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遺旨
--《印光法師文鈔》甄選類編

【提    要】

總    序

別    序

壹、悲化有情

一、深信因果

(一)因果不虛

夫因果者    如影隨形
所有諸法    不出因果
圓攝一切    非為小乘
因果心性    不一不二
離則兩傷    合則雙美
深則見深    淺則見淺
禍福之來    有近有遠
報通三世    絲毫不乖
因果之事    重疊無盡
毫釐之差    佛獄立判
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
人有實德    天有奇報
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不知因果    禍害無窮
學說誤人    深可畏懼
因果一法    標本統治
度生大權    治道根本
欲挽世道    重此二法
如是宏揚    方有實益
自未得度    藉此度人
於此等人    敬而遠之

(二)人生是苦

娑婆之苦    無量無邊
生死大苦    始為根本
諸佛菩薩    以苦為師
惟有西方    無有眾苦
不生淨土    必墮地獄
惟佛是念    惟西是歸

(三)生死解脫

心非斷常    染淨隨緣
無慧眾生    妄執斷常
了生死法    汲汲講求
奮發立志    希聖希賢
常作死想    道念自切
因果淨土    出苦良藥
了生脫死    念佛第一
欲了生死    實不在多

二、老實念佛

(一)善觀時機

理雖如是    輪迴依舊
迷悟不同    升沉碩異
時節因緣    實為根本
應時之人    須知時事
語貴契機    不至誤人
生死海深    菩提路遠
藥無貴賤    愈病者良
約教遺機    得益者少
法隨機立    自當善擇
法門無量    念佛第一
惟此一法    最為合機
浩劫當前    惟此是賴
教人念佛    功德無量
各除習氣    求生淨土
依此而修    無不成就
真實利益    多被愚人得

(二)判別教法

    1.兩種勝法

        (1)通別之判

通途特別    二種不同
一仗自力    一仗佛力
勿以通途    論特別法
離則兩益    合則兩害

        (2)通途教理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心體是一    受用天淵
性德雖同    修德各別
雖同生死    苦樂不同
佛心廣大    一物不棄
佛法深廣    有如大海
一雨普潤    卉木同榮
最苦眾生    偏垂憐憫
隨眾生性    說種種法
佛之立法    圓攝一切
人人當學    人人能學
一門深入    諸法咸通
世尊之恩    可謂極矣
通途根本    即戒定慧
真俗不二    理事圓融
宗教二門    不宜混濫

        (3)特別教理

緣之不同    其報迥異
惑業深故    特開淨土
淨土法門    其大無外
事雖簡易    理極圓頓
真俗二諦    攝盡無遺
惟佛與佛    乃能究竟
法門超勝    非餘能及
總持妙法    淺深隨宜
圓成佛道    非為小乘
最大慈悲    普度之法
十方共讚    九界同歸
因果淨土    成佛根本
法門之妙    莫此為最
阿伽陀藥    萬病總持
未成佛前    皆當修習
回向淨土    無願不成
一一回向    皆得往生
以信願行    三法為宗
信願為前導    念佛為正修
當念佛時    三資全具

        (4)二門難易

未證之前    難易大別
豎出橫超    力用天淵
仗自力故難    仗佛力故易
惟此一法    堪為恃怙
直登彼岸    身心坦然
仗佛慈力    獲此巨益
欲倡淨土    詳辨難易
以佛祖為師    不以高人為據
囂囂得意    良可痛歎
不仗佛力    非愚即狂
捨爾狂心    力行斯道
十有九個    犯此心病
死盡偷心    專修此法
將此八句    通身荷擔

    2.出世本懷

        (1)入佛知見

大事因緣    出興於世
法華會上    方暢佛懷

        (2)暢說淨土

欲暢佛懷    別開淨土
諸法本源    一道同歸
特說三經    全收九界
諸佛舒舌    證誠決疑
預鑒機宜    特開此門
一代時教    皆莫能及
暢佛本懷    惟在於淨
善護群機    歸於淨土
大事因緣    以此圓滿
靜言思之    能不愧死

(三)選擇念佛

    1.弘誓強緣

        (1)彌陀本願

大悲本願    無一簡擇
若我成佛    稱名皆往
萬修萬去    的實非謬
佛願弘深    等視眾生
慈悲誓願    正為凡夫

        (2)淨土三經

欲知念佛    須看三經
不閱經論    信願何生
淨土三經    專明其致
文有詳略    理無二致
互攝互融    同主稱名
大經五譯    康本為准
大經觀經    言異義同
阿彌陀經    文略義豐
直下明瞭    大地平沉
二尊遣喚    悲意甚深

        (3)六字名號

一句佛號    包括一大藏教
即此一名    圓攝一切佛名
六字義釋    以示歸命之意

    2.信願不二

        (1)論說信願

淨土法門    惟信為本
樂邦有路    起信即生
信之一法    急急講求
仰信佛言    不起疑念
深信佛力    自有正念
火宅難安    立願往生
樂天知命    厭此欣彼
若肯上船    即登彼岸
狂妄之心    修行大障
惟有往生    方可圓滿諸願
不求往生    是為破戒違法
來生做人    比往生還難
要做富鬼    何能往生
欲生淨土    莫存此念
念佛易治    凡夫二病

        (2)往生正因

信願二法    缺一不可
往生與否    全憑信願
盡人信念    盡人往生
不關學識    只在信願
罪業雖重    亦得往生
盲聾喑啞    稱念亦生
有此毛病    亦可往生
一心念佛    不悟亦生
未得一心    亦可往生
自立科條    不依佛說
常存此想    便不相應
益加信願    以致一心
兩種一心    不可同觀
信願門中    尤宜致力
念佛三昧    實不易得
急求一心    著魔之本
不論斷證    惟恃信願
十念尚度    何況久修
一念回光    即蒙攝受
往生者少    在無信願
全仗佛力    非自家本事
通身靠倒    親證實益
老實念佛    生可預卜
若朝聞道    夕死可矣

    3.一心專稱

        (1)專修之法

念佛餘行    力用迥別
四種念佛    持名最勝
念佛一法    最易得益
觀不能作    稱即獲益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專修一法    何求不得
舉一全收    無欠無餘
機有大小    修有專圓
專修淨業    方可了脫
凡夫修持    不宜夾雜
修持功課    愈簡愈妙
但念彌陀    莫加他法
雖是菩薩    亦不加入
只此一句    圓成佛道
能念佛者    有幾人哉
彼此相助    其行易成
勸生淨土    是真慈愛

        (2)下手之處

專修淨業    宜稱六字
一切時處    皆好稱念
終日事持    即終日理持
朗念默念    兩俱有益
大聲小聲    皆無不可
心念口稱    不可偏廢
無有定章    但取適宜
攝心之要    莫過於聽
心存恭敬    字字清楚
高低適中    緩急合宜
覺有妄念    乃念佛好處
妄想起時    勿須理會
能常聽念    心自歸一
誠聽兼到    昏散自除
念佛記數    以防懈惰
念念畏死    佛念自純
作已死想    必有大益

        (3)用心之道

思地獄苦    發菩提心
少於張羅    省事為妙
無心者得    有心者失
越分欲得    墮落之本
見諸境界    直同未見
於諸境界    不生憂喜
境有善惡    轉變在己
急躁之心    修行大障
寧可不悟    勿教著魔
不善用心    或致受損
心地光明    邪自難入
明來暗無    正來邪消
安住佛號    勿用觀心
信願專一    莫涉參究
立定主宰    不受他惑
專主淨土    不宜泛講
學宜專精    勿作通家
好研經論    世間通病
教重開解    淨重實行
大通經教    未必能了
先於淨土    了無疑惑
息心念佛    勝參知識
專志西方    甚於深入經藏
聰明智慧    拋之東洋
將錯就錯    西方極樂
何以度心眼    一句阿彌陀
念佛修持    如服藥然
要緊之時    愈約愈妙
懂與不懂    且隨他去
自高自大    古今通病
依此而修    毫無所欠
如是習染    切宜痛除
勿以凡夫    妄效菩薩
自未得度    何能度人
坯器未火    經雨則化
專志一門    第一法則
安分守愚    方得實益
神游淨域    勝遊娑婆
厭喧求寂    頗不合宜
隨忙隨閑    不離名號
往生之期    任緣遲早
臨終瑞相    不必預期

    4.揀別異同

        (1)禪宗與淨土

法門雖多    其要惟二
禪之所悟    絕非是證
悟道容易    證道甚難
禪淨二門    宗旨各別
禪家說淨    仍歸於禪
屏除禪錄    專修淨業
高張其辭    何有其益
每多中此    空解脫病
名利惑人    一至於此
楞嚴一經    利弊在人
二種三昧    力用各別
不達惟心    妄生取捨
自心是佛    更要念佛
憶佛念佛    必定見佛
寧按事說    不按理說
上智下愚    最易得益
通與未通    皆當念佛
諸宗知識    以此密修顯化
以古為鑒    力修淨業
明辨所以    以決眾疑

        (2)華嚴與淨土

此法緣起    實在華嚴
華嚴所稟    卻在此經
末後歸宗    在於淨土
導歸淨土    方暢佛懷
往生方能    徹證理體
固無高下    卻有親疏
尊重之也    藐視之耶

        (3)天臺與淨土

法華幽遠    無人能到
心雖宏博    其害無盡
以六即佛    對治二病

        (4)密宗與淨土

三密難思    貴在得人
傳者學者    多失其宗
因地不真    果招紆曲
不如淨土    千穩萬當
不學密法    又有何憾
守我本分    讓彼成佛

        (5)諸宗歸淨土

佛教大綱    不外五宗
諸宗歸宿    在於淨土
當今修持    淨業第一
學佛當具    擇法之眼
現身成佛    談何容易
即生西方    即身成佛

    5.問答決疑

(四)念佛實益

    1.現世利益

重在往生    亦有現益
一歷耳根    即種善根
凡有所求    皆可如願
至誠之極    方有感應
真能念佛    自得福報
身心等病    無有不治
一聲佛號    即無危險
只要稱念    無不蒙益
經此二險    大啟信心
非但消災    亦免產難
只取心誠    勿計外相
以理定事    以事論理
護國息災    共業可轉
念佛之樂    真念自知
雖是平淡    必有進益
常念彌陀    心地自開
熏無明業識    成智慧德相
此間念佛    西方蓮生
現生消業    臨終來迎
回向父母    決定往生
念佛濟孤    何可勝數

    2.當來利益

佛法深益    當在往生
現世利小    往生利大
往生西方    勝於得道
一生西方    即入佛境
深達實相    直契寂光
蓮花化生    無有眾苦
功德智慧    究竟現前
淨土利益    非佛莫知
時日之說    順此方言

(五)臨終關懷

    1.遇病求往

遇病求往    不求病癒
世藥難醫    法藥可治
此心若誠    必能滿願
只管念佛    待佛來迎
三堂具足    生死有托

    2.善理後事

助念一事    最為緊要
臨終三要    助成往生

    3.助念超度

送死事大    眾緣助成
臨終助念    利益眾多
欲做佛事    念佛第一
心之至誠    自有感通
三時繫念    非助念法
臨終助念    專念為主
慎重其事    以報深恩

三、敦倫盡分

(一)孝敬父母

我愛自身    應孝父母
孝之為道    其大無外
釋氏之孝    晦而難明
佛之孝親    通乎三世
通局兼修    方名盡孝
欲全孝道    當修淨業

(二)善教兒女

餘職好盡    兒女難教
兒女之因    不出四類
求子之道    人多背馳
依此三法    可得佳兒
善教兒女    敦倫大本
教子固要    教女尤甚
國之荒亂    由乏賢人
父母立志    以為模範
始於胎教    成於幼時

(三)尊重師長

親近師友    歸於正道
下人不深    不得其真
非為恭敬    理當如此

(四)戒殺護生

惡業之中    惟殺最慘
殺業怨深    似海難平
由是思之    生可殺乎
巧行救濟    永戒殘傷
素食多健    肉食多病
若知此義    何能下嚥
普令含識    各盡天年
事淺易見    理深難明
須善設法    隨緣買放
事雖為生    意實為人
吃素念佛    乃大放生
素食設祭    利益眾多
家中殺生    即成殺場
誠心戒殺    自有感應
聖僧示現    不可妄學

(五)素位而行

人之德能    大端有四
天成就人    有逆有順
禍福相依    損益在人
盡我天職    不計順逆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逆來順受    隨緣而為
思不出位    素位而行
素位而行    方為得之
不生系戀    亦不厭世
士農工商    各務其業
學佛之道    在於實行
轉移之權    操之在我
好名惡實    修行大忌
窮則獨善    達則兼善
若約佛法    窮亦可兼善
以身率物    令德服人
不據位而行政    不升座而說法

四、閑邪存誠

(一)竭誠盡敬

佛法要妙    惟在乎誠
惟貴真誠    最忌虛假
誠到極處    豁然貫通
一分恭敬    一分收穫
恭敬之道    理事有別
住持真際    二種不同
凡供佛像    作真佛觀
褻慢之罪    不堪設想
可供者供    不能則焚
裝藏非宜    貽害後人

(二)善治習氣

學道之要    在於對治習氣
遇境逢緣    常起覺照
即病為藥    即塞成通
壽夭窮通    無須掛懷
謙卑自牧    勿以聰明驕人
聰明有涵養    則成法器
只管自家    不管人家
道念若重    凡情自輕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書之益人    深且遠矣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五、其    他

(一)外道與佛法

外道惑眾    有二種法
若知此義    自不被迷
雖有小益    根本已錯
勿須排斥    亦不附讚
菩薩示現    藉乩戒乩
偽造之經    當捨棄之
宏揚佛法    不宜參雜
棄舍外道    專修淨業

(二)儒家與佛法

儒佛體同    淺深有別
儒主經世    佛重出世
合則雙美    離則兩傷

(三)他教與佛法

吾國聖教    大宗有三
依此心性    各垂教跡
他教聖賢    皆未究竟
契理契機    惟獨佛教
佛教包攝    餘之各教
一切諸教    悉歸佛教

貳、自述行誼

一、自行盛德

(一)淡泊名利

光之名心    淡極淡極
視名若糞    不以為榮
不妄譽人    不受人譽
寧願斬頭    不願祝壽
不入社會    獨行其志
不收徒眾    不立門庭
不喜募緣    隨力作為
不自輕法    不令人輕法
少失問學    老無所知
一介庸僧    百無一能
人微德薄    不敢為師
鸚鵡學舌    亦非不會
閱世既久    慮事周詳
證知宿業真如    同一不生不滅
一生行履    如此而已

(二)一心念佛

宗教門高    無力窺測
淨土道大    決志遵行
自量己力    不隨人轉
誓盡此生    作自了漢
佛無虛願    當不棄我
心如赤子    但候死期
惟於淨土    頗欲同往
大難當前    了無畏懼

(三)自勵法語

二、化他風範

(一)端守平常

法不孤起    道在人弘
他人宏法    多重開悟
光之說法    與人不同
不喜張羅    不另起爐灶
真欲利人    勿守成規
無跡而化    易於普及

(二)善契時機

流通佛法    大非易事
會集之本    何敢流通
立言之道    千難萬難
宏法利生    貴識時機
因時制宜    方為通人
非大通家    不可說圓融話

(三)惟說念佛

不以大話    撐空架子
專售一貨    往往起家
同生正信    聊盡我心
光之用心    人多不知

(四)關於文鈔

文雖拙樸    義本佛經
世出世法    皆有發明
分析明瞭    引人入勝
依之修持    決定往生
初發心者    不可不讀
竭誠閱之    自得利益
順流而導    勢如破竹

三、護持聖教

(一)三寶功德

覺行圓滿    方名為佛
三寶住世    永為舟航
佛法流通    利益無量
續佛慧命    惟僧是賴
法道統緒    必須歸一

(二)三藏妙典

一代所說    權分五時
三藏妙典    取用不竭
護印大藏    不分彼此
校正流通    權宜從事

(三)關於出家

    1.近來時弊

今人出家    多易懈惰
佛法之衰    實基於此

    2.出家非易

易如反掌    難如登天
今日出家    不若在家
女身多障    出家更難
曲順親心    居塵學道
既已出家    當治習氣

    3.重在立志

出家受戒    為了生死
有向上志    多多益善
上叩佛慈    冥示可否

    4.護持之道

革故鼎新    實賴人為
內護外護    相需而行
推己及人    勢不能止
調和法門    須至公至正
力不能及    不可妄為
相宜審勢    可行則行
如意安僧    生死有托

四、靈岩之緣

(一)話說靈岩

靈岩聖地    緣起因由

(二)靈岩家風

靈岩規矩    與眾不同
愛惜資具    助成道業
略示六要    衛護道場
有一違者    立即出院

參、讚古耀今

一、讚西方三聖

三聖恩德    深廣無量
彌陀觀音    同一度生事
彌陀是主    觀音是賓

    1.讚彌陀願王

成就大願    愍念有情
六方共讚    九界朝宗
願令我滿    心令我安
普現色身    度脫眾生

    2.讚觀音大士

赴感應機    尋聲救苦
法界眾生    等蒙攝受
以普門法    度脫眾生
濟度無方    津梁罔測
遍法界感    遍法界應
大感大應    小感小應
隨順劣機    顯示婆心
於此世界    因緣最深
常念聖號    常蒙覆被
成就人之善念    不成人之惡念

    3.讚勢至菩薩

慧光普照    廣度眾生
本願不違    攝歸淨土
依此開示    直契果覺

二、讚淨宗祖師

    1.讚曇鸞大師

北魏曇鸞    不測之人
往生論注    妙絕古今
文理甚好    宜熟看之

    2.讚道綽大師

踵曇鸞教    專修淨業
出格高僧    專弘淨土
不忌繁重    惟期人知

    3.讚善導和尚

善導所說    如同佛說
彌陀化身    有大神通
口出光明    神妙莫測
佛聲廣播    化導普廣
疏釋觀經    普利三根
契理契機    善說法要
雖疏觀經    最重持名
婆心親切    慈悲至極
解行有別    貴在契機
所示專修    最為吃緊
懸護萬代    攝歸念佛
發明助念    利益宏深

    4.讚永明大師

法華一部    佛事百八
圓修萬善    偏讚淨土
特作料簡    俾知所趣

    5.讚蓮池大師

行為世則    言為世法
末法導師    真模範也
立法教人    本於平實
淨土宗風    為之丕振
各取其益    方為穩妥

    6.讚蕅益大師

悟與佛同    力修淨業
一生弘法    不作住持
若言習氣    可謂絕無
凡所著述    機理雙契
千古少有    利益叵測
淨土十要    妙契時機
依之修持    了無差錯
彌陀要解    十要之首
要解義理    千古未有
若欲利人    一字一珠

附、印光大師略傳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