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
--第四章 覺悟人生

 

壹、凡夫之心

一二八、佛印與蘇東坡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相對打坐。

蘇東坡問佛印禪師:「大師,你現在看到的蘇東坡是什麼呢?」

佛印反問他:「你先說說看,你看到的佛印是什麼?」

蘇東坡開玩笑說:「我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師是一團牛糞。」

佛印就對蘇東坡說:「我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來本體。」

蘇東坡洋洋得意地回家告訴他妹妹。蘇小妹說:「哥哥,你實在輸得太慘了,你難道不知道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內心的投射?你內心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人也是牛糞;人家內心是如來,所以看到你也是如來。」(《日日禪》)

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被佛光所觸,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覺悟了自己的惡,才能真正領受佛的慈悲。

懷著一顆驕慢的心,則看一切人都不如自己。

一二九、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黃州時,有一天詩興大發,做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詩。蘇東坡反復吟詠這首詩,非常滿意。心想:佛印禪師如果看到這首詩,一定會拍案叫絕。於是,把詩寫下來,用信封封好,吩咐書僮送到對岸的歸宗寺,給佛印禪師看。

哪知道,佛印禪師卻在那首詩後面批了「放屁」兩個字,還給書僮。

蘇東坡看到「放屁」兩個大字,氣不打一處來:「豈有此理!不懂得欣賞詩也罷,怎麼能這樣無理?」於是,馬上坐船過江,要當面跟禪師評理。

他來到方丈室,發現門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看到這兩句話,立刻慚愧得無地自容。(《日日禪》)

在順境當中修行,很容易感覺自己煩惱少了、境界高了,但逆緣一現前,凡夫的本質就暴露出來了。

一三○、並無功德

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普及,不論北魏、北齊,還是南梁,佛教都成為國教,寺院遍及全國。梁武帝親自講經,親自為佛曲填詞,親自制定道場懺法,甚至四次捨身同泰寺,有「菩薩皇帝」之稱。

達摩祖師與梁武帝初次見面時,梁武帝問:「朕登位以來,建造佛寺,流通佛經,引度世人出家,多得不可勝數。我做這些事,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卻回答:「並無功德。」

生死解脫,不是用世俗觀念求得的。(《梁書》、《新語》、《五燈會元》)

一三一、拒絕救度

有位信徒非常虔誠。一次,他遇到水災,爬到屋頂避難,看著漸漸漲高的洪水,他祈求道:「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過了一會兒,有人划著獨木舟來救他。他卻說:「我不要你來救我,觀世音菩薩會來救我的。」那人沒辦法,只好划著獨木舟走了。

洪水繼續上漲,已經淹到他的腰部,他著急地祈求道:「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這時,又來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他。他又拒絕說:「我不喜歡這艘船,觀世音菩薩會來救我的。」船上的人也只好離他而去。

洪水漲到了胸部。信徒大喊:「觀世音菩薩快來救我啊!」

一艘載滿了人的大船開來了,船上的人讓他趕快上船,他卻仍是搖搖頭說:「太擠了,我不上,觀世音菩薩會來救我的。」

在他奄奄一息的時候,一位出家人駕船趕來救起了他。

得救的信徒抱怨說:「我如此虔誠地信佛,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不來救我?」

出家人嘆息道:「你真是冤枉了觀世音菩薩。菩薩幾次化作舟船來救你,你卻嫌這嫌那,一次次地拒絕被救!看來你與佛菩薩無緣,我也許不該救你,讓你到閻羅王那裡報到好了。」(《禪的故事》)

一三二、河伯自大

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個河神,名叫馮夷,人們都尊稱他為河伯。他一直生活在黃河中游的孟津(河南孟縣)附近。

河伯從未離開過黃河,因此他認為黃河是天下最大的河,沒有任何一條河的水有黃河那麼多。

秋天到來,天降大雨,無數細流匯入黃河,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相望,對岸的牛馬都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哪!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匯集到他這裡來了,不由得欣然自喜。

他順流來到大海,向東一望,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裡是水的盡頭。他驚訝極了,不禁說道:「天哪!世上除了黃河以外,竟還有這麼廣闊的水面!」

這時,他不再得意洋洋,而是望著大海興嘆道:「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這話大概就是指我吧!」(《莊子.秋水》)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個人都很渺小。

一三三、智子疑鄰

宋國有個富人,大雨把他家的牆沖壞了。他的兒子說:「如果不把牆修好,恐怕會有盜賊鑽進來。」鄰居的父親也這麼勸他。

當天夜裡,果然有盜賊鑽牆潛入,財產被盜,損失慘重。這位富人悔不該不聽兒子的話,從而深深佩服兒子的智謀;至於鄰居的父親,非但不佩服他,反而懷疑他。(《韓非子.說難》)

一三四、丟了斧頭

戰國時候,一個人丟了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不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鄰居的兒子都像是偷斧頭的人。

不久,這個人找到了自己的斧頭。從此以後,他再觀察鄰居的兒子,無論走路、說話、神色、舉止,一絲一毫都沒有偷斧頭的模樣了。(《列子.說符》)

一三五、鄒忌自美

鄒忌身高八尺多,相貌堂堂。一天早晨,他一邊照鏡子一邊對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誰美?」(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妻子說:「你太美了,徐公哪能比得上呢?」

鄒忌不太相信妻子的話,又問小妾:「我和徐公誰美?」

小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鄒忌問他:「你看我和徐公誰美?」

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啊!」

次日,徐公來訪。鄒忌仔細觀察,自愧不如;偷偷地照照鏡子,發現真是差得太遠了。

入夜,鄒忌躺在床上想:妻子說我美,因為她偏愛我;小妾說我美,因為她懼怕我;客人說我美,因為他有求於我。(《國策》)

不實的讚美使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

一三六、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認為自己當政理國已經盡了全部力量,應該遠勝於鄰國,卻不見鄰國的人民減少、梁國的人民增加,就向孟子詢問原因。

孟子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對梁惠王譬喻說:「兩國交戰時,戰鼓一響,兵刃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有的跑了一百步,有的跑了五十步。如果跑了五十步的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大王以為如何?」

梁惠王回答:「這怎麼可以呢?他只不過沒跑到一百步而已,和跑了一百步的人一樣是逃跑。」

孟子便說:「那大王就不要指望梁國的百姓比鄰國多了。」(《孟子.梁惠王上》)

一三七、捕兩不得一

從前有個婦人,帶著她全部的金銀細軟與一男子私奔,過河的時候,水流湍急,男子說:「我先幫妳把東西拿過河,回頭再來接妳。」誰知這負心的男子一去不返了。

婦人坐在水邊,呆呆地望著河水。這時,她看見一隻狐狸放下捕到的魚去捕鷹,結果魚也沒得到,鷹也沒得到。婦人對狐狸說:「你怎麼這麼愚癡,捕兩不得一。」

狐狸反唇相譏:「我的愚癡還說得過去,妳的愚癡就不可理喻了。」(《雜譬喻經》)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往往跟別人犯著同樣的錯誤,卻在那裡說三道四。

一三八、狐狸與烏鴉

一隻狐狸偷偷摸摸來到山腳下的村子裡,看見村民正把一塊塊醃肉拿出來晾曬,牠就悄悄偷了一塊,藏到一棵大樹底下,然後返回去再偷。

停在樹枝上的烏鴉親眼看到狐狸所做的一切,就飛了下來,把那塊肉叼到樹上去吃。

狐狸回來找不到剛才那塊肉,估計是被誰偷走了。這時,從樹上落下一些碎肉渣。狐狸抬頭看見烏鴉正在樹枝上嚼肉,十分惱火,破口大罵:「你這個十足的下流胚子,自己沒本事找食,卻跑來偷別人的肉!你最好去死掉,別這樣不知羞恥地活著!」

烏鴉聽了,對狐狸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應該先去死。」

「為什麼?」狐狸勃然大怒,高聲問。

烏鴉哈哈大笑,回答說:「因為是你先偷別人的肉。」(泰國寓言《有智慧的人》)

一三九、不語戒

有四位學僧非常要好,為了一心用功,避免閒扯打岔,他們約定:靜默打坐七天,不得開口說話。

第一個白天,他們都靜默不語,打坐效果特別好。但到了深夜,油燈忽明忽暗,眼看就要熄滅了。他們中的一位忍不住叫道:「火要熄滅了,快添些燈油!」

另一位同學責怪道:「我們應該一言不發的呀!」

「你倆真蠢,」第三位同學說道,「為什麼偏要講話呢?」

「哈哈,只有我沒有講話!」第四位同學得意地說。(《禪說》)

我們在指正別人的錯誤的時候,很可能自己也正抱持著錯誤。

一四○、十二頭豬

十二頭豬涉水過河。到了對岸,最年長的豬唯恐小豬掉隊,開始點數。

「一、二、三……十一!」無論怎麼數,總是少一頭。

別的豬也開始數起來,也都數成十一頭。

旁邊的人看到牠們這樣,大笑起來。

「你笑什麼?人家這麼著急,你不幫忙,還在笑!」

那人說:「你們明明是十二頭,因為眼睛只看別人,不看自己,所以數來數去只有十一頭。」

世人只看到別人的錯誤,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為什麼不檢討自己呢?(《佛教故事大全》)

一四一、恐懼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告知一位被判死刑的囚犯,他將不被執行槍決,而是刺破靜脈血管,讓血流盡而死。

他們將死囚的眼睛蒙上,綁上雙手,用針在他的手腕上輕刺一下,然後輕輕擰開旁邊的水龍頭,讓水一滴一滴往下滴。

十幾個小時以後,那位囚犯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佚名)

貳、貪瞋癡──苦難的源頭

一四二、魚籃

捕魚的人在河中設置只能進、不能出的竹籃,旁邊放一些水草,引誘魚兒前來藏身。魚兒們爭先恐後地游了進去,以為找到了安全的避難所,而不知道自己已經進了籃中。

愛河中的竹籃也是這樣。人們只知道無病無患的時候家舍平安,妻子兒女可作依靠,悠悠忽忽地過日子,不知道覺醒。一旦閻王爺將籃子提起,最親愛的人一個個離去,心中怎麼不惱恨?但惱恨又有什麼用呢?(《安士全書‧西歸直指》)

一四三、蠶繭

蠶作蠶繭,上下左右纏繞,吐盡腹中所有,才大功告成,以為從此可以常住其中、安然無恙了。卻不知道自己苦心經營,不過是自纏自縛。牠以所吐的絲自衛,卻不知人們恰恰以牠所吐的絲殺牠,千千萬萬的癡蟲都被投入沸水之中!但蠶卻將作繭之法子孫相傳,子子孫孫都被投入沸水中。沒有比這更淒慘的事了!

我們人類也束縛在家繭之中,一輩子苦苦經營,為妻子兒女謀衣謀食,費盡心機,結下許多冤仇。家業剛剛有所成就,自己就束縛在其中了。千千萬萬的癡人,誰能免得了業因果報?然而人們又把這個方法子孫相傳,子子孫孫都要遭受報應,竟無人覺醒。真是沒有比這更奇怪的了!所以,《四十二章經》說:「人繫於妻子宅舍,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安士全書‧西歸直指》)

一四四、燈蛾撲火

燈蛾死於火焰,其實並非死於火焰,而是死於牠的妄見。人憐憫牠,將牠驅走,但牠必乘人不備,重新投入火中。牠以為自己肯定沒錯,因此勇往直前,死而後已。

那些愛財色、愛名利、愛賭博的人,也因為他們眼中只見到財色名利,因此一往無前,至死方休。這些人為什麼不以燈蛾為鑒呢?(《安士全書‧西歸直指》)

一四五、討半文錢

從前有個商人,借給別人半文錢。那人很久都沒來還,他決定前去討債。路上有條大河,雇船過河花了兩文錢。到了那人家,沒見到人。回來過河,又花了兩文錢。為了討回半文錢而花掉四文錢,而且來回路上疲勞困乏,債務甚少,損失甚多,結果招來別人的嘲笑。

世人也是這樣,為了世間的蠅頭小利,損失了佛法的無上大利,現生招來惡名,後世墮入三途。(《百喻經》)

一四六、澆灌甘蔗

兩個蔗農相互約定說:「我們來比賽誰的甘蔗種得好,種得好的有獎賞,種得不好要受罰。」

其中一個人心想:如果用軋出來的甘蔗汁澆灌蔗苗,長出的甘蔗一定會甜美無比!

於是他就依計行事。然而,澆了甘蔗汁的蔗苗全都死了。

世人也是這樣,依仗自己有權勢,巧取豪奪,欺壓百姓,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得到善果,殊不知將來反而會招致災難。這就像用甘蔗汁澆灌蔗苗一樣,不僅損失了蔗苗,而且連已有的甘蔗都損失了。(《百喻經》)

一四七、夫婦吃餅

從前有一對夫婦,做了三個餅,每人吃一個,還剩一個,於是他們就約定好:「誰先說話就吃不到這個餅。」於是,兩個人為了能吃到餅都不敢說話。

過了一會兒,一個小偷竄進屋裡行竊,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裝進口袋。夫妻二人因為有約在先,都眼看著不吭聲。小偷見他倆都不吭聲,就當著丈夫的面輕薄妻子,丈夫仍是眼睜睜看著不說話。妻子急了,高喊捉賊,責罵丈夫說:「還有你這樣的白癡,為了一個餅,見了賊都不喊!」

丈夫聽後拍手笑道:「嘿!你這女人!我得到餅了,沒妳的份兒了!」

凡夫也是如此,凝神專注於世間的小名小利,流連忘返於欲樂之中,喪失了自己的心性卻不以為患,將來必定遭受無窮的苦難。就像那對夫婦,為了一個餅而不惜眼看著盜賊恣意橫行。(《百喻經》)

一四八、醫治駝背

有個人突然成了駝背,請醫生治療。醫生把酥油塗在他身上,用木板上下夾住,不顧他的疼痛,用力擠壓。駝背的人兩眼都要迸出來了。

世間愚人也是這樣,為了求得福利,蓄養販賣,殺生害命,雖然謀得了福利,但得到的利益卻不能彌補殺生的過失,來世墮落地獄,遭受極苦,雙眼迸出。(《百喻經》)

一四九、瞋怒之患

從前有一個人,與別人產生了怨恨,整天憂愁不樂。

有人問他:「你近來為什麼這麼憂愁憔悴?」

他回答:「有人詆毀我,但我想不出什麼辦法來報復他,所以愁苦。」

那人說:「有一種咒語叫毗陀羅咒,可以驅趕屍體殺人。不過有個壞處,如果殺不成,它會來殺你。」

這人聽了非常高興,說:「你馬上教我這個咒語,雖然準知道能害自己,我也要報復他。」

世人也是這樣,瞋恨難息,處心積慮報復別人,結果還沒害到別人,自己已被怒火燃燒,後世還要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飽受煎熬。(《百喻經》)

一五○、性急易怒

有個性急易怒的人,偶然聽到別人在議論他,「這個人雖然挺不錯,但有性急易怒的毛病。」

他一聽這話頓然大怒,揪住說話的人就打,「我什麼時候性急易怒了?」

智者聽到忠告會反省過錯,愚人若被指責,不但不悔改,反而重犯過失。(《佛教聖典》)

一五一、木筒出水

從前有個人走路走得又渴又累,看見岩石上的木筒引來清涼的山泉,就靠上去喝。喝足之後,他舉手對木筒說:「我已經喝完了,就不要再流了。」可是水依然流個不停。他就瞪著眼睛憤怒地說:「我已經喝完了,告訴你不要再流了,為何還要流個不停?」

有人見到這種情景,就對他說:「你實在是沒有智慧啊,你自己為什麼不離開,卻叫水不要再流了?」

世人也是如此。一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各種欲望的滿足,猶如渴飲鹹水。在對五欲感到厭倦的時候,就像那位喝足了水的人一樣,說:「你們這些色聲香味不要再來了,不要讓我看見!」然而各種誘惑仍然不斷地出現,他就氣惱地說:「你們趕快消失!不要再生出來了,為何又讓我看見!」這時,有位智人對他說:「你想脫離五欲的困擾,為什麼不收斂自己呢?」(《百喻經》)

一五二、掩蓋惡業

從前,有個新婚女婿到丈母娘家,見妻子正在搗米,便偷了一把米放到嘴裡。妻子轉頭和他說話,但他嘴裡都是米,不能回答,又怕妻子羞他,所以乾脆緊閉著嘴。妻子覺得很奇怪,用手一摸,以為他的嘴腫了,就對父親說:「我丈夫剛到家,嘴就腫了起來,話都不能說了。」父親馬上請來醫生。醫生看了後說:「這病很重,要想治好,只能用刀把嘴割開。」說著就動起手術。米從嘴裡掉出來,這下才真相大白。

世人也是如此,造了惡業之後不肯發露懺悔,極力掩蓋,不肯承認,最終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就好像那位愚蠢的丈夫,為了掩飾偷吃一口米的羞恥,不願把米吐出來,直到用刀割開嘴,才顯露出他的醜行。(《百喻經》)

一五三、詐言馬死

有個人騎著一匹黑馬參加戰鬥,但他臨陣脫逃,把血塗在臉上,躺在死人堆裡裝死。他的戰馬被敵人奪走了。

戰鬥結束,雙方收兵,這個人也想回家,就隨便割了一條白馬的尾巴,帶了回去。

回家後,有人問:「你的馬在哪裡?為什麼不騎呢?」

他回答說:「我的馬戰死沙場了,我只好帶著牠的尾巴回來了。」

那人一看他出示的尾巴,問:「你的馬是黑色的,尾巴怎麼變成白色的了?」

他無話可說,被人所恥笑。

世人也是這樣,殺害各種生靈,讓牠們痛苦萬分,然而每個人都說「我挺善良的,是個好人。」(《百喻經》)

一五四、快速吃飯

從前,有個人從北天竺到南天竺謀生,娶了一位當地姑娘,定居下來。

每當妻子做好飯菜,他總是急速吞咽,不顧燙口。妻子覺得很怪,就問他說:「也沒有強盜跟你搶,有什麼急事慌成這樣?不能從從容容地吃嗎?」

丈夫回答:「這是秘密,不能告訴妳。」

妻子追問了很久,丈夫才說:「我家從祖輩開始就習慣於快速吃飯,我現在效仿他們,所以吃得快。」

世人也是這樣,不達正理,不知善惡,邪見邪行,不以為恥,反說前輩都這麼做,至死都不改惡從善。就好像那位愚人,效仿祖輩速食,還自以為是好的習慣一樣。(《百喻經》)

一五五、農夫思念公主

有個農夫到城裡遊逛,看見公主容貌端莊,世上少有。回家後晝思夜想,情不能已。他想與公主來往,但找不到辦法,愁悶鬱積,一病不起,面色枯黃,告訴前來探望的親友說:「如果得不到公主,我必死無疑。」

親友們只好安慰他:「我們會為你想出辦法的,你不要發愁。」

不久,他們又來看他,說:「我們已為你盡力了,可是公主不願意。」

但這個農夫還是癡心不改,欣然而笑,說:「我一定能得到她!」

世人也是這樣,稍微修了一點福報,就認為已經證得無上智慧了,這就好比那個可悲的農夫希望得到公主一樣。(《百喻經》)

一五六、小兒得歡喜丸

從前,有位乳母抱著小孩走遠路,走得非常疲勞,休息的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這時,有個壞人拿著歡喜丸哄騙小孩。小孩吃到歡喜丸,覺得味道很美,只顧貪吃,結果身上的珠寶首飾都被壞人摘走了。

很多修道人也是這樣,喜歡到人多的地方貪求名聞利養,結果被煩惱賊所害,盡失功德寶,就像那個貪食美味的小孩一樣。(《百喻經》)

一五七、惡習難改

(一)

古時候有個人叫玄石,嗜好飲酒,被酒損傷了身體,五臟六腑火燒火燎,肌肉骨骼像被熱鍋蒸煮過一樣,全身都散了架。吃了各種藥物都不見效,三天之後症狀才消除。

他痛定思痛,對別人說:「酒能使人喪命,我從今以後不敢再喝酒了!」

過了半個月,他實在抵擋不住酒癮,又端起了酒杯,並對人說:「我只是嚐嚐。」剛開始只喝三杯,第二天五杯,第三天十杯,後來乾脆開懷暢飲,忘記了以前醉酒生病的事情。

不久他就死去了。 (《郁離子》)

(二)

四川人楊琳,順治年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一)擔任浙江臨安縣令,為官清正,但嗜好吃雞。

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楊琳做夢到了陰司,看到積骨如山。旁邊有人指著說:「這是你所吃的雞的骨頭,你將要到這裡來受罪。但你孽緣未盡,還要吃四十七隻。」

楊琳醒來後非常驚訝,心有恐懼,就自限一隻雞分三天吃。但口不能忍,改為兩天。還是做不到,於是乾脆恢復舊習。吃到第四十五隻,忽得小病,過了一夜,病情加重,正好吃完四十七隻就死了。 (《安士全書》)

、感悟無常

一五八、人命在呼吸間

(一)

佛陀曾問弟子:「人命有多長?」

一個弟子說:「人命在旦夕之間。」

佛搖頭說:「你不懂得。」

第二個弟子說:「人命在飯食間。」(吃一頓飯的時候就可能沒有命了。)

佛還是搖頭說:「你也不知『道』。」

又一個回答說:「人命在呼吸間。」(這口氣出了,下口氣進不進不知道。)

佛說:「你知『道』了。」

可見,人生真是無常。(黃念祖居士《淨土資糧》)

(二)

有位僧人患多年肺癆病,久已不能起床,眾人都知道他快要死了,但他卻認為自己不會死。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到死,他就不高興。

我讓人提醒他死期將至,並勸他趕快安排後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哪知他聽了卻無動於衷,還說「男病最忌在生日前,等我過了生日以後再說吧」。本月十七日是他的生日,不幸,他就在生日的前一天撒手人寰。唉!「人命在呼吸間」這句話,佛本來是對沒病的人說的,而重病垂死的人還執迷不悟,真是可悲啊!(《竹窗隨筆》)

一五九、快樂的牛

有個人養了一千頭牛,每天殺一頭出賣,已經殺了五百頭。剩下的牛不知道死期將近,還在跳騰嬉戲。

佛陀剛巧路過這裡,非常悲愍牠們,就對身邊的弟子們說:「這些牛真是愚癡,就要大難臨頭了,還在遊戲!」

注目了一會兒,佛陀又慨嘆道:「不但牛這樣,人也是如此。被牽往屠市的牛,步步近死;人活一日,猶如牛走一步,日日近死,大限將至,為何不及早覺悟呢?」 (《佛教故事大全》)

一六○、青蛙試驗

試驗人員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進沸水裡,在這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這隻反應敏捷的青蛙竟奮力躍出了沸水鍋。

試驗人員把鍋裡的沸水倒掉,換上冷水,把那隻死裡逃生的青蛙放回鍋裡,在鍋底下用慢火加熱。青蛙對此渾然不覺,悠閒地待在溫水中。

等牠意識到鍋裡的水溫已經熬不住、必須奮力跳出才能活命時,已為時太晚,牠欲跳乏力,全身癱軟,只能坐以待斃。(佚名)

一六一、起死回生

文荼王最寵愛的妃子因病撒手人寰,他因此悲痛欲絕,無心朝政,每天對著屍體流淚,回憶著往日如膠似漆的恩愛,不斷地對她說:「親愛的,不要扔下我一人不管,你睜眼看看我,開口和我說說話吧!」

為了不讓屍體腐爛,他下令將屍體浸泡在麻油裏,並派人四處尋找能夠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國王不理朝政,大臣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輪番勸諫。國王就是不聽,他說:「王妃把我的心帶走了,讓我怎麼能安心朝政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王妃重新活過來。」

正當大臣們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人提議說:「迦旃延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論議第一,也許他能解開大王的心病。」於是大臣們向國王推薦了迦旃延。

國王帶著群臣來到迦旃延暫住的林中,請求道:「迦旃延尊者!您是佛陀的弟子,有大神通,請把王妃救活吧。」

迦旃延尊者折斷一根樹枝遞給國王,說:「請大王把這段樹枝拿回宮中,浸泡在水裏,讓它永遠保持青枝綠葉,不能枯萎。」

「尊者!這不是開玩笑嗎?樹枝脫離大樹怎麼能活呢?」國王說。

「大王!人生無常,王妃業報已盡,怎麼能再活過來呢?大王是一國之君,應該把對王妃的愛擴展到百姓身上,這樣人民才能擁戴,國家才能興盛。」

聽了迦旃延的話,國王心開意解,不再悲傷,從此安心國政。(《佛教故事大全》)

即使身處很大的災難,也有母子互救的機會,可是當恐怖的老、病、死來襲的時候,母子絕對沒有機會互救。母親老邁,子女豈能代替?孩子生病,母親豈能代替?不管如何深愛的母子,遇到老、病、死亦絕不能互相幫助。(《增支部》)

一六二、吉祥火

有一位老婦,丈夫早死,與獨生兒子相依為命。可不幸的是,她的兒子也離她而去了,這使她痛不欲生,她打定主意,守在兒子墓旁,不吃不喝,要和兒子死在一起。

佛陀知道這件事,專程去度化她。

絕食到第四天,老婦遠遠看見佛陀帶領弟子們走過來,急忙跑上前去,一邊哭一邊頂禮佛陀,說:「慈悲的佛陀,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有什麼辦法讓他復活嗎?」

佛說:「辦法倒是有一個,但你必須到城裡找來吉祥火││這種火必須從沒有死過人的人家裡要來。如果家裡死過人,那就是不祥火了。」

老婦滿懷希望地來到城裡,向每一戶人家索要吉祥火。可是從第一家到第十家,從第十家到第一百家,沒有一家不曾死過親人。老婦沒有辦法,空手回到墓地,告訴佛陀:「我走遍了全城,每家都死過人,所以沒有辦法取到吉祥火。」

佛陀開示說:「世上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無論誰都避免不了。想擺脫這種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修行正道。」

老婦聽了佛陀的開示,瞭解世間的無常,如夢初醒,求佛准許她出家。

後來她證得了聖果。(《佛教故事大全》)

一六三、左肘生瘤

支離叔和滑介叔一起到崑崙山觀看大自然的變化。忽然間,滑介叔左肘長出一個瘤子,看起來很令人擔憂。

支離叔說:「這麼大的瘤子,你不討厭它嗎?」

滑介叔說:「我怎麼會討厭它呢?生命形體只是大自然的聚合罷了,人在大自然當中就像一粒塵垢一樣,而生死就像晝夜的更替。況且你我來這裡,不就是想觀看大自然的變化嗎?現在變化降臨到我身上,我怎麼會動心呢!」(《莊子.至樂》)

一六四、人生實相

一個人泛舟順河而下,岸上有人聲嘶力竭地喊道:「不要快活地往下游去啊!下游有洶湧的波濤,有漩渦,又是鱷魚和可怕的夜叉所在的深淵。若一直下去,必定會死!」

「河流」,指的是愛欲生活;「快活地往下游去」,指的是執著於自身;「波濤」,指的是瞋怒;「漩渦」,指的是欲樂;「鱷魚與可怕的夜叉所住的深淵」,指的是因罪惡而毀滅的生活;「岸上的人」,指的是佛陀。(《本事經》、《佛教聖典》)

一六五、新年的哭泣

貝珠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上師,她的一生充滿神秘的故事,使佛法變得鮮活了。貝珠仁波切不像別人那樣慶祝新年和互相祝福「新年快樂」,她通常會哭泣。別人問她為什麼要哭,她就回答說:「又過一年了,許多人卻依然毫無準備地更接近死亡。」(《西藏生死書》)

一六六、「死」字放在心頭

(一)

有一位比丘,心常被外境牽動。佛陀就告訴他修行方法:「比丘啊,你的心容易散亂,都是因為沒有把『死』字放在心頭。如果你能知道人生無常,一切外境都不能誘惑你了。」

國王聽到了佛陀的這番話,有些不相信,就準備找機會試試。

正巧,國中有個人誹謗比丘,當眾發表高論:「比丘也是人,身雖出家,難道就不貪戀五欲之樂嗎?」

國王把他捉來,以侮辱聖者的罪名要判他死刑,但又告訴他:要想免罪,就得端著滿滿一缽蜜,在集市上轉一圈,如果一滴都不滴出來,就赦免他。否則,死罪難逃。

國王事先在集市路旁佈置了許多歌舞伎樂,琴聲悅耳,美女如雲,見聞者無不動心。

罪人拿了一缽蜜走過集市,因為心中有個「死」字,戰戰兢兢,唯恐缽中的蜜滴出來。

等他走完集市,國王問道:「你在街上聽到什麼聲音了嗎?」

「沒有。」罪人回答。

「你看見什麼人了嗎?」

「沒有。」

「街上的歌舞伎樂你怎麼沒聽到呢?」

「啟稟大王,我端著滿滿一缽蜜,滴一滴出來就要死,我把死記在心中,沒注意周圍的動靜。」

國王若有所悟,說:「佛陀說得不錯,把『死』字放在心頭,知道人生無常,那麼,一切聲色都不能誘惑人了。你說比丘也是人,這固然不錯,但他們知道世事無常,生必有死,哪裡會貪戀五欲呢?」

罪人也深有感悟,從此不再謗僧了。 (《佛教故事大全》)

(二)

帝須是阿育王的弟弟,信奉外道,對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的做法很不理解,尤其不相信出家人能夠斷除愛欲。

為了引導弟弟,阿育王想出一個辦法,吩咐一位大臣依計行事。

傍晚,阿育王在池塘裡洗澡,那位大臣和帝須走進王宮,見阿育王不在,王冠放在那兒。大臣就慫恿帝須試戴王冠。帝須雖然知道這是犯法的事,但在好奇心和虛榮心的驅使之下,他真的戴上了王冠。

就在這時,阿育王走了進來,看到帝須頭戴王冠,非常氣憤,命人推出去斬首。

大臣趕忙勸諫道:「大王!帝須並無二心,請大王赦免他吧!」

阿育王就問帝須:「帝須!我問你,你喜不喜歡做國王?」

「喜歡是喜歡,但不敢妄想。」帝須小心翼翼地回答。

「做國王有什麼好處?」

「國王是一國之尊,有享不盡的快樂,誰也管不著他,這不是很好嗎?」

「好,既然這樣,現在讓你做七天國王,你可以隨心所欲,不過,七天以後還要問斬。」

死亡的恐懼使帝須非常煩惱,非但生不起欲念,反而變得憔悴不堪。

第一個白天熬過去了,帝須回到寢宮。侍臣持刀站在門口,大聲喊道:「時間過了一天,還剩六天就要受刑。」

日子一天天過著,帝須也一天天消瘦下去。第八天清晨,阿育王登上寶座,詢問帝須:「你做了七天國王,想必享盡了快樂吧!」

帝須垂頭喪氣地回答:「根本談不上快樂。看到持刀的侍臣我就害怕,哪有心情享受欲樂呢?」

阿育王順勢開導弟弟說:「帝須!出家比丘常常思惟生死大事,所以根本沒有心情產生愛欲的念頭--你現在明白了吧?」

阿育王耐心地用佛法開示帝須。帝須感動得流下眼淚,並發心歸依佛教,剃度出家。 (《佛教故事大全》)

一六七、如果今晚就去世

有時我們需要清醒一下,真誠地問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該怎麼辦?」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會醒來,或者會到哪兒去。如果你呼出一口氣,卻再也不能吸氣,你就死了,就這麼簡單。就像西藏諺語所說的:「明天或來世何者先到,我們不會知道。」

有些著名的大師在晚上就寢時會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邊。他們從來不確定隔天是否會醒過來,是否還用得著杯子。他們甚至在晚上就把火熄掉,免得餘燼在第二天還燒著。時時刻刻他們都想到可能立刻就會死。

在吉梅林巴閉關處附近有一個池沼,很難走過去。弟子們要替他建一座橋,但他卻回答說:「何必呢?誰曉得明天晚上我是否還能活著睡在這裡?」

有些上師甚至更嚴厲地警告我們要認清生命的脆弱,他們告訴我們,每個人要把自己觀想成最後一次放風的死刑犯、在網裡掙扎的魚,或在屠宰場待宰的禽獸。(《西藏生死書》)

一六八、臨終關懷

這這個故事是從布里吉修女那兒聽來的,她是在愛爾蘭臨終關懷醫院工作的天主教護士。

六十來歲的莫菲先生接到醫生的通知:他在世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第二天,莫菲太太到醫院探視他時,兩人談著,哭了一整天。布里吉修女看到這對老夫妻邊談邊哭,前後有三天之久,她懷疑自己是不是應該介入。不過,又隔了一天,兩位老人突然間變得很放鬆、很安詳,彼此溫馨地握著對方的手。

布里吉修女在走廊上攔住莫菲太太,問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使得他們產生這麼大的改變。莫菲太太說,當他們獲知莫菲先生即將遠離人間時,就回憶過去相處的歲月,想起許多往事。他們結婚近四十年了,一談到他們再也不能在一起時,自然覺得悲傷。於是莫菲先生寫了遺囑,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因為實在很難放下,但他還是做了,因為莫菲先生想好好地結束生命。

莫菲先生又活了三個星期,夫妻兩人安詳寧靜,給人一種平易近人和充滿愛心的感覺。

即使在她丈夫過世後,莫菲太太還是繼續探視醫院裡的病人,鼓勵那裡的每一個人。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瞭解到:及早告訴病人他們即將過世,這是很重要的;同時,坦誠面對死亡的痛苦,也有很大的好處。(《西藏生死書》)

[1]    [2]    [3]    [4]    [5]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