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蓮友,諸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要跟大家研討的是「念佛成佛」是佛教。佛教的主旨在那裏?在念佛成佛。因此,念佛成佛就是佛教的目的,也是學佛的目的。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所謂佛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也是眾生學佛成佛的教。
有一首偈可能大家都聽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若以整個通途佛教來講,學佛的方法及目標,這首偈已有概略說明。
學佛要成佛,首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在身、口,言語及行為上,凡對自己不清淨或傷害他人的,都不能做;要積極去做對自己、對他人、對大眾有利益,對現在、未來有利益,能夠向善、向上、向淨昇華的事情。
先端正、清淨自己的言語和行為,進一步才「自淨其意」。
人的言語、行為,都是由內心所發動,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內心。「自淨其意」,就是要使我們的心念,念念都清淨無污染,念念都純善無惡,如果這樣,就可以朝向成佛的目標。
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謂「是諸佛教」──就是佛所說的教。凡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都希望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後自淨其意,達到佛的境界。
心淨國土淨 心淨眾生淨
有一首偈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就是說我們的心若能達到純善不污染,自然就不會有爭端、怨恨。一個人若能心淨無污染,沒有貪瞋痴,不起惡念,世間就是淨土,人與人之間不會互相傷害──殺他命、吃他肉、撻伐他、誹謗他、欺負他、損害他、怨恨他;不會因此引起生生世世冤冤相報,無窮無盡無有了期。人與人之間會很和諧、很關懷、很照顧,甚至會犧牲自己來利益對方。
佛法不論小乘、大乘,都以「淨」為出發點,以「淨」為歸宿,故說「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不過要達到這個境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聖道門」,一種就是「淨土門」。依聖道門要達到這種境界,祖師判定為「難行道」,非常困難,因為要靠自己的力量。淨土門就很容易,所以叫「易行道」,因為是靠佛的加持。
現在我們要講的就是「易行道」,靠佛的加持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的境界。
以淨為歸 以佛為念
我們這個道場叫「淨土宗」,每天念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是「以淨為歸,以佛為念」。
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可以成佛,這是靠阿彌陀佛的加持力量。阿彌陀佛加持力量的強大,以凡夫的腦力、思惟,完全沒辦法理解;阿彌陀佛功德力量的偉大,連聲聞、緣覺、菩薩也無法稍加推測。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絕對可以讓眾生當生成就,一世圓滿。這個力量只有佛能了解,只有佛能徹底弘揚、稱讚、護念與保留,菩薩、聲聞、緣覺、羅漢都沒有能力。
阿彌陀佛力量的根本在那裏?在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因地示現為法藏菩薩時,以平等、徹底的慈悲,要救度任何善惡凡夫,所以發下四十八大願;為凡夫修六度萬行,最終完成極樂世界,成為南無阿彌陀佛。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弘名,來救度眾生,使眾生離開娑婆,往生極樂,最後成佛。
阿彌陀佛的本願──念佛往生願
彌陀四十八大願,當然每一願都是本願,但其中有一最根本、主要的願,有這個願,所有的願才有存在的意義價值;沒有這個願,則所有願就失去其意義價值。這個願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所以,「念佛往生願」就阿彌陀佛本願中的根本願,也就是本願中的本願。
通常我們講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指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為阿彌陀佛要救度十方眾生,如果沒有一個很簡單、容易,可以讓任何眾生都修得起的法,就無法救度十方眾生,而念佛就可以往生的願,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力量所在。
阿彌陀佛已經成佛,表示每一願都已經成就,每一願都有它的功德與力量。所以,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十方諸佛都讚歎是不可思議功德。這個功德力量,就是絕對強大的力量,可以使任何善惡眾生都往生成佛,所以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的本願──念佛往生願,也是諸佛的本懷,諸佛勸信、諸佛稱揚、諸佛護念、諸佛特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釋迦牟尼佛示現世間,教化眾生,儘管講經說法幾十年,但最終目的也在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念佛往生願。所以,對我們十方眾生而言,唯有念佛往生願是最大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議的利益。
真實的利益
《無量壽經》開宗明義,釋迦牟尼佛就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段經文簡單說,就是十方三世諸佛抱著悲憫的心,出現世間,弘揚佛法,要救度眾生,賜以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在那裏?就是在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
真實與方便相對。意思是說,念佛的利益,是真實的利益;而其他法門的利益,皆屬方便。所以在這部《無量壽經》結尾的流通結論,釋迦牟尼佛特別咐囑彌勒菩薩,將此法門流傳生生世世。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意思是說,若有人聽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非常感動歡喜,知道無始劫以來的生死輪迴,依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斷除,而且可以往生成佛。以這樣歡喜踴躍的心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應該要知道這個人所得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所以說「為得大利」。什麼叫「大利」?就是開宗明義經文所講的「真實之利」。這真實之利或大利,都是在講成佛的利益;「無上功德」是指成佛的功德,念佛就可以得到成佛的功德,所以說「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也就是說「大利」就是「無上功德」,「大利」等於「無上功德」。
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
八萬四千法門中,有的可以使菩薩成佛,不能使阿羅漢成佛;有的可以使菩薩、聲聞、緣覺成佛,但不能使六道凡夫離開六道輪迴成佛。只有阿彌陀佛念佛往生法門,不但可以使菩薩快速成佛,也可以轉阿羅漢(自了漢心)發菩提心成佛,也可以輕易使六道善惡生死凡夫一世解脫,當生成就。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只有念佛法門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十方諸佛出現世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救度任何眾生快速成佛,快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
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法門。上等根器等覺菩薩,不會超越這個法門,即使五逆謗法阿鼻地獄眾生,也能進入這個法門,所以說「三根普被」;利根也好、鈍根也好,全部包含,沒有一個遺漏,故言「利鈍全收」。
這麼殊勝又簡單的法門,就像大海,喝水很多的大象進入海中,可以滿足牠喝水的願望;喝水量很少的蚊蟲,大海同樣能滿足牠的需求。阿彌陀佛的功德如同大海,深無底,廣無邊,可以滿足任何根器的眾生。
懷疑彌陀救度 為最大之惡
凡是十方諸佛出現世間,必定會講說念佛救度的法門。因為這是諸佛的本懷,而且是諸佛所勸信。佛說法的目的,是要使眾生領受,依教奉行,故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要我們不要懷疑,要絕對從內心徹底信受。懷疑會失去利益,信受則可獲得成佛的大利益;懷疑會繼續六道輪迴,依然造業、造罪,受苦就無量無邊,輪迴就無窮無盡。
這樣說來,懷疑阿彌陀佛之罪過,是所有罪惡中最大的罪、最大的惡。因為沒有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不能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就永遠在六道輪轉中,難免因貪瞋痴而造罪造業,結下冤冤相報的輪迴果報。
所以一切的罪,以懷疑阿彌陀佛救度為最大的罪。一個造五逆謗法的罪人,若回心轉意,不但離開阿鼻地獄的果報,也可以往生成佛;一個五戒十善上升天堂的天人,如果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果報一到,照樣會墮落,甚至也有墮落地獄的。
信阿彌陀佛 為無上信心
一切之信,也是以相信阿彌陀佛救度,為最大、最有功德的信。信阿彌陀佛之信,為無上信心,也可說是他力的信心。為什麼?如果相信念佛必定往生,就會實踐,也就可以往生成佛,這豈非無上之信。而且這種信,只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讓我們這樣信,其他佛無此願力,也沒有極樂淨土讓我們依靠歸屬。所以信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信心、他力的信心、最大最高無量的信心,因此為十方諸佛所勸信,也是諸佛所稱揚。
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無量壽經》中說: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威神功德,就是救度眾生的力量。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唯有佛可以正確徹底稱揚讚歎,菩薩因為無法全部了解,所以沒辦法正確稱揚讚歎,何況凡夫?我們凡夫所稱揚讚歎的,不及其真正功德的百千萬億分之一。
讚歎的目的,是要發起我們的信心,斷除我們的疑惑。凡夫經常會以凡夫之見思考,認為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所造的殺生業、偷盜業、淫慾業、毀謗他人的業、十惡五逆之業,可說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怎麼可能只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脫離這種業報?而且,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快速成佛,那麼這些業去那裏了?由誰償還?所以不可能。凡夫都習慣這樣思考而產生懷疑,這就是以可思議來推測不可思議。這樣阿彌陀佛的法,就不是不可思議的法,祂的功德,就是可思議、有範圍的,這是錯誤的。
明來暗去 暗去明來
我們做個譬喻,就如一間房子已經黑暗了百千萬億年,人們會想:這房子如果要光明,應該也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豈知電燈開關一按,千萬年的黑暗即刻大現為光明;或者窗戶一開,陽光照進來,黑暗立即消失。當下明來暗去,暗去明來,為什麼?因為黑暗虛假,而光明是真實的,再多的虛假,也無法與絲毫的真實做比較。
又譬如有間很大的倉庫,裏面放很多萬元大鈔,這樣倉庫裡的錢是不是很多?但是這整間屋子裡的錢,竟然不及我們身上的這張萬元鈔票,為什麼?因為我們身上這張是真鈔,而倉庫裡的錢都是假鈔。
以上譬喻,就是說我們生生世世以來所做的業,皆是虛假,唯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實的。
為何我們所做的業都是虛假?因為諸法無常、無我、空性,既然如此,我們萬古以來身口意所造善惡之業,皆是無常、皆是無我、皆是空性,真實、永恒不變的,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從阿彌陀佛清淨不變真如佛性所顯現,所以萬古不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盡未來世,也是如此。
所以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名號,領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自然可以消除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黑暗的業障,使我們當生離開娑婆業報輪迴,往生極樂世界,顯現自我真如的佛性。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然因貪瞋痴而造業造罪,不過佛性並未消失,也永遠不會消失。
我們下地獄,佛性也隨我們下地獄;我們上天堂,佛性也跟隨我們上天堂。我們的佛性跟隨我們起起落落、出出入入,永遠不離開過我們。佛性只是受到虛假的貪瞋痴的業所覆蓋,未能顯現,一到極樂世界,無明黑暗的業障,即時消散,當下佛性的光明立即顯現。
所以說,明來暗去,暗去明來。是當下當時,不必經過幾日、幾年、幾世、幾劫,是一剎那,光明一現,黑暗就消除,不論黑暗已經盤據了百年、千年、萬年。
千歲闇室
光若暫至 即便明朗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上卷最末,形容說:
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
意思是說,眾生累劫累世以來,都曾犯五逆十惡謗法之罪,但只要今生一向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不捨,甚至今生今世沒遇佛緣念佛,臨終時只念了十念,甚至只念了一念,當下離開六道生死輪迴的黑暗,往生極樂世界,顯現光明。
「光若暫至」的「光」,就是比喻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暫至」就是說念十念、一念的佛號,或一輩子,不是長時長劫的時間所累積;「即便明朗」,就是當生脫離輪迴,往生極樂,罪業黑暗,不因生生世世、千生萬劫的累積,而不能當生消除,並不是這樣。
所以,這幾句形容得很好,文句也很美妙,但要能領會其意,囫圇吞棗,就體會不出它的滋味。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彌陀本願就是諸佛的本懷,諸佛勸信、諸佛稱揚、而且是諸佛護念。也就是說,這個法門是諸佛本懷,也是諸佛所保護,沒使它失傳。凡是念佛的人,也是諸佛保護、諸佛懷念,永遠不會忘記、不會捨離的。這種利益,唯有佛才看得到,了解得來,讚歎得起。
所以《阿彌陀經》說: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釋迦牟尼佛以佛的智慧,才能看到這種利益,講出這個法門,給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聽。
世尊進一步又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祇園精舍,講不可思議功德利益時,當下十方諸佛一時出現,同開金口,讚歎釋迦牟尼佛講這法門,十方諸佛都出來證明,勸信十方眾生。
因此釋迦牟尼佛說: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所以這個法門的經教,是一切諸佛的本懷,是一切諸佛所護念、一切諸佛所勸信、一切諸佛所稱讚。
經道滅盡 特留此經
彌陀本願是諸佛本懷、諸佛勸信、諸佛稱揚、諸佛護念,當然也是諸佛特留。特留就是說,佛法分三個時期:「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後,就是法滅期間。所有經教在此世間失傳,叫做「法滅」。就是自《楞嚴經》開始消失,其他不管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所有佛法的經典教理,通通消失。沒有佛教就沒有三寶,沒有五戒、十善、人天因果之法,這叫做「法滅時代」。
但即使法滅來臨,佛也要以其神通力,維持淨土法門的經典,不使在此世間消失。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法門,才可以救度十方眾生,是一切眾生的光明、希望;這個法門失傳,宇宙就沒有光明,眾生就沒有希望。因此,十方諸佛出現世間,大慈大悲,即使所有經教失傳,此法也要留存在世間。
阿彌陀佛的本願,要救度我們離開三界火宅,現在如果不衝過這個大火,聽聞此法門,將來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也必定受三千大千世界的地獄之火所灼燒。為一勞永逸解脫輪迴,為了快速成佛,再怎麼辛苦,也堪付出。
文殊菩薩〈發願偈〉
這個法門,是大菩薩所修的法門;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大菩薩發願要往生的世界。菩薩無量無邊,位階最高的菩薩是等覺菩薩,而其中最有名的,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當然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非常有名,但這兩位菩薩已經往生極樂世界,而文殊、普賢菩薩,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在《文殊師利發願經》裡,釋迦牟尼佛讚歎文殊菩薩,為文殊菩薩授記──將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文殊菩薩在這部經裏,也流露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情。
文殊菩薩〈發願偈〉說:
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
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普賢菩薩〈發願偈〉
普賢菩薩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不但自己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引導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一齊往生極樂世界,快速圓滿菩提願行。
普賢菩薩「發願偈」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身旁?侍,兩位菩薩的最終目的是往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凡夫,怎能不求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法門是,上上根不超越,下下根也包含。
觀世音菩薩摩頂授記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
唐代有位法師受皇帝封為國師,稱「慈愍國師」。之前,他曾前往印度取經,當時的法名是「慧日法師」。
他到印度參拜釋迦牟尼佛的聖地,並尋求梵文經典,帶回中國翻譯弘揚。他來回印度,大約經歷了十八年時間,其間翻山涉水、忍飢受凍,可謂備極艱辛。慧日法師心中因此有一種體悟:「娑婆世界究竟是痛苦的世界。」從而對世間產生很深的厭離,希望今生永遠脫離輪迴之苦。
到底有什麼世界純粹安樂,沒有任何身、心的痛苦?有什麼修行法門,可以快速成佛、面見佛?慧日法師每到一個地方參訪,都會問這個問題。
當時通達經律論的三藏法師,一致向他推薦「淨土法門」,說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達到這個願望。慧日法師聽了踴躍歡喜,開始用心思考與奉行淨土法門。
他即將回國時,經過當時在印度北邊的健馱羅國,那是弘揚佛教的國家。這個國家王城東北方有座大山,山上有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傳說非常靈驗,凡來此祈求,往往能夠看到觀世音菩薩現身,為他開示。
慧日法師來到這裏,七天不吃不睡,頂禮祈禱,希望觀世音菩薩現身指導他,今生可快速成佛,當生成就的法門。果然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在第七天晚上,觀世音菩薩突然顯現空中,金光閃耀,有一丈多高,坐在七寶蓮花上面,向慧日法師開示、安慰,並伸手摩頂授記。
觀世音菩薩開示說:「你願心很大,非常令人讚歎。你想弘揚佛法,自利利他,唯有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心發願,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不但能見到阿彌陀佛,也會見到我,可得無上利益。當知淨土法門超過其他法門,是任何法門中最殊勝、最簡易的法門。」說完這些話後,觀世音菩薩就在空中消失。
七天沒有吃睡的慧日法師,原本身心很疲累,經過觀世音菩薩伸手摸頂、光明照耀,又對他開示後,慧日法師頓然感到無比振奮,身心疲累豁然消除。
回到長安城,此後慧日法師翻譯經典,一生弘揚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由於慧日法師很有智慧、學問、修持,弘揚這個法門,利益了當時很多的眾生,因此唐朝皇帝就拜他為國師,稱為「慈愍三藏法師」。
淨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師的念佛因緣
另外,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亦曾勸導法照大師往生極樂世界。
法照大師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與行持,皆與善導大師相似,後人認為他是善導大師再來示現的,所以尊稱他「後善導」。
法照大師出家不久,有次在他心很寂靜的時候,看到自己的缽顯現一種聖境:高山中有間寺院,寫著「大聖竹林寺」五個大字。寺院輝煌莊嚴,金光燦爛,全為七寶所成。近處有花園、樹林,也如《阿彌陀經》所說:「黃金為地、眾寶殿堂、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的境界。法照大師很感動、很驚奇,他想:這應該是在娑婆世界,但到底在什麼地方?他向前輩請教,人家聽他的描述後,告訴他這應該是在五台山文殊菩薩所顯化的地方。法照大師就到五台山尋訪這個聖境,暫住五台山佛光寺。
有一晚四更(一點到三點之間),一道光芒突然射到法照大師身上,法照大師循著這道光往前走,來到一個地方,看到兩位童子,據說就是善財童子與難陀童子,在此等候法照大師。兩位童子引導他進入一個寺院,寺院寫著五個大字──「大聖竹林寺」,原來這就是缽所顯現的境界。
寺院為諸寶所莊嚴,樹也是七寶行樹。法照大師進入寺院後又登入講堂,果然看到文殊菩薩在講堂西邊,普賢菩薩在東邊,都坐在獅子座上,周圍有無數菩薩圍繞,而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正對這些圍繞的菩薩大眾說法。
法照大師恭敬來到兩位菩薩面前,虔敬頂禮,並請兩位菩薩為他開示。
法照大師問:「末法時代眾生,距離釋尊在世期間已經很遙遠了,智識淺薄、根器下劣、業障深重、煩惱熾盛,本來具足的清淨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如大海廣闊無邊,不知其中有何佛法,適合這種根基?不知修那種法門,容易達到成佛的境界?」
文殊菩薩首先開示說:「你要修習念佛法門。唯有念佛法門,才適合末法時代;一切修行法門中,沒有比念佛及供養三寶更殊勝的。如果這樣做,自然能快速圓滿,成就福慧雙修。我文殊師利在過去世中,就是因為念佛、供養三寶的緣故,才能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你應該知道,一切諸法波羅密及甚深禪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念佛成就的。故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法照大師再問:「如何念佛?」
文殊師利菩薩開示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彼佛說法願力不可思議。你要念念不捨,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不退轉,快速成佛。」
說完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時伸出金色的手,摸法照大師的頭頂,授記說:「你因念佛之故,不久就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子,期望快速成佛,沒有比念佛更好的,只要一心念佛,自然能快速證得無上菩提。」
法照大師得到兩位菩薩摩頂授記,以及這麼微妙的開示後,踴躍歡喜,再三頂禮,告辭出了講堂。
兩位童子又親送他走出寺院,他回頭一看,寺院已經不見了!法照大師就在一堆石頭上做記號,後來發心在此建「大聖竹林寺」,並將這一段經歷寫下來,流傳後世。
法照大師此後即專修淨土法門,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後人因此尊法照大師為淨土宗第四位祖師。
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由此我們知道,淨土念佛往生的法門,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諸佛本懷,為諸佛所弘揚、勸信、護念、保留。淨土念佛往生的法門,也是菩薩發願往生,菩薩勸導眾生深信專念,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文殊菩薩說,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經典中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這意思是說,不論阿彌陀佛或念佛法門,都是所有法門之中,最尊第一,殊勝無比。而且這個法門簡單輕易,人人可修,人人可證,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成就的法門。
華嚴奧藏
法華密髓 盡在念佛
明朝末年,有位高僧「蕅益大師」,寫了一部解釋《阿彌陀經》的書,叫做《阿彌陀經要解》。
書中他讚歎這個法門說:
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意思是說,這個法門是《華嚴經》的目的,《華嚴經》深奧之處。因為不論八十部華嚴或四十部華嚴,菁華就在最後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目的就是要引導華嚴會上諸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華嚴經之目的,華嚴經深奧之處。
《法華經》也說,依此經修習,臨終也能往生極樂世界蓮花之上,諸佛菩薩圍繞,花開見佛,見佛成佛。這樣說來,《法華經》二十八品,最秘密、精髓之處,也是往生極樂世界。不過依《法華經》的方法修習,想往生極樂世界,終屬「難行道」,我們凡夫做不到,那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只要念佛,也可以達到《法華經》的目的。
所以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就是在念佛,這個法門為「一切諸佛之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主要的宗旨之所在,也就是一切諸佛的目的,就是弘揚念佛、勸導念佛。「菩薩萬行之司南」,就是說菩薩廣行六度萬行的目標,就是成佛,而念佛就可達到菩薩六度萬行、自利利人的目的。
因此有一句話說:
諸經所讚,多在彌陀,一代聖教,結歸念佛。
「諸經」就是三藏十二部,所讚歎、護持的,大部分都在說淨土法門;「一代聖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經教,其結論、歸宿,就是在念佛。
接下來大家有什麼問題?
蓮友:請問上人,人往生想做「大體老師」,但不知會不會影響往生西方淨土的路?
慧淨法師:捐獻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斷氣時捐出心臟、腎臟等身體其他器官,當下要開刀;另一種是大體先放著,一段時間後讓學生解剖。兩種當中,若念佛人要往生極樂世界,可以選擇第二種,就是身體留給醫學院解剖使用。如果當下要捐獻器官,就要考慮你的忍辱心夠不夠?會不會起瞋恨心、痛苦心?一般念佛人可以選擇由醫學院解剖,因為醫學院解剖不會一斷氣就開刀。
蓮友:一般人都比較重視吃喝玩樂,藉由這些讓自己快樂,因為人性沒有滿足時,是很難「歇息」的。我們如今學習淨土法門,我認為先要心性進入「愚」,才能一點一滴朝向「自淨其意」。「人成即佛成」,當人格體尚未進化到這個程度,念佛當中是參有很多雜質,這時人要有純淨的心,其實是蠻困難的,請上人開示。
慧淨法師:我們這個法門是「他力易行道」,又叫做「安樂的法門」,任何罪惡苦惱的凡夫都修得起,所以跟這些沒衝突,沒關係。
就是說,我們在吃喝玩樂、在煩惱當中念佛,心中知道雖然習氣的關係這樣吃喝玩樂,因為業障的關係而煩惱重重,但是阿彌陀佛不會捨棄我,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凡做得到的盡量做,做不到,就以懺悔心來念佛,不會因此動搖決定往生的信心。心中要有這種了解、相信,那麼自然在念佛當中,就會安穩,不會苦惱。因為眾生都是貪瞋痴具足、煩惱深重、習氣剛強,要一下子降服、轉化,非常困難。不過重要的是要有慚愧心和懺悔心,就會朝向比較純淨的習慣去追求,慢慢就會轉變。
但對我們來說,這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要說「自淨其意」,是不可能的。否則我們在這裏就好,就不必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唯有往生極樂淨土,才能「自淨其意」,才能「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在這裏只能相對,沒辦法絕對。
所以念佛人要有「機」的深信,深信自己始終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但因為有這句名號,有阿彌陀佛的力量做我們的增上緣,給我們依靠,所以不因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而苦惱,從此所過的生活,是安穩、喜樂的生活;是慚愧、懺悔的生活;同時也是感恩、謙和的生活。
感阿彌陀佛的恩,柔軟自己的心腸來體貼他人,這就是我們宗風俗諦所講的:「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過這種念佛的生活。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南無阿彌陀佛!
(講於2006年9月23日)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