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第二章 覺悟人生
五、恭敬三寶
天子受三歸依免墮惡道
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天福享盡,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他而去,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熠熠發光的身體現在變得毫無氣色,腋下散發出汗臭,污穢不堪。
當他知道自己將要生到豬胎中去,就躺在地上哀傷流淚。
天主知道這件事,指示他誠心歸依三寶,教他口念:
歸依佛,兩足尊。
歸依法,離欲尊。
歸依僧,眾中尊。
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歸依了三寶。
七天的時限一到,他便死了。
天主很想知道這位天子死後生到何處,就遍觀天上天下,但怎麼也沒發現那位天子的下落。他只好去問佛陀。
佛陀告訴他:「你們天人只能看到下面,看不到上面。那位天子由於歸依了三寶,轉墮為升,已生在兜率天了。」(《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散花布髮
燃燈佛住世的時候,有個叫善慧的人在山中修道。一次,他與外道辯論獲勝,得到五百銀錢。
他向佛的住處走去,準備將這五百銀錢供養燃燈佛。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少女,手持七株蓮花,便問她:「這些花賣不賣?」
少女回答:「這些花是送到王宮供養佛的。」
善慧就用五百銀錢買下五株蓮花。少女把剩下的兩株也交托給他。
燃燈佛講法的時候,善慧隨國王、大臣們一起散花,別人的花都紛紛落地,唯獨善慧的花停在空中。
佛贊善慧:「汝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燃燈佛出行。善慧見地上泥濘,就脫下鹿皮衣,鋪在地上,又把頭髮解開,讓佛從上面走過。
燃燈佛為他授記:「汝後作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因果經》)
黃金布地
舍衛國有位大臣,名叫須達,家中巨富,樂善好施,大家都叫他「給孤獨長者」。
須達長者到王舍城給兒子提親,夜宿護彌長者家,第一次聽聞佛名,隨護彌長者到竹園精舍拜佛,聽法歡喜,得須陀洹果。自念舍衛國外道縱橫,發心回國建造精舍,請佛化導。
舍衛國祇陀太子的花園林泉環抱,寂靜清涼,是起建精舍的理想之地。須達長者再三商請,願出重價。祇陀太子戲言:「如能以黃金布地,便當相讓。」
須達長者當下取金布地。諾大園地,一時將滿。
太子自念:佛陀必是大德,能使長者如此輕視財寶。於是對須達長者說:「園地算你的,樹木算我的,我們一起建造精舍,供養佛陀。」
這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賢愚經》)
正當的職業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沿路托缽,來到一個村莊。
農夫們剛剛停止田裏的勞作,準備吃午飯。看到佛陀走來,開口說道:「佛陀,非常歡迎你的光臨,因為你是解脫煩惱的聖者。不過,你為什麼要帶領這麼多不勞動的弟子走來走去、乞食為生呢?你看我們,有正當的職業,每天努力耕田、播種、除草,吃著自己親手勞動得來的飯食才心安理得呀。」
佛陀聽了,點頭微笑道:「不錯,你說得有道理,一個人要有正當的職業,勤勞耕耘,才有收穫。我們和你們一樣,也在耕田、播種、除草,都是正當地在吃自己辛勞而得的飯食呢!」
農夫不解地問:「你們在耕的什麼田,播的什麼種,除的什麼草?我怎麼沒有看到啊?」
佛陀從容地解釋道:「善男子!我們時時刻刻趕著忍辱的牛,持著精進的鋤,斬除煩惱的草,為眾生播種智慧與福德的種子,結成累累的聖果。你們有休息的時候,我們卻日日夜夜守護灌溉,不得休息。這種勤奮,非你們所能想像。」(《佛教故事大全》)
燒香禮拜
從前有個國王,喜歡喝酒打獵,每次打完獵,回宮便燒香禮拜。
侍從問:「大王飲酒打獵,回來燒香禮拜,這會有福德嗎?」
國王叫人燒了一大鍋開水,把一塊金子放到水裏。命令那位侍從把金子拿出來。侍從說:「沸水翻滾,不能下手。」
國王說:「你把火抽掉,再加些冷水進去,不就可以拿出金子嗎?」侍從就照著國王的吩咐把金子拿了出來。
國王說:「我飲酒打獵的時候,就像滾燙的開水;我燒香禮拜的時候,就像抽掉火再加冷水。為什麼不能獲得福德呢?」(《雜譬喻經》)
開悟
印度有一所「松寺」,寺旁有棵高大蒼翠的松樹,寺院因此得名。
寺裏住著一百多名比丘,其中有不少證果的聖人。
離松寺兩三裏地的村裏,住著一位虔誠的女居士,她發願每天供養一位比丘,由寺裏的比丘輪流受供,供養之後還要請求開示。
因為這位女居士深通佛理,所以一些修學稍差的比丘不太喜歡受供。
寺裏有一位名叫摩訶盧的比丘,晚年出家,雖然看起來年高德劭,但是連基本的佛理知道得都不多。輪到他受供那天,他推來推去沒人願意替他,只得硬著頭皮拄著拐杖去了。
女居士見來了一位老年比丘,心中生起無上的恭敬,殷勤接待。
供養已畢,女居士請老比丘上坐,自己伏地頂禮,請求開示。
老比丘坐在椅子上,想到自己對佛法一無所知,覺得真是蠢笨得可憐,慚愧萬分,歎了口氣,低聲說:「人的愚癡,實在是苦惱的根本。」說罷下座而去。
女居士伏在地上聽到這句話,歎未曾聞,當下開悟,證得聖果。
她歡喜萬分,抬頭發現座位已空,還以為老比丘有神足通呢,急忙從儲藏室取出一條大白毯,趕到松寺去供養老比丘。
老比丘以為她又要來求法,躲著不肯出來。(《佛教故事大全》)
尊敬佛陀
在一個嚴寒的冬夜,一位乞丐敲開了榮西禪師的房門,哭訴自己的不幸:家中缺衣少食,再這樣下去,不會凍死也會餓死。
禪師頗為同情,但身邊既無錢財又無衣食,該如何幫忙呢?想著想著,他拿出準備替佛裝金的金箔,對乞丐說:「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
聞聲前來的許多弟子都以驚訝的表情看著禪師,紛紛議論道:「金箔是替佛裝金的,怎麼可以輕易送給別人?」
禪師平靜地對弟子們說:「也許你們無法理解我的做法,但我實在是因為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
弟子們不服,私下嘀咕道:「把佛陀聖像的金箔送人,這是尊敬佛陀嗎?」
禪師慈悲地說:「佛陀割肉喂鷹,捨身飼虎,是怎樣對待眾生的!你們認識佛陀嗎?」(《禪的故事》)
供養僧人
唐太宗問玄奘法師:「我想供養僧人,但聽說僧人多無修行,怎麼辦?」
玄奘法師回答:「昆山有玉,混雜泥沙;麗水產金,豈無瓦礫?土木雕成羅漢,敬奉就能培福;銅鐵鑄成佛像,毀壞就會造罪;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
唐太宗恍然大悟,說:「如此說來,我從今以後,即使看見小沙彌,也好像見了佛一樣。」([清]周安士《安士全書》)
六、道心
觀作陶瓶
有兩個人來到製作陶器的作坊,觀看工人踏輪製作陶瓶,兩人看得興趣十足,不忍離去。
其中一人克制著自己的欲望,去參加講經大會,吃了精美的齋飯,還聽聞了珍貴的佛法。
而留下來繼續觀看的人說:「還是讓我看完吧。」就這樣時光漸漸流逝,直到夜幕降臨。由於他觀看制陶不能自已,只有挨餓受苦的份兒了。
愚人也是這樣,被世間幻相所迷惑,終日操勞俗務,日復一日,不知不覺無常逼近,一時間措手不及,無法擺脫生死苦惱。(《百喻經》)
鴿王自救
釋迦牟尼佛前世曾是鴿王,率眾鴿在國王的花園覓食。國王讓獵人設網捕捉,將它們一網打盡,把它們關進籠子,用粳米、肥肉飼養,養肥了之後做成菜肴。
鴿王對眾鴿說:「你們跟我一起絕食,才可保全性命。」
眾鴿說:「我們被關在這麼堅固的籠子裏,還有什麼希望?」
鴿王說:「貪心是佛經重戒,縱情貪欲,沒有不喪身的。」說罷絕食,一心念佛。多日後,身體日漸消瘦,從籠子的縫隙鑽了出去。
眾鴿貪戀美食,日漸肥胖,最後只能成為盤中佳餚。(《六度集經》)
警告別人
僧團裏有個很喜歡警告別人的比丘尼,每天都到同修們去不到的地方托缽,獨享美食,貪心日盛,竟還警告同修們說:「那個地方有兇象、烈馬和惡狗,非常危險,千萬不要去那兒乞食!」
比丘尼們聽了她的話,沒人敢去那個地方。
一天,她正在那裏行乞,一條兇狠的狗襲擊了她,使她腳骨折斷。人們把她抬回居所。
大家都疑惑不解:她既然警告別人,自己卻到那裏去!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大家都紛紛議論她的自私。
佛陀聽說這件事,告訴大眾:「她愛說警告語的習性並不是現在才有。過去世,她是鳥群當中的一隻雌鳥,生性自私。有一次,鳥群飛往雪山,中途停在一座森林裏,眾鳥都在林中覓食,只有這只雌鳥獨自飛到大路上,那裏有從車上掉下來的米、豆和果子。它吃飽後心想:不要讓別的鳥到這裏來,免得好東西被它們分吃了。於是就回去警告同伴們說:
『大路上實在危險,有象有馬,還有可怕的牛拉的車子,稍有差錯就粉身碎骨!』聽了這話,所有的鳥都不敢飛到大路上,它果然可以安享美食了。有一天,一輛馬車疾駛而來,它回頭一看,距離還遠,繼續覓食。當馬車駛近時,它來不及起飛,被車輪碾死了。」
「所以,光知道警告別人,自己卻不實行,還自私自利,這樣的人必然招致苦報。」佛說。(《佛教故事大全》)
名聞.利養.恭敬
(一)
大聖釋迦牟尼佛被各國人民所信奉,所以常常會得到堆積如山的供養。
舍衛城外有一座廣闊茂密的森林,佛陀把它稱作「捨貪莊嚴林」。夏天,佛陀帶領弟子們進入林中。不久,很多在家弟子追蹤而來,並帶來很多供養。
為了使弟子們不被利養誘惑,佛陀將所有的比丘集合起來,向大家開示:「諸比丘,利養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已證初果的人,也常被它所誘惑,所以,千萬不要貪求利養。此外,還有名聞與恭敬,都要看作障道法,應該淡而處之。」
一位弟子問道:「佛陀,我們有了名,弘法的時候不是有更多的人聽嗎?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嗎?受人恭敬,不是會有更多的人起信嗎?為什麼說名聞利養是障道法呢?」
佛陀答道:「諸比丘,名聞、利養、恭敬是修道者的三關,其害處,能破持戒的皮、禪定的肉、智慧的骨和微妙善心的髓。」
弟子們聞法,信受奉行,只備三衣一缽,安心在林中修行。(《佛教故事大全》)
(二)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如果沒有親眼見過,我不敢瞎說。但身為佛弟子的比丘僧,為了錢,在熙熙攘攘的大馬路上頭頂著火熱的太陽,腳踩著滾燙的柏油路,飛也似地跟在棺材後跑著送殯,這卻是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的。為了錢,冒著狂風暴雨、堅冰白雪,在湖濱江岸放焰口超度亡靈,這也是親眼見過和親身經歷過的。當時做這些事,在感覺上只是有點厭惡,並沒有聯想到它對佛教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現在回想起來,一個堂堂比丘,為了錢做那種事,真實倒盡了佛教的架子,丟盡了歷代高僧大德的臉!
我想起高峰妙禪師的故事來。高峰妙禪師是位大名鼎鼎的禪宗耆宿,但他在年輕時代卻是個趕經懺的能手。一天夜裏,在齋主家放過焰口,於回寺途中經過一個村莊,莊上的狗向他狂吠,他正在不知如何對付的當口,只聽一間屋子裏有一老嫗問一老翁道:「半夜三更的,什麼人還在外面走路,惹得狗子狂吠?」
只聽老翁答道:「這時候在外面走路的有什麼好人?不是趕經懺的和尚,就是行劫的強盜!」
高峰妙禪師不聽則已,一聽既氣憤又慚愧!暗想:真是豈有此理!為什麼他好的不比,偏要把我與行劫的強盜相提並論呢?但繼之一想,這也是咎由自取,自己既然出了家,就應該聽經研教,弘法利生,或是老實修行,了生脫死,為什麼要自甘墮落地幹這日夜倒置的行業呢?於是便發願道:「寧坐蒲團凍餓死,不作人間應付僧。」後來他果然成了一代高僧。(釋真華《參學瑣談》)
貧女施燈授記
佛住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波斯匿王燃燈供佛,從王宮到精舍,一路點著油燈。百姓爭相觀看。
有位貧女,名叫難陀,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但她也很想燃燈供佛,於是就挨家乞討,得到少許飯菜,賣得一個錢,到油店買油。店主歡喜贊助她一盞燈的油。
貧女持油在佛前發願:使這光明,照徹十方,幽冥惡道,悉得休息。
次日早晨,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只有這盞燈還光亮如前。目犍連尊者想把它扇滅,但沒能扇滅它;再用神通力變現水、風,始終不能撲滅它。
佛告目犍連:「因為燃這盞燈的人發心至誠,所以這盞燈常明不熄。」
這時,難陀來了,見到自己所燃的燈光亮未減,大為歡喜,向佛頂禮。
佛告阿難:「這位女子二十劫不墮惡道,生為諸天,再過二十劫當得作佛,號三曼陀優訶。」(《貧女難陀經》、《賢愚因緣經》)
發心即勝二乘
一位具有神通的阿羅漢走在路上,身後跟著一個小沙彌,背著衣缽袋子。沙彌心想:我應當勤求佛果。阿羅漢知道他的想法,就取走衣缽袋子背到自己身上,讓小沙彌走在前面。
過了一會兒,小沙彌又想:佛道遙遠,不如求聲聞果,自己早得解脫。阿羅漢就把衣缽袋子又放回小沙彌肩上,叫他走在後面。
這樣反復多次。
小沙彌說:「師父您老糊塗了,為什麼讓我一會兒走在前面、一會兒走在後面呢?」
阿羅漢說:「我沒有老糊塗啊。你開頭髮心求佛果,是菩薩中人,位在我上,自然應當讓我背袋子,讓你走在前面。但你又忽然羡慕聲聞,沒有度人的念頭了,位在我下,自然應當讓你背袋子走在後面了。」
小沙彌大驚,就下定決心勤求佛果。
《優婆塞戒經》說:「如果有人發菩提心,諸天皆大歡喜,說:『我們今天已經獲得了人天之師。』」只是發心,就已經勝過阿羅漢了。譬如初生太子,雖然還在搖籃中,但是白髮老臣也應當恭敬禮拜。([清]周安士《安士全書》摘自《智度論》)
三童發願
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名叫一切度如來。當時有三個富家孩子,各用一顆寶珠供佛。
一個孩子說:「我要像佛右邊的比丘。」
一個孩子說:「我要像佛左邊的比丘。」
一個孩子說:「我要像中央的佛。」
釋迦牟尼佛說:「發願像佛的就是我,發願像左邊比丘的就是舍利弗,發願像右邊比丘的就是目犍連。」(《阿闍世經》)
鐵眼印經
鐵眼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要刻一套《大藏經》。這套《大藏經》總共有七千餘卷,所以這個心願可謂規模龐大,是個宏願。
為了籌募刻經的費用,他沿門托缽,以無比虔敬的心向人們解釋募款的用途,人們大多只給他小額的錢幣。不論捐款多寡,鐵眼都以同等的感激向捐獻者致謝。如此過了十年,鐵眼終於籌足了資金,準備開版了。
不巧,當地發大水,隨之而來的是饑荒。鐵眼不忍見災民流離失所,便把好不容易籌來的資金用在救濟災民上。
饑荒過後,鐵眼重新募款。
幾年後,傳染病大流行。鐵眼又將他辛苦募得的刻經資金用於救濟病人。
鐵眼第三度展開他的籌募工作,一切從頭做起。他不辭辛勞,不畏艱難,歷經二十年,終於完成了多年的心願──這個心願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精力。
如今,這套《大藏經》的雕版仍保存在黃蘗bi4寺,被視為鎮寺之寶。人們知道:鐵眼不只刻了這一套《大藏經》,他總共刻了三套,前兩套雖不見形貌,卻比第三套更深入人心。(《一味禪》)
戲論
很多眾生都喜歡在自己應付不了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在切實修行、尋求身心解脫方面卻不大下功夫,以致苦悶鬱結,反增束縛。
一切不能導致解脫的辯論都是戲論,戲論是不值得我們去花費時間的。
佛陀的弟子鬘童子在修行中常對一些問題感到迷惘。他所想的,是一般愛好思考的人都曾想過的問題:
「世界是永恆的還是不永恆的?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聖者死後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還是存在的同時又不存在?」
鬘童子想了很久也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惱,便自言自語道:「這幾個問題,世尊總是擱置一邊,有人提出的時候,又故意回避。我現在就去問他,如果世尊沒法解開這些疑團,我留在他身邊修行就註定沒有什麼成就了。」
傍晚的時候,鬘童子獨自來到佛陀的居所,行禮已畢,便向佛陀列舉了他的疑問,情緒甚是激動。
佛陀聽完他的話,和藹地說:「鬘童子,不論誰說類似『我不願在世尊座下修行,除非他能解答世界是否永恆那些問題』這樣的話,這人在沒有得到滿意的回答之前,恐怕就要死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就好比一個中了毒箭的人,不好好讓醫生為他診治,卻驕慢地對醫生說:
『先不要給我治療,除非你能解答這樣幾個問題:傷害我的人是誰?身材怎樣?是何出身?他用的弓是什麼做的?弦又是什麼做的?箭杆是什麼做的?箭翎是哪種鳥的羽毛?醫生,如果你不給我一個滿意的解釋,我決不讓你給我治療!』
「鬘童子,當然,不等問題搞清楚,那人已經毒發而死了。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問題,他便早已把時光浪費殆盡,哪有時間修習梵行?
「修習梵行是為了消除痛苦、獲得解脫,不在於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問題,無論答案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依靠它來消除人間的痛苦。我不去解釋這些問題,是因為它們與解脫無關。
「從梵行可以獲得解脫,從解脫可以獲得無限的智慧,到那時,一切世間奧秘昭然若揭,又何愁解釋不了你提出的區區幾個問題呢?」
鬘童子聽完了佛陀的開示,甚為剛才的失態感到慚愧,繼而又因鬱結已通,心中充滿法喜。(《中阿含經》、《箭喻經》)
廣欽老和尚
有一位居士帶了一位瑞士華僑去拜見廣欽老和尚,向老和尚介紹說:「這位華僑是瑞士的富豪,您如果把他度來學佛,以後您要辦什麼佛教事業,他都會支援的。」
老和尚只閉著眼睛回答說:「我沒有要做什麼。」
曾經有人看到老和尚每天被人山人海包圍著問問題,就很感慨地說:「老和尚,您實在是度了好多眾生啊!」
老和尚平淡地回答:「我每天吃飽閑著沒事。」(道證法師講述)
野狐
野狐趁夜潛入廚房,飽餐一頓之後竟然睡著了。天亮以後無法逃走,就裝死等人離開。
人們看見它,果然想把它丟掉。但有一個人說:「這狐狸的尾巴不錯,割下尾巴再扔掉吧。」狐狸聽了很恐懼,但還是忍痛讓人割下尾巴。
不一會兒,一個小孩跑過來,很喜歡它的兩隻耳朵。狐狸一聽,更加恐懼,但一想:沒有耳朵還不至於送命。於是強忍劇痛任人割去雙耳。
再過一會兒,又有人說:「這狐狸扔了怪可惜的,它的皮可以用來修補皮衣。」狐狸大驚,心想:要取我的皮,必然要斷頭剖腹,怎麼能夠忍受呢?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
人在三界牢獄之中,無異於野狐在廚房裏。既然託胎為人,就難逃一死。只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死裏逃生。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若到晚年衰老,就要斷頭剖腹了!如果不發願往生,怎能蒙佛接引、跳出迷途?([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玻璃窗內的蒼蠅
愚癡的蒼蠅在玻璃窗上盤旋、衝撞,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也出不去,因為它拘泥於眼前所見,不能退一步另尋出路。
娑婆世界就是個大玻璃窗,自古至今不知關了多少癡蠅在裏面。我們今天幸而能退一步,向西飛去,真痛快呀!([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要緊的事
新婚的第三天早晨,新娘問婆婆:「婆婆,有什麼事要做嗎?」
婆婆回答說:「也沒什麼事。你自己覺得什麼事要緊,就去做好了。」
新娘一聽,就拿起念珠到佛堂念佛去了。
婆婆很奇怪,問道:「怎麼現在念佛?」
「您說做最要緊的事,」新娘回答,「我想,來生大事比任何事情都要緊,因此就到佛堂來念佛了。」
未滿二十歲的女孩尚且如此,年紀大的人為什麼不抽些時間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呢?(《佛教故事大全》)
七、正見
愚人吃鹽
有個愚人到別人家做客,主人請他吃飯,他嫌飯菜味道太淡,主人就在菜裏加了些鹽,味道果然好多了。他就想:菜的味道之所以變好了,是因為加了鹽的原故。加了一點兒就這麼可口,何況再多加些呢?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竟空口吃起鹽來!結果可想而知,未得其美,反受其患。
沒有正確見解的人,聽說節制飲食能夠趨向覺路,竟然極端地斷絕飲食,一意苦行,這種做法除了使自己饑餓不堪之外,得不到任何益處。正如那個愚人,認為鹽的味道好,就以鹽代飯,使自己倒了胃口。(《百喻經》)
以梨打破頭喻
從前有個愚人,頭上沒有毛髮。一天,有人用梨打他的頭。他默默忍受,也不躲避,那人連打了幾次,把他的頭都打破了。
旁邊的人勸道:「你怎麼傻站著挨打,不躲開呢?」
愚人回答說:「像他這樣傲慢無禮的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見我頭上沒有頭髮,以為是石頭,所以用梨打我的頭,以至於搞成這樣。」
那人說:「是你自己愚昧,怎麼還說別人愚昧?不然的話,為何直到頭破血流還不知道躲避呢?」(《百喻經》)
很多修行人也是這樣,不能領會佛法的真諦,只是注重表面形式,把自己死死捆住,不得自在。成為世人的笑柄事小,失去佛法的利益事大。
失一牛而殺群牛
從前有個人,有二百五十頭牛。他常把牛群趕到水邊草地上吃草。
一天,一頭牛不幸被老虎吃掉了。牛的主人想:已經失去了一頭牛,也不成整數了,留下這些牛還有什麼意義?於是就把剩下的牛全部推進深坑殺死了。
凡夫愚人也是如此。守持如來的具足戒,犯了一戒,不僅不生懺悔心,反而這樣認為:我已經破了一戒,已經稱不上「具足戒」了,乾脆不用這麼費勁持守,全都破了算了。這就像那位失一牛而殺群牛的愚人一樣。(《百喻經》)
一失俱失
從前有一個人,家裏的甕中盛著穀子。駱駝把頭探進甕中吃穀,結果出不來了。主人為此而發愁。有一位老人過來對主人說:「你不要發愁。我教你一個可以快速讓駱駝頭出來的辦法──你把駱駝的頭砍下來,它自然就出來了。」那人聽了這話,用刀砍下了駱駝頭,結果既殺死了駱駝,又使甕落地摔破了。這樣愚昧的人,被世人所恥笑。
凡夫愚人也是如此。發心走菩提之道,修持戒善,希求佛果,但經不起世間利益的誘惑,毀壞淨戒。既然犯戒,索性放縱為惡,背離菩提之道,一失俱失。(《百喻經》)
愚人看門
主人要出遠門,告誡家裏的傭人說:「你要好好看門,還要看好驢繩。」
主人走後,鄰居家請來戲班子,奏樂之聲隱約可聞,傭人很想去聽,坐立不安,於是就想出一個主意,取下門板,放到驢背上,用繩捆好,牽著驢去聽戲。戲還沒聽完,主人家裏的財物就被盜賊洗劫一空。
主人回來質問說:「財寶都到哪裡去了?」
傭人回答:「主人原先只吩咐我看好門和驢繩,除了這些,我都不知道。」
主人氣憤地說:「留你在家裏看門,就是為了這些財物。財物都丟失了,要門有什麼用呢?」
凡夫愚人就跟這個因看戲而丟失財物的傭人一樣。佛陀教誡我們看好六根之門,守好無明愛索。而有的比丘曲解教義,外現清白,內懷虛偽,貪求名聞利養,被五欲所惑,功德法財散失殆盡。(《百喻經》)
上樓磨刀
從前有個人,十分貧困,常年為國王做工。國王憐憫他,賜給他一峰死駱駝。他把駱駝運回家,開始剝駱駝皮。他嫌刀刃不鋒利,爬上閣樓找到一塊磨刀石,將刀刃磨利後,下樓繼續剝皮。就這樣反復上樓磨刀,弄得疲憊不堪。為了減少麻煩,他乾脆把駱駝吊上閣樓,挨著磨刀石磨刀。(《百喻經》)
不懂得佛法解脫的要義,無益苦行,用的功夫很大,但效果卻極差。
磨大石做小牛
有一個人,磨一塊大石頭,勤奮用功,經年累月,為的是把大石頭磨成一個輕巧的小牛,花費的功夫很大,想得到的東西卻極少。
世人也是如此。磨大石,比喻為勤奮刻苦精研佛理;做小牛,比喻為將佛法當作學問,苦學精研,博通多識,互相辯駁,只是為了一個大通家的名分。(《百喻經》)
琴弦
佛陀有位弟子名叫億耳(亦名二十億耳、聞二百億),是個有名的音樂家,出生在富貴家庭,備受寵愛。長大後聽聞佛陀說法,很受感動,於是剃度出家,過著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頭陀生活,父母也阻止不了他對修行的熱心。
他的身體漸漸衰弱,最後終於支持不住了。他非常煩惱,打算還俗。
佛陀知道億耳的心,就來鼓勵他:「你用音樂宣揚佛法,長養大家的信心,這很好;現在又勇猛精進,除坐禪外,什麼事都不能引起你的注意。我想問你,你彈琴的時候,假如琴弦太緊會怎麼樣?」
「佛陀!琴弦太緊會斷的。」億耳回答。
「太鬆呢?」
「太鬆就沒有聲音。」
「修行和彈琴一樣,」佛陀慈悲地說,「把心放平和一些,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
億耳聽了佛陀的教示,端正心態,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佛教故事大全》)
為王剃須
國王有個親信,在作戰中捨命救了國王,國王很感激他,表示要滿足他的任何要求。
當然,他即使想當宰相,國王都能答應,然而他卻說:「國王想剃鬍鬚時,請讓我來剃。」
愚人也是這樣。人生難得,佛法難逢,這兩大難事都幸運地降臨到他身上,然而他卻志願狹劣,奉持少戒,不求佛果,僅僅滿足於人天小善,無心進取,甚為可憐。(《百喻經》)
靜坐有益
一位齋公向一位禪師學習閉目靜坐。一天晚上,齋公坐到五更天,突然想起某天某人借了一鬥大麥還沒還,就叫醒老婆,說:「禪師教我的靜坐真是太好了,差點讓人騙走了一鬥大麥!」(《笑禪錄》)
凡夫馳騁自己的情見,只會貶低佛法。
盲人摸象
過去有一位國王,名叫鏡面。一天,鏡面王一時興起,召集了很多盲人一起遊戲,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嗎?」
盲人們答道:「我們生下來就是盲人,實在不知道大象的樣子。」
國王又問:「你們今天想認識大象嗎?」
「想。」盲人們異口同聲地說。
國王便讓調象師牽來大象,告訴他們:「這就是大象,你們摸摸看。」
盲人們用手摸象,有的摸到象鼻子,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耳,其他人則分別摸到象的頭、背、肋、腿、腳、尾巴。
等他們摸完了,國王問道:「你們現在知道大象的樣子了吧?」
「大王,我們已經知道了。」
「說來聽聽。」
摸到象鼻子的人回答說:「大王,像繩子。」摸到象牙的人回答:「大王,像短木樁。」摸到象耳的人回答:「大王,像簸箕。」摸到象頭的人回答:「大王,像甕。」摸到象背的人說「像屋脊」;摸到象肋的人說「像糧囤」;摸到象腿的人說「像樹幹」;摸到腳的人說「像搗米的臼」;摸到尾巴的人說「像掃帚」。眾說紛紜。
盲人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都說自己所說的才是大象的真實狀況,別人所說的都是錯的。
國王見他們爭執得面紅耳赤,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世因本經》)
人鬼相鬥
從前有個老屋,傳說常有惡鬼出沒,沒人敢進去。
有一個人自稱膽大,說:「我要在屋裏睡一夜。」於是就進屋住下。
過後,又來了一個人,也說自己膽大,也想進去。當他推門的時候,先進屋的人以為他是鬼,用力擋住門,不讓他進去。後來的人也認為對方是鬼。就這樣你推我擋,直到天明。等相互看到了對方,才知道都不是鬼。(《百喻經》)
從自己的見解出發,硬要與人論個高下,「你曲解佛意,我說的才對」,把生死大事放到一邊,就跟故事裏的兩個人差不多。
治療禿頭
從前有一個人,頭上沒有毛髮,冬天怕冷,夏天怕熱,加上蚊虻叮咬,十分痛苦,晝夜煩惱。有一位醫師,知道很多治病良方。禿子就到醫師那裏診治。但這位醫師也是個禿子,就脫帽給他看,並對他說:「我也因為禿頭而痛苦,如果我能為你治癒這種病,就應當先治好自己的病。」
世人也是如此。為了擺脫生老病死的煩惱,想尋求解脫,聽說別人那裏有濟世良方,就前往求教,想得到永恆的快樂。那人回答說:「我也苦於生老病死的煩惱,到現在還沒得到解脫的方法。如果我現在能讓你得到,我應當自己先得到。」(《百喻經》)
蛇頭蛇尾
一條蛇在森林裏自由自在地生活著。一天,蛇頭和蛇尾突然爭吵起來。
蛇尾說:「你每次都走在前面,這太不公平了,今天應該讓我在前面。」
蛇頭說:「我一直在前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什麼突然改變呢?」
蛇頭堅持在前面。蛇尾一氣之下纏在樹上。
三天之後,蛇頭餓得受不了了,只好讓步。
蛇尾大搖大擺地走在前面,可是它沒有眼睛,不知道前面的危險,結果糊裏糊塗墮入坑中,不久就餓死了。
後世的弟子們自以為有智慧,「祖師的教法已經過時了,應當由我來引導信眾」,結果曲解佛意,牽連大眾共入地獄。(《百喻經》、《佛教故事大全》)
不依佛經祖語的比丘
禪宗二祖阿難尊者遊行至竹林中,聽到一個年輕比丘正在誦偈: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涸,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慘然告曰:「這是佛所說的偈子。應當這麼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比丘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師父。
師父說:「你不要聽阿難的,他已經老糊塗了,我教你的不會有錯。」
後來,阿難聽到這位比丘還在誦那首錯誤的偈子,心想:這位比丘無法接受我的教誨,看來我活得再長也無濟於事了。(《佛祖統紀》)
抱持著深厚的執見,寧依自己的師父,不依佛經祖語。
殺死嚮導
從前有一夥商人,想到遠地做生意。要遠行就必須有嚮導,於是大家就請到一位嚮導,打點行裝上路。
商隊行至曠野,發現一座祭神的祠堂,必須殺生祭祀方能通過。商人們議論說:「我們結伴出來,都是親戚,怎能相殺?那個嚮導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他們就殺了嚮導祭神。
祭祀完畢,他們卻迷失了方向,最終困死在曠野中。(《百喻經》)
想解脫生死,當依祖師傳承。然而人們往往只相信自己的智慧,無視歷代祖師的慈悲指引,就像商人們要遠行,卻殺死嚮導,怎能不迷失方向呢?
自作聰明
父親睡到半夜,忽然對兒子說:「明天一早,你和我到集市一趟,要拿回一件東西,可別忘了!」
第二天一大早兒子就醒了,顧不上吃飯就獨自一人趕往集市,等到了那裏,才發現不知道要拿什麼東西,就在集市上遊蕩,肚子餓得實在難受,只得跑回家。
父親非常生氣,責備他說:「你真愚蠢!為什麼不等我一下?這樣跑來跑去有什麼用呢?」
修學佛法一定要有明師指點,不能自作聰明,盲修瞎練。(《佛教故事大全》)
放棄信仰
從前有一個窮人,積累了一點點財產,看見十分富有的人,非常羡慕,很想同他一樣富有。但經過努力,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富人那樣的水準,一氣之下,他準備把自己僅有的一點兒財產扔到水中。
旁邊的人說:「你的財產雖少,足以維持生活,為什麼要拋棄它們呢?」
世間愚人也是如此。雖然得到一些佛法利益,但心裏總希望像高僧大德那樣弘法度眾、名聞十方。由於達不到那樣的境界,心中憂愁苦悶,最後乾脆決定放棄信仰。(《百喻經》)
防患挑眼
有個女子得了眼病,疼痛難忍。
一位知識女性問她:「你的眼很痛嗎?」
「很痛。」女子回答。
知識女性心想:有眼就能得眼病,眼病竟這般痛苦!我的眼雖然現在還沒毛病,但如果將來害起病來,那該怎麼辦?為了防患於未然,我乾脆把眼睛挖出來吧!(《百喻經》)
有人看見別人為佛法而相互爭論,心想:信佛怎麼會這樣?看來佛教信不得。這就同防患挑眼的女子沒有什麼兩樣了。
八、經典與教法
背誦駕船技巧
從前,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和一群商人入海采寶,他善於背誦駕船技巧,諸如在海中遇到暗流、暗礁時應當如何操作等等,他對大家說:「航海之道,我全掌握了。」大家對他的話深信不疑。
沒過多久,掌舵的師傅病倒了,長者的兒子就代替他駕船。他們遇到了暗流。長者的兒子急得大聲喊道:「應當這樣把舵、這樣操作。」可是,他只會說不會做,結果,船在漩渦中打轉、傾覆,全船人都葬身大海。
凡夫也是這樣,整天讀誦佛經,而不解佛意,經年累月,一無所獲,卻自作聰明,生搬硬套,胡亂教人,結果不但誤了自己,還害了他人。(《百喻經》)
愚人播種
有個人看見農夫的麥子長得非常茂盛,就虛心向他請教。農夫回答說:「方法很簡單,只要把泥土翻松,再加上肥料,這樣就會有好收成了。」
到了播種季節,這個人翻鬆泥土,施加糞水,就差把種子種下去了。可是後面的工作讓他有點兒犯難了:播種的時候,不是會把泥土踏硬嗎?
他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妙計:我可以坐在一張床上,叫人抬著播種,這樣就不會踏硬泥土了!
他不知道本來只是兩隻腳,現在卻變成八隻腳,還加上一張床的重量,這樣一來,田裏的土就真的踏得很結實了。
佛法的福田會生善芽。但有的人被法所囚,修行不如法,這樣,菩提善芽怎能生長呢?(《百喻經》)
野狐禪
六祖慧能的三傳弟子百丈懷海禪師每日上堂,常常見到一個不認識的老人聽他講法,聽罷隨眾散去。
有一天,眾僧散去後,老人獨自留下來。百丈禪師問道:「站在那裏還不走的是什麼人?」
老人回答:「我于過去迦葉佛出世時,曾住此山為禪師,有學禪者請教:『大修行的人還會落於因果(被因果束縛)嗎?』我答:『不落因果。』因為答錯,遭受惡報,墮為野狐,已經五百生,今請大和尚作一正確答案。」
百丈禪師說:「你只管問。」
老人便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也未?」
百丈禪師回答:「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告辭說:「我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后,請求能按葬送亡僧的儀式燒送。」
百丈禪師召集僧眾往後山尋找,果然發現一隻死狐狸。(《古尊宿語錄》)
不信佛的人謗法,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信佛的人謗法,損失不可估量,業報也不可估量。
水乳喻
有一位牧牛女,為了貪利,在牛乳中摻水賣與他人,他人再摻水轉賣,如此幾度轉手。乳味雖極淡,然猶勝苦味千倍。
佛滅度後,有惡比丘篡改大乘經,前後錯位,飾以無意之語。儘管如此,仍勝小乘、外道經典千倍。(《涅槃經》)
求解不修行
兄弟兩人一同出家,哥哥在行的方面很精進,弟弟在解的方面很用功。
幾年之後,他們都有了成就,哥哥證得阿羅漢果,弟弟也深入三藏教典。
弟弟因為自己廣學多聞,常常自我炫耀,傳播名聲。哥哥很是為他擔心,就勸他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今既得人身,又聞佛法,當以修行為重,解學則在其次,千萬要慎重選擇啊!」
弟弟聽了不以為然,反駁道:「我認為未必如此。我現在對佛法雖然有大海之一滴的認識,但尚未得其精髓,所謂既登其堂,必入其室。待我精通三藏、堪任人天師表之後再修道也不遲。」
哥哥繼續勸道:「可是人生短暫,也許三藏未能學成,無常就降臨了,所以還是及早修行要緊。」
然而,弟弟仍然固執己見,不肯接受勸告。
不久,弟弟染上怪病,命在須臾,心中非常恐懼,對哥哥說:「我過去愚癡迷茫,不聽你的教示,現在壽命將盡,修行已經來不及了。」說著,涕淚交流,向哥哥悔過。
弟弟死後,哥哥入定觀察他的去處,發現他投生在一位大富長者家中,就打算救度他,經常到長者家探望。
當小兒長到三歲的時候,哥哥替他歸依了三寶,教他念佛。他也很乖巧,一學就會。
當他長到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乳母抱他去山上的寺院,由於山路崎嶇難行,一不小心差點兒跌倒,小兒脫手,跌落山下,頭破而亡。
在臨死前的一剎那,他心中生起惡念,懷恨乳母抱持不慎。因為起了瞋恨心,命終之後墮入地獄。
「弟弟啊,你知道地獄之苦有多深重嗎?你知道地獄罪業有多難度嗎!」哥哥自知無法度他,痛心疾首,搖頭悲歎。(《佛教故事大全》)
上一頁 │
下一頁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