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第三章  聖道之路

一、捨身捨命

捨生命於每一寸土地

釋迦牟尼佛成佛前降服了魔軍。當時魔王問佛:「你有什麼功德,有這麼大的本領?」

佛說:「地神乃知。」(「問地神哪。」)

地神證明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寸土地不是菩薩為眾生流血捨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證明。(黃念祖《大經白話解》)

捨身求法

從前,喜馬拉雅山上有位行者,不求世間福報,一心追求遠離貪欲和無明的教法。

天人被行者的行為所感動,但又想試試他的誠心,於是就變成鬼,現於喜馬拉雅山中,並唱道: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行者聽到歌聲,有如口渴的人得到清水,歡喜異常,心想:這才是真正的教法。於是,環顧四周,尋找唱歌的人。

當他看到可怕的鬼,心中生疑,但仍上前問道:「剛才的歌是你唱的吧?如果是,請繼續唱給我聽。」

鬼回答:「是的,那是我唱的。但我現在肚子很餓,如果能吃到熱血和熱肉,我當為你唱完那首歌。」

行者便答應他:「若能聽到剩餘的歌,我就把我的身體給你吃。」

於是,鬼就把剩餘的歌唱了。行者得到完整的偈子,那就是: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若不執著生滅,則得寂靜安樂。)

行者記下這首偈子,爬到樹上,縱身跳下。

在此瞬間,鬼還復了天人的模樣,將行者輕輕接住。(《大般涅槃經》)

以肉貿鴿

在久遠劫以前,釋迦牟尼佛曾是一位大國王,名叫薩波達,佈施眾生,毫不吝嗇。

帝釋天王聽到身邊的人議論說「這位國王德被十方,命終肯定能做天帝」,因為害怕自己的帝位丟失,就想出一個主意,對一位天子說:「我們想辦法讓他產生退心。你變作一隻鴿子在前面飛,我變作一隻老鷹在後面追,你去請求他的保護……」

於是,天子化身為鴿子,天王化身為老鷹,在鴿子身後急追。鴿子驚慌失措,飛進薩波達王的宮中,鑽到他的腋下。

老鷹追到國王跟前,對國王說:「這只鴿子是我的食物,請大王還給我,我肚子很餓。」

國王說:「我已經立下了四弘誓願,要普度天下一切眾生。鴿子來歸命於我,我決不能將它交給你。」

老鷹爭辯說:「國王說普度一切眾生,如果今天斷了我的食物,我就會餓死,難道我不在眾生之列嗎?」

國王就問老鷹:「如果給你別的肉,你能吃嗎?」

老鷹回答:「只要是剛剛斬殺的熱肉,我就能吃。」

國王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遞給老鷹,以交換鴿子的性命。

老鷹對國王說:「國王是天下的大施主,平等看待天下一切眾生。我雖只是一隻小鳥,但也不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國王如果要以身上的肉交換鴿子的性命,那就要使肉的重量與鴿子的重量相等。」

國王命人拿來天平。一稱,那塊肉果然輕於鴿子,於是再割。然而,國王把大腿上的肉都割盡了,仍然輕於鴿子。他又割兩臂、兩肋上的肉,直到把身上的肉全部割完,仍不能與鴿子等重。

這時,國王忍著劇痛命令侍從將剩下的腦髓佈施出來,心中充滿喜悅。

帝釋天王被國王堅強的意志所感動,還復原形,對國王說:「國王能做如此難行的菩薩道,為的是追求什麼呢?是想作轉輪聖王,還是想作帝釋天王?」

國王回答說:「我所追求的,並非為享受三界中的尊貴與榮耀,唯一的目的是追求佛的道法。」

天王說:「你今天殘害了自己的身體,已傷徹骨髓,心中感到悔恨嗎?」

國王說:「絕無悔恨。」

天王說:「雖說沒有悔恨,但誰知道呢?看看你的身體,顫抖不停,說話都氣力不接,你說心中無悔,以什麼為憑證呢?」

國王就立下誓言:「我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至今沒有絲毫的悔恨。我所求所願,必當成就,真實不虛!誠如我所言,我的身體應該立即復原。」

國王說完誓言,身體立即平復,而且比以前還要莊嚴。(《六度集經》)

捨身飼虎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有一天,帶著阿難到舍衛城乞食。

舍衛城中的一位老母親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經常偷盜,被人捉住了。國王根據法律,將他倆判處死刑,準備押赴刑場。

母子三人遠遠看見世尊走過來,就拜倒在地。老母親向世尊哀求:「乞求世尊可憐我們的不幸遭遇,救救我兒子的性命。」

世尊悲愍他們的遭遇,就派阿難到國王那裏,請求國王赦免那兩個兒子。國王答應了阿難的請求,將兩人釋放了。兩個兒子歸依佛門,出家不久就證得聖果。

阿難親眼目睹母子三人蒙佛救度的經歷,感到很驚訝,贊說世尊的無上功德,又驚歎道:「這母子三人宿世不知種植了何等善根,能值遇世尊,不僅重罪得到赦免,還證得了聖果?」

世尊告訴阿難:「這母子三人非但今日接受了我的幫助,在過去世,他們也蒙受我的恩德而得到濟度。」於是,就向阿難講述了這樣一段往事:

在過去久遠劫之前,地球上有一位大國王,名叫摩訶羅檀囊。國王有三個兒子,大王子名叫摩訶富那寧;二王子名叫摩訶提婆;小王子名叫摩訶薩埵。

一次,國王與群臣、夫人、王子到野外游觀。由於旅途疲勞,國王命令大家停下來休息。

三位王子不想休息,就一起到密林中遊玩。

他們看見懸崖下面有一隻母老虎,正在哺乳兩隻小虎。母老虎一副饑渴難耐的樣子。

小王子對哥哥們說:「這只老虎極度饑餓,生命垂危,還要哺乳兩隻小虎。我看它的樣子,是想吃掉它的孩子。」

兩個哥哥回答說:「你說的不錯。」

小王子問:「這只老虎現在需要吃什麼東西?」

兩個哥哥回答說:「如果有新殺的熱肉,就正合它的需要。」

小王子又問:「現在有沒有人能找來新殺的熱肉救這只老虎呢?」

兩個哥哥說:「這是一樁難辦的事情。」

小王子心中思惟:我在此前生生死死的過程中,無數次喪失生命,都是白白地捨棄自己的身體,或是為了貪求欲望,或是為了發洩怨恨,或是因為愚昧無知,從來沒有為了佛法而獻身。今天碰上這樣的事情,正好可以貢獻自己,為眾生種植福田,我這身體有什麼好顧惜的?

小王子一邊跟著兩個哥哥向前走,一邊打著自己的主意。走了不遠,他對兩個哥哥說:「你們先走,我有點小事,過後我再追你們。」

小王子跳下懸崖,躺在老虎面前。他的心只是一心求道,「此身易碎易變,過去我只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現在佈施此身,為佛法奉獻吧!」

可是,老虎虛弱得已經吃不進東西了。

小王子折取一段尖利的樹枝,在脖子上刺出血來。老虎舔了血以後,可以吃東西了,就張開大嘴吃了起來。

兩個哥哥見弟弟很久還不回來,便回去尋找。他們想起小王子說的話,估計他肯定是救老虎去了,就追到懸崖邊,見老虎已將他吃完,血肉模糊,一片狼藉。

兩位哥哥見此情景,癱倒在地,昏死過去。過了很久,他們蘇醒過來,放聲大哭,悲痛至極,又昏厥過去。

王后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三隻鴿子在樹林中遊玩,一隻老鷹突然飛來,把最小的一隻鴿子吃了。王后從夢中醒來,感到很驚恐,對國王說:「聽說夢中的鴿子代表子孫,我夢見小鴿子死了,我擔心小王子會有不好的事情臨頭。」

聽了王后的話,國王立即派人四處尋找三位王子。

沒過多久,大王子、二王子來到國王和王后面前。國王和王后一齊問:「你們的弟弟哪里去了?」

兩位王子泣不成聲,回答:「老虎已將他吃了。」

國王和王后聽了孩子們的話,立即昏死過去,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

他們快速奔至小王子以身飼虎之處,見小王子的肉已被餓虎吃光了,只剩一堆殘骨散亂在地上。國王和王后放聲痛哭,幾度昏迷,如此經過很長時間。

摩訶薩埵命終之後,轉生兜率天。到了天上,他自言自語道:「我是因為什麼善行而受到生天的果報呢?」他用天眼遍觀六道,看見前生的殘骨仍堆在山間,父母悲傷哭泣,痛苦之至。他見父母不知善惡因果的道理,哭得如此悲傷,心中生起憐憫之情,就決定去勸說他們。

他從兜率天下來,停在半空中,對父母說:「我是你們的兒子摩訶薩埵,我因捨身飼虎,得以生天。大王應知:世間的一切皆是虛幻,有生必有死,做惡必墮地獄,做善必生天堂,這是生死輪迴的自然規律。現在為什麼要沉沒在憂愁和煩惱之海,而不思覺悟、不勤修解脫之道呢?」

父母回答說:「你發大慈悲,哀愍一切眾生,捨我們而去,我們因為想念你,肝腸寸斷,你修無量慈心,怎麼非要這麼做呢?」

於是,天人又以種種奇妙的善言偈語報謝父母,使他們醒悟。

國王做了一副用七寶裝飾的棺木,將摩訶薩埵的遺骨裝斂起來,並在墳墓上起了一座塔。

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那時的摩訶羅檀那大王,不是別人,就是我現在的父王閱頭檀。那時的王后,就是現在我的母親摩訶摩耶。那時候的摩訶富那寧,就是現在的彌勒。那時候的二王子摩訶提婆,就是現在的婆修蜜多羅。那時候的小王子摩訶薩埵,不是別人,就是現在的我。那時候的母老虎,就是現在的老母親。那時候的兩隻虎仔,就是現在老母親的兩個兒子。

「在久遠劫以前,在他們生命垂危之際,我把他們從苦厄中解救出來,使他們獲得安樂。現在,在我成就佛道之後,也拯濟他們,最終使他們永遠脫離生死輪迴的大苦。」(《賢愚經》、《金光明經 .捨身品》)

剜燃千燈

久遠劫以前,地球上有位大國王,名叫虔闍尼婆梨。

國王很慈悲,對人民的疾苦關懷備至,因此,人民對他感恩戴德,將他視為慈父。

可是,國王並不因此而滿足,他在想:我今天的地位至高無上,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人民在我的領導下,各各安居樂業。儘管如此,我覺得仍未盡到自己的責任,我應該尋求微妙的佛法,推行天下,使人民得到更大的利益。

經過思惟,國王派遣大臣,宣佈命令,遍告天下:「如果誰有微妙的佛法說給我聽,我便賞賜他所希望得到的一切東西。」

這時,婆羅門族有一個名叫勞度差的人,來到宮門前宣稱:「我有道法。」

國王聽說以後,非常高興,出宮迎接,上前施禮,並準備好坐床,請勞度差就座。國王與文武官員合掌向勞度差行禮,向他請教:「希望大師憐愍我們愚昧無知,將微妙的佛法告訴我們。」

勞度差稟報國王:「我到遠方勤苦求學所得來的智慧和道法,怎麼能輕易地宣說呢?」

國王回答說:「你所需要的一切,我都可以給你。」

勞度差說:「如果大王今天能在身上剜一千個眼,點燃一千盞燈作為供養,我就告訴你。」

國王聽了勞度差的話,心生歡喜,立即派遣差役,乘坐八萬里象,遍告天下人民:「七天以後,虔闍婆梨國王為了尋求佛法,在自己身上剜一千個眼,點燃一千盞燈。」

各小國的國王和人民聽到這些話後,憂心忡忡,紛紛來到國王身邊,向國王行禮,勸告國王:「在這個世界上,一切人民都仰仗國王,就像盲人依靠嚮導、孩子依靠母親。大王離開我們,我們還依賴誰呢?如果在身上剜燃一千盞燈,也並不一定能救濟所有人民,為什麼聽信這個婆羅門,而捨棄天下一切眾生呢?」

這時,宮中的大臣、太子、嬪妃也勸請國王不要這樣做。

國王卻說:「諸位千萬不要阻止我追求無上道法的決心。我做這件事情,誓願作佛,我成佛以後,一定先來度脫你們。」

眾人見國王主意已定,不聽勸阻,紛紛倒在地上,傷心痛苦。

國王鎮定地對勞度差說:「現在你可以在我身上剜一千個眼、在眼裏插上燈芯兒點燈了。」

眾人聽了國王的話,一時氣絕,蘇醒過來以後,又紛紛撲倒在地,像大山崩潰一樣。

國王對勞度差說:「希望大師憐憫于我,先為我說法,然後再剜身點燈,倘若我死了,就聽不到佛法了。」

勞度差便唱了這樣一首偈子:

常者皆盡,高者必墮,
會合有離,生者皆死。

勞度差唱完這首偈子之後,開始在國王身上剜燃千燈。

這時候,國王非常歡喜,毫無悔恨之意,並立下誓願:「我捨棄身命,為的是成就佛道。成佛之後,我將以智慧之光,驅趕纏縛在眾生心中的無明,使眾生轉黑暗為光明、轉愚迷為覺悟。」

國王立完這個誓願之後,天地猛烈震動,連淨居天的宮殿都搖動起來,各天的天人紛紛往下看,他們看到菩薩用身體供養佛法,連自己的生命也不顧惜,全都從宮中下來,塞滿了整個天空,放聲痛哭,淚水像大雨一樣落下。他們又撒下天花,供養菩薩。

這時,帝釋天王來到國王面前,對國王由衷地讚歎,最後問他:「你現在痛苦已極,心裏是不是感到有些悔恨?」
國王回答:「我心裏絕無悔恨!」

帝釋天王又問:「我見大王的身體在顫抖,沒有一刻安寧,你自己說心中無悔,可是誰知道呢?」

國王就立下誓言:「如果我從始至今心中都沒有悔恨的話,我身上點燃千燈的傷口會立即消失。」

國王立完這個誓願後,身上的傷痕真的立即消失了,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那時的國王,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

世尊不惜身命,於苦毒中求法,為的是普度天下眾生。(《賢愚經》)

不殺生戒

釋迦牟尼佛前世曾是一條力大無窮的毒龍,殺生無數。

有一次,他被一位修道者降服了。修道者用下麵這番話降服了它:

「宇宙間所有的生命都希望自己能永恆不死,因此,傷害別人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受害者必定非常怨恨,這股怨氣會持續到他復了仇為止。所以,害人者必受人害。假如奉行不殺生戒,就能讓你脫離痛苦的深淵,捨去這笨重的身體,遠離畜生道,上生天界。」

毒龍很相信這些道理,因為它龐大笨重的身體給它帶來許多苦惱,它很想脫離畜生道,所以就發誓受持不殺生戒。

從此,它不再傷害任何生命,就是小蟲也不傷害,寧願忍受饑餓的痛苦。漸漸地,它的心開朗起來,不再像從前那麼暴躁,畜生的壞習氣也逐漸消除了。它找到一個山洞,乾脆躲進去專心修持。

一天,它走出山洞,在樹下打坐,或許由於過於用功,它感到身體疲倦,竟然睡著了。

一位獵人發現了它,心想:假如我能把這張美麗的龍皮獻給國王,必定能得到重賞。於是,他用鐵杖按住龍頭,取出鋒利的刀子,開始剝龍皮。

毒龍知道有人要剝它的皮,心想:我的力量足以移山倒海,只要我伸個懶腰就能壓死他……可是,我已經發願持戒,希望脫離畜生道。也罷,忍受一時的痛苦,成就他的願望吧,我也可以趁此機會捨離這個臭穢的軀體。

打定主意後,毒龍閉上眼睛,屏住呼吸,開始觀照:慈悲,慈悲!憐憫這個人,把自己捨給他吧!

這樣,它就心平氣和地任憑獵人剝皮,忍受劇痛,沒有絲毫怨恨。

皮被剝走了,鮮紅的肉浸在血水中,火辣的太陽照射到它身上,猶如殘酷的烙刑;森林裏的鳥獸爭著來吃它的肉,小蟲子也爬滿全身,這使它更加痛苦。

它本想翻翻身或打幾個滾來減少痛苦,但那樣會壓死許多小生命。為了嚴持不殺生戒,它難忍能忍,決心佈施到底,把身體攤在地上,任由分取。

它至誠發願道:「願把此生所有的一切奉獻給眾生,護持無上戒寶。將來若能成佛,我要普度眾生,使他們獲證無上正覺。」

佛陀在因地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菩提聖果真是不易證得。(《佛教故事大全》)

修行佈施

在六十小劫以前,舍利弗行菩薩道時,不但發願將自己的房屋、田園、珠寶等所有財產佈施他人,而且也願把生命毫不吝惜地佈施他人。

他的大願驚動了天帝釋帝桓因。釋帝桓因想考察他的願心,便化作一個年輕人,在舍利弗乞食的必經之路等著。見舍利弗走來,聲嘶力竭地大哭起來。

舍利弗上前問道:「年輕人,為什麼這樣傷心?我能幫你做點兒什麼?」

「我母親得了一種不治之症,大夫說唯一的辦法是用修道人的眼睛作藥餌。唉!我到哪里去找修道人的眼睛呢?」

「年輕人,你別傷心,我就是修道的沙門,我曾發願救度一切眾生的苦難。為了解救你母親的病痛,我願意佈施我的眼睛。」

年輕人有點不相信,問道:「你真的願意佈施眼睛嗎?你可不要後悔啊。」

舍利弗堅定地說:「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何況捐獻了一隻眼睛還有另一隻,照樣能看東西。年輕人,你趕快動手吧!」

年輕人說:「這可不行,如果我動手摘你的眼睛,萬一你後悔了,把我告到官府,我可吃罪不起。你要真的願意佈施,能不能自己把眼睛挖下來?」

舍利弗當即把左眼挖下來交給年輕人。

年輕人卻說:「哎呀!你這沙門太魯莽了,誰讓你挖左眼啦?大夫說要用右眼。」

舍利弗自責道:「都怪我太魯莽。你放心,我這就把右眼挖給你。」說完,又把右眼挖了下來,遞給年輕人。

誰知年輕人聞了聞帶血的眼睛,臉色一變,生氣地說:「真倒楣,你的眼睛怎麼這麼臭!不但治不好我母親的病,反而會讓病情加劇。」說著,將眼睛摔到地上,並踹了幾腳。

舍利弗的心一下子墜入冰窟。他想:眾生難度,菩薩難當,我還是做個自修自利的阿羅漢吧!

舍利弗退心一生,釋帝桓因立即顯出原形,說:「沙門,你的發心很可貴,一定要持之以恆,不要退失道心。」說罷用手一指,舍利弗的眼睛立刻恢復原樣。

舍利弗很慚愧,菩提心再次生起,生生世世精勤學道。(《佛教故事大全》)

二、面對逆境

歌利王

釋尊的大弟子憍陳如前生是歌利王,十分暴虐。那時釋尊是一位修行精進的比丘。

一次,歌利王與宮女入山遊玩,宮女們被比丘的說法所吸引。

歌利王心中十分嫉恨,問這位比丘:「你可曾證得果位?」

比丘回答:「不曾證得,此生專修忍辱。」

於是,歌利王命人斷其手足,問道:「現在能忍嗎?」

比丘一點兒也沒有瞋恨心,回答說:「能忍。」

歌利王又割其耳、挖其眼,可是比丘還說能忍。

此時,天神震怒,要以雷電擊死歌利王。

歌利王驚恐不安地向比丘求救。

比丘對空中發願:「如果我的慈悲心是真實不虛的話,那麼我眼耳手足各處的傷殘就應該回復如初。」話音剛落,他的身體馬上恢復完整。

比丘對歌利王說:「我來世成佛時,首先要度化你!」(《涅槃經》)

獼猴的心願

釋迦牟尼佛前世曾是一隻獼猴,生活在深山樹林中,力量和本領出類拔萃。

有個人在山谷中迷了路,幾天沒吃東西,對天哀號。獼猴歷盡艱辛,將他引出山谷。那人精疲力盡,躺在地上,心想:在山谷裏挨餓,現在出來了,還不是一樣?看來只能吃這只猴子了。於是就用石頭襲擊獼猴。鮮血頓時噴湧出來。獼猴驚起,爬到樹上,感到一陣眩暈,它不但沒有怨恨,反而悲憫那人的罪惡,發願說:「看來我實在不能度他。願他來世常逢佛法,信受奉行,不要像今世這樣罪惡。」(《六度集經》)

六牙白象

印度毗提毗訶國的王妃夢見一隻六牙白象,很想把象牙據為己有,就請求國王設法捕獲它。國王非常寵愛王妃,無法拒絕這個無理要求,於是貼出告示:若有人報告六牙白象的蹤跡,定有重賞。

這只六牙白象正在喜馬拉雅山裏為了成佛而修行。有一天,它把一個獵師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獵師看到國王的告示,被賞金所迷惑,竟忘恩負義地跑回深山獵殺白象。

為了接近白象,獵師打扮成出家人的模樣,看準時機,發射毒箭。

中了毒箭而死期不遠的白象不但不責備獵師,反而哀愍他的罪業。為了讓他躲避群象的報復,白象把他藏在它的四肢之間。當得知獵師為取象牙而來,它便把牙在樹上撞斷送給他。

白象發誓說:「若我將來成佛,首先會把你心中的貪瞋癡三支毒箭拔除!」(《佛教聖典》)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是佛的堂弟、阿難的哥哥,是釋迦族七個出家王子之一。

他是個有野心的人,雖然刻苦修道,但並不是為了淨化身心,只想顯異惑眾、沽名釣譽。因為這個原因,他一直得不到佛陀的器重。

他請已經證果的舍利弗、目犍連教他神通。舍利弗、目犍連洞悉他的惡性,拒絕了他的請求,只教他觀察苦、空、無常、無我。但他還是從弟弟阿難那裏得到了修練神通的方法,並很快修得了神通。

他飛騰虛空,身出水火,施展一番,得到摩揭提國王子阿闍世的供養。

他又另立了五種戒律,分裂僧團。在阿闍世的支持下,歸順他的人越來越多,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當領導僧團的請求被佛拒絕後,提婆達多生起殺害佛陀的惡念。

他先遊說阿闍世篡位,策劃「新王新佛一統天下」。阿闍世聽信讒言,幽禁頻婆娑羅王及母后韋提希,篡奪王位。

在阿闍世的幫助下,提婆達多收買刺客行刺佛陀。但刺客們被佛陀的威德所折服,做了佛陀的弟子。

提婆達多又與弟子潛伏在耆闍崛山頂,等佛走過,將巨石推下。巨石在空中突然裂開,向兩旁散去,只傷了佛陀的腳趾。
提婆達多又與阿闍世合謀,假意請佛,暗藏醉象。佛入城時,巨大的醉象狂奔而出。不可思議的是,醉象奔到佛前,竟然跪倒,不敢舉頭,垂淚悔過。

經過多次較量,阿闍世終於認識到佛陀才是第一尊者,從而放棄了提婆達多,禁止提婆達多進城。

提婆達多一怒之下神通盡失,最後決計孤注一擲,指甲塗毒,想親自加害於佛。可是,還沒等接近佛陀,他便墮入無間地獄。

提婆達多被地獄之苦所逼,生起歸依佛的心。佛知道他的心念,為他說法(《大般涅槃經》),減輕他的罪業,拯救他。
佛的話讓他得到寬慰:正是他多次慫恿阿闍世害佛,反而證明了佛的偉大和法的正確,彰顯了佛的力量。

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有這樣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曾於過去無量劫前身為國王,棄國捐位,求大乘法。當時提婆達多是位仙人,自言有《妙法蓮華經》。為求解脫,國王甘為奴僕,采果汲水,隨時供養,常年奉事。

佛說:「我成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天王如來。」(《佛教故事大全》)

賓頭廬

世尊的弟子賓頭廬悟道以後,回到故鄉橋賞彌,準備為眾生播種福田。在一個炎炎的夏日,賓頭廬來到郊外的園林中,於樹下坐禪。

這天,國王優陀延那也率領王妃們前來遊玩,正午時分,困倦的優陀延那王在涼爽的樹蔭下小睡。

王妃們繼續在園中嬉戲,她們突然看到坐在樹下的賓頭廬,就上前與他攀談。於是,賓頭廬就為她們宣說佛陀的教法。

優陀延那王醒來後看不到妃子們,就四處尋找,當他發現妃子們在樹下圍著一個出家人時,怒火中燒,破口大罵,並用劍抵住賓頭廬的頭。

賓頭廬一言不發,像岩石一樣端坐不動。

憤怒的優陀延那王把蟻穴搗毀,無數的紅螞蟻爬到賓頭廬身上。儘管如此,賓頭廬還是忍耐著。

最後,優陀延那王開始為自己的狂暴感到羞愧,向賓頭廬謝罪。

從此,佛陀的教法在這個國家廣泛傳播。(《本生經》)

八風不動

釋尊住在喬賞彌鎮的時候,有個懷恨釋尊的人收買了鎮上的壞人,說釋尊的壞話。釋尊的弟子們到鎮上托缽,卻什麼也得不到,只聽到譭謗之聲。

阿難對釋尊說:「世尊,我們不須滯留在這個鎮上,我想有更好的地方。」

釋尊回答說:「阿難,若下一個城鎮也這樣,那該怎麼辦呢?」

「再繼續遷移好了。」阿難回答。

「阿難,這樣怎麼行呢?受到譭謗時,一聲不響地忍耐,等譭謗完了,再移到別處比較好,這種事不久就會過去的。阿難,佛不為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八種事所動。」(《法句經》、《佛教聖典》)

「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即人生的成敗得失。無論環境和命運如何變化,心都不會隨之而動,因此稱為「八風不動」。

三、視死如歸

沙摩婆帝

沙摩婆帝是優陀延那王的妃子,她虔誠地歸依世尊。

王妃深居王宮,很少外出。她的侍女郁多羅身體佝僂,但記憶力甚強,經常參加世尊的法會,並將世尊的教法傳遞給王妃。王妃的信仰更加堅定了。

第二王妃摩犍提非常嫉妒沙摩婆帝,企圖殺害她,在優陀延那王面前中傷她。國王終於心動。

優陀延那王用弓箭對準沙摩婆帝,但被沙摩婆帝從容和慈悲的神情所感動,就請求沙摩婆帝原諒他粗暴的行為。

摩犍提更加憤怒,趁優陀延那王不在的時候與壞人勾結,在後宮放火。

沙摩婆帝安慰驚慌騷動的侍女們,使她們鎮靜下來。最後,她們在世尊的教法中從容殉道,郁多羅也死於火中。

沙摩婆帝被譽為在家信女中的慈心第一,郁多羅則被譽為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佛教聖典》)

指鬘

指鬘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人,他的真名叫無害。

後來,世尊將他從罪惡中解救出來,並使他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出家人。

一天,在托缽的路上,仇人襲擊了他。

他滿身是血,好不容易回到僧坊,頂禮世尊,表達自己的感激和喜悅:「世尊,我雖名為無害,卻因愚癡而殺害許多人的生命,收集數不清的血指,因此得到指鬘的惡名。但現在歸依三寶而得菩提智慧,是世尊調禦了我的心。今天,我受到應受的報應,我不祈求生,也不企盼死,只是靜靜等待時刻的來臨。」(《鴦掘摩經》)

蓮花色

蓮花色雖然出身于富貴人家,但遭遇了兩次不幸的婚姻,淪落風塵,並被外道重金聘請,企圖用美色誘惑目犍連。但在目犍連的感化下,她歸依了佛陀,成為神通第一的比丘尼。

與提婆達多一起反叛世尊的阿闍世王迷途知返,歸依世尊,下令禁止提婆達多進入王城。被擋在城外的提婆達多異常憤怒,當他看到從城門出來的蓮花色,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揮拳就往蓮花色的頭上猛擊。

蓮花色忍痛回到淨舍,安慰驚慌悲傷的弟子們說:「姐妹們,人的生命是難以預料的,一切萬物皆是無常的,唯有涅槃的世界是寂靜可依靠的地方。你們要精進求道。」說罷,靜靜地死去。(《有部律破僧事》)

目犍連

目犍連是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對佛教的傳播做出了傑出貢獻。

外道教徒見自己的弟子紛紛接受佛的教法,起了嫉妒之心,於是聯合起來,企圖謀害目犍連。

在一個峽谷裏,目犍連被很多外道教徒包圍,石頭像雨點兒般飛過來。

目犍連靜靜地忍受著骨碎肉爛的暴虐,菩提心毫無退縮,以平和的心態就死。(《增一阿含經》)

四、聖道難行

頭陀行

大迦葉修頭陀行,所謂「頭陀」,意為「抖擻」,即去掉煩惱塵垢,保持身心清淨,是一種近似苦行的行法。穿,要穿從垃圾堆裏揀來的破布湊成的「糞掃衣」;吃,不得吃精美食品,每天只吃一頓半飽的飯;住,要遠離人群,在墳地休息,又不許躺下,又不可連續三天在同一棵樹下休息,以免對住處留戀。

大迦葉晚年身體衰老,釋迦牟尼佛勸他不要繼續修頭陀行,但他不聽,堅持苦修。釋迦牟尼佛對大迦葉深為讚許,稱他為「頭陀第一」。(《中國佛家》)

才離火宅,便入死關

江蘇泗洲寺有一位僧人,名叫性空,離開原來的寺院,到堯封山閉關。他曾寄給我他所發的誓願,以及「稟告十方」之類的文字,我看後很讚歎他稀有難得。

但不久之後,聽說他著魔了,繼而癲狂而死。我真為他感到可惜!

推測他著魔的原因,大概是乍起信心,雖有信心而無智慧的緣故。所以,古人若是心地尚未洞明,都要不遠千里參師訪道,直至得到佛法深意之後才在水邊林下悠然自在地長養聖胎,怎麼可以才離火宅便入死關?若是貿然閉關,有過不自知,有疑不自辨,必然求升反墮。這也難怪他會有這樣的結果啊!常有一些初發心的學人到深山中搭個茅棚,一個人住在那裏,這樣就自以為高致,這種人雖未必著魔癲狂,但也必然損失利益不少。(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口頭三昧只能拿來欺瞞自己罷了

僧肇大師,鳩摩羅什門下四哲之一,年三十一遭秦主難,臨行說偈:「四大元無我,五蘊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畢陵伽婆蹉在《楞嚴經》中說:「純覺遺身。」馬祖道一大師所謂「有不病者」,永嘉大師也有「縱遇風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的名言。原以為自己能在病中做工夫,及至失足被沸湯燙傷後,把先哲的方法拿來運用,結果全無效驗!痛覺明明在身,誰能遺忘得了這個識身?遭受著病苦的折磨,誰能當作是那不病的人?風刀毒藥加在自己身上,誰能裝作坦坦閑閑?這才知道平日那些空談的理論用在這病苦時刻都無濟於事。如果沒有高深的定力,只有甘心屈服於死神。可見那些口頭三昧,只能拿來欺瞞自己罷了。想到這些,怎能不勉力在真實處用功呢?(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斷愛欲之難

《圓覺經》說:六道輪迴以愛欲為根本。而此愛欲,千方百計想把它制服,都沒辦法除滅。勇士無所施其勇,謀士無所用其智,巧匠無所用其巧。雖然佛經指示用不淨觀對治它,但博地凡夫障重染深,只見其淨,不見其不淨。觀法雖然精微,但很少人能夠成就。(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不遇明師,喪失初心

定公,浙江僧人,中年出家,常披一領破衲游方乞食,如行雲飛鳥,名利看得極淡,平時苦參「天晴日出」之句,忽有所悟。只因當時沒有大善知識對他嚴格陶鑄,而平常人給他印可,他心中不服,憤憤而去。

他曾對我說:「當今僧中有誰敢給我印證的?」於是就引釋迦牟尼佛以作印證。從此,得少為足,把銅礦認作金塊,竟然轉而迷信羅道,注釋羅清所作的《五部六冊》,遂為世人所呵責。

假使他有幸遇上善知識,相信一定有大成就。

由此可知,尋師訪友的確是學道人的要務。像這位定公,有因無果,喪失初心,確實令人歎息!(蓮池大師《竹窗三筆》)

斷惑之難

經上有一譬喻,要斷一品惑,就如同截四十裏瀑流,那麼困難!由此可知,斷惑是很難辦到的。若問本人活了九十六歲,學了七十多年佛,斷了多少惑呢?很諸位講實話,我一品惑也沒斷。但是,我有了特別法門,什麼特別法門呢?不用七十年,只要當生,十年,八年,或三個月、兩個月,就能成功。「有這麼便宜嗎?」有!這特別法門就是淨土法門。這般便宜,但卻難信。這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且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個人修了很多方法沒了門,只有靠這特別法門。(《李炳南老居士全集》)

橫出三界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無欲了。這個梵天雖然有形色,但已經不是血肉之軀了,所以離開了淫欲。按一般的修持來說,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間的肉體關係,就沒有資格生到梵天了,可見升天也不容易。

所以,橫出三界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黃念祖《大經白話解》) 

 

  上一頁    下一頁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