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與彌陀
——六月十九觀音聖誕開示講義
 

壹、最有影響的佛、菩薩

一、最有影響的菩薩:觀音菩薩。看觀音聖誕各大寺院的香火人流即知。

二、最有影響的佛:阿彌陀佛。一佛親宣,諸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三、一佛一菩薩,占佛門大半江山。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即是最好說明。

貳、二者簡介

一、觀音菩薩:

名號意義:一名觀自在,一名觀世音。觀自在:顯其自在解脫之德,如《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觀音菩薩有大般若智慧,能照見五蘊皆空,故能度盡一切生死苦厄,得大自在解脫。觀世音:明其大悲救苦之心,以觀世間音聲,尋聲而救苦,故名觀世音。《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悲華經》云:「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世間之音太多,有苦痛音,有煩惱音,有乞求音……眾生無一不有苦惱,無一不望救度,是故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苦惱眾生最為有緣,信仰最為普遍,處處有求,處處有應。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即現何身而度之。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設欲免難,便得除滅一切苦難。可謂諸有所求,無不滿願。

名號啟發:二名顯自度度他之意,菩薩能自度,故能度他。凡夫因不自在,故不能度他,不能尋聲救度。欲除他人之苦,當先自度,所謂「自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欲自度度人者,當先往生也。以念佛一法,自行化他,則兼得自度度他之利。

二、阿彌陀佛:

因地:五劫思惟,超發無上殊勝之願(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行)。(自度)

果地:成就極樂國土,成就無量光壽,成就六字名號,成就眾生往生。(度他)

名號:一名無量光(十二光佛)、攝取念佛;一名無量壽、永劫度生。以四十八願廣度眾生,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大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參、二者共性:

一、尋聲救苦,有求必應。

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普施無畏,滿眾生願。《普門品》:「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善導云:「眼見耳聞心內事,尋聲救苦剎那間。」

阿彌陀佛:光照十方,攝歸極樂;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但得往生,則「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究竟除苦惱法)。《大經》云:「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二、慈悲至極,無一揀擇

觀音菩薩:觀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欲斷眾生諸煩惱,欲令眾生住安樂。

阿彌陀佛:《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法照云:「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三、仰仗他力,專稱聖號

觀音菩薩: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即可除苦。

設入大火,火不能燒: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設入大水,水不能溺: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臨當被害,刀不能傷: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阿彌陀佛:《大經》云:「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善導云:「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肆、二者比較

一、方便與真實

觀音菩薩:以方便為主,導歸真實。所謂先以欲勾牽(方便),後令入佛智(真實)。兩者兼備,以方便為前導。

阿彌陀佛:以真實為主,總攝方便。真實者,如大經說:惠以真實之利,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攝方便者,如印光大師說:「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方便為一時之利,真實為究竟之利。

二、普門與一門

觀音菩薩:以「普門」度眾生,所謂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最後普門攝於一門:一心稱名——念彼觀音力。普門為主,一門為歸。

阿彌陀佛:以「一門」(弘願門)度眾生: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一門普攝一切門(總持法門),一門普攝一切眾(乃至十念,皆得往生)。為方便攝化,亦開普門(要門)之導。如第十九願、二十願是也。一門為主,普門為輔。善導云:「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廣開淨土之要門,顯彰別意之弘願」。

普門方便應機(隨他意),一門普度無遺(隨自意)。普門歸一門,一門攝普門。

三、隨生與隨佛

觀音菩薩:以隨順眾生為主,滿眾生願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此乃先隨順眾生,後則攝眾生歸於佛,「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先以欲勾牽」是隨順眾生,「後令入佛智」是隨佛。

阿彌陀佛:攝眾生隨佛,一法普度故,究竟解脫故。隨順於佛,即能究竟離苦得樂,即能滿眾生之願。所謂「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隨眾生乃方便攝受,隨佛是真實歸處。

四、究竟與不究竟

觀音菩薩:見苦即救,不分大小,有求必應,眾生所求究竟即究竟,所求不究竟即不究竟。以不究竟導歸究竟。

阿彌陀佛:究竟除苦,不欲眾生受人天之樂,所謂「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一得往生,則「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為世間利益念佛,亦得不究竟之益。以究竟而攝不究竟,藉不究竟攝歸究竟。

世間終歸無常,世間難免輪迴,世間苦無有盡。當捨不究竟,歸於究竟。不求人天福樂,唯求往生極樂。

伍、總結

一、一前一後

觀音菩薩在前化導,普門攝受;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阿彌陀佛在後總攝,一法普度,以光明力,以名號力,攝受眾生。

二、一主一從

阿彌陀佛為主、為尊,觀音菩薩為從、為輔(含大勢至菩薩: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觀經》云:「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阿彌陀佛攝盡觀音菩薩功德,觀音菩薩以普門導歸淨土一門。如善導云:「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彌陀國。」手持淨瓶,普灑甘露(普門),即示大悲救苦之意;頭戴寶冠,頂奉彌陀(一門),即示歸命頂戴之處。善導云:「天冠化佛高千里,念報慈恩常頂戴。」故信觀音者,當更信彌陀,信彌陀者,自攝觀音,乃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