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講】

第一條 「聖淨分判」之文
 

        下面我們來看第一條文: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捨聖道、正歸淨土之文。

        每一條文都有標題和引文。標題就是把所引用的文的提綱、眼目點示出來。

        道綽禪師立聖道、淨土二門,來分判釋迦牟尼佛所說一代佛法,目的在於擱捨聖道門修行,完全歸依淨土法門。下面就是所引之文:

《安樂集》云: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
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未曾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
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這段文分成兩部分。先,從開始直到「不取正覺」,用問答的形式,說明聖道不可證,淨土唯可通。為什麼聖道不可證?所謂「二由一證」──二點理由,一個經證。為什麼淨土可通?舉出 《大經》第十八願。底下,從「又復」直到最後,承接上面問答的內容,進一步說明聖道修行已經不能適合當今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只有淨土法門「可通入路」,而舉諸佛之勸,勸我們應該選歸淨土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道綽禪師

        道綽禪師是什麼人物呢?剛才問大家,最早把淨土門獨立出來的是哪一位祖師,就是這一位道綽禪師。道綽禪師是善導大師的師父(善導大師人人都知道,是彌陀示現,口稱一聲彌陀名號,即出一道光明,他二十幾歲來到道綽禪師門下,道綽禪師入滅之後就離開了),我們現在念佛用的念珠,就是道綽禪師發明的。是這樣一位祖師,他當時在山西太原玄中寺弘揚淨土,教化眾生,當地七歲以上的兒童個個都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大師的德望可以說聲震天下,連當時的皇帝、皇太后都親自前往參拜。道綽禪師原來修學《涅槃經》,後來專門修學淨土法門,一生講解《觀無量壽經》兩百遍,每天念佛七萬聲,他的經典著作就是《安樂集》。他的功行、道德、學識──《安樂集》當中引用了五六十部經律論釋,來證明淨土法門是末法時代凡夫唯一可行之道,這也是我們淨土宗的一部重要的教典──是這樣一位祖師。

何因仍自輪迴生死

        下面依文解釋。

        「問曰」,大師為了利益眾生,先自己設問,然後又自己回答。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大乘佛法所盛說的,像蛇蟲螞蟻、飛禽走獸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自然就推出下面的結果。

        「遠劫以來」,無始劫以來。「遠」是久遠,「劫」是時間名詞,是非常非常遙遠的時間。我們眾生既然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亙古亙今,並不是今生突然才有的,那麼,必然的,我們乘此而生存,又迷此而輪迴,不是一次兩次,是無量億萬次了,甚至無量億萬也不足以說明的,是「無始劫來」就在輪迴了,所以說「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應」是應該,這是推斷,「值」是遇到、值遇,「多佛」,不止一尊佛。既然我們有佛性,而迷背佛性又無量千萬億次的輪轉,也有無量千萬億次的成為人;既然成為人,諸佛番番出世,教化眾生,那麼,我們想一想,我們難道是今生今世才遇到佛法的嗎?肯定不止了,對不對?一定前生前世也遇到過佛法;我們今生今世沒有遇見佛,但是,這麼久遠的時間,一定是多次遇見過佛。大家都在佛的教化下修學,別人已經修行成佛了,我們還在六道輪迴,這是為什麼呢?所以底下講:

        「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既然有佛性,又遇到諸佛的教法,應當可以成佛了,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到現在「仍自輪迴生死」呢?「自」是每一個人自己,我們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還在輪迴生死?「火宅」就是火燒的房子,《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用火宅譬喻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各位,我們要好好地問問自己:我們也有佛性,我們也一定遇到過很多佛,別人遇到佛已經修行成佛了,為什麼我們還在這裏做凡夫呢?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過去的修行,難道沒有一生超過今生的修行嗎?或許在座的各位過去世都是出家人,可是,一輪轉過來,成了在家居士,那你作為出家師父的時候尚且沒有出離生死,怎麼保證今生作為在家居士能出離呢?這樣的問題問起來,不免讓我們心中有所不安。

        提出這樣的問題,是讓我們思惟自己的出離之道。

聖淨分判

        大師自問自答:依據大乘佛教,是因為沒有得到二種殊勝的法門,用來排除我們的生死輪迴,所以,直到今天還沒有出離三界火宅。

        是哪二種殊勝法門呢?這個地方,就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佛教大分為二,「二種勝法」,一種叫聖道法門,另一種叫淨土法門。這二種都是殊勝的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若能依教奉行,個個都能解脫生死,故而稱為「殊勝的法門」。殊勝的法門,細說有八萬四千,再細說有無量無邊;道綽禪師在這裏分為二種,除了淨土法門之外的,都叫做聖道法門。

        聖道法門這個名詞是什麼含義呢?「聖道」,聖人所行之道路,聖人所修之道,非凡夫根器所堪,稱為「聖道」;聖和凡相對,六道輪迴是凡道,出離生死是聖道,聖道也就是從凡入聖之道,要超凡入聖。比較而言,聖道法門不求往生,要在此土得證聖果。

        就好像外面的馬路,這一條是人行道,那就是人走的;那一條是機動道,那就是車走的。聖道,就是聖人堪行之道,可是我們都不是聖人根器,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有什麼法門呢?不堪修行聖道,有第二條道路,叫「往生淨土」,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不堪修持聖道法門的 (你能夠修持聖道法門,今生已經得道證果了,已經脫離三界、出離火宅,不必求生淨土了),我們自覺在此土不能得證聖果,所以要靠佛的願力到淨土去,在那裏,有諸佛菩薩神力加持,有種種依正莊嚴的環境,自然成就佛道。可知,所謂「淨土法門」的全稱應該是「往生淨土法門」。

得到

        這二種法門,隨便得到一種,你都可以解脫生死。什麼叫「得到」呢?並不是說拿到一本經書就叫「得到」了。法要入心。你看到聖道的經書,能夠依法修行,證得聖果,這叫「得到聖道的勝法」,如果不能依教修行,就沒有得到。

        比如《心經》,我們經常讀誦,「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讀了多少遍,你也沒有「照見五蘊皆空」,也沒有「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等於沒得到,不懂得什麼是「深般若波羅蜜多」,也不知道怎麼「照見五蘊皆空」。 《金剛經》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那就得到了;我們讀了一千遍,也沒有開悟,所以,得等於沒有得。

        那淨土門呢?聽說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啊,我也願意去」,但是找不到方法,在那裏東抓西抓,那等於沒有得到。所以,能夠依教修行才為「得到」。

應機之法

        聖道和淨土,這二種法門是不是勸大家都來修學呢?道綽禪師的意思不是的,他是淨土門的祖師,他所分析的結果是:聖道法門我們修行不了,只有淨土法門適合這個時代,適合我們的根機。修學佛法,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根機的法門,「法不應機,枉費心機」,不應你的根機,你不是枉費心機嗎?找人做衣服還要「量體裁衣」對不對?那衣服是漂亮,高價的名牌,但是你穿不上,或者太窄,或者太寬,那就不適應你了;老師教書還要「因材施教」;佛講法叫「應機施法」。釋迦牟尼佛講了那麼多的法門,並不是要我們每一個法門都修,比如說講 《金剛經》,乃是對解空第一須菩提所說,他就能修;講《華嚴經》,乃是對善才童子五十三參所說諸大菩薩的教法。種種教法,對不同的根機,如果是對菩薩的教法,你一定要拿來修學,你不是那個根機,就不行了。

        比如說父母養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年輕力壯,小兒子才兩歲,幼小無力;父母吩咐到井裏挑水,一擔水一百五十斤,小兒子聽到了,他敢去挑嗎?這是對大兒子講的,大兒子馬上去挑水了。

        佛對眾生也一樣,對凡夫眾生所講的教法,則是淨土門,所以,各位,這個地方要分別清楚,不然的話,「哎!都是佛所講的,都很好啊!」當然都很好,都很好,你來學不一定好。

聖道難證

        下面先講聖道,「聖道一種,今時難證」,道綽禪師離現在有一千三四百年,在一千多年以前,大師就說「今時難證」了,何況現在!人的根機更加淺陋。那個時候都難證,現在就難上加難。「今時難證」,這就給出結論。相反,往生就很容易, 《無量壽經》說:「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若論往生,很容易;若論證果,就很難。

        或許有人不同意,「只要有根機,我也可以修行,也可以開悟,也可以證果」。道綽禪師舉了「二由一證」:兩點理由、一個經證。兩點理由是從道理上推斷,聖道門難以修證;一個經證是以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講的經典為依據既然是佛弟子,應當信順佛教 ),來證明說:末法時代,聖道難修難證。

        哪兩個理由呢?「一由去大聖遙遠」,離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很遙遠。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兩千五百多年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隨順釋迦佛的教導來學佛法,那當然,有佛的加持──佛在經典裏講,一堂法座下來,多少人得阿那含,多少人得阿羅漢,多少人證無生法忍,等等,好像證悟聖果易如反掌;現在哪有一堂法座下來證果的?一個沒有,講經的法師也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離開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太遙遠了,一方面眾生能夠直接蒙受的佛力加持漸漸微弱了,一方面眾生的煩惱越來越厚重了。

        就好像太陽落山,太陽剛落山,西邊的天空還是有亮光,還是一片晚霞;再過一個小時,就漸漸暗淡了,再過一會兒就什麼也看不見了。

        同樣,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五百年,稱為正法時代;其後是像法時代,再過後就是末法時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的時代離道綽禪師一千三四百年了,離釋迦牟尼佛就更遙遠了,真是值得悲嘆啊!

        「二由理深解微」,聖道法門,若有釋迦牟尼佛加持,當然容易修證;若根機猛利,也容易修證。現在離開釋迦牟尼佛遙遠了,根機淺陋了,就不容易修證。同時,聖道法門所講的教理,比如說「真如實相」等等萬法之理體,深玄微妙,非常幽深,我們凡夫的心探知不到,不能開悟,這叫「理深」;「解」是領解,「解微」,幾乎不能理解。比如 《金剛經》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又有一句話,「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聽起來「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好像繞口令,翻來覆去地講?」「是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是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眾生不是眾生?又是眾生?」你聽起來都不能理解;又說「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聽到後能理解到哪個程度?「無人相」,不是有人嗎?「無我相」,不是有我嗎?「無眾生相」,不是有眾生嗎?所以叫「理深解微」,你很難理解。就是講經的法師,他依據經教,可以講出來,他也只是名詞的理解,他內心裏邊並沒有相應,如果相應了,就能破我法二執,那就證阿羅漢、證菩薩無生法忍了,所以,「理深解微」。

        聖道修行法門是什麼樣的原則呢?叫做「解、行、證」,首先對佛法講的大乘甚深教理能夠理解,能夠開悟,然後依據自己所理解的來修行,如果連理解都不理解,你怎麼修行啊?所以說「悟後起修」,如果沒有開悟,你在那裏是盲修瞎練,你悟都沒有悟,後面就談不上了。「依解起行,依行證果」,好,你如法修行,一切煩惱漸次消融,然後,真心佛性完全顯露,這才叫做得證聖果。你第一步──理解都達不到,修行就談不上了,那證果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才說「理深解微」、「今時難證」,「難證」,難到什麼程度?難到沒有。

        各位也都讀過《心經》,《心經》裏面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後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你們都會背了,請你們來講解講解,來修行修行……「色不異空」,這面牆就是色,「色不異空」當然有很深的道理,簡單講,如果有人能穿牆無礙,或許能講一點點,因為「色不異空」,這面牆雖然是「色」,色法是物質的、障礙性質的,「空」就是沒有障礙的,你能夠穿過去,或許能講一點點,「你看,我就是色不異空,跟空沒有區別。」你能做到嗎?能做到,那還是一般的神通,還有甚深的道理。所以,聖道門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非常不容易。「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都會講,什麼叫「不生不滅」呢?我看個個都在生滅,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就滅了,煩惱來了,就生起來了;煩惱一去了,又滅了。「不增不減」,工資增加了,高興壞了;工資減少了,下崗了,可憐了。我們都落在「增減」、「生滅」、「淨穢」當中。

末法時代

        佛法裏有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正法時代有教、有行、有證,有證果的聖人;像法時代呢,沒有證果的聖人了,「相似於正法」,叫「像法時代」,看上去佛法很興盛,也有人依法修行,有教、有行,但是沒有證果的,所以叫「像法時代」;末法時代就只有教,沒有行、沒有證了。什麼是教?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教典還存在,還保留著,我們還讀誦,但是,已經不能依教做真實的修行了,這叫無行;不能修行,當然不能證果了,所以無證,這才稱為末法。末法就是說:靠自己修行想得證聖果,成為得道聖人,不可能了,人們也不能按照聖人的法則去如法修行了,這是值得悲愍的末法時代。

淨土法門大放異彩

        正法、像法、末法時代是相對於聖道門講的,不是對淨土門講的,為什麼呢?淨土法門在末法時代正好大放異彩,不要說末法時代,就是法滅時代──《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末法時代有一萬年,末法時代之後是法滅時代,首先是 《楞嚴經》滅掉,然後其它大乘經典漸漸滅沒,最後只剩下一部《無量壽經》念佛法門留在世間,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使在法滅時代,也無不往生極樂淨土,所以,淨土法門超越正、像、末、滅,是常住不變的教法,它是沒有正法、像法、末法、法滅的區別,是貫穿性質的。

時節因緣

        聖道法門就有這樣區別了。我們來到今天這個時代,如果對自己的根機瞭解不透徹,非要修學不能夠修學的聖道法門,這就好像來到冬天你非要逞強悍穿單衣一樣,所以印光大師講「冬裘夏葛」,冬天就要穿裘皮大衣,夏天當然就穿襯衫,時節就是這樣子的。我們來到末法時代,種種煩惱惡業就像冬天的寒流一樣,凍得我們夠嗆,你要硬撐,不行的。

        那麼,在末法時代,應該選擇哪個教法呢?道綽禪師在這裏明確告訴我們:應當選擇淨土門。

聖道關閉

        下面說到經證,「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大集月藏經》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末法時代,無量無邊、億億的眾生想按照聖道法門來修行,沒有一個可以證悟聖果。印光大師在《文鈔》裏也講:這個時代,找一個開悟的都找不到,不要講得證聖果了,開悟的都沒有了,何況證悟的?開悟了還是凡夫,「悟後起修」,慢慢修證,才能夠證果。

        看到這句話,我們內心實在感到悲愴,億億人都沒得道,難道我們能超過他們?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可以修行聖道、得證聖果,那我們就是億億人裏挑出的一個了。所以,聖道法門修行非常難,這個難的程度,龍樹菩薩說:比如有人,欲手舉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人能夠把三千大千世界舉起來!一張桌子都不一定舉得起來,一座房子、一座山、整個地球還不算,三千大千世界!多難啊!為什麼呢?因為修行聖道要發廣大菩提心,不光解決自己一個人的問題,還要承擔一切眾生的罪業,度脫一切眾生,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罪業的重量超過三千大千世界,他們所有的煩惱、業障,你都要把它們排除,要有這樣的菩提心和菩提行。

        這一段文叫取意之文,根據經典的意思表達出來,並不是引用經中的原文。

        通過這「二由一證」,我們就知道:到末法時代,聖道門已經關閉了,是不是?「去大聖遙遠」、「理深解微」、「罕一得道」,等於是關閉了,不是釋迦牟尼佛把它關了,是我們的根機過不去呀!

淨土── 希望之門

        下面只剩下一道門:淨土門。如果沒有淨土門,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就絕望了。好啦,今天打開希望之門──來看淨土門:「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當今時代正是末法時代,眾生煩惱厚重,邪師種種,無善知識隨身,不能修行種種殊勝法門──我們也不想要貪瞋癡,哪個想要貪瞋癡?在家裏邊,妻子和丈夫發脾氣,妻子說:「我也不願發脾氣,可是它要發脾氣。」「它」是誰呢?煩心事一來,就發脾氣了,所以這是根機不堪。一發脾氣,就會血壓升高,甚至可能會腦溢血。好像有一股力量,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我們所處的時間是末法時代,所處的地點是五濁惡世,「五濁」在《阿彌陀經》裏講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是惡世界、惡煩惱、惡環境、惡人、惡知識、惡邪,有外惡、有內惡,種種之惡纏繞我們、包裹我們,所以,要在五濁惡世自己修行出去,太不容易!確實不容易。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雖然前面講二種勝法,可實際上,只剩下淨土一門了,聖道門關閉了,不堪修行了,只有淨土一門可以通往極樂世界。「入路」,入涅槃之城,得成佛道。

惡人的往生

        下面是引用《無量壽經》來說明為什麼末法時代淨土法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大經》就是《無量壽經》):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有這樣一個眾生,即使他一輩子造罪造惡,沒有行善積德,沒有修行,一直造到臨命終時,他哪怕只是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如果這樣的眾生不能往生我的淨土,我誓不成佛!」

        想一想,我們誰不能往生?我們在座的各位,雖然罪業重,還不至於一生造惡,還多少行了善了吧,我們到寺院去供養三寶,又多少孝養父母,又多少捐助貧困,等等;我們也沒到臨命終時,現在活蹦亂跳的,就遇見佛法了,所以,跟他比,要強多了;他念佛十聲,而我們不止十聲,每天少說也有幾百幾千,甚至在座各位還有上萬、幾萬的。那麼,像那樣造惡的人,那樣淺的修行,「十念相續」,若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就不成佛,可是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當然,毫無疑問,眾生稱念一定往生。

        這是引用《無量壽經》說明淨土法門無有障礙,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得往生。

        這裏需要說明:這一段文是取意之文,取《無量壽經》的意思,而不是引用《無量壽經》的原文。《無量壽經》的原文是這樣說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即是 《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道綽禪師在這裏,是根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以及《觀經》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即下三品眾生往生的狀況,而來解釋第十八願,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做這樣的解釋。

        《無量壽經》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就廣泛了,包括這個世界的眾生,也包括其它世界的眾生;包括人道,也包括畜生道;包括聖人,也包括凡夫;凡夫裏邊,包括善凡夫,也包括惡凡夫。如果不加以特別說明,大家會以為:十方眾生裏邊,肯定是善人──賢善、有智慧,這樣的人才能往生。可是,道綽禪師在這裏,就用 《觀經》下品三生來解釋「十方眾生」是怎樣的十方眾生呢,「縱令一生造惡」,是一生造惡的眾生,既然講「縱令」,那麼不是一生造惡的眾生,就更加包含在內。即使一輩子造惡的人,回心念佛,也能進入淨土門,何況有善行之人?所以說用「縱令」這個詞。

        自古以來《往生傳》很多,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個張善和,他一輩子殺牛,他老婆勸他信佛,他都不信,他是個典型的惡人,到臨死的時候,被他殺的那些牛都用角來牴他,他內心恐怖。這時,有僧人路過,他老婆趕緊請來,僧人勸他念佛,他念了幾十句,便說牛都不見了,又念了沒幾聲,「佛菩薩來了!」站在那裏就往生了。

《觀經》下下品

        下面我們來看看《觀經》的下下品: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做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 『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我非常喜歡讀誦這段「下品下生」,因為這裏邊體現出佛的慈悲。一切眾生,無論如何造罪的眾生,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一不得往生,這就是經文的證據。

        下面我們隨文來解釋。下品下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做不善業」,「五逆十惡」,我們說「五逆謗法」、「十惡不赦」,「五逆」是五種極其嚴重、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叫五逆重罪。一切罪業當中,殺生罪最重;殺生當中,殺人最重;殺人當中,殺自己的親生父母是大逆不道,所以稱為逆罪。有人甚至連聖人阿羅漢都要殺,連佛都要謀害,像提婆達多,又破和合僧,分裂僧團,這樣的罪業簡直無可救藥,也只有阿彌陀佛。

        底下說「具諸不善」,「具」是具備,「諸」是很多、一切,一切不善事他都具備。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他的惡,所謂「無惡不作」、「無作不惡」—— 沒有什麼樣的惡事他不做的,惡到父母都能殺害,這叫「無惡不作」;他只要作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善事,這叫「無作不惡」,是這樣一個惡人。「十惡」大家都知道,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慳貪、瞋恨、愚癡。在一切法門當中,這樣的罪人,靠他的修行,是無法解脫的,所以稱為「斷諸善根」。這樣的眾生,在佛的大慈悲智海當中,有沒有可以得救的法門呢?有!那就是淨土法門。

        這樣的眾生雖然「具諸不善」,但經文當中沒有稱他為「惡人」,而怎麼說?「如此愚人」,阿彌陀佛要普遍救度眾生,不是以我們凡夫的眼光來分辨,「你是善人,他是惡人」,而說他愚癡,他太愚癡了,太迷茫了,他因為不瞭解佛法的道理,被無明所矇騙。比如說,人家打我們、罵我們,我們會很生氣,覺得他這麼惡,但是,如果他是一個神經病,我們會很生氣嗎?你心裏面就會憐憫他,因為他犯了神經病,你就不會和他生氣。佛看眾生也是這樣子的,眾生被煩惱所誑惑,被業障所束縛,不能自由,而造下種種惡業。在佛眼裏,只有迷茫的眾生,而沒有凡夫這樣善惡的分別,「善的我喜歡,惡的我憎恨」,佛是平等大慈,所以這裏說「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他所造的確實是惡業,若依他本身的因果報應,應該墮落到三惡道中,經歷無量大劫,受無量大苦,若論眾生自身的因果,就是這樣一個結局。可是,他有了轉機,他還有那麼一點點善根,他雖然愚惡、造罪,但到臨命終時遇到佛法。佛法的不可思議,讓不可能的事情成為現實,讓不能往生的人也能往生,讓將墮地獄的人能夠直接超生極樂淨土!這就是佛法的不可思議。按照他本身的罪業,要直落地獄,現在馬上臨命終了,看著就要墮入地獄了,在這千鈞一髮,可以說千劫萬劫難逢、短暫的時刻,他能夠往生極樂淨土。什麼原因呢?「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這就是「臨終遇法」,直到臨終的時候,才遇到這樣尊貴的淨土念佛法門。如果這個時候不遇到,必定直落地獄之底,永無超生之日。遇到善知識,什麼樣的善知識呢?「種種安慰,為說妙法」,用種種善言軟語,種種佛法道理來安慰他的心,給他講微妙的佛法,「教令念佛」,教他念佛。像這樣的惡人,我們怎麼安慰他呢?他一生所造的事,沒有一件值得稱道的。如果行過善,可以安慰說:「某某善人,你一生行善積德,孝養父母,尊重三寶,阿彌陀佛一定很歡喜,現在只要你一念回心,稱 『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他聽到很高興;但是這是個惡人,他的惡事不能提,五逆謗法,十惡不赦,怎麼安慰他的心?那就這樣說:「某某人,依你的惡業,確實應墮惡道,可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嫌捨任何造罪凡夫,而憐憫我等的愚癡,為我等修建不可思議極樂淨土,而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名號,無論何人,但稱名號,彼佛誓願不虛,決定可生淨土。你已經到了最後關鍵的時刻,現在念佛,為時未晚,阿彌陀佛一定不違本誓,現來迎接。」他一聽就高興了,他就得到安慰了。所以底下說「種種安慰,教令念佛」,唯有念佛一法,才可以讓我們得安慰。 《無量壽經》裏邊是這樣說的:「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這是法藏菩薩當初遇見他的師父世自在王佛的時候發的誓願,說:眾生在恐懼當中,我要為眾生作大安慰!像這個人,恐懼到極點了,馬上要墮落地獄了,「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念我的名號,我能讓你到極樂淨土來。」

        我們各位修學淨土法門,如果心中沒有安慰,那不是佛不慈悲,是你自己不瞭解佛的慈悲,自己在心中製造了一個陰影,嚇唬自己。我們今天來修學,就是要把這個陰影排除掉。修學淨土法門,心中沒有安樂?我們往生的世界是「安樂世界」、「極樂世界」,我們在通往極樂世界的路上也應該是快樂的。結果,我們心中卻有種種的疑惑、恐懼和不安,那這件事情很值得思考。

        比如一個小孩子,四、五歲,他到他外婆家去,一路上都蹦蹦跳跳的,很歡喜,是不是?我們要到極樂世界,怎麼內心是這樣惶恐不安呢?我們實在不瞭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

        我們看經文。善知識教他念佛,這個人是什麼狀況呢?「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他被種種苦惱所逼迫,有四大分離之苦,有種種惡業恐怖之苦,地獄裏的小鬼帶著鐵鏈來了,能不恐怖嗎?而且還有自己所謂「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孤獨之感。在這樣眾苦逼迫的情況下,心境能夠安寧嗎?他能觀想嗎?不可能了,觀不成就了;讓他念得怎樣清淨心,能做到嗎?也做不到啊!像我們現在,好好的身體,哪怕發一個燒,清淨心就沒有了;你又不發燒,身體很健康,坐佛堂裏邊,你還思想亂跑;像他那個時候,怎麼能達到?「不遑」就是來不及,不知道怎麼念佛,一片慌亂。

        「善友告言」,善知識能夠觀機逗教,「看來他錯誤理解我的意思了,他以為念佛是應該怎樣的凝定心神,達到怎樣的清淨心,怎樣的觀想──這個時候來不及了,錯誤理解念佛了」,就跟他講:「如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這個「念」指觀念、憶念、想念,「你現在苦惱逼迫,靜心憶念做不到,你就張口喊 『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轉憶念為口稱。這個人一聽,「好啊,這能做得到。」能喊爹喊媽,能喊救命,只要能叫出聲,就念得出來,所以,他一聽,心中就有希望了,「哦,這麼簡單,不是要觀念,也不是心中如何地清淨憶念,也不是如何集中心神、凝定心志,就口稱就可以了。」他就怎麼樣?「如是至心」,「至心」就是心中真切,當下接受,「令聲不絕」,他就一聲一聲地念出來了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口中出聲就夠了),就這樣的人,這個時候,要他怎樣念佛呢?「不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代表他心裏邊一旦仰靠這尊佛,就不改變、不斷絕,這樣的心,表現在外表行為上,就是一聲一聲的念佛;念了幾句呢?「具足十念」,念了十句,「稱南無阿彌陀佛」 (有人問念佛念四字還是念六字?四字、六字都可以,都往生,不過,若以淨土三部經所講的,是六字為完整、為全面,這裏說「稱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要知道,這是經典的依據 )。

        接下來,「稱佛名故」,前面說稱佛名,這裏說稱南無阿彌陀佛,可知佛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每一念每一念、每一聲每一聲,都滅掉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之時」,一念佛名,自然眾罪消除,這時候命終了,很短暫的時間,命終見的效果怎麼樣?本來是地獄眾火一時來現,閻羅小鬼環繞其前,而現在不一樣了,「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一朵金色的大蓮花像太陽一樣,光明閃爍,來到他的面前。這朵蓮花就是阿彌陀佛正覺的蓮花,也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處所,你看,直接就來了,「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剎那之間就往生淨土。

舉惡攝善

        這一段經文,我們把它作重點的提要,對照我們自己的修行,我們來看。

        首先,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眾生呢?是一個造五逆十惡重罪的眾生,而這一部《觀經》選擇這樣一個根機的眾生,念佛能往生,釋迦牟尼佛做這樣的教導,他的用意在哪裡呢?有人講:「哎呀,講五逆十惡能往生,這樣人家不都去幹壞事了嗎?這不是鼓勵人家造罪嗎?」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典,當然不是鼓勵人家造罪,而是別有深意,什麼深意呢?可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先打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得了病來到醫療診所,診所往往掛著錦旗,相當於病人寫來的表揚信,我相信送錦旗的人不可能說「哎,醫生,你妙手回春,我得了小小的感冒,你用了十五天把我治好了。」他會寫這樣一面錦旗嗎?那就不叫妙手回春了,小小感冒治了十五天,那就沒什麼了不起的了,一定是什麼樣子的?「我得了可怕的癌症,其它醫院都判了死刑,準備回家打棺材;來到你這個地方,一副藥就吃好了!」這才說明醫術高超,扁鵲在世,華佗再來。是用這樣最重的病例,來顯示醫生的醫術高明,同時是給新來的病人一種安慰:連這麼重的病都能治好,何況輕病,就更能治好了。可是,有一個病人一看,他不高興了,「我不能讓這個醫生看病,他詛咒我,要我得癌症。」這樣是不是錯誤理解了?

        釋迦牟尼佛在這裏也是一樣的,我們眾生惡業最重的是哪一個?是五逆十惡這個人,他已經到臨死的時候了,這樣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就往生淨土了,那麼,我們在座各位,雖然有煩惱惡業之病,還不至於病到他那個程度,還沒到他那個時候,他能往生,我們能不能往生? (「能!」)這不是顯然的道理嗎?(「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舉惡攝善」,舉一個極惡的人能往生的例子,不是鼓勵你去做惡,就像醫生一樣,不是鼓勵你得重病,是攝受一切善人都可以往生,有鼓勵你行善的意思。

        就好像醫生跟你說:「哎,某某人哪,我現在有一顆神丹妙藥,任何晚期絕症,馬上吃馬上好。」醫生的意思呢,你現在得病,還沒到晚期,你現在就吃,豈不好得更快嗎?可是,有一個病人他不這樣想,「得癌症晚期、臨死的時候吃下去都能好,那我現在不必治了,我要等到臨死再來吃藥。」那這個病人就錯誤理解了醫生的意思,他將來就很危險了,到臨死萬一碰不到醫生呢?萬一臨死時舌頭硬了、吞不下藥呢?萬一遇到車禍、來不及拿藥呢?那不就死定了嗎?現在吃下去不更好嗎?

        有人講:「五逆十惡重罪、臨終一聲十聲念佛都能往生,那我不用念了,我喝酒、吃肉、造罪、打麻將,沒事!到臨死再念一句十句……」如果臨死果然能念一句十句,那肯定也往生,只是很難保證到時候你有機緣能念佛,你現在都不想念,到臨死的時候還念得出來呀?這說明你根本不想往生,想往生的人哪裡不現在就念佛?就好像一個病人,你想病好,肯定是「這麼好的藥,我馬上吃!」肯定不會說「我到臨死再吃」,那是你根本不想治病,對不對?同樣的道理,釋迦牟尼佛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這樣一種狀況。所以大家切莫誤解,不要說「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例子,我不愛聽」,他是有深刻的慈悲在當中,這叫舉惡攝善。

舉臨終攝平時

        還有一層意思,「舉臨終攝平時」,這個人是造罪一直造到臨命終時。有人就誤解了,「哦,臨命終時念佛才能往生,現在一天念三萬五萬不管用,臨死念佛才管用。」那你是錯誤理解了。

        講一個佛經的比喻,然後再講一個現實當中的比喻。《經》中有這樣的比喻:有人問:「若一生念佛,臨命終時念不出佛,我能不能往生呢?」我們大家都擔心這個問題呀,「一輩子念佛,到臨死念不出來怎麼辦? 《觀經》那個人臨死的時候念出來了,我念不出來怎麼辦?」佛就回答他說:「決定往生!」怎麼決定往生呢?佛說:比如一棵樹,他長的時候就往西邊傾斜,再有一個人用繩子往西邊拉,這棵樹或者是颳風斷了,或者是別人把它鋸斷了,請問這棵樹往那邊倒呢?肯定是往西邊倒嘛!誰都知道啊。佛講:「不錯,我們平時念佛,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心就像這棵樹一樣,就往西邊歪,阿彌陀佛用願力接引我們,就像那個人用繩子把樹往西邊拉一樣,然後,我們臨命終時,或者遇到車禍,或者遇見什麼災難,突然死亡,就好像這棵樹被暴風或其它什麼原因連根截斷一樣,那麼這棵樹,它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必然要往西倒。」我們念佛的人,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必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往生極樂世界,沒地方去!為什麼?阿彌陀佛願力所牽引,經中講「自然之所牽」,本來你願意去,阿彌陀佛再用光明願力攝取,怎麼不往生?一拉一拽,一下就去了。 (「阿彌陀佛!」)更有觀音、勢至菩薩如影隨形跟著你,還有十方諸佛在旁邊喊口號,「一二三!」因為十方諸佛都證誠了,「汝等眾生應當相信:念佛決定往生!」怎麼不往生?這麼多佛聖百重千重團團圍繞,所以,平時念佛之人,決定往生,這是 《經》中明文記載的。

        這裏講「臨命終時」是什麼意思呢?我再說一個比喻,讓大家安心。比如說,我們從大連坐船到煙臺,我們是提早上船的。假如說有這麼一種情況,汽笛已經響了,船馬上要離岸了,這個時候,來了一位乘客,背著大包行李、小包行李,行色匆匆的,他一定很著急,三步並作兩步走,到了船就要離岸的時候,他一個箭步跨上去,那麼,這個人是不是也可以到煙臺港來? (「可以。」)對了。他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如果跨不上來,「啪!」掉水裏去了,不能來了。但是剛好,他跨上來了,他跨上來了,就一定能來。這麼短的時間,他跨上來,就能夠到煙臺港,他一上船就很安心了,「啊,終於上來了!」那麼,我是提前半個小時已經坐到船艙裏邊,是不是我更有把握?是不是我心中更坦然?

        好了,五逆十惡到臨終時,這麼短暫的時間,看著看著就要墮入地獄了,遇到善知識跟他講念佛,他「南無阿彌陀佛」,乘上彌陀大願船了,他往生了。那我們各位不到臨死,心裏安安穩穩的,身體健健康康的,每天念了那麼多佛,老早就坐在大願船上了,我們能不到極樂世界嗎?會不會去呀?(「會!」)他都能去,就顯示我們更是往生決定,所以這叫「舉臨終攝平生」,舉出臨終極短時間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在這麼短的時間都能把他救得起來,顯示我們有這麼長的時間,那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更是從容自如,而我們自己心中也是安樂無憂,所以更能往生。

舉少攝多

        有人講:「念十句就能往生,何必多念?」這個想法也不對。經中舉十聲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他時間很短,只有念十聲的時間,顯示這麼短的時間念十聲、一聲都能往生,那我們平時如果多念的話,就更能往生,這叫「舉少攝多」,不是鼓勵你去念一句十句。他念一句十句能往生,我們一輩子念佛,豈不往生?所以,善導大師處處解釋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所謂「上盡一形」,就是我們這些人,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一輩子不改變,叫「上盡一形」。你雖然不錯,你修得蠻好,然後念了三年五年,改學禪宗、密宗,或其它自力法門去了,那就太可惜了!你就從阿彌陀佛大願船上跳下去,想跳到別的船上,能不能上去?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穩當,一定要專修念佛。

        善導大師說「臨終遇法」,那個人平時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緣分,沒有這麼好的善根,沒有遇到念佛法門,直到臨死才遇到,那能不能往生?也往生,一個不漏。十句一句,乃至他一句也念不出來,心中有一個念頭,一念也往生。既然這樣,淨土法門誰不能往生呢?個個都能往生,這叫「舉少攝多」。

        所以,《觀經》的下下品確實能給我們無限的安慰。

為下下之人說上上之法

        那念佛,按理說,是最上法門,為什麼放在下下品呢?「你看,九品往生,念佛是下下品,修別的是上品……」道理不是這樣的。因為《觀經》的宗旨是為了引導種種聖道法門的人──聖道法門的人都以為「我誦經、持咒、發菩提心為高勝,這個好!」他不能接受光念佛就能往生,所以,順應他們的根機,暫且先說誦經、持咒、發菩提心種種修行,說上品往生,然後到底下,你看,這樣一個罪人,種種修行都修不了,就好像醫生治病一樣,所有的藥都治不了了,最後只有這一味藥能治,那豈不是這一味藥就是靈丹妙藥了?這樣的惡人,所有的修法都修不了了,只有念佛能救他,豈不是顯示念佛法門超過一切嗎?在下下品裏面講念佛,是反映念佛法門最上,所以祖師講:「為極惡最下之人,說極善最上之法。」大家不要以為「念佛是下下品,那我修別的」,那就錯誤理解了。

        佛經的意思非常幽深,如果沒有祖師給我們指導,我們難免依文解意,三世佛怨。修學佛法一定要有依據、有基礎。

        在這裏,道綽禪師就是依據《觀經》下下品來解釋的,所以說「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剛才說了,舉惡攝善,不一生造惡的就更能往生了。

        前面一問一答,已經清楚地說明:聖道法門難堪修持,淨土法門萬不漏一。下面進一步論證聖道法門難修難證、淨土法門易修易往。

自不量力

        底下說:「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這句話聽起來有點不好聽,好像在批評我們自不量力,但「良藥苦口利於病」,事實就是這樣子的。各位有沒有自不量力?大家拿著這面鏡子照照自己──以佛法為鏡子照照自己,才能得到佛法利益,不要老拿來照人家,看我自己都是優點,越看越像佛。

        眾生怎麼不自量呢?下面從大乘、小乘、人天乘、造惡四個角度來分析。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未曾措心。」自不量力的人都很傲慢,一開始都說「我學大乘佛法,我要直接怎麼樣……」,誇得很大,所以就從大往小講,你不喜歡講大嗎,先看大:如果以大乘佛法來講,聖道門修行的理則是什麼?真如實相,「真如實相」這個名詞大家明白嗎? (「……」)不大明白。我也不明白,只是依據文字來解釋,「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就是一切法真實的相狀,而一切法並沒有固定的相狀,是空相。比如說,這張桌子有桌子的相,由桌面、桌腿在空間當中組合而成,被我們的感官所接觸到,而且這樣來認識它,認為這是一張桌子,這是一個外表的形象;它本身的相是什麼樣子?本身的相是實相,是因緣法,是空性的。這個道理是大乘佛法所講的,我不用細講,講了大家 (包括我自己)也得不到實際利益。「真如實相」,也就是「佛性」,也就是「法性」,這都是佛教名詞;「第一義空」跟「真如實相」是一樣的含意,因為講空,有的叫「斷滅空」,佛教講的「空」不是「斷滅空」,「什麼都沒有了,一切都空了……」不是這樣的道理,是「第一義空」,是真空妙有的空,說空,它不空,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真空」是性,「妙有」是相,叫「真空妙有」,對於這個呢,「曾未措心」,什麼叫「曾未措心」呢?禪宗有句話叫「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就這個意思,本來講「無相」,你眼裏的東西都有相,然後執著這個相,男相、女相、老相、少相,自己的心和真如實相根本不沾邊,叫做「曾未措心」,再怎麼會講法,講得天花亂墜,也是一個文字相,仍然沒有契入真正的諸法實相,所以叫「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腦子只要一閃失,馬上就錯,這是因為道理幽玄,凡夫沒辦法契證。如果不懂得這些,你根本不要談修學了。比如大乘佛法有六度萬行,六度有佈施度,佈施要「三輪體空」,無有佈施之人,無有被佈施之人,無有佈施之物,那就進入大乘實相了。實際情況怎麼樣呢?我們要搞一點佈施,不僅有三相,而且很堅固,「我在佈施,佈施給了誰,佈施了什麼東西……」我們會念念不忘,然後佈施了五年、八年,那個人還沒有回報你的恩德,你就會說:「某某人真不知好歹!他窮困的時候,我如何如何安慰他、怎樣怎樣救濟他,他現在都忘記了……」他忘記了,是告訴你要無相佈施,可是你還記得很清楚,還在那裏搖頭嘆息,「哎呀,真是,好人難做啊!」確實難做,因為我們不是菩薩。

        那大乘修不了了。

        大乘修不了,退一步,修小乘怎麼樣呢?小乘可能簡單一點,好,「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小乘有四果,「見諦」是「初果」,見道位;「修道」是「二果」,修道位;「那含」是三果,「羅漢」是四果。初果之人還沒有完全進入無餘涅槃,還要七次往返人間天上,才能得四果阿羅漢,他如果作農民耕地犁田的話,德行所感,經中講,蟲子自然離開他的犁頭四寸之遠,這還是得初果。我們誰能得到啊?我們念著咒還會踩死蟲蟻,所以,初果都不能得到,那何況二果、三果、四果?一果比一果更高,就更得不到。「斷五下、除五上」,「下」是下界,「上」是上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下」就是指欲界,欲界在最下面,「上」是色界、無色界,欲界當中有五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這五種不斷,根本不可能得證阿羅漢果,這是「斷五下」;「除五上」是去除色界、無色界五種煩惱。「無問道俗,未有其分」,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一個都沒有分了。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有人在那裏講:「某某人都是聖人了,他已經得到阿羅漢果了。」你聽到這樣的話,就知道他一定是在那裏誑惑眾生,決定沒有這回事。那叫「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樣的罪過最大,直接墮落。

        現在大家最知道的就是法輪功,他說他超過釋迦牟尼佛幾十萬倍,這樣的人決定直墮地獄;那如果他念佛,能不能得救呢?肯定也往生,他只有這一條道路。他念不念佛也不知道,希望佛的慈悲照耀他,使他能念佛。「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那麼多人跟在後面受罪、遭墮落,實在很可怕。

        大乘聖道修不了,修小乘佛法還是沒有辦法,那現在再退一步,修人天乘。「縱有人天果報」,比如說行佈施,將來感得有財的果報;行放生,將來感得長壽的果報;五戒得人身,十善生天道,「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一定要修行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稀」,能夠真正修五戒十善的人非常稀少,在道綽禪師的時代,以祖師的身份,明確地告訴我們:五戒十善能持的非常少。

        我們各位衡量自己(我們各位可能有受五戒乃至菩薩戒的,菩薩戒暫且不論,五戒持得怎麼樣啊?關於戒法的開遮持犯是很微細的,有專門的學問,我們很多人都理解得很簡單,以為吃素就是持戒──不是那麼簡單!這樣,能夠修五戒十善的都非常稀少。即使能修,也還在三界當中,沒有出離六道。

若論起惡造罪

        如此看來,好的一面都沒有分,下面反過來再看另一面,「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若論造罪造惡,那簡直和刮大風、下暴雨沒有區別。

        你們各位有沒有刮過這個大風,有沒有下過這個暴雨?一定有的。比如說家裏吵嘴了,聲音很大,從喉嚨裏吼出來,那不就是刮大風嗎?然後打得叮叮梆梆響,氣得眼淚往下直掉,心中的煩惱強盛得不得了。

        凡夫眾生就是這個樣子,貪欲、瞋恨之心無法抑制。說起貪心,所謂「欲壑難填」,貪欲之心像個大山谷,填不滿,得到一萬,要得十萬,得到十萬,要一百萬,百萬元戶還不滿足,要得千萬,總之,越多越嫌少;那瞋恨心呢,也非常強烈,一點點小事就怒火中燒,頭皮發麻發脹,見人家的講法跟我不一樣,見人家的思想跟我不順,人家不滿我的意,心中就起了煩惱,小則給臉色,大則摔盆子,再大就動起手來,再大就在社會上組成團體,然後,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戰爭不息,這都是瞋恨,個業、共業所感,颳風、下雨都不足以形容了,颳風、下雨死不了那麼多人哪,你看,一場戰爭,內心裏面的暴風雨旋轉出來,殃及整個世界;商場上也有很多無情的戰爭,這都是我們內心的惡業煩惱在外邊的流露。

罪業不構成障礙

        像這樣的眾生,大乘不行,小乘不行,人天還不行;造惡個個行,還很厲害。行是行,後果非常惡劣,所以,底下說「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對於如此造惡的眾生,聖道法門無法解救他,所以,諸佛大慈大悲,勸歸淨土。「諸佛」,一切佛,在我們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不僅釋迦一佛,乃至十方諸佛都出來跟我們講,勸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縱使一形造惡」,這句意思和上面那句差不多,為什麼要勸歸淨土呢?因為你不是聖道法門修不了嗎?淨土法門有佛的願力,有佛的慈悲保證,即使你一輩子作惡多端,「但能繫意專精」,只要你回心念佛,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繫意」,一心一意,不放鬆,「專精」,專一不雜,精淳不亂 (我們這個法門講的就是「專」和「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只要經常念佛,一切障礙不成為障礙。

        比如說,如果我們走路腿腳不便,那就是有障礙,如果坐車的話,你的腿有沒有障礙呢?腿雖然還是瘸的,但是坐車就沒有障礙了,因為不靠你走路。

        一樣的道理,我們雖然還有罪業,若靠自己修行,就有障礙,所以不能解脫;若念「南無阿彌陀佛」,乘佛的願力,我們的罪業不構成障礙,所以說「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剛才也提到, 《觀經》說「念念之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所謂「自然消除」,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超過你的思想。你知道,也能滅掉,不知道,也滅掉了,叫「自然」,「哎,師父,一句佛號能滅那麼多業,我怎麼不知道?」你不知道也滅掉了。

        比如晚上睡覺,月亮自然照著你,你知道嗎?你不知道,它還照著,這叫自然哪。你知道才照、不知道不照,比如電燈,一開就亮,不開不亮,那就不叫自然了,「自然」就是超過我們的思惟分別。

        我們只要念佛,自然消除諸障,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不用懷疑。

自知之明

        最後一句說:「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你怎麼不好好思惟思惟、掂量掂量呢?我是怎樣一個眾生?我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能修什麼法門?比量比量,掂量掂量。這麼一思量就知道:大乘聖道解脫沒有辦法,小乘阿羅漢果也得不到,人天之善也很難得,造惡無量無邊、暴風駃雨,那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

        以這樣的經教為明鏡,照耀我們的內心,使得我們選擇淨土念佛法門,嚮往極樂世界。

        如果有人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那叫做沒有去心。我們願意去往生,那各位還是有一點點自知之明的,有自知之明就好辦。所謂「自知之明」就是了解自己是怎樣的根機,以這樣的根機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法。

正歸淨土

        道綽禪師這段文的中心在哪裡呢?中心就是「是故《大經》云……」這一段,這段文首先分判出聖道與淨土二種法門,目的是要說明聖道法門在這個時代眾生不堪修持,只有淨土法門「可通入路」,最終導歸淨土。

        淨土門又有種種修法,道綽禪師沒有說到別的,專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結合《觀經》下下品往生來說明:一切造罪凡夫,若念彌陀名號,決定往生,包含一切行善之人,也定得往生,萬不漏一。所以,整個淨土門的核心就在於彌陀誓願,以此奠定了基礎、訂立了規矩。如果我們進入淨土門,而不懂得這一點,你心中肯定是慌亂不堪的,你沒找到依據和基礎,所以不能安心。

        標題裏說:「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捨聖道,正歸淨土。」但是道綽禪師文中並沒有「捨聖道」這樣的文字,為什麼說「捨聖道」呢?文中雖然沒有這樣的文字,但是,意思非常明顯,「今時難證」、「未有一人得者」,那你不捨,能夠解脫嗎?佛法的目的是解脫生死,既然「未有一人得者」,很明顯的,就是要捨棄聖道法門,修行淨土法門。又說「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那當然,以我們這樣的根機,聖道法門關閉了,所以,要捨棄聖道,下面又說大乘「曾未措心」、小乘「未有其分」、人天乘「持得者甚稀」,這個也都說明聖道法門不堪修持,最後勸導我們說「何不思量,都無去心?」這叫我們「正歸淨土」。

        為什麼說「正歸淨土」呢?「正」就是正式、完全、純粹,如果雖然歸淨土,還對聖道法門牽牽掛掛的,有一點不捨得,那就不叫「正歸」,還是在預習階段。我們很多人學淨土門沒有「正歸」,他也想求生極樂世界,不過他還捨不得 《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又不捨得《地藏經》、《金剛經》、《心經》等等,對以前的雜行還是蠻有感情的,「因為我讀經多少年了,戒定慧、六度萬行等等……」他不瞭解聖道法門和淨土法門的區別所在,把修行聖道法門的觀點和思想帶到淨土法門裏邊來,這個就不叫「正歸」,這個叫「旁附」,走旁邊的小門,沒有完全走進來,不純粹。所以,這裏的字眼都是有含意的。

罪業的石頭放在阿彌陀佛的大船上

        聖道法門修行的特點,是以戒定慧斷貪瞋癡,得證阿羅漢果,乃至菩薩無生法忍,乃至佛果,在此土得證聖果,靠自己修行。如果你的煩惱有一絲一毫沒有斷,能夠出離三界六道嗎?不可能。

        祖師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我們的罪業、煩惱像一塊大石頭,很重,我們的生死輪迴像大海一樣,廣闊無邊,如果把大石頭放到大海裏邊,結局怎麼樣?肯定直沉海底。就這塊石頭本身,如果不想沉到海底,除非它不存在,所以要「無我」,修行就是慢慢地把這塊石頭磨掉,很大很大的石頭磨成很小的一塊,萬斤重擔大部分已經磨掉了,感到很滿足了,「我的修行差不多了」,但是,向生死大海裏一放,結果怎麼樣?還是往下掉啊!「繼續用功努力!」再修,只剩很小的一塊,進步很多了,再往大海裏放,怎麼樣?還是往下掉。到最後有多大呢?只有針尖那麼大了,再往海裏放呢,照樣直沉海底,所以講聖道法門修行,煩惱有一絲一毫沒有斷,就不能解脫生死。

        淨土法門呢?祖師比喻說:萬斤重石,把它放在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船上,能不能馱得動啊?如果馱不動,他就不叫阿彌陀佛了。十方眾生罪業的石頭放在阿彌陀佛大船上都拉得動,「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何況你一個人呢?你罪業輕,是塊小石頭,固然能運到彼岸,大石頭也無妨。所以,淨土法門不論善人、惡人、罪重、罪輕,若念「南無阿彌陀佛」,乘佛願力,個個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像 《觀經》五逆十惡的人都能往生。

        一旦到達彼岸呢,印光大師說「隨意使用」,這塊石頭在此岸是廢料,運到彼岸就是好材料了,可以提煉出金子,為什麼?眾生有佛性啊,佛性就是金子。佛是提煉好的金子,凡夫是沒有提煉的礦石。我們內心也有佛性,這樣的廢石頭在娑婆世界造罪、造業、墮落,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把我們運到極樂世界,馬上佛性開發,所以,四十八願講你得天眼通、天耳通,什麼都有了,為什麼?金子的光明閃耀出來了。法照大師說:「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在此土是一個破瓦塊,到極樂世界就是金子一般閃耀;在此土是凡夫,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成菩薩,這就是淨土門。

修學淨土法門的要點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點就是稱念彌陀名號,仰仗彌陀願力,無疑往生淨土。

        只有一點忌諱:就是你用聖道法門修行的特點來測量淨土法門,「如果不達到清淨心怎麼往生?如果不能熄滅貪瞋癡怎麼往生?如果不讀大乘經典怎麼往生?」若依你的要求, 《觀經》下下品不要講了,這個人也沒有清淨心,也沒有讀誦大乘經典,他怎麼能往生?他是稱念彌陀名號得往生。

        所以,下下品給我們這樣的啟發:若論造罪,他比我們惡多了;若論修行,我們比他強多了;若論善根,我們比他也強,因為以果推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這一輩子造了那麼多惡,到臨死才遇到佛法,我們沒造那麼多惡,平生就遇到佛法,當然善根肯定比他強,如果善根比他弱,那造罪肯定比他還厲害;這種人若比較那些到臨死還沒遇到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要好一些,那跟我們各位比,我們各位要超過他很多了,他能往生,各位更能往生;若比修行,他只念十句;若比心情,他是慌亂無章,恐怖無比,那我們的心再亂,總沒有他亂吧!他都快死了,四大分離了,地獄閻羅王都來了,我們再亂,沒有他亂;若論清淨心,他有什麼清淨心?他就是一心望救,稱念彌陀名號,當下往生。他能往生,我們決定能夠往生。

        但是,我們跟他比,有一點可能不如他,很多人不敢相信,「口稱名號就能往生?」他到死了,沒有辦法了,聽說口稱名號能往生,當下歸投靠倒,依教奉行,經文說:「如是至心」。希望各位今天聽到以後,當下也能歸投靠倒,依教奉行,那你馬上就超過他了。 (「南無阿彌陀佛」)

捨聖道之義

        有人問:「淨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所說,聖道法門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修學淨土法門,若捨聖道,豈不是……好像有點得罪?」這也是一種誤解。

        「捨聖道,入淨土」,是從眾生的根機而論法門的抉擇,是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至於聖道法門的種種經典、教法,作為佛弟子,理當尊重、恭敬、守護。但是,以我們的根機,靠這些教法不能出離生死,所以,暫時擱置,來選入淨土門。

        「捨」是暫擱,因為當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所有聖道八萬四千法門自然開悟,自然就有了,所謂「只怕不成佛,不怕成佛不會度眾生」,所有 《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能到淨土,就能成佛,能成佛,這些經典就會說了,所以是暫時捨,不是永遠捨。

        再一個呢,上午也說到,聖道門已閉,淨土門正開,這也是就根機所言,因為我們的根機不堪修學,以我們這樣罪惡深重的根機而言,雖然教法存在,等於已經關閉。

        或許有人覺得「我仍堪修持」,或者有些人根機深厚,我們也不敢比量,只是供大家自己衡量。

特別法門

        淨土法門是相對於聖道自力修行的法門而獨立出來的,所以把道綽禪師這一段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從聖道法門中獨立出來,那就不能用聖道自力修行的教理、方法、得果來衡量淨土門。

        印光大師講到,佛法有通途法門,有特別法門,通途法門也就是聖道法門,修行戒定慧,熄滅貪瞋癡,一般都是這樣修學的;特別法門特別在哪裡呢?不是按照戒定慧的路子來斷貪瞋癡、得證聖果,乃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稱念彌陀名號,往生淨土,稱為特別法門。之所以特別,就是不需要斷盡貪瞋癡。沒有能力斷貪瞋癡,亦可以仗佛願力往生淨土,就特別在這裏。

        如果以通途法門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特別法門,這就大錯特錯了。有人說:「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沒斷煩惱怎麼能往生呢?」這是典型的以聖道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方法衡量淨土門,我們上午也說到 《觀經》下下品五逆十惡眾生,他煩惱絲毫沒有斷,罪業無量無邊,但能仰仗佛的願力去往生,這是特別法門。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