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這個「吾」,是指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時,所發的願。祂發誓要成為怎樣的佛?是能使一切眾生去除恐懼,得大安穩的佛。
使恐懼的眾生得到大安穩,就是阿彌陀佛發願成佛的目的。
祂在因地普遍為十方三世的眾生修行,要使恐懼的眾生得到清淨涅槃的大安;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修行,點點滴滴都迴向給恐懼、苦惱的眾生。
因此,一切恐懼的眾生,就是阿彌陀佛大悲的對象。
「慈悲所緣,緣苦眾生」,所謂「苦眾生」就是恐懼的眾生。我們眾生都有恐懼、不安,都有痛苦,當然,最大的痛苦就是輪迴,而痛苦的根源,就是無明,就是貪瞋癡。
恐懼不安就像一棵樹,有根、有幹、有枝、有葉。這是一棵從根部到枝葉,都是苦的樹。要除掉這個苦,必須從根斬斷,從根消除。即使從根斷除了,枝葉都可能還會發芽,不會一下子乾枯。
我們學淨土法門的眾生也是一樣。生死輪迴被彌陀的願力所救度,但只要我們的肉體還存在,仍不免有枝末的恐懼、痛苦、不安。從而體會到,都是罪惡生死凡夫,都有恐懼、有不安、有苦惱,因此,更要互相同情,互相體貼,在身口意行為當中,盡量不要傷害對方,給對方帶來溫暖,甚至帶來對方能夠受用的利益。
就像彌陀「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們也希望跟彌陀一樣,使一切有恐懼的眾生,能夠離開恐懼,得到身心的安穩、安心、安樂。
我們淨土宗「宗風」有一句: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和顏愛語」,溫和的容貌,體貼的語言。我們要多注意自己的容貌溫不溫和,講出去的話是傷對方的心,還是讓對方覺得歡喜。
「下心含笑」的「下心」,就是卑下之心,謙下之心,同時讓對方覺得很容易親近,很友善的笑容。
「慈念眾生」,對一切人都能以慈悲心,站在他的立場來考量。
「加厚於人」,我們常常有意無意,在言語上傷害別人,在行為上讓人家難過,因為都是貪瞋癡具足的罪惡生死凡夫,難免如此。所以我們要存謙下之心,希望人家能原諒自己,而不是自己原諒人家。
──摘自〈第十八願之義〉第五課(2005.5.15)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