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歸 淨 土
──淨嵩法師百日紀念談話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天是上師(編按:現代禪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往生百日紀念,想同修們今天對上師的懷念會更加深切。上師曾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他的往生是應該放鞭炮來慶祝的,上師這一句話可說是智慧的語言;雖然如此,但同修們難免也會有種種的懷思。在這紀念的時節,我先簡短講幾句話,再由領眾(淨慈居士)來主持,讓大家表達對上師的種種感念,暢所欲言,抒發情懷。

        懷念一個人不只是徒然的懷念,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去體會他的精神和志願,而去學習他的精神、實踐貫徹他的遺願,因為一個人的精神和志願才是他真正的生命。所以,我們學習他的精神,貫徹他的遺志,就等於在延長他的生命。這樣的懷念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也才是上師所盼望、所歡喜的。

        上師的精神是什麼?上師的遺願又是什麼呢?上師從小進入一貫道,登臺說道,這一切無非都是在尋求真理,同時也想將真理傳給每一位眾生;而到了最後遇到佛法,才真正的進入真理的領域。從阿含、般若、禪、密,一直到淨土,可說淨土是上師登峰造極的精神領域,淨土才是上師真正的志願、遺志。上師的遺志,大家應該是常在我心、永懷不忘的,也就是:第一,要大家一心念佛,第二,要大家弘揚彌陀本願。這兩點可說是宗祖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的最佳詮釋。

        念佛與弘揚彌陀本願是可以同時並行而不相悖的。從念佛來講,目前我們淨土宗念佛會的本山 ── 象山彌陀村淨宗書院,維持每天念佛,而且長年不斷;中部道場有俊榮師兄在弘揚、領導、貫徹。從弘揚來講,我們也成立了「法物流通處」,主要是結緣我們淨土宗這一套書,地點先從大台北開始,只要是可以放書的據點,都會儘量放置,然後再擴大到全省各縣市,希望各縣市有當地的人能夠發心來分送;慢慢的也會擴大到各圖書館,甚至各寺院。

        再來,書院臨登山口旁的一面牆很大,上師在生時,就希望能夠好好的利用這一面牆,最好的利用就是豎立「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像。我們象山登山口可說是最佳靜態弘揚的地方,因為每一天,尤其是例假日,登山客非常多,所謂「一入耳根,永成道種」,豎立佛像,還有六字佛名,人們一看佛像就會念佛。佛像明天早上就會來懸掛,佛像掛上去之後,登山口的地點我們也會放佛書、放結緣品。

        再來,我們淨宗書院不只是鼓勵同修來共修,也歡迎外人來參加,所以佛堂會設計、佈置得很莊嚴,我們委託設計的賴教授最近比較忙,否則早就來開工了。既然我們歡迎外人進入書院念佛,大門就必須要打開,甚至要敞開大門。小門一打開,首先面對的是一扇窗台,窗台的地方,目前規劃要放置一尊阿彌陀佛的接引像,門一打開,舉眼就可以看到阿彌陀佛;而既然要開門納眾,所以庭院就會做整體的設計,既然要做整體的設計,尤其是窗戶佛像的周圍也要一體設計,所以就想到「中觀書院」緣起的碑文── 大家一定看到碑文已經拿下來了,這也可說是上師的高瞻遠矚吧!上師生前幾次交代執事,書院要改名,緣起碑文應拿下來。而且考慮到,如果這裏是念佛的道場,而碑文的內容和念佛會有矛盾,同時如果那裏設立佛像,周圍也要有相關的莊嚴佈置,這個碑文也就不很吻合,這一點可說上師在生前就已預想到了。因此,大家原本捨不得拿下來,但也不得不趕在百日之前完成上師的遺志。目前原來放碑文的地方會暫時安立宗祖善導大師的法語「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一段法語可以說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宗旨,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與結論。原來「中觀書院」緣起的碑文,是上師創立現代禪的緣起,很有紀念性,將來再找適當的地點豎立。

        還有,大門外我們會做電子看板,每一天都會有法語;同時也會做佈告欄,寫上法語,所寫上的法語,在真諦上來講是佛法的,尤其是淨土的;在俗諦上來講,就是有關修身養性以及生活方面的。到時候我們會以格言的方式,讓人家容易記,容易受持。這樣,法語就必須要很多,因為要常常更換,比如說一週換一次,或者幾天換一次,因此,也必須仰賴大家想一想,有什麼比較簡短,而富含警惕意義的語句。當然我們會引用經文及祖師的法語,可是要讓它比較生動活潑的,也必須要另外再寫、再製作,比如:「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短短兩句十個字,也覺得很有意義,如果印在腦中,一天要開始了,現在就來念佛吧,或者是匆匆忙忙要去上班了,就一邊走路一邊念佛吧。另外,我們這裏是登山口,也可以和登山的情景相配,比如:「一邊登山,一邊念佛,步步蓮花托足,時時佛光護身,身輕體健,卻病延年。」類似這樣的文句,都會讓人很有印象而想到念佛,凡此種種無非都是為了貫徹上師的遺志。

        簡短講到這裏,接下來請領眾來主持,希望大家暢所欲言,表達對上師的懷念。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三.十八)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