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講】

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學到這裏,我們心裏面跟阿彌陀佛越來越親近了,我們再來看看六字名號的功德到底如何呢?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
「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守在旁邊保護我們,叫守護;心中常常記掛我們,叫憶念。讓我們眾生安樂、安穩,沒有任何障難。

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

        有的人擔心說:「光念阿彌陀佛夠不夠?別的佛用不用念?」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不請自來,團團圍繞,所以說,念阿彌陀佛一佛,就是念十方諸佛,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

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

        極樂淨土是諸佛之家,一旦到達極樂淨土,十方國土隨意前往。

真實的利他

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

        我們能夠以此念佛法門使自己得到真實的解脫,我們就可以拿這個法門普利一切眾生。不然講什麼「利他」,那都是虛假的,自己沒有得到利益,怎麼可能利益人家呢?所以,對淨土法門有所深入,對念佛的教法真實地實行,真實地稱念,心中知道決定往生,那你講念佛,就有力量,人家也能聽得懂,人家也能信受。你自己還在那裏七上八下,你講出來的話就軟塌塌的: 「念佛一定能往生哎。」人家反問一句:「你怎麼樣?」「我還不行。」「你都不行,我怎麼行?你都念佛多年了,你都不行,我就更沒份了,算了。」

佛法不講明天

        我們勸人家學佛,往往聽到這樣的回答:「不行不行,工作這麼忙,那哪裡行?等退休以後再學佛吧。」人們總覺得念佛要有條件,結果三等四等,死掉了,來不及了。

        佛法是不講明天的,怎麼能等到明天呢?今天晚上睡下去,不知道能不能起來了。就要現在念佛,現在獲得佛的救度,然後走過多彩的人生,回入世間,利益娑婆世界眾生,過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安樂嗎?

        念佛沒有任何條件,不需要什麼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人都能得救!這樣勸化人家,就有力量。

教要契機

        我們作為佛教徒,總是希望眾生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現在在很多地方,其他教派發展的很快,尤其在農村。為什麼這麼快呢?一方面,我們在弘法方面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在契理契機的問題上沒有注意,將佛法講得那麼高深玄妙, 《華嚴經》如何如何,好是好,哪個有時間去看?尤其在農村,識得幾個字?認識幾個字的,誰能學這些?農民就講了:你看,我要種莊稼,免不了要打農藥;幹體力活,哪還能吃全素?一講到佛法,他腦子就想起來:這兩條不符合標準,第一不殺生,第二要吃素,還有其它條件, 「算了,佛法是好,我沒有條件入門哪!乾脆我去信別的吧。」甚至還有的人去信邪門歪道。

        我們作為佛弟子,要想想現在眾生需要什麼,現在到底是怎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佛法,講得那麼高深,沒有用啊!到後來,把佛法當做高談闊論的的工具把自己捆起來了,把佛教限制在寺院高牆之內,學者文人的書屋。

        是我們佛法裏邊沒有慈悲嗎?有,但是,你自己沒有得到佛法利益,甚至人家講阿彌陀佛大悲本願,你還來破壞,來反對。所以,我們要根據時代特點,觀察眾生根機。

        若論慈悲,誰能比得過阿彌陀佛?若論誓願的力量,誰又能比得過阿彌陀佛?若論救度眾生的法門,法滅萬年尚且得救,何況現在?五逆眾生尚且往生,何況不至於造五逆罪的人?法門是廣大無邊的,可是眾生自我設限,加了很多門檻,又加了很多條件,結果把寬寬的救度大道,變成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 「往生需要很多條件,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數出來七八條、十幾條、一百多條了,人家一聽,「算了算了,我不念佛了,我都沒有資格了。」

        所以,佛法的慈悲要展現出來,並不是說我們在這裏隨便創造,佛的經典明明如此啊!為什麼不把這樣廣大的佛法貢獻給廣大眾生呢?如果把這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往生」的教法普遍地弘揚開去,佛法馬上就不是現在這樣一番景象了,這個世間念佛人的大白蓮花就處處綻放了,經中說:十方眾生往生極樂淨土,猶如雨滴。像下大雨一樣,那麼多,到淨土去。我們現在,很遺憾, 「易往而無人」,這麼容易往生的法門,卻沒有幾個能往生。所以,教要契機。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稱念十方諸佛,既能自利,又能普利一切眾生,因此,不用另外再稱念諸佛名號,這樣,我們的心也專一了,符合淨土法門的宗旨。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
並有其它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
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它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它咒語。

        這三段文使我們的心越來越專一。首先,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我們不必另外改口稱十方諸佛;其次,專稱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二十五菩薩、一切大海眾自然相隨保護,所以,我們念彌陀一佛,也等於念了諸大菩薩,不必改口稱念諸大菩薩;再次,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六字名號具足無上功德,超勝任何咒語,一切咒語的功德都攝在六字當中,所以,不必改口持念別的咒語。

《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得聞」的「聞」不單單指耳朵聽到聲音,還指心中瞭解是怎樣的一尊佛,不然 「聞如未聞」嘛。我們經常聽說「久聞大名」,就是早就知道這個人多麼有威神,多麼了不起。我們聞佛的名號也一樣,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 」。如果我們聽到了,像沒聽到一樣,「有什麼不可思議呢?」那就是沒有聞到。

        《大經》說:若有眾生聽聞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 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如實地稱讚、我們如實地聽聞而信受,自然就發出了「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啊!這麼不可思議的名號,具足無上功德,有我的往生在裏邊,那我就口稱名號往生淨土! 」自然心中有喜悅,自然踴躍稱名。「乃至一念」當然不限制一念,是說契入名號。在這一念之間,「當知此人為得大利」,你不能小看這個人,不要因為他是娑婆的凡夫,就認為他仍然是凡夫,應當相信:這個人已經得到了大的利益 ── 不是小的利益 ── 什麼大的利益呢?就是往生成佛的利益。

        淨土法門的高超 ── 印光大師講:「不要說凡夫不能相信,連小乘聖人阿羅漢都不能相信,不要說阿羅漢不能相信,連淺位的菩薩都不能相信,只有經常隨從佛身邊的大菩薩才能堅信不疑,雖能相信,也還不能透徹瞭解。 」淨土法門之高超,我們怎麼能想像得到?一個罪惡的凡夫,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就具足無上功德!難免使人心中起疑。但是,我們不要管,佛如是講,我們就如是信受,而口口聲聲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淨土。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這個才叫特別法門,這才叫念佛法門高超的地方,橫超,他力。

        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講的話很委婉,說「當知」,「當」就是應當,也有排除疑惑的意思, 「你不要懷疑,確實如此!」

付囑文

        這一段稱為「付囑彌勒文」,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末尾將要點交待給當時在座的大眾以及未來的眾生。《觀經》付囑文說: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阿難!《觀經》雖然講了很多,定善、散善、三福、九品,可是,你好好記住,它的要點在於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名號。」這是將名號付囑給阿難。同樣,這個地方,是把彌陀名號付囑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在此土成佛的菩薩,也就是說把淨土法門付囑給未來一切眾生。付囑什麼呢?付囑這句名號:其有眾生,聞到這句名號,一念之間,得無上功德大利。這是要點所在。

有上小利功德

故知:念佛即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
皆是有上小利功德。

        那麼,別的修行,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等前面也談到,但是到最後,釋迦牟尼佛不提了,那是方便誘導,所以,只付囑持名念佛,別的不提。《觀經》的路線跟《無量壽經 》一致,所以就知道念佛是無上大利功德;別的行門為什麼不付囑呢?因為都是有上小利功德。和六字名號來比,當然都是有上了,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境界,什麼樣的功德跟它比都是有上了。我們既然要往生淨土,應該專稱無上功德大利的名號。

取捨之義

故有智之人,當捨有上小利之餘行,
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取捨,捨有上小利的其它修行,取無上大利的六字名號;捨雜行,取念佛。

        不過,這裏的「取捨」要作一下說明,有人以為「取捨就是專門念佛,其它的我什麼都不做,我捨掉」,這是錯解。這裏的「取捨」是心中的觀念,怎麼叫捨?怎麼叫取?心中將自己的行善積德等修行回向,作為往生之業,這就是心裏執著它了,執而未捨。

        現在不是這樣,現在專依念佛,往生淨土,其它必須做的事情,做還是做,心態不一樣,這個叫「捨」,心中捨掉,不以此作為往生回向之業,就不叫雜行。這個是需要再三說明的,免得人家誤解。

        「取捨」貫穿於佛法當中。我們原來修學聖道門,現在選入淨土門,聖道門講相信因果,那淨土門就不相信因果了?還是信因果;聖道門行善積德,我們到淨土門裏,行善積德還是做,只是不以此回向作為往生之業。

誦經之義

        我們經常誦經 ── 誦經和誦經也不一樣。有人誦經,是把它作為功德回向;我們誦經,是瞭解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慈悲,「哇!經文講得這麼好,你看這一段……」就比如剛才講解的這一段,如果光是讀誦,十秒鐘就讀完了,讀完了不知道什麼意思。如果知道經文意思的話,讀了多歡喜呀? 「哇!一念具足無上功德!」肯定就念佛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從助業進入正定業了,誦經的目的、效果就完全達到了。讀淨土三經,看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怎樣的優美,心裏自然歡喜仰慕,這個也是誦經的效果。

        誦經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經義,然後依教奉行,並不只是為了讀誦而讀誦。比如淨土三經,說的就是「專念彌陀名號,必定往生 」,我們知道了,就來專修念佛,並不是念佛還有所不足,要另外加上誦經才能往生。

名號功德

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
阿彌陀佛名號,
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彌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
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
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
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
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追病患之苦,
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
身心安樂,如意滿足。
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釋迦牟尼佛讚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把我們娑婆世界凡是好的名詞都用上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六字名號就這麼殊勝。為什麼六字名號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釋迦牟尼佛自問自答: 「阿彌陀」三字之中,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聖人、行法。「阿」字,十方諸佛在裏邊,「彌」字,一切菩薩在裏邊,「陀」字,一切行法、無量經典在裏邊,所以講,這三字之中,什麼都具備了。念 「南無阿彌陀佛」還有何不足啊?

        聽到阿彌陀佛有這樣不可思議功德,深生信仰,現在就享受無比法樂,「受無比樂」就不是受世間的五欲之樂了,而是觸光柔軟,內心有法喜法樂,知道往生決定有份,雖然有煩惱,內心還是清涼的,雖然是凡夫,內心知道決定可以去成佛了,這個叫 「受無比樂」,經中講:念佛人所受之樂,超過比丘三禪之樂,比禪定之樂還要樂。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貧窮可以轉為富貴,病患之苦可以免除,短命之人得壽延長,冤家債主變成善親眷屬,身心安樂,如意滿足。

        這些還是指世間的事情,阿彌陀佛的本願、六字名號的功德,本來是讓我們往生的,世間的利益是附帶的,成佛才是根本。我們念佛,世間利益是附加的,不是主要的,自然就得到了,是阿彌陀佛主動要給我們的。

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

        經中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沒有什麼法比「南無阿彌陀佛」更高,沒有什麼咒比「南無阿彌陀佛」更高,沒有什麼功德比「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更大。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
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

        你能念彌陀一佛,所有的佛都念了,所有的咒都念了,所有的修行法門都在裏邊了。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
亦謂「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所有的教典、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攝在六個字裏邊。不僅能保證你臨終往生淨土,現在也能讓你身心安樂。

念佛功德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所具足的善根無量無邊,可以進入極樂國土。

《觀經》言: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當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為什麼?當下具足無上功德了,相好是功德所生出來的,沒有功德,絕對沒有那個相好(算命先生給人家看相,如果這個人沒有那個修養、福報,就沒那個相,相能反映內心 )。具足了佛的無上功德 ── 當然是我們內心具備的,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是在六字名號當中 ── 自然就說了:「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下念佛,當下就成佛。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如果有人將小千世界四天下寶藏全部供養佛、菩薩、聖人,得到的福報很多;這樣多的福報,比較起來,不如勸人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怎麼想像都想像不出來了。有人學佛法,搞世間慈善,慈善是不錯,但是他不教人念佛,那福報就差多了。所以,《阿彌陀經 》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能有多少修行供養佛菩薩?我們能拿四天下七寶供養佛菩薩、聲聞、緣覺嗎?我們不可能。但是即使那麼大的福報,跟念佛相比,勸人家念佛一聲,超過它!

《涅槃經》言: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假如把國王的寶庫打開,一個月之內,布施一切眾生,這個人所得功德很大。但是,還不如張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過上述功德,不能為比。

        你還不願專念彌陀名號?你真的是丟掉西瓜,揀了芝麻。西瓜和芝麻的差別遠遠無法形容念佛和布施的差別。

《增一阿含經》言: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搆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四事是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就是生活必需品。把日常用品拿來供養地球一切眾生,他們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提供的,看看,你的功德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如果有人用擠牛奶那麼長時間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其功德要大得多,兩者的差別令人無法想像。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那些修行是有為、有漏、有上的,不能作為出離之因,不能解脫。「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呢,真實、無為、無漏、無上,可以到淨土成佛的功德啊!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因地以清淨願心、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所修行的功德啊。你怎麼跟祂相比呢?

《大智度論》云: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滿中七寶,奉施於佛;
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譬如有人一生下來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遠!這麼一片大地上的寶藏,全部供養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

善導大師云: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其它所有的修行,雖然都是善,都很好,但是,如果跟念佛比,就不能相比了。

        就好像一間暗室,點一支蠟燭,蠻亮的,挺好;如果點一盞日光燈,就更好;如果跟太陽光比呢,不可為比千萬億倍。

        你修行得再怎麼殊勝微妙,如果和「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相比,「全非比較也」,為什麼?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其它修行,是眾生的隨緣雜善,怎麼可以相比呢?

慶文大師云:
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
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

        只要稱念阿彌陀佛一佛名號,就是十方諸佛稱遍了,能得無量功德,能滅一切罪障,能夠往生淨土,何必要懷疑呢?

元照律師云: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

        「一乘極唱」指《華嚴經》所言佛的一乘教法,一切教法雖然講到極點,但是歸結到最後,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全部指向極樂淨土了。《華嚴經》都是登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到最後,就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了,普賢菩薩勸所有的四十二個階位大菩薩,通通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最殊勝的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果地的名號。

        念佛法門叫做果地法門,「果」是和「因」相對的,因地法門就是在因中修行,慢慢一點點地積累;果地法門,是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把成佛的功德放在六字名號裏邊,叫做 「果」,這個果給我們,從果向因,所以叫果地法門。

        這句名號,包含阿彌陀佛因地所有一切修行,那當然萬行圓修不能超過六字名號啊。再怎樣修行,即使你是大菩薩再來,你也不能超過阿彌陀佛!十方諸佛跟阿彌陀佛比,都還要往旁邊退讓一截,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況我們是博地凡夫呢?所以,你所修的功德,和六字名號比,怎麼能比呢?當然是完全仰投六字名號。我們所修的,沒有功德。

        有一則公案,達摩大師來到東土,梁武帝問他:「朕建寺度僧,功德如何?」梁武帝護持佛教,讓出家人安心辦道修行,幾次發心當和尚,大臣幾次重金把他從寺院請回,他可以稱作是當之無愧的菩薩皇帝了。

        不料,達摩大師回答說:「並無功德。」

        一句話,說他沒有功德。那我們跟梁武帝比,能比得上嗎?

        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裏講:功德有兩種,一者,真實功德,二者,不真實功德。什麼叫真實功德?菩薩所修,清淨心中所修,沒有染污,沒有顛倒,沒有虛偽,完全順從法性。凡夫所修功德呢?不順法性,有乖法本,是染污法、顛倒法、不淨法。所謂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心都沒有識到,就像蒸沙求飯,蒸的時間再長,得不到一碗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錯了,果就不對應了。我們的心是生滅心、虛妄心、妄想心、顛倒心、染污心,極樂是 「清淨無為涅槃界」,怎麼能夠去呢?所以,經過千輩子、萬輩子也不能到淨土。現在,阿彌陀佛果地成就的名號給我們,這就是現成的白米飯了,不是用沙煮成的飯。像我們那樣所修的東西,通通是沙子。

又云:
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
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
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眾生,迎接眾生往生淨土;眾生聽聞名號功德、稱念彌陀名號,名號當中無量無邊的功德,自然進入內心,永為佛種,億劫重罪頓時消除,必然證得無上菩提。可知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不是經中所說的 「少善根福德因緣」。

戒度法師云:
佛名乃是積劫薰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

        阿彌陀佛名號,是祂兆載永劫積累的修行,把祂因地所修行的萬行萬德濃縮在「阿彌陀佛」四個字裏面,然後顯露出來,四字也好,六字也好,都是阿彌陀佛本身的萬德,所以,稱念它,就能獲得甚深利益。

用欽法師云:
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現在心憶、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嘉號,所有佛法修行的無量功德,沒有不具足的。「從因至果」即從因地到佛果,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佛果。

嘉祥大師云:
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

        我們說念佛滅罪,為什麼滅罪?功德能夠滅罪障。阿彌陀佛本身有無量功德,我們念佛的無量功德,當然能滅無量的罪。

法位大師云: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

        諸佛的名與德相符合,比如釋迦牟尼佛叫「能仁、寂靜」,這反映祂有這種功德,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祂有這種德,所以叫阿彌陀,「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德能滅罪,稱念佛的名號,稱揚讚歎佛的功德,德既然能滅罪生福,名也就有這個功能和效果。

        如果真能相信佛的名號能夠生善滅罪,那麼對於「稱名能夠往生」有什麼好疑惑的呢?

宗曉禪師云:
還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

        古代道家煉丹,一粒還丹可以把鐵變成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夠把惡業轉成善業。

        「真理一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除了六字名號,沒有真理了,「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代表真理的普遍性,到任何地方都存在,不會改變的;無量壽代表真理的永恆性,任何時代都可以得救的教法,這叫真理。不是說佛的正法時代能得救,到了我們末法時代就不能得救 ──法滅的時候都能得救嘛,所以叫無量壽。

        《觀經》說,十惡罪人臨命終時稱佛一口,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他,說「善男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轉惡成善。

蓮池大師云: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如果詳細地講,諸佛菩薩出廣長舌相晝夜講說,也講說不盡,但是,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就完全包括在內了。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收在六個字裏邊。

        佛有無量功德,像大海一樣,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光明、無量慈悲、無量法力等等,雖然有無量功德海,只要稱念一句名號,通通在裏邊了。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沒有一個願不包含在裏邊;四十八大願,願願攝在六字名號當中,所有的妙行、六度萬行、八萬四千法門,都攝在六字名號當中;十方諸佛所有功德,六字名號完全貫徹無餘,而十方諸佛都異口同音稱讚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可見得這句名號是如何的不可思議。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阿彌陀佛名號叫萬德名號,所有功德攝在六字名號當中,一句名號才念出來,所有功德完全圓備了,我們沒有期望世間的福報,福報自然就有了。出世法、世間法都攝在六字名號當中了。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

        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名號才舉出來,一切的功德都具備了;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收攝一切修行,三學、六度、八萬四千行,沒有任何遺漏。

        這個怎麼領會呢?打一個比方,我國古代是帝王制,一切國土歸皇帝所有,身為皇帝,掌握玉璽,一切都全部得到了。作為一國之主,不需要說另外再去兼任省長、縣長,根本不需要了,通通在他的管轄之內。

        什麼意思呢?別的行法是因地的行法,彌陀的行法是果地的行法,「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好像是帝王一樣,其它修行,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人天五戒十善等等,就好像省長、縣長,都是部分的,一個是總的,一個是部分的,總的當然包括部分的了。所以,只要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完全包含在內。

        就像這幢房子,我們講「房子」,是個總體名稱,這個房子有門、有窗戶、有牆壁、有樓梯,有磚、瓦、水泥等材料構成,但是我們不需要一個個地講,我們講「房子 」,全部在裏邊了,對不對?「房子」比喻總體的名稱「南無阿彌陀佛」,磚、瓦、門、窗是比喻分散的行法,是初級的。

        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完全包羅。

        祖師講的話,完全是從經典來的,不是誇張。前面我們引用過了,「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一念之間得無上功德,所以祖師都這樣講,異口同音。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這些話講得都很乾脆。按照通途的修行,從發心,踏上修行路,生生不退轉,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初地,再經一大阿僧祇劫到八地,再經一大阿僧祇劫十地圓滿,然後再經百劫修相好,慢慢成就佛果。這是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個劫是多長時間,我們無法想像,何況阿僧祇劫?太長了,太遙遠了!所以,聖道修行很難,「久乃可得」,這個「久」不是說三百年、五百年、三萬年、五萬年、三萬生、五萬生,是無量劫。

        阿彌陀佛成佛呢,不止三大阿僧祇劫,阿彌陀佛修行成佛是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祂的修行超越了一般菩薩的修行,所以其功德也無量無邊。

        現在,很簡單,「越三祇於一念」,一下子就跳過去了,怎麼跳過去?「一念」,念什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啊!這一念就超過了三大阿僧祇劫,怎麼可以想像?這一念的功德,已經跟諸佛平等了。

        有人講:「你們這樣講,就太……,怎麼能抓住佛的片言隻語呢?」就是要抓住片言隻語,看你抓得準不準,你要是抓著枝末了,千言萬語也不管用,如果抓住根本了,片言隻語能讓你解脫生死。六字名號就是六個字,雖似片言,但它能總攝一切,不是割裂的,它是成為一體的。

蕅益大師云: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什麼叫「以名召德」呢?名號能召感一切功德。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

        持名念佛法門,上根、中根、下根,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賢善的人、愚惡的人,通通可以得利益,就好像天空一樣,天空哪裡不能包容呢?就像大地一樣,什麼東西不能承載呢?鮮花、清泉能夠容納,毒草、污水同樣也能容納,不管清淨、污穢,大地平等對待。阿彌陀佛的願心 「究竟如虛空」,沒有分別,所以講「普被三根」,聖人也好,凡夫也好,凡夫裏邊,善凡夫也好,惡凡夫也好,乃至三惡道眾生,通通在佛的願心之內。

        這句名號,事也在裏邊,理也在裏邊,沒有遺漏了。有人講:「念佛是念佛,可是道理不明白呀……」不需要懂道理,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理自然在當中了,毫無遺漏;那麼事呢?事也是一樣的,往生不是光有理,說 「心淨則國土淨」、「自性即是彌陀」、「沒有往生這回事」,這個是偏向理的一邊,佛可以講這個話,我們不能講這個話,因為佛的理是無礙圓融的,凡夫如果偏於理這一邊,事相就落空了。淨土有理有事,說能往生,就有極樂淨土,就有阿彌陀佛,就能讓你去往生,所以,稱念這句名號,實實在在有佛、有淨土、有往生,往生能成佛,能證悟諸佛平等境界、真如法界,事理完全含在六字名號當中,所以,不要懂得很多,會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通通包含在內。

        「統宗教而無外」,「統」是統攝,「宗」是禪宗,佛法講的「宗」,專門指宗門,「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是指教下,天臺、華嚴,種種教理。這一切都在六字名號裏邊,都包括了,超越性的。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蕅益大師就解釋了,善根之因是什麼呢?不是我們自己所修的,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大願,作為我們善根之因,也就是說,彌陀的本願是我們的往生之因;阿彌陀佛因地兆載永劫的大行,是眾生多福德之緣。

        我們沒有福德,可是,阿彌陀佛兆載修行的福德成為我們的福德;我們沒有善根,可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大願(菩提心)成為我們的願心。佛的願成為我們的願,佛的行成為我們的行,這叫 「多善根福德因緣」,哪一種修行可以和念佛相比呢?

        所以,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你的善根,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的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一念具足無上功德」,經典也是這樣說的。

        那樣,我們每一聲、每一聲的念佛,當下都是「多善根福德」,這個「多」已經不是「多少」的「多」了,是無上,是佛的善根福德。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

        蕅益大師讚歎這個法門太深、太微妙了,眾生太難相信了。

        但是,也可以講深,也可以講淺。講深,連等覺菩薩都不能測其底;講淺,連我們這樣的罪業凡夫都可以簡簡單單口稱名號到淨土。深淺不可測量。什麼叫「絕待圓融 」呢?「絕待」就是絕諸對待,我們凡夫都生活在對待當中、分別當中,比如說「善人能往生,惡人不能往生」,這個叫對待法,有所分別。可是六字名號呢,非善非惡,不是善惡法,叫 「絕待」。如果說「多念佛能往生,少念佛不能往生」,這個叫對待法,有多、有少,有比較對待,那六字名號呢?非對待法,非多非少,如果講「出家能往生,在家不能往生 」,出家、在家是相對法,六字名號沒有這一切,它叫「絕待圓融」,怎麼可以去分別、思量呢?

難信之法

釋迦如來,說此無藉劬勞修正,但稱名號,徑登不退;
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

        釋迦佛講這個法門,不用你辛苦修正(講得很清楚了),「無藉」,不需要假借。這來源於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如水上乘船則樂」,淨土法門就是安樂的法門,根本不是苦修苦行的法門。

        我們一講到學佛,「哎呀,很難哪!要苦修啊!」那是聖道門的特點,「如陸地步行則苦」。淨土門就不這樣,「如水上乘船則樂」,所以講,不需要勤苦修證,但稱 「南無阿彌陀佛」,直接就不退轉了,決定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叫「奇特勝妙」,沒有任何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加奇特,也沒有任何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加殊勝,它超出了我們的思議境界,你怎麼想都想不過來,我們總是想 「這樣差不多可以吧!那樣大概不行吧……」全是分別。事實上,只要念佛,沒有不往生。所以這個叫「第一方便」,很簡單就可以往生淨土。

        「難中之難」,是說難以相信。如果講五戒十善,比較容易相信,世間的人,他雖然沒有信佛,雖然沒有歸依三寶,他會有一個基本觀念: 「佛教,就是教人行善嘛。」這是最基本的,他容易相信。如果跟他講:「佛教不是光行善哦,是要出離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他就不容易相信了,「哪裡有因果輪迴呀? 」淺法容易相信,再深一點,說三世因果,他不相信了;好了,三世因果相信了,再講「學佛是要了脫生死」,有的人就不相信了,「還能解脫啊,想都想不到。」更深了;深法裏邊,有聲聞法、菩薩法,講阿羅漢,有的人能相信,像現在小乘佛法地區,大乘佛法他們不能相信,因為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深哪!所以,小乘的人說 「大乘非佛說」,他沒有這個善根,信不了;大乘佛法裏邊,有聖道、有淨土,講大乘佛法要怎樣修行才能解脫,還比較容易相信,說「不用怎樣辛苦修行,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到淨土 」,他不敢相信了,因為這個法深、妙;淨土法門裏邊,又有兩種了,「要門」還比較容易相信,「三福、六度回向求往生」,很多人聽了,「這還差不多」,如果跟他講 「專念佛就能往生」,他就有點懷疑心了,不敢嘴上講懷疑,他心裏邊懷疑,他嘴上講「念佛可以往生」,心裏卻想「但是,總不能那麼容易簡單吧!還要再加上一些經咒和其他的修行吧! 」不敢相信,或者說「專念佛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念到工夫成片」,很多人也能這樣相信,「對呀,念到工夫成片當然可以往生了,伏住煩惱了,得清淨心了,往生該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不能做到這些,那也能往生嗎? 」他不敢相信,所以,越深就越不敢相信;來到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五逆重罪的人,臨終念一句十句就往生了,你看看,多少人嚇得嘴巴都張開了,不敢相信,很多大法師不敢相信。

無須思惟

        對於這樣的法門,凡夫根本不要來思惟,你怎麼思惟呀?阿彌陀佛的大願經過五劫思惟,你怎麼去思惟?所以,我們就老老實實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為生死考慮,你就念 「南無阿彌陀佛」,如果說「哎呀!我非要把道理搞通再來念佛」,那就慘了。

        佛打了一個比喻,說一個人很愚癡,「佛啊,你說的我不能接受,除非你把道理給我講通了。」佛說: 「我打個比喻給你聽:比如一個人中了毒箭,毒性發作,有人來給他醫治,但遭到這個人的拒絕,他說:『你要告訴我,這支箭是誰射來的,他是什麼身份,箭頭上塗的什麼毒……,你要把這一切講清楚,我再吃你的藥。』還沒等人家講清楚,這個人就死掉了。」

        很多人在那裏研究,考慮來考慮去,不斷繞圈子。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勸導說:「汝一心正念直來!」現在就來,馬上就來,直直地來,不要拐彎,不要化妝,不要繞圈子,現在就過來!不然你來不及啦! 「我能護汝!」我能保護你!

        這樣的法門,以我們的凡夫心不敢想像,所以,經中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信之法。前面,慧淨法師說得很清楚: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之所以難信,正因為易行,容易到不敢相信的程度。

        現在捨難取易,不從難信這方面講。我們以凡夫的境界,當然很難相信了,可是,易行的背後,有阿彌陀佛的慈悲,六字名號的成就是經過怎樣艱難的修行我們不知道,不要說 「往生哪有這麼簡單?」你不知道這是經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艱難修行,才有今天我們這樣簡單的結果啊!

        像我在這裏拿著麥克風也很簡單,如果是古代的人,那就不相信了,「哪有那麼簡單,這東西一拿,聲音就那麼大?」這麼簡單,是因為科學發達啊,科學家設計好了,我拿了就能放大聲音啊。我這是得到別人的利益啊。

        念佛也是一樣,我們今天能夠享受阿彌陀佛的佛果,得到往生的利益,全來自於大悲慈父阿彌陀佛的辛勤修行。

        如果連這個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簡單的佛果都不敢要,不願意接受,那你辜負了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

        所以,不要認為簡單就不要,是佛所給的。

釋尊所得名號

一聲阿彌陀佛,
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釋迦牟尼佛成佛得到什麼東西呢?蕅益大師明確地跟我們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佛果,祂就得了這句佛號了。現在,釋迦牟尼佛把祂所得的這句佛號 ── 阿彌陀佛的佛果正覺,一點不保留地交給我們濁惡眾生。釋迦牟尼佛得這句名號是得佛果,我們得這句名號也是得佛果啊。釋迦牟尼佛成佛,沒有成別的,就是得了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有句俗話說:「六字名號是真經。」確實如此。能了脫生死才是真經,別的行法也是真經,但是我們修不來,對菩薩是真經,對我們就不是了。六字名號呢,能夠轉凡成聖, 「能令瓦礫變成金」。釋迦牟尼佛那樣的苦修苦證,蕅益大師說:得到一句六字名號。

不得不佛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清水珠一放到混水裏,水自然就清了(我們知道明礬有淨水的功能),「濁水」代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很混濁、污穢;「清珠」代表佛的六字名號,叫「至極無上清淨寶珠名號 」;我們的心很混亂,雜念紛飛,佛號進來以後,「亂心不得不佛」,自然要去成佛,所以,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管他亂不亂,自然要去成佛的。

        我們大腦的分別意識,在臨終的時候是不起作用的,這都是生滅法。我們輪迴的主體也不是這些思想意識,輪迴的主體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我們的想法不管怎樣,好也好,壞也好,就像空中的雲霧一樣,最終都要過去的, 「我東想西想,所以影響往生……」不是這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念佛,那當然,六識熏入八識,使得我們去流轉。但是念佛呢,這些東西不起作用,表面看它們很洶湧,實際上不起作用,由於名號光明攝取的作用,使我們到達涅槃的淨土。

如何相應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一念相應之後,自然就念念相應。什麼叫「一念相應」呢?如果說第一念相應之後,第二念就不相應了,那就不叫「一念相應」了。「一念相應」,就是一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以願往生的心、以願讓佛救度的心,叫「一念相應」。

        阿彌陀佛發大願說:「我要救你!你讓我救!」這是佛的願心;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相應了!那麼,這一念之後,念念都是這樣,念念都是仰靠、歸命、順從的心,念念都是決定往生的心,所以叫 「念念相應念念佛」。

        有人把這兩句解釋得很難,「念佛,念到心裏清淨了,念到見光了、見花了,啊,今天念得跟佛蠻相應的……」其實,相差十萬八千里,你根本不知道佛的大願,你是在那裏修為造作,那是跟你的那種身心反應相應,今天覺得不錯,明天就消失掉了 ── 生滅法嘛!怎麼能夠到淨土啊?晚上打坐覺得不錯,早上一起來就沒有了;睜眼覺得不錯,閉眼就沒有了;閉眼覺得不錯,睜眼就看不見了……這個都是外相,生滅法。

        我們相應,是相應於六字名號,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有我等的往生在裏邊,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所成就,信順這句名號,不懷疑,叫 「一念相應」,能夠這一念相信,就永遠地相信下去,一信就永信,一念就永念,不改變,所以叫「一發心以後,永不退轉」,自然而然的,這樣跟佛相應。

念佛穩當

百丈禪師云: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修別的法門不穩當,為什麼?沒有佛的護念,沒有佛的光明攝取,只靠自力,沒有他力。念「南無阿彌陀佛」很穩當。百丈禪師是修禪宗的,但是,他也提倡念佛,因為他知道:修禪宗很不容易,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告訴大家 「念佛穩當」。

        念佛穩當,叫「千穩萬當」,一千個人念佛,一千個往生,一萬個人念佛,一萬個人往生,當然叫穩當了,不然就不穩當了。說「我念佛不一定往生」,那就不穩當了。

永明禪師云: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這裏取了《四料簡》的兩首。什麼叫「有禪」,什麼叫「無禪」呢?「有禪」就是開悟的人。沒有開悟,不能叫「有禪」,這是印光大師解釋的,「我在那裏打打坐,眼睛一閉,叫有禪。 」那差太遠了;什麼叫「有淨土」呢?真的願往生極樂淨土,心裏邊相信彌陀的誓願和名號,知我念佛必定往生,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叫「有淨土」,不是在那裏隨隨便便 「我相信有極樂世界,我想去……」然後東抓西抓,那不叫「有淨土」。

        「無禪有淨土」,你雖然沒有開悟,但是,你念佛,願意往生淨土,則萬修萬人去,一個不漏。能見到阿彌陀佛,還怕不開悟嗎?馬上就證無生法忍,不止是開悟的問題了,成佛啦!

        「有禪無淨土」,你雖然開悟了,大徹大悟,但是,如果不求生西方淨土,十個人就會有九個人路子搞錯,錯在哪裡呢?不是他不瞭解佛法 ── 他開悟了還不瞭解佛法嗎?雖然開悟了,但是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到臨終的時候,就會被業力所牽引,流轉去了。

        五祖戒禪師就是這麼回事。五祖戒禪師是個大徹大悟的人,他後來投胎轉世成為蘇東坡;還有一位圓澤禪師(《印光大師文鈔 》多次提到),他也是修禪的,他的工夫達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他的朋友約他到四川,他說從陸路走,那位朋友一定堅持從水路走,他後來逼得沒辦法,只好走水路,走水路就要坐船,路過湖北境界的時候,在碼頭上碰到一位孕婦,圓澤禪師對朋友說: 「壞了,我不願從水路走,就怕這個婦人,她懷孕很長時間了,沒有分娩,就是等我來投胎,現在見了,已是無法可避了。」(圓澤禪師能知過去未來,他就知道有這個因緣 )然後他就沐浴更衣,坐脫立亡。

        圓澤禪師圓寂之前,跟朋友約定:「三天後來相見,我對你一笑,以為憑信。」那位朋友三天後到那位婦人家,一進門,就看見生了一個男孩,男孩見了他,果然一笑為信。那位朋友無意前往四川,就回到寺院,才曉得圓澤禪師在出行之前已把後事都囑咐好了,因此越來越覺得他不是平常人。

        印光大師規勸大家:像這等工夫,能知過去未來,想走就走,想來就來,況且不能了生死!他如果能念佛的話,到極樂淨土,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所以說,何況我們這一點小小的修行,那就不要說了。

無所不能

省庵大師云:
一句彌陀,是斬群邪之寶劍。
一句彌陀,是破地獄之猛將。
一句彌陀,是照黑暗之明燈。
一句彌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彌陀,是出輪迴之徑路。
一句彌陀,是脫生死之良方。
一句彌陀,是成佛仙之秘訣。
一句彌陀,是換骨髓之神丹。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寶劍,一切邪魔,當下斬斷;我們造了地獄的因,但是這句名號能把地獄果報破掉,是猛將;我們內心沒有智慧,在黑暗當中,但是,彌陀名號能把我們引到西方光明淨土,是明燈 (「我不懂佛法呀……」不懂佛法沒關係,你會念佛,肯定可以去成佛,這叫明燈,明燈你不用,背對著它,那就自己投向黑暗了);我們在生死的業海當中,靠什麼度脫呢?靠自己的修行── 沒有力量,那就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慈航;在六道輪迴裏邊,生生世世地流轉,從來沒出去過,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讓我們徑直出離輪迴,是徑路;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是了生死的良方;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成佛道的秘訣,丟掉了秘訣,你怎麼成佛呢?什麼事情都要得個訣竅,凡夫成佛的訣竅,單在一句六字名號, 「若要問我有何訣竅,叫你專念彌陀名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換骨髓的神丹,這是一個比喻,是說得到法身慧命。

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

        省庵大師禪宗也是很通達的。他說:八萬四千法門,六個字就包括了;禪宗一千七百個公案(為了解沾去縛,破除執著),當下就斬絕了,根本不用去參。所以,一切法門無法超越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

徹悟禪師云:
一句阿彌陀佛:
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
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渡;
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

        阿伽陀藥是佛經裏的比喻,萬病總治,貪瞋癡病、煩惱病、業障病……所有的病通通能治,不用擔心;如意珠王是一種寶珠,想要金銀,出現金銀,想要瑪瑙,出現瑪瑙,一句六字名號,想要什麼,就出什麼,想要什麼樣的聖果,自然就有,所有的願都能滿 ── 你能成佛,還有什麼願不能滿的?沒有什麼苦,念佛不能度的,乃至現生現世的身體病痛、家庭不合、事業不順等等,也能解決,要根本地解決,則是了脫生死大事;我們在無明黑暗當中,如茫茫長夜,阿彌陀佛名號,是智慧的燈塔,無暗不破。

念佛見佛

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
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念佛時即見佛時」,念佛的時刻,當下就是見佛的時刻。念佛的當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攝受其人,觀音、勢至如影隨形,眼睛雖然不能見,但是確實存在 ── 用心來見,不是用眼來見。同時,我們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它就是佛,因此也叫見佛。

        「求生時即往生時」,並不是等待幾十年之後再往生,不是!是說你現在願意往生,現在就得到了往生!

        「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同時」,沒有前後的區別,當下這一念,完全就是了,所以,這句名號叫「無量壽 」啊。

        這些講起來,都很玄妙,但是,再怎麼玄妙的道理,我們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利益都得到了,並不是說我們要懂得這麼多,念佛才能往生。說這麼多的目的,是引導我們對這句名號堅信不疑,專念名號。我們雖然不能懂這麼多,不會背 ── 有人說:「師父,經文講得很好,可是我記不得。」你不記得、會念佛也能往生。這樣講解,大家依文思惟,瞭解名號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而專念名號,必然往生。

但憑六字

古德云:
一句彌陀無別念,不勞彈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要有第二個心思念別的,不要雜行雜修),不用彈指這麼長時間、不用彈指這麼費力,就可以到西方淨土去了。你看,祖師講得多麼容易!

        不要你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再成佛,只要靠六個字,就可以出離三界六道。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

        你不要感到驚訝,驚訝什麼呢?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連十地菩薩的功德都超過了,跟佛平等了!

        為什麼不叫我們懷疑呢?要知道:六個字裏邊,包括了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它是佛乘。既然是佛乘,當然「一稱超十地」。

        我們現在交通很發達,有汽車、有火車、有輪船、有飛機,比如坐飛機吧,如果在地上走路的話,我們在座的蓮友,多數都是老年人,如果拿你們和馬拉松冠軍相比,你能跑得過他嗎?肯定比不過他。但是,如果你坐在飛機上,看到他在底下跑,他跑得再快,比得過你嗎?他比不過你了。為什麼?交通工具不一樣啊,他靠自力,你靠飛機的力量,是他力的作用。

        「一稱超十地」是什麼呢?佛力的緣故啊。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能夠達到佛的境界。

        一旦你乘上飛機,看下面的人和車就像螞蟻一樣,慢慢爬。他們跑得再快,也沒有你快。所謂「不行而行」、「如實修行 」,我們自己雖然沒有修行,但是,再也沒有比這更精進的了。所以,有人講「精進」,講「懈怠」,凡夫談什麼精進、懈怠,通通是懈怠,佛的精進才是真精進,六字名號自然讓我們往生淨土。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只要專念名號,沒有比這更深、更妙的。

捨  得

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
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

        各位捨不捨得?

        不過,也有人不捨得,不然,「留給他人悟」,誰來悟呢?捨得的人就留給那些不捨得的人去悟。等你悟了半天,「我開悟了。」開悟了還早,「悟後不念彌陀,管保老兄未悟 」,「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你能念佛,真正開悟了,你不念佛,沒有開悟。

        三藏十二部講得就是念這句名號。為什麼要留給他人悟呢?我們來念名號,已經得到三藏十二部所講的真實教法了,他還沒有懂得,所以還要研究三藏十二部,慢慢研究,到後來, 「哦,原來是念佛!」所以,祖師大德當初都研究了很多經教,學了很多法門,到最後,進入念佛法門,他們總結自己的經驗,說:「專念彌陀名號。」

        「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因地的修行,別人去修,我們現在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了。

薰  習

        第六章引用了大量佛經和祖師的話,把這句名號的功德展現出來。這些經文、祖語,大家回去可以多多讀誦,佛法需要薰習。心中的疑惑在所難免,但如果我們多多聽聞、多多思惟,自然就專心念佛了。

解脫之道

        要反覆說明的是,專心念佛並不是妨礙行善積德,尤其是我們念佛的人,單獨念佛,自己能念得下來嗎?是要眾生共同得利益的。比如說我們這個佛堂,如果大家都抱著自私自利心的話,佛法就得不到弘揚了。

        我們現在知道,念佛並不在於一天必須念十二個小時才能往生,我們可以邊工作邊念佛、邊念佛邊工作啊,真正做到世法、出世法兩不妨礙,如果不是這樣, 「我不能一邊工作一邊念佛,我要回去打坐才能念佛。」修行和道場事業不能兼顧。現在不是這樣,你可以手拿抹布,一邊清理廚房,一邊口稱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何其快哉!走路也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心念佛也是念佛,散亂心念佛也是念佛;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可以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把我們解脫了。

        學佛的道心是好的,想了生死,但是不得法不行。念佛人要盡到自己的本份,士農工商都不妨礙,念佛本來就是無礙的法門。你不得法,不得要領,還處處嫌人家礙了你的事。有一句話說: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只要有心,再忙碌,再有事礙,也沒有障礙。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