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
印光大師 著

第1頁〕〔第2頁〕〔第3頁
第4頁〕〔第5頁〕

第五日
略釋天臺六即義兼說吃素放生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洵為利生唯一無上法門。唯現在之人,或者自高自大,謂既云眾生即佛,則我即是佛,何必再念佛乎。或者以我既為苦惱凡夫,何能了生脫死,唯求來生不失人身耳。此兩種人,皆不明因果所致,故今日仍講因果。須知眾生即佛者,以其具有佛性之真因也,設不修念佛妙行,佛性無由顯現,何能得了生死成佛道之實果乎。譬如寶鏡蒙塵,光明不現,實未失之也。若肯用力揩磨,自可照天照地矣。若言我是苦惱凡夫,不能生西方了生脫死,以至成佛者,乃業深障重,自甘墮落也。且今世之人,有下棋噪麻雀而累死者,不知有多少。若能以此勞苦,修行念佛,何愁不往生西方,上證佛果乎。蓋佛本是眾生修持得證佛果之人耳。隋天臺智者大師,著觀無量壽佛經疏,立六即佛義,以對治自甘墮落,及妄自尊大之病。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階級淺深,即明當體就是。譬如初生孩子,與其父母形體無異,而力用則大相懸殊。不得謂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擔當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則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則不生上慢。從茲努力修持,則由凡夫而圓證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理即佛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背覺合塵,輪迴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體就是佛也。無機子頌曰,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以一切眾生,未聞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體,完全同佛,故曰,動靜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諸事業,故曰,行藏事盡非,事完全不與佛性相應也。終日終年,昏昏冥冥,隨煩惱妄想之物欲而行,從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也。

名字即佛者,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典,聞即心本具寂照圓融不生不滅之佛性,於名字中,通達瞭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謂聞佛性名字,即得瞭解佛法者是也。頌曰,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以從前只知生死輪迴,無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滅。既知當體就是成佛真因,則汲汲修持,反恨從前虛度光陰,以致未能實證也。

觀行即佛者,依教修觀,即圓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者。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典,而助觀解者。三講說品,自說內解,而導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觀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者。頌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既圓悟佛性,依教修觀,對治煩惱習氣,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了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故曰,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相似即佛者,謂相似解發,即圓教十信內凡位也。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頌曰,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四住者,一見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見惑也。二欲愛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愛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愛住地,乃無色界之思惑也。初信斷見,七信斷思,故曰,四住雖先脫。然由色聲香味觸法之習氣未盡,故曰,六塵未盡空,此但指七信位說。八九十信,塵沙惑破,習氣全空矣。習氣者,正惑之餘氣耳。如盛肉之盤,雖經洗淨,猶有腥氣。貯酒之瓶,雖經蕩過,猶有酒氣。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華紅者,以無明未破,不能見真空法界之本體也。

分證即佛者,於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是為法身大士。從初住至等覺,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故名分證即佛也。以無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則破十分,歷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覺,則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又復隨類現身,度脫眾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議。何況位位倍勝,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覺菩薩乎。頌曰,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常見月朦朧。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者,頌其分破分證之景象也。窮源猶未盡,常見月朦朧者,頌其猶有無明云,未能徹見性天真月之光輝也。

究竟即佛者,從等覺,再破一分無明,則真窮惑盡,福慧圓滿,徹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覺位,成無上菩提道矣。頌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從來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蘊,而妄生執著,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則苦厄隨生。既悟之後,亦只此五蘊,而全體是一個真如,了無色心五蘊之相可得。故曰,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證之真,並非新得,不過復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也。又眾生在迷,見佛菩薩,及一切眾生,皆是眾生,故譭謗佛法,殺害眾生,不知罪過,反以為樂。佛既徹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心,見一切眾生,完全是佛,故于怨於親,皆為說法,令得度脫。縱令極其惡逆不信之人,亦無一念棄捨之心,以見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今晨黃涵之對餘曰,圓瑛法師言,道場將近圓滿,于圓滿日,舉行放生,於十六日,說三歸五戒,祈為大眾宣說放生受歸戒之大意,俾大家同發利人利物之心,故不得不為宣說也。本法會原為護國息災,若推究災之來因,多由殺生而起。欲止殺業,須從戒殺吃素護惜物命,及買放物命而起。大家各鬚髮心,護惜物命。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此語當奉為箴銘,力加警惕。蓋放生之意義,即是使大家發心護生,自己放生,當然不再殺生,即己不放生,看到他人放生,抑又何忍殺生。如人人能護惜生物,不加殘害,則殺劫可消,而國運可轉矣。但世人,尚有一面出資放生,一面仍照常殺生吃肉,如此,雖有放生之小功德,何能敵殺生之大罪過乎。現本會定于圓滿日舉行放生,願諸位發心捐助,自利利物,功德不可思議。至於此次皈依弟子之供養,決定完全作為賑災之用,印光絕不取用分文。蓋餘一孤僧,既無廟宇,又無徒弟,除衣食外,留錢何用。一旦命終,用火燒後,骨燼投入大海,不須造塔,及作任何紀念也。且此皈依之事,最初余本不應允,卒以圓瑛法師,及屈文六居士之敦勸,以為諸人求法心殷,為滿彼等之願,情不可卻,故乃允許。餘素輕視金錢,不似他人每名弟子須出香敬若干,始准皈依,餘則即無錢亦可皈依,祈要其能有虔心修持耳。蓋勿以皈依一事,如做買賣,須出價若干,方能購貨幾許看,則方是真實皈依佛法之信徒,方可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矣。

第六日
以真俗二諦破諸執見及說近時靈感

世人執空執有,妄生己見,故迷而不覺。世尊設教,即欲令眾生破此二見,特設一念佛法門,俾其從有而至空,得空而不廢有,則空有二法,互相資助,得益甚大。況仗彌陀願力,故其力用,超過一切法門,而為一切法門之所歸宿也。世有一種下劣知見人,教以念佛求生西方,則曰,我等業力凡夫,何敢望生西方,但求不失人身即足矣。此種知見,由不知眾生心性,與諸佛之心性,一如無二。但以諸佛修德至極,性德圓彰,眾生唯具性德,絕無修德,縱有所修,多屬悖性而修,反增迷悖耳。又有一種狂妄知見人,教以念佛,則曰,我就是佛,何須念佛。汝等不知自己是佛,不妨常念,我既自知是佛,何得頭上安頭。此種知見,由於只知即心本具佛性之佛,不知斷盡煩惑,圓滿福慧之佛。此種人若知性修理事,不可偏執,力修淨行,則遠勝生下劣知見者。否則自誤誤人,永墮阿鼻地獄,了無出期矣。故執空執有之謬知,下劣狂妄之謬見,唯念佛最為易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則不是佛矣。此二句經文,為破下劣狂妄二見之無上妙法也。克論佛法大義,不出真俗二諦。真諦一法不立,即聖智所見之實體也。俗諦萬行圓彰,即法門所修之行相也。(俗,即建設之義,不可作世俗,俗鄙講。)

學佛之人,必須真俗圓融,一道齊行。以其一法不立,始能修萬行圓彰之道。萬行圓彰,始能顯一法不立之體。今為易解,特說一喻。真如法性之本體,如大圓寶鏡,空空洞洞,了無一物。而胡人來則胡人現,漢人來則漢人現,胡漢俱來則俱現。正當空空洞洞,了無一物時,不妨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正當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時,仍然空空洞洞,了無一物。禪宗多主真諦,即在萬行圓彰處,指其一法不立。淨宗多主俗諦,即在一法不立處,指其萬行圓彰。明理智士,自無偏執。否則寧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雖不能圓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則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壞亂佛法,疑誤眾生,其禍之大,不可言宣。吾人念佛,當從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時,則既無能念之我,亦無所念之佛,而復字字句句,歷歷分明,不錯不亂,即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正念佛時,了無起心念佛之情念。雖無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復歷歷明明,相續而念。然此工夫,非初心所能即得。若未到無念而念之工夫,即不以有念為事,則如毀屋求空。此空非是安身立命之所。古之禪德,多有禮拜持誦,不惜身命,如救頭然者。故永明壽禪師,日課一百零八種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況後世學者,不重事修,而欲成辦道業乎。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空解脫人,以一法不修為不立,諸佛稱為可憐憫者。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若自謂我即是佛,執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定入阿鼻地獄矣。又念佛人,要各盡己分,不違世間倫理,所謂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孝父母,不教子女,乃佛法中之罪人,如此而求得佛感應加被,斷無是理。故學佛者,必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各盡己分,以身率物。廣修六度萬行,以為同仁軌範。須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亦在六度萬行之中。世之不信佛者,如戴著色眼鏡,以觀察事物,紅綠彩色,由鏡而異,不得事物之本色。故大學有格物致知之說,良有以也。我等學人,切勿妄執己見,如妄執己見,坐井觀天,一俟閻羅索命,方悟前非,亦悔之晚矣。斯世澆漓,社會紊亂,天災人禍,疊環相生。欲謀挽救,須人人敦倫盡分,孝親慈幼,愛人若己,大公無私方可。以人心和平,世界自安,國難自息矣。現在最大之禍患,在於人存私心,私心之極,則親子可殺其父母。世人多羨唐虞之治,熙熙皞皞,天下太平。而歎今之世風頹喪,人心澆漓。然一究其何以至此,則公與私耳。公極,則世界大同,私極,則子殺其父母。若彼此破除私見,無相殘害,則唐虞三代之世,又何難復見於今日哉。昔普陀一老僧行路,適腿碰其凳,遂將凳踢倒,連踢幾腳。此種知見,皆因任己我慢,絕不返省之所致也。此見大發,則必至殺父殺母,尚不以為恥,反以為功矣。現在殺機更盛,殺人之工具亦益見巧妙,大劫當前,誰能逃得,唯有大眾虔誠念佛,哀冀佛力之加被。滬戰時,閘北房舍,多成灰燼,獨余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蓋當戰事劇烈時,彼全家同念觀世音聖號。且最奇異者,戰事起後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軍救出。及戰停歸家,室中諸物,一無所失。非菩薩之佑護,何能如是。渠供職新聞報館已數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遇有災難,一稱聖號,定蒙救護也。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時各隨其人而救護之耶。即能救護,亦不勝其勞矣。殊不知並非觀音處處去救,乃眾生心中之觀音救之耳。觀音本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故能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如皓月當空,所有水中皆現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此月為多為一耶。不可言一,萬水之月各現矣。不可言多,虛空之月常一也。諸佛菩薩之救度有情,亦復如是。其不得感應者,唯以眾生之不虔誠,非菩薩之不救護也。如一池污濁之水,欲月現其中,豈可得乎。明乎此,我等大眾念佛,猶有不正心誠意,虔懇而為之者,吾不信也。山西聞喜縣,一弟子葉滋初,騎騾行於大嶺間,一邊高峰,一邊深澗,雪凍成冰,騾滑而蹌,遂跌下澗,半崖有一株大樹,恰落到樹之中間,得以無虞,否則粉身碎骨矣。此樹何由而有,乃觀音所示現也。又民十七年,寧波蔡仁初,於滬開五金玻璃店,人極淳厚,與聶雲台善。雲台令常念觀音,意防綁票,仁初信之。一日,將出,自己汽車在門外,綁匪以手槍趕開車者去,匪坐其上。仁初一出即上車,隨即開去,方知被綁,乃默念觀音,冀車壞得免。已而輪胎爆裂,車行蠕蠕。再前行,油缸炸破,車遭火焚。匪下車恨甚,向之開三槍,而蔡以三跳免,遂乘人力車歸。其年六月,與其夫人,同至普陀皈依。又張少濂,為某洋行經理,素不信佛。一日,坐汽車行於冷靜處,二匪以小六門趕開車者去。張云,君上車坐,令彼開往何處即已。二匪人各持手槍向張。張默念觀音,行至鬧熱處,適有二人打架,巡捕吹嘯,二匪跳下車逃去。蓋以念觀音之故,致匪誤會為捉己故也。其舅周渭石,先皈依,一日請餘至其家,少濂亦皈依。又鎮海李覲丹之子,為洋行買辦。得吐血病二年,有時吐,即不吐時,痰中亦當帶血。一日,為匪綁去,覲丹畏懼異常,全家念觀音求救,復請法藏寺僧助念。後匪索銀五十萬圓,李家只允五萬,匪魁謂非五十萬不可。然每說五十萬時,頭即作痛,竟以五萬圓贖回。且自匪綁去,不但不吐血,連吐痰也不帶血了。二年多之痼疾,由被綁而全愈矣。以上所述感應事蹟,宜深信之。

現在學佛人頗多,然能深知佛法者甚少,外道之語,人多信之。江浙俗傳,謂念佛之人,血房不可入,以產婦血腥一沖,以前所念之功德,都消滅矣,故視作畏途。雖親女親媳,皆不敢近,猶有預先避居別處,過月余方敢回家者。此風遍行甚廣,亦可怪也。不知此乃外道邪說,蠱惑人心,何可妄信。民十二年,袁海觀之次媳,年已五十多歲,頗有學問,有二子,二女。其長媳將生子,一居士謂曰,汝媳生子,汝家中一個月內供不得佛,也念不得佛。彼聞而疑之,適餘至滬,彼問此事。餘曰,瞎造謠言,歸告汝媳,令念觀音,臨產仍須出聲念,汝與照應人,各大聲念,定規不會難產,及無苦痛血崩等事,產後亦無種種危險。彼聞之甚喜,不幾日而孫生,其孩身甚大,湖南人,生子必稱,有九斤半。且係初胎,了無苦痛,可知觀音大慈悲力,不可思議。平常念佛菩薩,凡睡臥,或洗腳,洗浴時,均須默念。唯臨產不可默念,以臨產用力,默念必受氣病,此極宜注意。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唯在人之能虔誠與否耳。明高僧壽昌慧經禪師,生時頗難,其祖立於產室外,為念金剛經,以期易生。開口念出金剛二字,即生,其祖乃取名為慧經。長而皈依,及出家,皆不另取名,其人為萬曆間出格高僧。由是觀之,可知佛法之有益於世間也大矣。念觀音于生產有如是利益,豈可為邪說所惑,而不信奉耶。

世人食肉,已成習慣,當知無論何肉,均有毒,由於殺時,恨心怨氣所致。雖不至即時喪命,然積之已久,則必發而為瘡為病。年輕女人,若生大氣後,喂孩子乳,其子必死,以因生氣而乳成毒汁也。人以生氣,尚非要命之痛,尚且如此。況豬羊雞鴨魚蝦要命之痛,其肉何能無毒乎。余十餘年前,見一書云,一西洋女人,氣性甚大,生氣後喂其子乳,其子遂死,不知何故。後又生一子,復以生氣後喂乳而死,因將乳令醫驗之,則有毒,方知二子皆乳藥死。近有一老太婆皈依,余令吃素,以肉皆有毒,並引生氣西婦藥死二子為證。彼云,伊兩個孩子,也是這樣死的,以其夫橫蠻,一不順意,即行痛打,孩子看見則哭,便為喂乳,遂死,亦不知是乳藥死的。其媳亦因喂乳死一子。可知世間被毒乳藥死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因西婦為發起,至此老太婆,方為大明其故。凡喂孩子之女人,切勿生氣,倘或生大氣,當日切不可即喂孩子。須待次日心平氣和,了無怨恨時,乃無礙矣。若當日即喂,或致即死,縱不即死,或遲遲死。是知牛羊等至殺時,雖不能言,其怨毒結於身肉者,亦非淺鮮。自愛者固宜永戒,以免現生後世種種災禍也。此事知者甚少,故表而出之,幸大家留意焉。由此證之,須知人當怒時,不獨其乳有毒,即眼淚口水亦有毒。若流于小兒眼中身上,亦為害不淺。一醫生來皈依,餘問醫書中有此說否,彼云不知。世間不在情理之事頗多,不可因非科學而鄙視之。如治瘧疾方,用二寸寬一條白紙,寫烏梅(兩個)紅棗(兩個)胡豆(按病人歲數多少,寫多少顆。如十歲,寫十顆。二十歲,寫二十顆)折而疊之,於未發一點鐘前,男左女右,綁於臂膊上,即不發矣。百發百中,即二三年不愈者,亦可即愈。非符非咒非藥,而能愈痼疾,豈可以常理推之乎。世間事體,均難思議,如眼見耳聞,乃極平常事,人人知之。若問眼何以能見,耳何以能聞,則知者絕少矣。佛法有不可思議而可思議者,有可思議而不可思議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豈可以常情測度乎。

第七日
論大妄語罪及佛大孝與致知格物老實念佛等

法會今日圓滿,七日之期,瞬息過去。但是法會雖圓滿,而護國息災,當盡此一報身而為之,非人人吃素念佛,往生西方,不能謂為究竟之圓滿也。

現世學佛之人,多有自謂我已開悟,我是菩薩,我已得神通,以致貽誤多人。一旦閻老索命,臨命終時,那時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墮阿鼻地獄。此種好高務勝,自欺欺人之惡派,切勿染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戒之戒之。

殺盜淫等,固為重罪,然人皆知其所行不善,不至人各效法,其罪尚輕。若不自量,犯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引諸無知之輩,各相效尤,壞亂佛法,疑誤眾生,其罪之重,莫可形容。修行之人,必須韜光隱德,髮露罪愆。倘虛張聲勢,做假場面,縱有修行,亦被此虛偽心喪失矣。故佛特以妄語為各戒之根本戒者,以防護其虛偽之心,庶可真修實證也。修行之人,不可向一切人,誇自己工夫。如因自己不甚明瞭,求善知識開示印證,據實直陳,不可自矜而過說,亦不可自謙而少說,按己本分而說,方是真佛弟子,方可日見進益矣。

六祖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是知世間一切事事物物,均為佛法。吾人舉心動念,都要了了明明,不要為妄念所迷。即如世間極惡最壞之人,以及孩提之童,如有言其不善者,則怒,言其善者,則喜。其怒不善而喜善者,豈非其本覺之真心發現乎。所可惜者,不知自返而擴充之,仍復日為不善,致成好名而惡實,入於小人之域矣。使其自返曰,我既喜善,當力行善事,力戒惡事,近之則希賢希聖,遠之則了生脫死,成佛覺道矣。其所重在自覺,覺則不肯隨迷情去,卒至於永覺不迷。若不自覺,則日欲人稱善,日力行諸惡,豈不大可哀哉。即自喜人稱己為善之念,足證眾生皆有佛性。而順性逆性之行為,一在自勉自棄,一在善惡知識之開導引誘也。現世之災難頻生,由於人多不務實際,徒事虛名,好名而惡實,違背自己本心之所致也。若能迴光返照,發揮原有佛性,不自欺欺人,明禮義,知廉恥,則根本既立,無悖理亂德之行,災患自息矣。

學佛之人,最要各盡其分,能各盡其分,即是有廉有恥。如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皆當努力行之。大學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上明字,即是克己省察之修德。下明德二字,即是自心本具之性德。欲明自心本具之明德,非從克己省察修持不可。進之,始可言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之親民,即是各盡其分之意。止於至善,即是居心行事,自行化他,悉皆順乎天理人情,不偏不倚之中道。能如是,為聖為賢,可得而致矣。且佛法之教人,在於對治人之煩惱習氣,故有戒定慧三學,以為根本。蓋以戒束身,則悖德悖理之事不敢為,無益有損之語不敢說。因戒生定,而心中紛紛擾擾之雜念漸息,糊糊塗塗之作為自止。因定發慧,則正智開發,煩惑消滅,進行世出世間諸善法,無一不合乎中道矣。戒定慧三,皆是修德。由正智親見之心體,乃明德也。此之明德,在中庸則名誠。誠,指淳真無妄,明德,指離念靈知,誠與明德,皆屬性德。由有克己省察修持之修德,性德方彰,故須注重上一明字,則明德方能徹見而永明矣。佛法世間法,本來不是兩樣。或有以佛辭親割愛,謂為不孝者,此局于現世,不知過去未來之淺見也。佛之孝親,通乎三世。故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佛之于一切眾生湣念而度脫之,其為孝也,不亦廣且遠哉。且世間之孝,親在則服勞奉養,親沒則只於生沒之辰,設食祭奠,以盡人子之心。設或父母罪大,墮於異類,誰能知所殺而食之生物中,決非曾為我之父母乎。昧三世無盡之理,而以數十年之孝責人,其所知見之淺小,為可憐也。故佛教人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者,其慈悲救濟也大矣。或又謂,豬羊魚蝦之類,乃天生以資養人者,食又何罪。此以身未曆其境而妄說,若親歷其境,則望救之不暇,何容置辯。勸戒類編載,福建浦城令趙某,長齋奉佛。其夫人絕無信心,誕辰之先,買許多生物,將欲殺而宴賓。趙曰,汝欲祝壽,令彼等死,可乎。夫人曰,汝之話皆無用,若依佛法,男女不同宿,不殺生命,再過幾十年,滿世間通是畜生了。趙亦無法可勸。至夜,夫人夢往廚房,見殺豬,則自己變成豬,殺死還曉得痛,拔毛開肚,抽腸割肺,痛不可忍。後殺雞鴨等,皆見自己成所殺之物。痛極而醒,心跳肉顫,從此發心放所買之生,而吃長素矣。此人宿世有大善根,故感佛慈加被,令親受其苦,以止惡業。否則生生世世供人宰食矣。世之殺生食肉者,能設身處地而作己想,則不難立地回頭矣。

又有一類人說,我之食牛羊雞鴨等肉,為欲度脫彼等耳。此說不但顯教無之,即密教亦無之。若果有濟顛之神通,未為不可。不然,邪說誤人,自取罪過,極無廉無恥之輩,乃敢作是說耳。學佛者,須明白自己之身分力量,不可妄自誇大,至囑至囑。梁時,蜀青城山,有僧名道香,具大神力,秘而不露。該山年有例會,屆時眾皆大吃大喝,殺生無算,道香屢勸不聽。是年,乃於山門掘一大坑,謂眾曰,汝等既得飽食,幸分我一杯羹,何如。眾應之,於是亦大醉飽,令人扶至坑前大吐。所食之飛者飛去,走者走去,魚蝦水族,吐滿一坑。眾大驚畏服,遂永戒殺。道香旋因聞志公之語,當即化去。(有蜀人,在京謁志公。志公問,何處人。曰,四川。志公曰,四川香貴賤。曰,很賤。志公曰,已為人賤,何不去之。其人回至青城山,對香述志公語。香聞此語,即便化去。)須知世之安分守己者,一旦顯示神通,當即去世示寂,以免又增煩惱耳。否則須如濟公之瘋顛無狀,令人疑信不決,方可。

學佛者,務要去人我之見,須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後方可言入道。即如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所謂物,即是與天理人情不合之私欲。既有私欲,則知見偏邪,不得其正矣。如愛妻愛子者,其妻子再壞,彼不見其壞,以溺愛之私欲,錮蔽本具之良知,以成偏邪不正之惡知。若將溺愛之念,格除淨盡,則妻與子之是是非非,直下徹見矣。是知格物一事,所宜痛講,切不可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為格物。格除自心私欲之物,乃是明明德之根本。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乃末之又末之事。以末之又末之事為本,宜乎天下之亂無可救藥也。佛法之去貪瞋癡,即是格物。修戒定慧,即是致知。貪瞋癡之物,蘊之於心,亦若戴著色眼鏡,以視諸物,皆不能見其本色耳。物之禍害,可不畏哉。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不然,恐為所誤,自貽伊戚,蓋以其知見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眾。故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如雲南保山縣,皈依弟子鄭伯純之妻,長齋念佛多年。其長子慧洪,上前年死,其母以愛子故服毒,了無苦相,端坐念佛而逝。且死後面色光潤,驚動一方。伯純以老儒提倡,而信者甚少。由其妻子之死,而信者十居八九矣。端坐念佛而逝,雖無病而死,也甚難得。況服毒而死,能現此相,若非得三昧,毒不能毒,能有此現相乎。

宋楊傑,字次公,號無為子,參天衣懷禪師大悟。後丁母憂,閱大藏,深知淨土法門之殊勝,而自力行化他焉。臨終說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楊公大悟後,歸心淨土,極力提倡。至其臨終,謂生死於真性中,猶如空華,以未證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為事也。將錯就錯者,若徹證真性,則用不著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錯。未證而必須要求生西方,故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蓮池大師往生集,于楊公傳後,贊曰,吾願天下聰明才士, 咸就此一錯也。此可謂真大聰明,不被聰明所誤者。若宋之蘇東坡,雖為五祖戒禪師後身,常攜阿彌陀佛像一軸以自隨,曰,此吾生西方之公據也。及其臨終,徑山惟琳長老,勸以勿忘西方。坡曰,西方即不無。但此處著不得力耳。門人錢世雄曰,此先生平生踐履,固宜著力。坡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此即以聰明自誤之鐵證,望諸位各注意焉。

淨土法門,契理契機,用力少而成功易,如風帆揚于順水,以仗佛力故也。其他各宗,用力多而成功難,如蟻子上于高山,全憑自力故也。等覺菩薩,欲圓滿佛果,尚須求生西方。何況我等凡夫,業根深重,不致力於此,是捨易而求難,惑之甚矣。且今世殺人之具,日新月異,若飛機大炮,毒氣死光等,山河不能阻,堅物不克禦,我等血肉之軀,何能當此。而人生朝露,無常一到,萬事皆休。是以欲求離苦得樂者,當及時努力念佛,求佛加被,臨終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轉,華開見佛,得證無生,方不辜負得聞此法而信受也。唯願大眾精進行持,是所至禱。

第八日
法會既圓為說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義

今日為汝等皈依之日,汝等既已皈依,當明皈依之道理,茲為汝等述之。

汝等為何而皈依,餘想總不外欲求生西方,了脫生死而已。如何方能達到此等地步,即須皈依三寶,所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能皈依三寶,如實修持,才得了脫生死,往生西方。且所謂三寶,有自性,住持二種。佛者覺悟義。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規範義。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也。僧者清淨義。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淨無染之淨行也。住持三寶者,釋迦佛在世,則為佛寶。佛滅度後,所有范金合土,木雕彩畫之佛像,皆為佛寶。佛所說離欲清淨諸法,以及黃卷赤軸諸經典,皆為法寶。出家染衣,修清淨行者,皆為僧寶。皈者,皈投,如水皈海,如民皈王。依者,依託,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若不皈依自性三寶,與住持三寶,則便無法可出。若肯發志誠心,歸依三寶,則便出生死苦海,了生脫死矣。如人失足,墮于大海,狂濤洶湧,有滅頂憂,當此千鈞一髮,生死存亡之際,忽有船來,即便趨赴,是歸投義。由知自性三寶,則克己省察,戰兢惕厲,再求住持三寶,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則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即生成辦道業,永脫生死輪迴矣。如遇救登船,安坐到岸,曩時兇險已過,現在得慶更生。無限利益,由此而得,是依託義。世事紛龐,煩惱苦痛,處此生死大海,當以三寶為船,眾生得所歸依,鼓棹揚帆,不懈不退,自可登於彼岸。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一息無容或懈,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若已皈依三寶,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雖日日念佛修持,亦難得真實利益。以邪正不分,決無了生死之希望,其各凜諸。(皈歸二字通)

三皈之義既明,再述五戒之義。所謂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也。不殺生者,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言念及此,何忍殺生。一切眾生,原是同等,輪迴六道,隨善惡業,形體以變,升降超沉,了無底止。我與彼等,於多劫中,互為父母,互為子女,如是思之,何敢殺生。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直下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于未來世,皆可成佛。但以宿世惡業之力,障蔽妙明佛性,不能顯現,淪於異類,當具憐憫心,慈悲心,以拯救之,何忍宰割其體,以飽己腹。我輩今生既得為人,乃前生之善果,宜保此善果,使之發揚光大,繼續永久,當戒殺生。如其廣造殺業,必墮惡道,酬償宿債,輾轉互殺,此僕彼起,無有窮期。欲求生西方而免輪迴之苦者,又何敢造殺業乎。故須首重戒殺。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此事凡知廉恥者,皆能不犯。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蓋私欲若起,則易為物遷。若大利現前,能避之若蛇蠍,狂奔急走者,不數數覯也。且所謂盜,並非專指盜人財物而言。即居心行事,有類於盜者,亦名為盜。如以公濟私,損人利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皆是。又如陽取為善之名,若遇諸善事,心不認真,事多敷衍。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游,或致誤事。但取敷衍塞責,不顧他人利害,如是之類,皆名為盜。心存盜心,事作盜事,社會因之紊亂,天下亦不太平矣。故須並重戒盜。

不邪淫者,陰陽相感,萬物以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生男育女,教養成人,上關風化,下關宗祧,故所不制。若非己配,苟合交通,是為邪淫。此乃逆乎天理,亂乎人倫,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千萬億劫,不能出離。然人從淫欲而生,故淫心最難制伏。如來令貪欲重者,作不淨觀,觀之久久,則見色生厭矣。又若將所見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想,生孝順心,恭敬心,則淫欲惡念,無由而生矣。此乃斷除生死輪迴之根本,超凡入聖之階基,宜常儆惕。至如夫婦相交,原非所禁,然須相敬如賓,為承宗祀,極當撙節,不可徒貪快樂,致喪身命。雖是己偶,貪樂亦犯,不過其罪較輕耳。故須並重戒淫。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為實,以有為無,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於人者,皆是。又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是為大妄語,此罪極重。以其壞亂佛法,疑誤眾生,定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故須並重戒妄語。

以上四事,名為性戒,以體性當戒故。不論出家在家,受戒與否,犯者皆有罪過。未受戒,按事論罪。已受戒者,於按事論罪外,又加一重犯戒之罪。故此殺生,偷盜,邪淫,大妄語,四種,一切人皆不可犯,犯皆有罪。已受戒者犯之,則兩重罪。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無恥之事,凡修行者,絕不許飲。要知一切妄念邪行,皆由飲酒發生。故須並重戒酒。此是遮戒,唯受戒者,得犯戒罪,未受戒者,飲之無罪。然以不飲為是,以其能生種種罪之根本也。

至於十善,亦當遵守。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為身三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是為口四業。不慳貪,不瞋恚,不邪見,是為意三業。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莫之或爽。此十善,總該一切善法,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汝輩既皈依受戒,全須遵守。又須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疏忽。若不介意,及至臨終,方感為緊要,而業風所飄,不得自主,悔無及矣。

學佛之人,於三皈,五戒,十善諸義,既已明瞭,當竭力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當注意者,任作何事,須憑天理良心。如作醫生,有良心者,救人危急,當可大積陰功。無良心者,可使人輕病轉重,從中漁利,良心喪盡,定得惡果。清蘇州孝廉曹錦濤,精于岐黃,任何險症,無不著手回春。一日,欲出門,忽有一貧婦跪門外,泣求為其姑醫病。謂家道貧寒,難請他醫,聞公慈悲為懷,定可枉駕為治,曹公遂為往治。曹公歸後,貧婦之姑枕下,白銀五兩,不知去向,想為曹公偷去。婦登門詢之,曹公即如數與之。貧婦歸,其姑已將銀取出,婦大慚愧,復將銀送還謝罪。問,公何以自誣盜銀。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認,汝姑必定著急加病,或致難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說我盜銀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謂至極無加矣。所以公生三子,長為御醫,壽八十餘,家致大富。次為翰林,官至藩台。三亦翰林,博通經史,專志著述。孫曾林立,多有達者。彼唯利是圖之醫,縱不滅門絕戶,則已微之微矣。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謂余慶餘殃,乃報在子孫者。本慶本殃,乃報在本身者。余慶餘殃,人可見之。本慶本殃,乃己於現生,及來生後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見之,天地鬼神佛菩薩,固一一洞知洞見也。須知本慶本殃,較之余慶餘殃,大百千萬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獲慶而除殃也。曹公甘受盜名,救人性命,而善報在於子孫。若自己更能替子孫念佛,求三寶加被,令子孫亦各吃素念佛,善報當在西方矣。汝輩既已皈依,當虔受三皈,為翻邪歸正之本。謹持五戒,為斷惡修善之源。奉行十善,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從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業既淨,然後可以遵修道品,了生脫死,得預極樂嘉會。善惡因果,如影隨形,莫之或爽。實行其事,實得其益。若沽名釣譽,好作狂言,自欺欺人,自謂已得佛道,是大妄語,應受惡報。修行人,須心地光明,三業清淨,功德無量。觀經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為者亦若是,願各勉旃。

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說)

靈岩,乃天造地設之聖道場地,吳王夫差不德,不依乃祖太王,泰伯,仲雍,正心誠意,勤政愛民之道,唯以淫樂是務,遂於此築館娃之宮,其獲罪於天地祖宗也大矣。宮成數年,國亡身死,可不哀哉。至晉,司空陸玩,築室其上,後聞佛法,遂捨宅為寺,此靈岩最初開山之緣起也。至梁,而寶志公祈武帝又為重興。智積菩薩,屢以現身畫像,顯示道妙,引導迷俗。至唐,宰相陸象先(蘇州人)之弟,病于京師,國醫無效。一僧求見云能治,令取淨水一盞,向之念咒幾句,含水噀之,立即全愈。謝以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積,汝後回蘇,當往靈岩山會我。後其人至山問之,無有名智積者,心甚惆悵。遍觀各殿堂,見壁間畫像,乃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積殿,而寺復中興。自晉至唐,所有住持,皆不可考。至宋,而凡為此山住持者,皆宗門出格大老,靈岩道場,遂為江蘇之冠,以地靈故人傑,以人傑故地靈也。明末清初,又復大興,聖祖高宗兩朝,數次南巡,皆駐蹕山上行宮。洪楊之亂,焚毀殆盡。後念誠大師,住塔洞中,適彭宮保玉麟公遊山相見,因為查出田地六百多畝,蓋十余間殿堂房舍。至宣統三年,住持道明,係軍人出家,性粗暴。因失衣打來人過甚,山下人起哄,道明逃走,寺中什物均被搬空,成一無人之寺,此即靈岩道場復興之機。否則,縱能恪守清規,亦決不能成此全國僅有之淨業道場。禍福互相倚伏,唯在人之善用心與否耳。嗣由木瀆紳士嚴良燦公,命寶藏僧明煦,請其師真達和尚接管。真師派人往接,並命明煦暫為料理,意欲有合宜人,當作十方專修淨土道場。民十五年,戒塵法師來,遂交彼住持。住僧以二十人為額,除租金數百圓外,不足,則真師津貼。不募緣,不做會,不傳法,不收徒,不講經,不傳戒,不應酬經懺。專一念佛,每日與普通打七功課同。住持無論台賢濟洞均可,只論次數,不論代數。但取戒行精嚴,教理明白,深信淨土者即可。若其他皆優,而不專注淨土者,則決不可請。自後住人日多,房屋不足,於二十一年,首先建念佛堂,四五年來,相繼建築。今大雄殿已落成,只欠天王殿未建,然亦不關要緊。光於十九年二月來此,四月即入關,已六年多矣。以老而無能,擬老死關中。因佛教會諸公之請,祈于護國息災會中,每日說一次開示,發揮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理,提倡信願念佛,即生了脫之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固辭不獲,遂於本月初六日出關往滬,以盡我護國之義務。十五日圓滿,十六日為說三歸五戒。今晨由滬徑來此間,而蘇垣季聖一等諸居士皆先來。至山,見其殿宇巍峨,僧眾清穆,不禁歡喜之至。茲由監院妙真大師,請來堂中,為諸位演說淨土法要。若但說法要,不敘來歷,及現在各因緣,則住者來者,均莫知其所以然,或致於此道場與他道場一目視之。在大通家則無所不可,在愚鈍如光,又欲即生出此三界,登彼九蓮者,則莫知趣向,故先為敘述緣起焉。(此段記者未錄,乃老人補記,故全用文言。)

我們所修持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大家不要輕視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種種法門,無非是觀機而說,好比對症下藥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機,和這個法門不相應,修起來,是很難得益的。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必須惑業淨盡,方能了生脫死。或者煩惱尚有一毫未斷盡的,生死還是不能免,況全未斷者乎。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幹到徹底才可。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來普應群機而說的,亦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成就的。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即煩惱惑業完全絲毫未斷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脫了,所以說是最超勝的。

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到了後來,眾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去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

我並非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實在是因為法門有契理不契機的,有契機不契理的。唯有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理機雙契,不可思議。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為適合眾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裏最下的一節,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這個蟲子要想出來,只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咬破了,才能夠出來。這是比修別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間,才能證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生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只向旁邊橫咬一孔,便能出來。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復如是。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所以古人說,余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今且拿一段故事來證明這個豎出艱難的道理,大家且靜聽聽。

唐朝代宗大曆間,有個隱士,叫做李源,捨宅為慧林寺,請圓澤禪師為住持。後李源想要去四川朝峨眉山,因約圓澤同去。圓澤欲由長安經斜谷,陸道去,李源要自荊州入峽,由水道去。兩人意見不同,各有所以。李源不知圓澤之事,圓澤了知李源之心,恐到長安,人或疑伊想做官,便由荊州去。一天乘船到了南浦地方,因灘河危險,天未暮即停舟。那時有一婦人,身穿錦背心,負罌而汲。圓澤一見了他,便俛首兩眼流淚。李源問道,自荊州以上,像這樣的婦人,不知有多少,為什麼生此悲感。圓澤道,我不欲從此路來者,就是怕逢此婦人,因為他懷孕三年,還未分娩,就是候我來投胎。現在見了,已是無法可避了。請君少住幾日,助我速生,及葬吾山谷。三天之後,請來看我,我就對君一笑,以為憑信。十二年後,中秋月夜,到杭州天竺寺外會我。說完了,就更衣沐浴,坐脫去了。李源後悔無及,只得把圓澤葬了。三天之後,就到那家去看,果然婦生男孩。因把詳情告訴他,並要求和小孩見面,果然一笑為信。李源因茲無意往川,便回洛京。及回到慧林寺,才曉得圓澤在未行之先,已經把後事都囑付好了,因此越曉得他不是平常人。過了十二年,李源就如約去杭州,到中秋月夜,就在天竺寺外等候。果然月光之下,忽聞葛洪井畔,有牧童騎牛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就曉得是圓澤的後身,就上前問道,澤公健否。牧童答曰,李公真信士也。便略敘數語。又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如是看來,能曉得過去未來,和有坐脫立亡本領的圓澤,還不能了脫生死,逃避胞胎。何況我們具縛凡夫,一點本事也沒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夢亦做不到的。

有人說,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嗎。殊不知見性成佛,是見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並非是成福慧圓滿的究竟佛。為什麼呢,因為宗門下的人,工夫用到開悟的時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來是和佛一樣,所以叫做見性成佛。但他的粗細煩惱,絲毫尚未斷,不過能常自覺照,伏住煩惱,舉動就和聖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覺照的工夫,伏不住煩惱,那造起業來,比他人更要厲害。因為他的煩惱裏頭,有開悟的力量夾雜著,就變做狂慧,所以造業的能力,也異常的猖獗。這樣不但沒有成佛的希望,而且還要墮落三惡道。所以已經開悟的人,更要加工進修,時時覺照。等到見思煩惱斷盡了,方是了生死的時候,並非一悟便了。類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禪師,因為悟後未證,仍不免輪迴之苦。覆轍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說真成佛,更加差得很遠了。

福慧圓滿的究竟佛,是怎樣成呢。據台宗來說,一個斷盡見思惑的圓教七信菩薩,修到十信的時候,才把塵沙破盡。再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四十一個位次,每破一品無明,就升進了一個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這樣次第,到了最後的等覺地位,才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再斷一品無明,再進一位,才能成就福慧圓滿的究竟佛。像這樣子,的確不是輕易的事情。大家曉得這個道理,就不會誤解了。

又有人說,我們各人的自性,本來是一塵不染,清淨湛然,就是淨土。自性本來不生不滅,亙古亙今,不遷不變,就是無量壽。自性本來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無量光。如果離了這個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個淨土可生,阿彌陀佛可見,那就是頭上安頭,無有是處。並且認為這樣,就是禪淨雙修的道理,亦是錯的。因為這樣的話,完全是偏於禪宗,對淨宗是完全不適用的。何以見得,因為禪宗是不教人生信發願,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參究話頭,求明心見性。就說是離了自性,沒有淨土可生,彌陀可見。話雖不錯,但終是偏於理性的見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無礙的淨宗隔別,所以說不是禪淨雙修。修淨土人,專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大家要明白的。

還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話,縱然聽起來,是如此動人,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義,是說密宗工夫,修到成功的時候,現身就可成道。然而這樣成道,不過是了生死而已,勉強說做成佛,或亦可以。如果是真的當做成了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的佛,那就大錯特錯了。譬如一個小孩子,剃下頭髮,人人就叫他名和尚。或是受了三壇大戒的比丘,亦叫他為和尚。或是在叢林裏頭做方丈的,亦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強亦可說得。如果是當做真的和尚,亦是不對的。就事實來講,是要有道德學問,能夠有使人生長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符其實的和尚。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當中,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彌勒佛下生的時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這個釋迦滅後,彌勒未來的中間,要再覓個即身成佛的,無論如何,亦是不可得的。即使釋尊重來應世,亦無示現即身成佛的道理。

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間,西藏的活佛到臨終的時候,能曉得死後要去那家投胎,叫弟子們到時去接他。且在出胎時候,亦能說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雖有這樣本事,也還不是即身成佛。何以知道呢,因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就能像釋迦佛那樣的,能說各種方言,一音說法,亦能令一切眾生皆能會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國的語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證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況後來的活佛,死時亦無遺言,生時亦無表示,都是由人安排,拈鬮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說了。

又修密宗的工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如專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還有遭遇魔事的危險,還不如念佛的來得穩當。民國十七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請我到他家吃齋,便說他有個親眷,是學佛多年的女居士,學問亦很好,已有五十多歲了,可否叫他來談談。我說可以的,於是就叫他來。等到見面的時候,我就對他說,年紀大了,趕快要念佛求生西方。他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他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他又云,我要即身成佛。我又回答他道,汝的志向太高尚了。何以那個清淨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濁惡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像這樣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實在是自誤誤人的。

還有兩個要求生華藏世界的人,有一天,那個害了毛病,這個就去看他。後來因見他病勢不對,就趕緊的叫他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大家亦在旁邊助他念。過了一刻,就問他看見什麼境界沒有。他答道,沒有。這樣的問過兩三次,都說沒有。到了最後一次,他就說道娘來了。唉呀,這個問他的,才曉得他們如此靠不住了。因為在他的心裏,以為念這樣的佛號,和這樣的希求,應當要看見華藏世界才對,為什麼反見娘來的陰間境界呢。自此以後,他才回頭來修淨土法門了。要曉得華藏世界,是要分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見得生得的。其餘就是斷盡塵沙的菩薩,亦沒有分的,何況是具縛凡夫呢。就是華嚴會上,已證等覺的善財童子,普賢菩薩,還教他和華藏海眾,以十大願王,回向極樂,以期圓滿佛果。可知淨土法門,是無機不收的。所以我常說,九界眾生,捨念佛法門,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念佛法門,下無以普度群萌,就是這個緣故。譬如天下的人,個個都要吃飯,亦個個都要念佛的。

奉勸諸位,不要不自量力,打出格的妄想。總要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負如來說這個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及不枉費十方聚會,在此靈岩清淨道場的殊勝因緣。望大家珍重。

德育啟蒙

孝親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
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友愛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
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

敬師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擇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
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端賴乎茲。

布衣

衣取遮體,兼以禦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
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

蔬食

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
勿貪吃肉,吃了須還,還的時候,真個可憐。

惜字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惜穀

田中五穀,以養人民,愛惜五穀,即是善心。
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穀獲福,殄穀遭殃。

惜陰

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已無,何敢懈惰。
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為世作則。

仗義

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
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吃虧。

清廉

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非義而取,是食毒物。
清而不汙,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

知恥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
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莊嚴第一。

盡忠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
只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堪為世儀。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仁慈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此心愈真,福澤愈深。
若無此心,勢必殘刻,縱有宿福,折盡受厄。

不殺生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
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決定報復。

不偷竊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偷大招禍。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虧。

不邪淫

淫欲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
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

不說謊

言為行表,是本心術,心既不真,行何能正。
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終無結局。

不吸煙

煙俱勿吸,以傷衛生,口氣常臭,熏天熏人。
鴉片香煙,其毒極烈,花錢買害,癡人可憐。

不飲酒

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
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

不賭博

賭錢博奕,喪志失時,專心於此,正事棄遺。
有限光陰,送之兒嬉,破家蕩產,罪無了期。

不奢侈

奢侈誇富,買禍買賤,君子下看,盜賊來劫。
布衣蔬食,聖賢儀式,現生後世,人各取則。

不傲慢

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學養俱罕。
縱到聖位,猶不輕人,絕無凡聖,念存於心。

不嫉妒

人有才德,我當讚歎,彼於社會,必有貢獻。
若生嫉妒,是謂愚癡,業報奪汝,宿世慧思。

不偏見

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為最妙。
坐井觀天,所見者小,若登高山,前見自了。

不遷怒

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騷。
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是無價寶。

不恥問

能問不能,多問于寡,冀人從己,故先自下。
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造詣方真。

跋一

印光大師文鈔正續兩編,先後刊印不下百十萬部,流布國內外。民國二十九(一九四○年)印公生西後,諸山尊宿,海內知識,紛以大師文鈔正續編未收之遺稿,錄寄上海弘化社印光大師永久紀念會。後經羅鴻濤居士發心編輯印光大師外集,曾四次在弘化月刊發表徵求遺著啟事,經七年搜集,終於一九五○年印公生西十周年,即農曆十一月初四日結集成冊,請慧容法師楷書抄寫,並承妙真和尚,德森老法師,竇存我居士審閱校勘。于一九五八春重新裝訂成十六冊,又目錄一冊共十七冊。因緣不湊,未能付梓,遂將此稿移交蘇州靈岩山寺,由妙真和尚保存,珍藏于經樓。十年浩劫,靈岩山寺頻遭破壞。一九八○年元旦靈岩修復,明學于藏經樓清刻龍藏櫃內發現此稿,完整無恙。劫後倖存,彌足珍貴,生大歡喜心,深感印公于常寂光中慈光加被所致。明學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詣福建莆田廣化寺謁見圓拙老法師,談及此事擬付梓流通。即蒙圓老慈悲贊同,一九八九年間,圓老偕持德法師來靈岩山寺,將原稿齎回廣化,著手付梓,並由圓老及數位熱心居士等負責校對,得以圓滿夙願,嘉惠四眾,靈岩山寺為紀念印光大師生西五十周年,曾重印增廣,續編文鈔,今又新印此編,時節因緣,甚為稀有,不勝贊喜,謹為之記。

靈岩山寺明學謹識(一九九○年十月一日)

跋二

靈岩印光大師為近代法門泰斗。力倡淨土,匡扶正法,天下景從,厥功甚偉。所著文鈔正續編,早已風行海內外。李圓淨居士輯其嘉言錄,李淨通居士復編菁華錄,亦均流布甚廣,四眾幾人手一冊,前後發行無慮百十萬部,古今罕覯漪歟盛哉。大師遷化後,羅鴻濤居士又廣搜遺稿輯為文鈔第三編。未及問世,羅亦西歸,存稿二三十年,多曆滄桑,終獲完璧。今靈岩廣化共謀付梓。大師辭世垂五十年,此編得付剞劂,足 徵遺澤入人之深,久而不替與佛法之不可思議也,是輯所收,以書信獨多。師住世時,遠近問法絡繹不絕,一函遍復發出後,咨叩仍多,大師慈悲,有問必答,且復詳審。雖屆暮年,一筆不苟,精力充沛,迥異常流,堪與永明壽禪師日課百八事前後媲美,凡此皆大人先生作略,非凡夫所可蠡測。嗚呼,大師往矣,無可復詢,今獲讀誦殊勝因緣。幸懍難聞難遇,彌加珍惜,唯誠唯篤,身體力行,方不負耆哲婆心而獲真實受用也。贊喜之餘,謹贅數語以殿其後。

一九九○年庚午初夏弟子貢南楊智堅頂禮敬跋于福州之杜園

跋三

夫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豈易言哉。無信闡提,固無論矣。即令歸依佛教,學佛數十年,亦往往不得其門而入。門尚未得,安望其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耶。此所以學佛者多,而成就者少也。余于五十餘年前,即得讀印光法師文鈔。初尚未識其妙,其後反復讀誦,始略窺門徑。今已日薄桑榆,死期將至,重讀遺編,恍然大悟。深知末世凡夫,真欲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非遵循印公遺教不可也。入佛之門,其在是矣。請略言之。

一者,入道之初,發足伊始,必須遵循印公遺教,致力於克己復禮,閑邪存誠之功。克者,勝也。己者,私欲也。六塵之境,五欲之樂,凡心之所好,情之所慕,粗則聲色貨利,細則學問知見。乃至進退毀譽,盛衰得失,死生禍福,足以動吾心者,皆為私欲。必戰而勝之,不令纖毫,滯於胸中。然後心地空明,皎若琉璃,脫灑自在,無所障礙。必至此地,學佛方有入手處。復者,還也。禮者,理也。戰勝己私,而後始得還歸於真如之理也。一切凡夫,蔽於己私,而違逆於真如之理也,久矣。今日發心學佛,固當以此為始也。閑者,防閑也。邪者,非理之思也。凡淫聲美色,蕩心佚志。狂情戾氣,悖理違真。游辭浮文,廢時愒日。異端曲說,背經侮聖。如是之類,皆名非理。當防閑之,不令入於吾心。即是防非止惡之意也。存者,持而不失也。誠者,真實之心也。即起信論所說直心正念真如是也。斯乃自利利他二行之本也。近世號稱知識者,往往好鑽研名相,馳驟空有,涉獵三藏,揮斥五宗,卻不知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為何事。於是心口相違,表裏不一。甚則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身猶在世,心已先亡。及乎臨終捨報之時,怕怖慞惶,不知所措。反咎修行無益,佛法匪靈。豈不謬哉。

二者,必須遵循印公遺教,深信因果感應,事相不虛。夫全事即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因果感應之事,全即真如實相之理。全理成事,故真如實相之理,全成因果感應之事。且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執事昧理,不虛往生之益。執理廢事,必墮空亡之禍。是故,學佛之人,必於因果感應之事相,篤信而無疑也。凡吾之所作,身口意三業,皆因也。吾之所受,依正二報,皆果也。因之與果,如鏡之現像,如影之隨形,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又吾之所為,皆感也。諸佛菩薩,乃至天地鬼神,現身設化,福善禍淫,皆應也。感如磁鐵,應如桴鼓。有感必應,應必由感。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升沉殊途,皆由業作。是故,古之賢聖,無不戰兢於起心動念之時,惕厲于應事接物之間。造次顛沛,不敢怠荒。印公大師常教人讀感應篇彙編,陰騭文廣義諸書,極有深意。惜乎。今之學佛者,多不識此義,更無論乎服膺。乃有盛倡無神,妄說真空,撥無因果,全廢行持。食肉殺生,不礙菩提之路。淫坊酒肆,皆是寂滅之場。聽其言也,高在九天之上。察其所行,則卑於九地之下。正信學人,不應為此類邪說所惑也。

三者,必須遵循印公遺教,欣淨厭穢,持佛名號,仗他佛力,求生西方。一切眾生,本具真如之性,是為正因。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因緣具足,則能厭生死苦,欣求涅槃,發心修行。必須先有欣厭之心,方可入佛。若無此心,即是一闡提,當墮蔑戾車,不足與言佛法也。已具欣厭,當識入道之門。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凡夫入道,宗說殊途。而龍樹菩薩判一代時教為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難行道者,謂在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故曰難行道。言易行道者,謂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故名易行道也。難行道者,謂仗自力。易行道者,仗他力也。何謂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發心出家,修定發通,遊四天下,名為自力。此則談何容易。若仗自力,吾輩下劣凡夫,萬劫千生,脫苦無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即便乘空,遊四天下。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是知吾輩凡夫,欲出苦輪,惟有仰仗彌陀法王之力,起心立行,求生淨土。臨命終時,即見彌陀如來光台迎接,遂得往生。高登九品,長謝百憂,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然後乘大願輪,行普賢行,現身塵剎,廣利眾生。普賢行願品偈云,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此皆仰仗他佛慈力之所致也。又,淨土之行,念佛為宗。念佛法門,亦復多途,唯有持名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為最適宜于末世行人之所修。自善導和尚,著觀經疏,特重持名,至印公大師。淨宗諸祖,莫不皆然。蓮池大師臨終教人,老實念佛,莫捏怪。言老實念佛者,即老實持名也。小本所說,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謂持名也。縱令散心,亦得離苦,況獲事理一心者乎。是知真欲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當此末法,必修淨土持名念佛法門而後可也。不墮邪網,不被魔罥,不惑異說,不迷歧途,遵大王路,入華屋門,後之學者,當知所務矣。乃復有人,於此殊勝法門,不願修學。而欲長住娑婆,徒受痛燒,萬劫千生,無有依怙。縱令極其愚昧,亦不應不識是非,若是之甚也。印光法師文鈔正續兩編,久已出版流通,風行遐邇。四十餘年前,上海羅鴻濤居士,復廣抄錄正續兩編未收之遺文數百篇,題曰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其手抄本,藏于蘇州靈岩山寺,以因緣未湊,莫能出版。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明學和尚詣福建莆田廣化寺謁見圓拙老法師,談及此事,擬付梓流通,圓公早年住靈岩念佛堂,親聆印公開示,于印公遺教,崇敬之至,一向受持奉行,並以此教人,普應群機。聞知是事,歡喜贊同,遂請回廣化校對排版付印。今三編即將出版,令餘作序。餘以下劣凡愚,豈敢以鄙文陋詞,冠于祖師法教之前。然亦不敢違逆圓公之命,遂作此文,略陳所見,附於卷末。仍乞正其謬妄,匡其不逮,則不勝感禱之至也。

西元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私淑弟子王永元頂禮謹跋

附錄】

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

師諱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陝西郃陽趙氏子。幼隨兄讀儒書,頗以聖學自任,和韓歐辟佛之議。後病困數載,始悟前非,頓革先心。出世緣熟,年二十一,即投終南山南五台蓮華洞寺出家,禮道純和尚剃染,時清光緒七年辛巳歲也。明年,于陝西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受具。師生六月即病目,幾喪明,後雖愈,而目力已損,稍發紅,即不能視物。受具時,以師善書,凡戒期中所有寫法事宜,悉令代作。寫字過多,目發紅如血灌。幸師先于湖北蓮華寺充照客時,於曬經次,得讀殘本龍舒淨土文,而知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脫死之要道。因此目病,乃悟身為苦本,即於閒時,專念佛號,夜眾睡後,復起坐念佛,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故雖力疾書寫,仍能勉強支持,及寫事竟,而目亦全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為歸,即造端於斯也。

師修淨土,久而彌篤,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遂於二十六歲(光緒十二年丙戌)辭師前往。是年十月入堂念佛,沐徹祖之遺澤,而淨業大進。翌年正月,告暫假朝五台,畢,仍回資福。歷任上客堂香燈寮元等職。三載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讀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徑路修行,理事無礙矣。年三十(十六年庚寅)至北京龍泉寺為行堂。三十一(十七年辛卯)住圓廣寺。越二年(十九年癸巳)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入都請藏,檢閱料理,相助乏人。眾以師作事精慎,進之。化老見師道行超卓,及南歸,即請伴行,安單寺之藏經樓。寺眾見師勵志精修, 咸深欽佩,而師欿然不自足也。二十三年丁酉夏,寺眾一再堅請講經,辭不獲已,乃為講彌陀便蒙鈔一座。畢,即於珠寶殿側閉關,兩期六載,而學行倍進。出關後,由了余和尚與真達等,特創為蓮篷供養,與諦閑法師,先後居之。未幾,仍迎歸法雨。年四十四(三十年甲辰)因諦老為溫州頭陀寺請藏,又請入都,助理一切。事畢南旋,仍住法雨經樓。師出家三十餘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念佛三昧。

然鼓鐘于宮,聲聞於外,德厚流光,終不可掩。民國紀元,師年五十有二,高鶴年居士,乃取師文數篇,刊入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人雖不知為誰,而文字般若,已足引發讀者善根。逮民六年(五十七歲)徐蔚如居士,得與其友三書,印行,題曰印光法師信稿。七年(五十八歲)搜得師文二十余篇,印於北京,題曰印光法師文鈔。八年(五十九歲)復搜得師文,再印續編,繼合初續為一。九十兩年,復有增益,乃先後鉛鑄於商務印書館,木刻于揚州藏經院。十一至十五年間,迭次增廣,復於中華書局印行,題曰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夫文以載道,師之文鈔流通,而師之道化遂滂浹於海內。如淨土決疑論,宗教不宜混濫論,及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等,皆言言見諦,字字歸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發揮禪淨奧妙,抉擇其間難易,實有發前人未發處。徐氏跋云,大法陵夷,於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正見如師者,續佛慧命,於是乎在。又云,師之文,蓋無一語無來歷,深入顯出,妙契時機,誠末法中應病良藥。可謂善識法要,竭忱傾仰者矣。故當初徐居士特持書奉母,躬詣普陀,竭誠禮覲,懇求攝受,皈依座下。師猶堅持不許,指徐母子往寧波觀宗寺皈依諦公。民八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懇求,必請收為弟子。師觀察時機,理難再卻,故為各賜法名。此為師許人皈依之始,而文鈔亦實為之緣起也。師之為文,不獨佛理精邃,即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五倫八德等,儒門經世之道,不背於淨業三福者,亦必發揮盡致,文義典雅,所以紙貴洛陽,人爭請讀。由是而慕師道德,渴望列於門牆之善男信女,日益眾多。或航海梯山,而請求攝受。或鴻來雁往,而乞賜法名。此二十餘年來,皈依師座之人,實不可以數計。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淨業,得遂生西之士女,亦難枚舉。然則師之以文字攝化眾生,利益世間,有不可思議者矣。

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不離因果,不涉虛文。應折伏者,禪宿儒魁,或遭呵斥,即達官顯宦,絕無假借。應攝受者,後生末學,未嘗拒卻,縱農夫僕婦,亦與優容。一種平懷,三根普利,情無適莫,唯理是依。但念時當叔季,世風日下,非提倡因果報應,不足以挽頹風而正人心。人根陋劣,非實行信願念佛,決不能了生死而出輪迴。故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凡有請益,必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之實事實理,諄諄啟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為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捷徑。雖深通宗教,從不談玄說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聞者悉皆當下受益。此即蓮池大師,論辯融老人之言曰,此老可敬處,正在此耳。因師平實無奇,言行合一,所以真修實踐之士,咸樂親近。致使叩關問道者,亦多難勝數。且師以法為重,以道為尊,名聞利養,不介於懷。民十一年(六十二歲)定海縣陶在東知事,會稽道黃涵之道尹,匯師道行,呈請大總統徐,題賜悟徹圓明匾額一方。齎送普陀,香花供養,極盛一時。緇素欣羡,師則若罔聞知。有叩之者,答以虛空樓閣,自無實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等語。當今競尚浮誇之秋,而澹泊如師,實足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若道若俗,獲益良多。

師儉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男女,供養香敬,悉皆代人廣種福田,用於流通經籍,與救濟饑貧。但權衡輕重,先其所急,而為措施。如民十五年(六十六歲)長安被困,解圍後,即以印文鈔之款,急撥三千圓,托人速匯賑濟。凡聞何方被災告急,必盡力提倡捐助,以期救援。二十四年(七十五歲)陝省大旱,得王幼農居士函告,即取存摺,令人速匯一千圓助急賑。匯後,令德森查帳,折中所存,僅百餘圓。而報國寺一切需用,全賴維持,亦不介意。二十五年(七十六歲)應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說法時,聞綏遠災情嚴重,即對眾發表,以當時一千餘人皈依求戒等香敬,計洋二千九百餘圓,盡數捐去,再自撥原存印書之款一千圓為倡。及回蘇,眾在車站迎接,請師上靈岩一觀近年景象。猶急往報國,取折飭匯訖,而後伴眾登山。師之導眾救災,己饑己溺之深心,類皆如是。魏梅蓀,王幼農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發起創辦法雲寺放生念佛道場,請師參加,並訂定寺規。繼由任心白居士,商請上海馮夢華,王一亭,姚文敷,關絅之,黃涵之等諸大居士,開辦佛教慈幼院於其間,一一皆仗師之德望,啟人信仰,而得成就。且對慈幼院之教養赤貧子弟,師益極力助成。其中經費,由師勸募,及自捐者,為數頗巨。即上海市佛教會所辦慈幼院,師亦力為贊勷。至其法施,則自印送安士全書以來,及創辦弘化社,二十餘年,所印各書,不下四五百萬部,佛像亦在百萬餘幀,法化之弘,亦復滂溥中外。綜觀師之一言一行,無非代佛宣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俾賢才輩出,福國利民。而其自奉,食唯充饑,不求適口。衣取禦寒,厭棄美麗。有供養珍美衣食,非卻而不受,即轉錫他人。若普通物品,輒令持交庫房,俾大眾共用,決不自用。此雖細行,亦足為末世佛子,矜式者也。

師之維護法門,功難思議。其最重要者,若前次歐戰時,政府有移德僑駐普陀之議。師恐有礙大眾清修,特函囑陳錫周居士,轉托要人疏通,其事遂寢。民十一年(六十二歲)江蘇義務教育期成會會長等,呈准省府借寺廟作校舍。定海知事陶在東,函師挽救。師即函請王幼農,魏梅蓀二居士設法,並令妙蓮和尚奔走,遂蒙當局明令保護。十六年(六十七歲)政局初更,寺產毫無保障,幾伏滅教之禍,而普陀首當其衝。由師捨命力爭,始得苟延殘喘。及某君長內政,數提廟產興學之議,竟致舉國緇素,驚惶無措。幸師與諦老在申,得集熱心護法諸居士計議,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請願,而議未實行。逮某君將退,又頒驅僧奪產條例,期次第剝奪,以達滅教目的。幸條例公佈,某即交卸,得趙次隴部長接篆,師特函呈設法,遂無形取消。繼囑焦易堂居士等鼎力斡旋,始將條例修正,僧侶得以苟安。二十二三年(七十三四歲)安徽阜陽古剎資福寺,唐尉遲敬德造供三佛存焉,全寺為學校佔據。山西五台碧山寺廣濟茅篷,橫遭厄運。兩皆涉訟官廳,當道偏聽一面之辭,二寺幾將廢滅。各得師一函,忽轉視聽。廣濟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遠安心辦道之基礎。資福亦從茲保全,漸次中興。二十四年(七十五歲)全國教育會議,某教廳長,提議全國寺產作教育基金,全國寺廟改為學校。議決,呈請內政部,大學院備案。報端揭載,群為震驚。時由佛教會理事長圓瑛法師,及常務理事大悲明道諸師,關黃屈等諸居士,同至報國叩關請示。師以衛教相勉,及示辦法。返滬開會,公舉代表,入都請願。仗師光照,教難解除。江西廟產,自二十二至二十五(七十六歲)四年之內,發生三次大風波,幾有滅盡無遺之勢。雖由德森歷年呼籲,力竭聲嘶。中國佛教會,亦多次設法。終得師之慈光加被,感動諸大護法,群起營救,一一達到美滿結果,仍保安全。此其犖犖大者。其他小節,於一函或數言之下,消除劫難,解釋禍胎,則隨時隨處,所在有之,不勝枚舉。非師之道德,足以上感龍天,下孚群情,烏能至此。

師之無緣慈悲,化及囹圄,及與異類。民十一二年,應定海縣陶知事請,物色講師,至監獄宣講,乃推智德法師應聘。師令宣講安士全書等,關於因果報應,淨土法門各要旨,獄囚亦多受感化。及滬上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發起江蘇監獄感化會,聘師為名譽會長。講師鄧朴君,戚則周,(即明道師在俗姓名)喬恂如等居士,皆師之皈依弟子。由師示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及注重因果,提倡淨土,為講演之要目。而獄官監犯,因之改過遷善,歸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有其人。其於異類也,十九年(七十歲)二月,師由申太平,赴蘇報國,鋪蓋衣箱,附來臭蟲極多。孳生之蕃,致關房會客窗口與外之幾上,夏秋之間,均常見臭蟲往來。有弟子念師年老,不堪其擾,屢請入內代為收拾,師皆峻拒不許。且云,此只怪自己無道德。古高僧,不耐臭蟲之擾,乃告之曰,畜生,你來打差,當遷你單。蟲即相率而去。吾今修持不力,無此感應,夫復何言。泰然處之,終不介意。至二十二年(七十三歲)臭蟲忽然絕跡,師亦不對人言。時近端午,德森念及問師,答云,沒有了。森以為師年老眼花,故一再堅請入內檢查,確已淨盡,了無蹤跡,殆亦為師遷單去矣。師在關淨課外,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以賜諸醫束手之危病者,輒見奇效。一日報國藏經樓,發現無數白蟻,師在山聞之,賜大悲水令灑之,白蟻亦從此絕跡,此為二十七年夏事也。師之法力神應,類多如此。

師固不喜眷屬,故無出家剃徒。然渴仰親近,迭承訓誨,深沾法益,在家二眾,不可勝數。其出家緇侶,除與諦老法師為最相契之蓮友外,而久承攝受,飽餐法乳,仍承以蓮友相待者,過去則有了余和尚,現在尚有了清和尚及真達二人。確居學人之列者,已故則有圓光,康澤,慧近,明道諸師。現在尚有妙蓮,心淨二和尚,及蓮因,明西二師,與妙真,了然,德森等,暨現在靈岩報國二寺諸師。此乃專指常久親近,屢蒙教導提攜,沐恩戴德,有逾剃度恩師者。若隨緣請益,通函問道,及讀師之文鈔,與流通各書,而沐法澤者,蓋亦不可勝舉。然則師雖不收徒弟,而中外真正佛子,實多數賴以為師。師又宿誓不作寺廟主,自客居法雨,二十餘年,晦跡精修,絕少他往。自民國七年,印安士全書以來,迭因事至滬,苦乏安居之所。真達於民十一年,翻造太平寺時,為師特辟淨室一間,從此來滬,卓錫太平。而力護法門諸君子,如南京魏梅蓀,西安王幼農,維揚王慧常,江西許止淨,嘉興范古農,滬上馮夢華,施省之,王一亭,聞蘭亭,朱子橋,屈文六,黃涵之,關絅之等諸居士,或因私人問道,或因社會慈善,有所諮詢,亦時蒞太平,向師請益。至各方投函者,更僕難勝數。則太平蘭若,名傳遐邇,亦自師顯。至民十七年(六十八歲)師因厭交通太便,信劄太多,人事太繁,急欲覓地歸隱。真達乃與關絅之,沈惺叔,趙雲韶諸大居士商。三居士,遂將蘇州報國寺,舉以供養。即由弘傘,明道二人,前往接管,真達以數千圓修葺。故十八年,師離山在滬,校印各書,急欲結束歸隱,時有廣東弟子黃筱偉居士等數人,建築精舍,決欲迎師赴香港,師已允往。真達乃以江浙佛地,信眾尤多,一再堅留。終以法緣所在,遂於十九年(七十歲)二月往蘇,即就報國掩關。先是木瀆靈岩,真達請示于師,立為十方專修淨業道場,一切規約章程,悉秉師志而定。三四年來,以舊堂狹隘,不能容眾,正在設法改建堂寮,從事刷新。適師至蘇,與靈岩咫尺,內外施設,請益多緣,而仰承指導,日就振興。靈岩迄今,推為我國淨土宗第二道場者,豈偶然哉。師在關中,佛課餘暇,圓成普陀,清涼,峨眉,九華,各志之修輯,及函覆弟子學人問法。今四山志,已早出版流通,函答諸文亦已有文鈔續編印行,多為師至蘇以後之所賜者,可謂恒順眾生,無有疲厭者矣。逮二十六年(七十七歲)冬,為時局所迫,蘇垣勢不可不住,不得已,順妙真等請,移錫靈岩。安居才滿三載,孰料智積菩薩顯聖之剎,竟為我師示寂歸真之地耶。

師之示寂也,預知時至。二十九年春,覆章緣淨居士書,有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將死之人,豈可留此規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八日午後一時,即命召集在山全體職事,及居士等,至關房會談。告眾曰,靈岩住持,未可久懸,即命妙真任之。眾表贊同,乃詹十一月初九日為升座之期,師云,太遲。改選初四,亦云,遲了。後擇初一,即點首曰,可矣。旋對眾開示本寺沿革,達兩小時餘。後雖精神漸弱,仍與真達等,時商各事,恬適如常,無諸病態。初三晚,仍進稀粥碗許。食畢,語真達等云,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此後精神逐漸疲憊,體溫降低。初四早一時半,由床上起坐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十五分,索水洗手畢,起立云,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時許妙真至,承囑咐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後不復語,只唇動念佛。延近五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逝。按數日之間,一切安排,如急促妙真實任住持等,雖不明言所以,確是預知時至之作略。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觀師之一生自行化他,及臨終瑞相,往生蓮品,當然不在中下。師生于清咸豐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時。寂於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時。世壽八十,僧臘六十。靈岩賴師以中興,而得師示現生西模範,時節因緣,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茲謹卜明年辛巳,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適師西逝百日之期,舉火荼毗,奉靈骨塔於本山石鼓之東南。

師之葉落歸根,悟證如何,吾人博地凡夫,皆無他心道眼,不敢妄評。唯讀師迭次出版之文鈔,與本年新印之續編,及凡經手流通各書。其提倡念佛,發揮道妙,自行化他,篤切修持之實行,有功淨土,足 徵為乘願再來之人無疑也。凡信願念佛,洞明淨宗確旨之士,當不致有何擬議。達等隨侍最久,知之頗詳,爰將師之一行業,略述梗概,而為之記。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歲次庚辰臘月初八日
真達妙真了然德森等頂禮敬述

弘一法師覆王心湛居士書
(一九二三年二月溫州)

心湛居士道席,損書,承悉一一。小印倉卒鐫就,附郵奉慧覽。刻具久已拋棄,假鐵錐為之。石質柔脆,若佩帶者,宜以棉圍襯,否則印文不久即磨滅矣。朽人於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師。前年嘗致書陳情,願廁弟子之列,法師未許,去歲阿彌陀佛誕,於佛前燃臂香,乞三寶慈力加被,復上書陳請,師又遜謝。逮及歲晚,乃再竭誠哀懇,方承慈悲攝受,歡喜慶倖,得未曾有矣。法師之本,吾人寧可測度,且約跡論,永嘉周孟由嘗云,法雨老人,稟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明蕅益大師)步武資福,(清澈悟禪師)宏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誠不刊之定論也。孟由又屬朽人當來探詢法師生平事蹟,撰述傳文,以示後世,亦已承諾。他年參禮普陀時,必期成就此願也。率以裁複,未能悉宣。

二月四日    曇昉疏答    錄自弘一法師

法語別錄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

 

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


信受彌陀救度    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