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生:「最近有位長輩過世了,比較奇特的是,聽他的家人,說老人家要走之前幾個星期,就似乎已經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走,還特別作了交代,說他要走的時候,家人不要驚慌,記得幫他助念,但是千萬不可送醫院急救……等等。聽說您研究生死學,所以想請教,真的有『事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走』這回事嗎?」
慧開:「有啊!這種情況叫作『預知時至』,但是『預知時至』並不是佛教的專利,也不是佛教徒的專利,佛教只是特別點出它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而已。」
譚生:「可是,我怎麼從來都沒聽過有『預知時至』這回事,也不知道佛教有這種說法?」
慧開:「先不管佛教是怎麼說的,您認為我們有沒有可能預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
譚生:「嗯……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實在覺得滿玄的呢!」
慧開:「是嗎?玄在哪裡?」
譚生:「怎麼不玄呢?世間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尤其是生、老、病、死,我們怎麼可能事先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
慧開:「其實一點都不玄,起碼沒有您以為的那麼玄。我換個方式問您,您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要喝水?什麼時候要吃飯?什麼時候該休息?什麼時候該睡覺?」
譚生:「這哪是什麼問題,口渴了就要喝水,肚子餓了就要吃飯,累了就該休息,睏了就該睡覺。不過,這個跟能不能預知什麼時候會死有什麼關係?」
慧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沒什麼關係,其實有很微妙的關係。」
譚生:「我怎麼看不出來,所以我說有點玄嘛!」
慧開:「您剛剛講的,就是禪宗祖師們所說的『飢來喫飯睏來眠』,不過就禪門而言,這不只是表面上的吃飯、睡覺,而是可以提升為『平常心是道』的一種日常修持功夫,如果功夫修練得純熟了,到了該走的時候,是可以生死自在的。」
譚生:「您這就愈講愈玄了,我是愈聽愈不明白了。」
慧開:「其實您剛剛就已經回答了問題的一半了:渴來喝水,飢來喫飯,睏來眠,就表示您自己的身體內在,發出了『渴了、餓了、睏了』等等的訊息,您覺察到了,然後有所回應。」
譚生:「照您這麼說,難道我們自己快要死的時候,身體也會發出一種訊息?」
慧開:「您說對了,確實如此!」
譚生:「可是……為什麼之前我卻從未聽說過親朋好友之間有任何人能預知自己什麼時候會走的,我所聽過、所知道的情況,大都是--體檢才發現得了末期的癌症啦、治療失敗啦、病情惡化啦、引起併發症啦、搶救不及啦、回天乏術啦等等,都還來不及交代遺志和心願就撒手人寰,家人也都意料不到而措手不及,令人噓唏不已!」
慧開:「您說的這些情況,的確令人感傷遺憾,有道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如果平日沒有充分的養成功夫,事到臨頭確實是來不及交代和準備的。」
譚生:「那麼,功夫要如何養成,要如何才能來得及呢?」
慧開:「我們在平時就應該要練習覺察自己身體內在的訊息,不過這些訊息是有粗、細、強、弱、輕、重等等不同的層次與差別。比如像是口渴了、肚子餓了等等,這些都是很強烈的直接表層訊息,在正常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能立刻感覺得到。但是像快要感冒、生病了,身體發出的訊息就比較微細了,多數人往往察覺不到,所以也就不知道要如何防護。」
譚生:「那麼先不談死亡,就以感冒為例,我們要如何能防護呢?」
慧開:「有禪修功夫的人,是可以察覺到自己身體微恙的細微訊息,因此可以透過禪修以及調身、調息、調心、調飲食、調睡眠的功夫,預防感冒的發作。不僅如此,除了生理上發出的訊息,心理上的起心動念,比如說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起伏波動,也是一樣道理。例如遇到令人氣憤乃至動怒的情境,一般人往往情緒激動,怒氣一發不可收拾,臉紅脖子粗,接著就失言又失態,事後卻又追悔莫及。而觀照功夫好而且定力夠的人,在遇到同樣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可能根本就不會起瞋恨心,或者在動念之初,就能即刻覺察而轉念化解。」
譚生:「這些我都能理解,但是像癌症這一類的惡疾絕症是很難預防的啊!至於老化和死亡,那是更是必然的趨勢和結局,要如何能預防呢?」
慧開:「癌症跟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大環境的汙染有密切的關係,因素非常錯綜複雜,暫且不談。至於老化和死亡,雖然無法『防止』,卻絕對可以預作準備與因應,但是一定要趁早,錯過時機就困難了,萬一拖到事到臨頭那就遺憾了。」
譚生:「可是,多數人都沒有想得那麼遠,您如果跟一般身體健康的人談這個問題,在心理上就感覺得有點沉重了,大家現實上所關心、在意的,其實多半都是如何能夠升官發財,過得富足、健康、快樂、幸福,所以您一講到老、死……什麼的,讓人感覺有點……有點……」
慧開:「有點觸霉頭,是不是?您想得太多了!談老也好、談死也好,一丁點兒都不影響您現在的幸福快樂人生,反而有助於您未來的幸福快樂人生。」
譚生:「聽您這麼說,倒是新鮮,願聞其詳。」
慧開:「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我現在跟您談的,就是千金難買的『早知道』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且『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古有明訓。」
譚生:「您講的這些道理都是老生常談了,我當然理解,但是像『老、病、死』的問題,如何能夠『慮』?又如何能夠『豫』呢?」
慧開:「您問得好,不但生死的問題能夠『慮』及『豫』,而且現代社會凡事都需要預先規畫,這是現代人生活的基本認知與行事準則。國家大事要及早作長遠的計畫,各項公務、活動必須提前規畫,個人小事也得預先列入行事計畫。各級政府機關的歲出、歲入與各項建設,各行企業的經營管理,乃至家庭個人的花費開銷,都要事先編列預算;機關學校召開會議、商談公務要預訂議程,看球賽、聽音樂會要預先上網訂票,到醫院看病要事先掛號,出國旅遊要預先安排行程、預訂機位、旅館等等,參加各種考試、比賽要事先報名,諸如此類,現代社會幾乎做什麼事——不論公事、私事——都要make
appointment, make reservation, registration等等。」
譚生:「的確如您所講,這些大家也都知道,可是另外也有一說『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又不及長官的一通電話』,在世事多變的情況下,要如何將『事先規畫』的概念應用到『老、病、死』這些棘手的問題上呢?」
慧開:「就是因為世事無常多變,才更需要『事先規畫』呀!表面上看來,個人的『老、病、死』這些事情,自己似乎無法預期,也談不上什麼事先規畫,但絕對可以預作準備及因應。首先我們要作的是心理建設與思想建設,就是要建立積極、正向、健康的生死觀,不但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也要能肯定死亡的意義。」
譚生:「『要能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我能理解,但是『要能肯定死亡的意義』,這個我就不懂了,死亡怎麼還會有意義呢?人死了不就是生命完結了嗎?意義何在?」
慧開:「人死了,生命是不是就完結了?這牽涉到生命究竟是『一世』還是『三世』的論辯,是另一個重大課題,我們暫且不談。現在先回到死亡的意義上,首先我們要確實認清:我們的身體是物質的結構,本來就有相應的使用年限,遲早會有衰老報廢的一天,這一點您同意吧?」
譚生:「這一點我能同意。」
慧開:「既然您同意生命有使用年限,那麼我們先反過來思考,假設我們的生命都不會死亡,但是無可避免的會不斷地老化,再加上惡疾病痛的折磨,想死也死不了,那可是最恐怖的情境,所以,沒有死亡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的。死亡可以讓我們疲憊而困頓的生命得以暫時休息,之後再重新出發,因此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而言,是必要而有意義的。這一點您同意吧?」
譚生:「聽您這麼分析,老了、病了卻死不了,的確是最可怕的事。不過,人死了之後,生命能不能再重新出發,這我還不能完全肯定,所以只能同意一半。」
慧開:「沒關係,您只要同意『死亡是必要的而且有意義的』就夠了,至於『生命能不能再重新出發』,您還可以再深入地思考,以後再說。」
譚生:「其實我也並沒有完全否定,只是還不能完全肯定,因為還沒有科學的證據,能夠確實地證明死後的生命能重新出發。」
慧開:「我完全理解,您的疑慮其實也是多數人的疑慮,但是同樣的道理,科學雖然無法證明,但也無法反證或者完全否定『死後生命的存在』,及『死後的生命能否重新出發』。這些都已經超越了物質及物理科學的範疇,而是屬於心靈或靈性科學的領域,最近這一、二十年來,在歐美各國已經發展出『深層心理學』或『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的研究,開始用學術的觀點與方法,有系統地探索這方面的問題及現象,包括了:瀕死經驗、死後生命、死後溝通(after
death communication)、輪迴轉世以及催眠回溯療法……等等。」
譚生:「哦!這個……什麼『深層心理學』,還有『超心理學』,我以前倒是從來都未曾聽說過,不過聽您這麼一說,我覺得還滿有趣的。」
慧開:「既然您覺得有趣,以後可以慢慢研究。現在我們再回到剛剛談的,生死大事的因應與準備上面。」
譚生:「對啦!我還正等著您詳細告訴我,如何能夠做到『預知時至』呢?」
慧開:「我說過『預知時至』不是『佛教』的專利,也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甚至於不是『人類』的專利,因為連自然界的動物——例如大象——都能預知時至。大象到了老年而且大限將近的時候,能夠預知自己將要離開世間,便會主動脫離象群,獨自走到樹林的深處一個神秘的地方——大象的墓園,靜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
譚生:「這太神奇了吧!怎麼有可能?」
慧開:「其實呢一點都不神奇,這是大地眾生生命原本自然的歷程和反應,您不要固執地是把大象標籤為低於人類的『動物』或『畜牲』,他們也是有七情六慾、有靈性的『有情眾生』,而且他們的生命比起現代人類更貼近大自然,所以他們面對生、老、病、死的反應,也遠比我們人類更為自然,『預知時至』不過是生命自然反應之中的一環而已,並不特別稀奇。」
譚生:「照您的意思,彷彿是說,我們人類的生命,如果也能夠貼近大自然的話,當我們面對生、老、病、死時的反應,也就能和大象一樣地自然了。」
慧開:「您說對了,我們人類就是因為脫離大自然太久了,而且隨著近代科技文明的進步,所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整體生命也就愈來愈機械化與非人性化,絕大多數現代人的生命已經喪失了自然反應的本能,讓『生、老、病、死』原本自然的過程蒙上一層非人性化的恐怖陰影。」
譚生:「可是我們現在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遠離大自然的社會機制與系統之中啊!我們已經不太可能和大象一樣,再回到自然界的叢林中去生活了,那該怎麼辦?」
慧開:「我們並不需要和大象一樣回到叢林中去生活,人類畢竟是萬物之靈,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覺察』的觀照功夫,傾聽自己身體內在的訊息,喚醒生命中的內在自然反應,還有最重要的是——不要抗拒死亡,而願意接受死亡,我們一樣可以有『預知時至』的能力。」
譚生:「如果我們只是和大象一樣『預知時至』,好像只是某種程度消除了『死亡』的焦慮而已,至於『死後生命』的問題,或者如您之前說的死後生命『重新出發』的問題,似乎還沒有處理也沒有解決?」
慧開:「您這個問題問得的確夠深入,不錯!比起大象,我們人類還有更上一層樓的功夫。進一步地分析,『預知時至』還有兩個層次,一是消極的『預知時至』,二是積極的『預知時至』。」
譚生:「這兩者有何區別?」
慧開:「消極的『預知時至』,目的在於『善終』,不但可以消除面對死亡的焦慮,而且可以正面迎接死亡的來臨,但是對於『死後生命的去向及出路』問題,則不一定獲得解決。雖然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能夠『預知時至』的人,死後的去處不會太差,但是如果沒有預先規畫及充分準備的話,風險仍然很大。」
譚生:「您所說的『風險很大』,指的是甚麼?」
慧開:「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死亡』只是肉體的生物機能停擺,『生命』仍然繼續向前投射,所以死後的生命會去哪裡?就成了一大問題。如果沒有事先規畫及充分準備,很可能就隨波逐流地去了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就像有一部電影的片名『上錯天堂投錯胎』,所以說『風險』很大。」
譚生:「這『風險』能化解嗎?」
慧開:「當然可以!所以我們需要提升到積極的『預知時至』這一個層次,目的則不僅是在於消極的『善終』,而是在於積極的『預約往生』,包括『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或者『乘願再來娑婆世界』。」
譚生:「您所談的這些,聽起來好想只是佛教的說法,只有佛教徒才能做到的嗎?」
慧開:「這倒不是,就如我之前所說,『預知時至』不是佛教的專利,『預約往生』也不是佛教的專利,而可以說是所有宗教靈修的終極目標之一,佛教只是特別點出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而已。從佛教的觀點而論,修持工夫成熟的人,在臨命終前,能夠自知時至,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身無病苦,心無罣礙,如入禪定,正念現前,安然往生到他心願中的淨土世界。」
譚生:「佛教說『往生淨土』,那麼很多不是佛教徒的該怎麼辦?他們即使想往生,也不見得想去佛國淨土啊?」
慧開:「您問得很好!『往生』的目標與方向其實不限於『淨土』,根據佛教的經典所述,『往生』的意涵包括了『往生佛國淨土』、『上升天界』或是『轉生人道』等各種可能的趣向。因此,不論是道教徒、基督徒或回教徒等,也都可以『發願往生』到他們各自教義中或者各人心願中的天堂或樂園。」
譚生:「如此看來,往生的方向還滿多的,那我該如何選擇呢?您又如何選擇呢?」
慧開:「禪宗祖師說:『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所以這個問題,任何人都無法替您回答,得由您自己作抉擇。至於我個人,則是發願往生彌陀淨土。」
譚生:「謝謝!與君一席話,有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之感,我雖然還沒有完全接受您所談的內容,但是已經深深覺得生命比我原先所認知和理解的,更為開闊,更加寬廣,也更有希望了。」
慧開:「不客氣!生命原本就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希望大家都能『活得自在,走得瀟灑,來得歡喜!』」
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轉載自《人間福報》)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