人比較那個老太婆還差一截,那個老太婆根本不用懂這麼多,「你告訴我,我就執持在心」,從信仰的角度來契入,更加是上根。為什麼?我們懂得這麼多道理,到最後還是懂的一個道理:「哦,原來是專修念佛。」她不用看這麼多書就懂了,不是超過我們嗎?

當然,人的根機各不一樣,你學她,能學得來也好──她那個根機也不是學來的。就像我上午講的浙江余姚那個老太婆,她也不識字,她可不是學來的。

我們有些人,如果理路不明白,往往就會搖擺。所以,善導大師講:不要被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的人動搖。那我們就要知道我們本門的規矩、懂得這一門的教理和其他門的關係、怎麼解釋。

所以,我們連續多天的講解,也是讓大家從教理方面,所謂「理明信深」,道理明白了,你的信仰就深入了。這個是一般的根機。

像那種聽到之後什麼不用看,「我就一句佛號念到底」的人,那種人哪,一千個裏邊找不到一兩個的。真的,大根器!

這個叫做「舉少攝多」、「舉臨終攝平生」。

另一個啟發:往生皆由六字名號,而非心之狀況

同時,也對我們有另外一個啟發:舉出這個心中散亂、再散亂,沒有比他更散亂的,因為現在地獄的眾苦來逼迫他,所以,經中說他「無由得念佛名」,但以口稱名號得往生。這是顯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能,不假我們的人為造作,不是靠我們心裏這樣想、那樣想就更能往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我們的心拋棄掉,捨掉我們這個心,完全歸投於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我們念佛就專門念佛,佛才是真心,佛是我們的真心佛性、我們的本體覺悟。我們現在所憶念的這個心,清淨啊、不淨啊,妄念哪、沒有妄念哪,善哪、惡啊……這個都是假的,是個虛假的東西。你要想它,就被它騙。

你看這個下品下生的人,他心中「無由得念佛名」,但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多不可思議!這就是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本身就具足這樣的功能。你願往生,管你清淨不清淨,管你心裏怎麼想,你只要會口稱、願生淨土,自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叫「自然」,名號自然運作。所以,《無量壽經》裏講:

自然之所牽,
往生安樂國。

捨棄自己的妄心,歸投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講「捨」,捨什麼呢?就捨這個心。大家不要被它騙了,不要抓住它不放:「哎呀,你看!我心裏念佛,念念,念得挺法喜的!挺高興的!這樣念佛應該能往生。」──被它騙住了。這樣的念佛,是加了一層色彩,以為說:「我念佛,念得很法喜,念得心裏感到比較清淨了」,認為這樣能往生;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程度,就認為不能往生──這個就錯了。
就好像一塊黃金,上面用紅漆塗了一下,說:「哎呀,這麼紅!這麼好看!這個黃金才值錢」;另外一塊黃金,用黑漆塗了一下,「哎呀,這個黑乎乎的,不值錢!」把它丟掉了。可惜不可惜?

(「可惜。」)

所以,不是看黃金表面的顏色,是看它的本體。

這句六字名號就是黃金。你念得比較法喜了,就好像上面塗了一層紅漆;你念得苦苦惱惱,就好像上面塗了一層黑漆,不管紅漆還是黑漆,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功德都是一樣的,通通往生極樂世界。

也有人問法然上人:「我念佛時心裏散亂。上人你是善知識,智慧第一,你念佛心清淨,功德大,能往生;我罪業深重,我妄想紛飛,我念佛功德小,沒有功德,罪過重,可能不能往生。」

法然上人講:「非也!(不是這樣)你我念佛同得往生。」接著打了一個比喻給他聽,譬如說:一塊黃金,這塊黃金用綾羅綢緞把它包起來,它也是一塊黃金;用老太太的裹腳布把它包起來,它也是一塊黃金。雖然包裝的布不一樣,綾羅綢緞和裹腳布雖然有香臭之別,一個香滑,一個臭穢,但是黃金是不變的,對不對?他說:「你我雖然心不一樣,或許稍有差別,我清淨一點,你污穢一點,但是,我們所念的六字名號是一樣的。」

六字名號就是黃金,你的心再清淨,不過是一塊綢緞布;再不清淨,也不過是一塊裹腳布。往生的時候,綢緞布也丟掉,裹腳布也丟掉,是靠六字名號的功德去往生。

所以,不論心淨不淨,你只管念佛,都是黃金功德,都決定往生!

所以,大家不要邊念佛邊苦惱說:「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又跑了。」然後說:「哎呀!我念了一天的佛,這麼多妄想,可能我念的佛沒有功德啊!」──一句功德都不少(不過多了不少裹腳布就是了),對不對?

再說,那個沒關係啊!等我們到極樂世界的時候,那個用不著的,通通丟到地上。

其實,如果我們現在不執著它,現在它就不能對我們怎麼樣。昨天的裹腳布,今天還能拿得來嗎?除非你自己拿來,「昨天晚上,昨天白天,哎呀,那個人對我那種眼神兒!」那是你自己把昨天的裹腳布給拿來,擦一擦自己,那是你的問題。你不拿來,它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是你自己拿來的。

所以,一切都是虛妄法,無常生滅。只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常住不滅。你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好!是仰靠這句名號往生西方淨土。

下品下生之意:萬機不漏

你看《觀經》下品下生,如是罪業,這樣的心不淨,他真正稱得上是「有口無心」的,但是,有口就有心,他是什麼心呢?「如是至心」,他真的願往生,口稱名號就能往生。

我們在座每一位,也是真的願往生、口稱名號,也照樣往生。至於說念頭淨不淨,那是各人根器不一樣,有的人根器比較散亂,他就很難安定;有的人根器比較清淨,他就比較靜定一些,這是根機各有不等。

所以,佛講這部《觀經》,就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定和散。定機的人,他念佛就比較容易靜定的;散心的人,他就容易想得多,這是根機不一樣。

印光大師也在《文鈔》裏說:有的人念佛,怕自己不能往生,他這個心很下劣、很卑劣。為什麼說不能往生?找了很多理由:罪過重啦、心不清淨啦,念佛少啦,時間短啦……,印光大師就講:

罪業雖重,
不至五逆謗法。

善根超過他了。對不對?

念佛雖少,
早過一聲、十聲。

念佛也超過他了。

心雖混亂,
不至臨終苦逼。

心境也超過他了。你再怎樣的慌亂,比那個要死的、造五逆重罪的人,那都不知道清淨多少倍了,他都要向你磕頭:「哎,老菩薩,你告訴我,怎麼清淨心哪?」他都要向你請教了,說:「我都一片混亂了。」

釋迦牟尼佛通過這個最沒有辦法、最沒有力量出離生死的人,他只是念一聲佛、十聲佛往生淨土,來顯示「萬機不漏」。

聲聲具足願和行

這個下品下生的人念了十聲佛往生,但並不是說一定要念滿十聲才往生。因為經文裏說:「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每一念、每一念都圓滿除滅他的生死之罪──是要說明這個道理才說十念。

所以,善導和尚就解釋《觀經》下品:

十聲稱名,
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每一聲、每一聲稱名,都具足了願和行。

南無,即是歸命,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這段就是來源於《觀經》下下品。

好。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